. o6 f8 ^/ L6 l& v: O9 d# i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8 C% O0 W6 J! N
1 y* r# n6 F2 u" {/ q" D2 A6 X, @
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 p B2 O4 [ T: c Y) F( Q , t! Y, D% t. q/ g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 O: W) j7 d$ W8 ?; V" R1 q, H
6 Y$ U8 K( p% \8 e
4类: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 6 E8 `+ r. f+ g! k4 M 2 i, i+ E5 Q3 t) A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IARC将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即有可能对人类致癌。6 W) y: {* |+ }, o% M B3 p, [
& S$ E+ O& w) X; \( w
就在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在调查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机构于6月底召开会议,并且也将于7月14日宣布其调查结果。5 r: Z( w: ?) `. a
# Z* h! c/ S2 z0 D. Y. b: O专家:天然甜味剂相对安全风险更小 ' q. m: m( o) W& D. z% s ( | Q6 p' O2 S( v“目前来看,甜味剂作为蔗糖替代物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甜味剂并不是必然选择。“根本问题是当前消费者从食品中摄入能量过多,超过了人体正常需求。”在他看来,不是甜味剂或糖本身不好,而是过量不好。“一些市民为了克制能量摄入过多而选择零卡的甜味剂替代高能量的白砂糖,但如果日常能遵守膳食指导,做到能量平衡,那就不需要刻意规避白糖,也不需要选择甜味剂来代替。”# [5 ` y( v* u. i; v" b
3 C) a, g5 L/ R. A& m! @/ ~$ Y
华霄认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a: u/ M* V9 f7 J5 [3 e9 {
! E5 s ?5 ^, V3 O$ I; A9 O华霄介绍,天然甜味剂一般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主要有三种,其中在全世界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天然甜味剂是甜菊糖苷,它是从南美洲一种菊科植物的叶片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而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国和甜菊糖苷生产国;此外,罗汉果里面的罗汉果苷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也是天然甜味剂,但这两种甜味剂目前因为种植量和生产成本问题,价格相对较高,没有大规模推广。 $ V7 L9 f. V! s0 R- Y ' i4 u0 z6 P p: z! t, @# U但即使是天然甜味剂,在学界也存在争议。华霄说,目前已有很多科学研究认为甜菊糖苷具有正面的生理功效,如调节代谢、对抗心血管疾病等,但也有观点认为包括甜菊糖苷在内的甜味剂欺骗了大脑的甜味神经,可能会引起胰岛素分泌混乱,但该说法还没有被证实。“总之,各种甜味剂在法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但长期摄入的话,理论上天然甜味剂安全风险更小一些。”5 b5 W6 s3 y$ ?. R, M8 `, ?
& G7 Z6 l2 Q8 F: O
对于市民选购带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华霄建议优先选择添加天然甜味剂的。“天然甜味剂的原料是植物,并且有较长的食用历史,像甜菊糖苷在人的大肠中可以被微生物发酵代谢;而人工甜味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人体一般不能代谢,安全性存在一些疑问。” M: Y/ v3 ^% w7 Q7 B( ~/ \1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