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 S6 e3 n4 i( P
三国吴黄龙元年(229)chun*,冬天的寒气尚未脱尽,建业江面上便开来了一支前所未见的巨大舰队,立即引得观者如堵。 9 F/ i- a6 v7 d* {% M " ?# M; W/ x- _8 s( v3 y: ?9 i历来到建业通商的外来商民船只皆褊小,素未有如此者。东吴的水官连忙通事接洽,原来是辽东公孙渊派遣的使臣。 8 ?1 h$ P4 p: i6 L' F* ]" a* B0 h: `& U' n& D7 m; p
公孙氏是当时中国东北地方的割据势力,从祖辈公孙度开始经营辽东,到魏太和二年公孙渊篡夺叔父公孙恭职位以后,共领有辽东、乐浪、玄菟三郡,二十万户,六十万口。官拜曹魏辽东太守,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虽然受到如此重封,然而实际辽东一带并不受曹魏的节制。从公孙度开始,公孙一族就视东北为si产,任意处分。公孙度曾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并任命太守。后来曹cāo追讨袁氏兄弟到辽东,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公孙度断然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表现对中原朝廷的不屑。其时中原隳乱,人物多避于辽东、雍凉、荆扬、蜀中,故中国弱而四夷强。曹魏方专注经略南方,故将东北作为“绝域”处置,而对公孙氏采取怀柔羁縻态度。公孙氏亦依仗山川险阻,远居海外之故,阳奉yin违,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8 G3 s( P! P- ]# ?) O4 D T* w% U. C6 A$ V/ d- A0 ^
公孙氏对zhong yāng朝廷桀骜不逊,而对海东诸小国,更俨然以中国代理人的身份出现。从汉代起,辽东\乐浪诸郡就是以中原朝廷代表的身份,处理东夷各国的朝贡献纳事务。各国使者非有特殊身份与情况,不必跋涉千山万水到中国的国都长安洛阳,直接在此就近完成外交仪式。到了公孙氏掌权,则干脆断绝了东夷各国与中原朝廷往来的道路,完全将各国使者留在领内进行朝贡,从而实际上将自己置于宗主国的地位上。各国不明就里,依旧封贡不断。还是在公孙度时代,度将宗女下嫁给夫余王尉仇台以结交友好.建安年间,公孙康分屯乐浪郡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并将这里作为新的外交办事点,聚集了外交官员,集中处理外事。于是南方三韩\诸倭来朝.公孙康又趁高句丽内讧出军击之,破其国,焚烧邑落,逼迫其迁都,收降其余众.正是通过数代软硬兼施\文武并济,终于在海东诸国中建立了绝高的威望.当是时,句丽震慑,夫余亲附,倭韩敬服,海东莫可与相较者,咸伏首鞠躬至阙下.公孙氏霸业臻于鼎盛. ( V- y0 S8 f4 S p5 T3 J8 C 6 m" ^& u6 D: S& B9 W: u5 q于是,到太和二年公孙渊反乱为止,公孙氏已无后顾之忧,跃跃yu试,希图逐鹿中原.而当时天下三分,吴蜀连兵以窥中国.公孙氏偏处海东,yu与中国抗衡,可交结呼应者唯吴越之地.出于如此的战略构想,公孙渊派出了历史上第一批辽东使臣.以后,公孙渊又先后派遣了三次遣吴使. 1 x* l- h7 N2 w# w. \8 W( p T6 [ s
但是,辽东的使者又是如何行驶到达江东的呢' i3 L5 ]) w7 p
0 j( J+ d% d0 t# A
分析地图,辽东使者的船队行经的黄海海域,终年盛行逆时针的黄海沿岸流,即在朝鲜半岛西岸自南向北,在山东\江苏沿岸自北向南.以当时的航海技术,虽然有较大距离的远洋航行,但是仍然以近海航行为主.事实上,直到元代,中国的海上运粮船仍然大多取道沿海,而非远离海岸的较近航线.所以可以推断,在元代以前1000年的三国时期,近海航行必将更为普遍,而远海航行技术在北中国,只能是凤毛麟角.辽东使者船队沿岸航行无疑.但是,山东\江苏沿岸为魏国势力范围,所以辽东只能取道朝鲜西海岸,逆海流缓慢而行.然后在朝鲜半岛西南海域某处,将船头掉转向西南,如此方能正确到达吴国地界.朝鲜半岛西岸是传统的航海路线,倭使朝觐中国的必经之路,三国志上有详尽记载.公孙氏紧紧掌握海东诸国,对这条航路也应熟悉.但是,在茫茫大海之上,辽东使又如何判定,具体于何处向西南转向,又如何判定转向的角度呢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对航海者犹为如此,计算稍微偏差,轻则财货漂没,甚者殒身溟陌." I8 M( o: d1 w5 ?" N, i
+ ~/ R3 I6 Q( h4 b对于当时肩负重要国家使命的使臣来说,是一点偏差都不能出现的.否则自己身命是小,耽搁军国大事才甚关利害.迄公孙氏灭亡前,公孙渊还派遣过向东吴的求援使.如此关乎国家兴亡重大使命的辽东使,公孙渊凭借什么来确保万无一失的呢$ Y1 f0 R( o6 m, N' M
+ V( X2 ?4 e5 t
只有一个可能:公孙氏在这个航路拐点上有着陆补给点.着陆点就在朝鲜半岛西南角一带. % I" S9 B. Z: M, j6 }% m; O. r9 @+ F6 K* v
当时,朝鲜半岛西南部正是马韩的势力范围.而马韩正是公孙氏的藩国,两方历来友好,从未发生过征战.马韩在水路上帮助公孙氏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那么登陆补给点也就在马韩领内. + U ~5 i) n( v/ y7 V4 K. r# i# F' d5 y9 o( G
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B" H% u3 H+ I& ]/ L
4 e. {! l: r- r$ C+ o魏景初二年,曹睿派遣海陆两面攻打公孙氏.其中刘昕、鲜于嗣越海平定了带方乐浪两郡,又当下封赏了三韩的臣智以邑郡和邑长的印绶,试图维护传统友谊.然而马韩似乎并不买帐.后来到了弓遵\刘茂管理乐浪带方二郡的时候,部从事吴林认为三韩是乐浪属地,辰国是中国旧民,就打算划分辰国十二国中的八国归乐浪管辖.结果因为翻译官出了点差错,又有臣智在旁边煽风点火,ji的马韩国王火冒三丈,发兵攻打带方郡崎离营。结果二郡连兵反击,马韩哪里是对手,就被二郡灭亡了., l+ f& V* Z6 t. \
% a, z) `- [5 w Y- Q2 [) t
弓遵也在这次战斗中战死.: C! g" }+ L5 w& a1 E, c
) d1 B1 D4 {4 P' a: s7 i" y中队既然与马韩交战,并且深入其境,攻破了他的国都,将其灭亡,可以想象必然应该深刻了解对方的地理方位.然而犹为可笑的是,在中,虽然关于邈远的女王国邪马台的位置里数方向非常详尽,但是对三韩共七十八国的地理方位却完全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当曹魏官吏绘制海东地图时,韩半岛的轮廓将十分完整准确,而其中却是一片空白......这即使是理解为中国对倭重视超过三韩,也难以完全解释.上述事实说明,即使经过战争曹魏也没有能真正控制与了解三韩.这也只能被理解为又一次信息屏蔽-----不过不是在海上-----吴人凭借在马韩的据点而控制马韩,令曹魏不能获得三韩的信服,也就无法获得三韩的确切信息.况且历来与中国是友好国家素无交战的马韩,这次何以竟至于刀兵相见马韩罪过未深,二郡为何一定要灭亡之呢身经数战的的常胜将郡太守一级大员弓遵又何以至于战死沙场呢可见此次战斗亦并非为史***载那么简单,甚至也有吴国人挑唆与参与的成分.也许曹魏灭亡的马韩仅仅是马韩五十四国北部的一个邦国而已.事后马韩诸国中的伯济国兴起,统一诸国,就是南北朝时代强大的百济国,这是后话.! S* W4 d! J0 i9 D) T) ?3 e
( I+ U3 h2 F$ V& v/ \6 B4 X
小结& D; p/ t( U" q
8 |: c ?9 L6 V5 M$ U. }
总前所述,通过对古籍碎片的连缀缝合,对历史真实的查考推证,我们大略可以描绘出韩国在三国时期的外交关系.最早韩国是公孙氏的属国,公孙氏通过在州胡建立据点,掌控着从辽东到江东的航路.接着东吴通过229年到233年的探索活动,虽然没有找到亶洲,但却在朝鲜半岛西南找到了登陆点,从而也掌握了从江东到辽东的航线,并且和三韩诸倭开展了外交.马韩开始向东吴称臣,从事二主,收获巨利.洎公孙氏覆灭,东吴趁海东的势力空缺之际,牢牢掌控了三韩,令曹魏没有能力插手.甚至挑唆三韩与曹魏开战,并亲自介入了战争.马韩以一事二,最终也卷入吴魏两国在韩半岛纷争招致灭亡的命运. ; X7 E z2 q r# y6 N+ V 8 _, j( m! h* E- z3 h+ U*具体到达月份未见记载.但根据季节风判断,南航的时间应该是冬季;又根据翌年孙权派遣使者的时间,大略估计得出229年chun的结论. 0 P- x( s, A1 U/ d9 R( d; A. L' a l/ Y1 b6 S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