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32|回复: 0

三国时期三十六计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2-24 18: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4 m$ y3 S2 T7 Q7 W! c: P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 t- \! U. R" F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 z- e; i% j4 L3 x7 L
[评析] , J) w8 _0 h8 V" f
金蝉脱壳是一个摆脱敌人、转移或撤离的分身之术。这里的“脱”不是惊慌失措,而是为了迷惑敌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 v: G$ }, v" s5 x9 ?
9 U/ J* G9 B4 Q# S; R$ f* b" S
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1 P: G6 L7 t! Q4 U! d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3 m3 h3 u! E! K" c
[评析] 0 W- \* D* Y$ y" W. U' I9 I
按照当时的军事形势,袁绍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夺取冀州。但那样做,不仅要损失大量将士,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会在道义上受到天下人的谴责。于是袁绍便明智地采纳了逢纪的计策,这样就在应韩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顺,兵不血刃地占据冀州,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袁绍实际上是利用别人处于困境时,乘火打劫,乘人之危,虽然不道德,但实际效果却使用计人实现愿望。
5 U' n: X8 K# n; P! ^2 o0 x; |# w1 B% v6 N
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3 R  M3 x# [: {' Q. Z0 ?9 D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 G" J# v: Z; L7 N& g
[评析] 3 M1 e8 K5 a# F6 }" D
按照当时的军事形势,袁绍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夺取冀州。但那样做,不仅要损失大量将士,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会在道义上受到天下人的谴责。于是袁绍便明智地采纳了逢纪的计策,这样就在应韩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顺,兵不血刃地占据冀州,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袁绍实际上是利用别人处于困境时,乘火打劫,乘人之危,虽然不道德,但实际效果却使用计人实现愿望。
  m- `' G+ |6 `1 s8 a! N7 K! L
4 n, k; i" l1 q' e: j- j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 x, h  i: j3 V! [8 U" e7 y3 a此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会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 |7 Z) e6 M' s( f/ h* m
[评析] 1 M! M+ `* I% i4 M. e
曹操为了应付缺粮问题,决定让王垕以小斛散粮,后来激起众怨,却又阴险地向主管散粮的军吏王借头,嫁祸于人,以平息众怨。这样通过故意伤害别人的利益,博得大多数士兵的同情,让士兵在心理上认为曹操无过,从而通过此计,把士兵由于小斛散粮对曹操的怨恨,转化为对王垕个人的怨恨,转移了士兵的注意力,达到了平息众怨的目的。嫁祸于人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有祸,转嫁他人,使自己逃脱罪责,转嫁给自己的仇人则是一箭双雕。另一种是自己无祸,而欲加罪于自己的仇人,故意制造一些罪名转嫁到仇人的头上,这又类似于“借刀杀人”。
) `7 D8 M$ ^( W( s/ N3 q, s( d( v/ K6 i4 M
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 i) z! n, G) U. ?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1 x" c) ~+ I) l9 c$ x" h& Q
评析]
3 R3 V0 q, w" o2 u+ S+ O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 L4 L- V6 h$ J5 w2 ?# I4 Y; g
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 E+ Q& Q3 d+ `$ D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 e+ [% z5 F1 T  d$ q
[评析] 7 u: w7 l' i* z2 o: `- [
《韩非子·难一》上说;“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木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所谓“兵不厌诈”指出了用兵时为了制胜敌人,在策略上使用诡计的必要性。张飞运用的正是“兵不厌诈”的计谋,设计引出刘岱,并最后生擒刘岱的。
( q! q. _( c* C1 ]7 E% z+ P. ~( U  C$ [) {3 n
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9 [/ D7 J" ]3 B: _6 S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2 V7 D1 s$ O: X
[评析]
* r# c2 B* Q0 H( J9 C, T8 y& f+ Y* d曹操老谋深算,决不是黄祖一类的莽汉和蠢人。他要既杀祢衡,又不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半点损害。经过几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曹操知道祢衡这种人肯定会被达官显贵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除心头之恨。刘表竟然识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盘,竟然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但他令祢衡去见黄祖,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不过曹操也没有失算,不管将祢衡转置谁的刀下杀戮,都应该说没有出曹操的谋算。并且,刘表这个“二传”更有利于曹操,它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谋算,似乎减轻了曹操杀害祢衡的罪责。
- B& h" e3 p8 }1 \6 I0 v
4 N0 ~& l. r0 I6 t' c! l8 r' s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 p5 s, v' w( M$ p% f2 m- m5 e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A7 {; X2 s, w2 H' p* P- Z
[评析]
5 J5 s: O( M9 I7 D+ j& w釜底抽薪出自《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解决问题应着重消除引进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计谋在军事斗争上应用得比较多。当强大的敌方不能正面阻挡时,不去直接抗击敌人的锋芒,而是用削弱敌人的气势的办法去战胜敌人。 - f) L5 Q! Z3 Z# }$ \$ G7 e

8 Y1 F$ _; g9 o7 c' J/ V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 e9 c1 U3 @' s( B- p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和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 " K5 W3 Q3 G" G: q2 `. a2 J
[评析] 0 L: L2 U) f# Q0 l: K6 A( C
隔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首先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自相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敌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二是坐待敌人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利用其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消灭或收服剩下的一方。曹操两次运用此计,即分别属于这两种情况。“隔岸观火”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一切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出计者必须非常熟悉敌方内部的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2 U' I/ c5 j9 x* f, q& ^
' m, u! f9 Q4 Z3 ~+ e' p. y# t' m0 U* T
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 Z3 ]5 ~6 x/ t$ B8 A
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 L7 w" i6 m& Y( ], [
[评析]
4 W4 p1 _, f4 w& v& z此计名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计的本义是凭空捏造,用虚假的东西来欺骗对手,使对手产生判断失误和行为错误的一种计谋。在此计中,无中生有的过程要巧妙而无破绽,这样才能成功。无中生有之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经常被采用。其被用作军事计谋时,意思略有不同。 8 P" G4 F  r; M' }, t% v# X: Q
2 R) |& H9 f, S1 x& `% V
上楼抽梯——抽楼梯刘琦问计 ! t6 m9 q, S4 C2 L4 [7 J. h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 _) s8 a' Y! D! p0 p; P+ g# `[评析] & m0 |! D* |- V
上楼抽梯又称为“登搂抽梯”或“上屋抽梯”。此计名出于《孙子兵法·九地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后来的意思有所改变,其《三十六计》解语如下:“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即指诱敌深入,阻敌援兵,断其退路,然后歼之的一种战术。刘琦运用这一计策,迫使孔明为其谋划保全之策,可以说是这一军事计谋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运用。
& p" U! Q! I- T# I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 j% O( C5 ]! Z9 f: ]+ |此计谋出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 a% \' c* _6 j[评析] 9 F0 i$ G/ T# @9 h+ W
《草庐经略·卷六·虚实》:“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而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用兵的虚实,要根据敌情显示虚假,有时则用虚假向敌人显示真实。诈败诱敌,佯动欺敌,虚张声势,以假乱真,欺骗敌人,是虚实造势的高超艺术。政治、外交、经商以及为人处世何尝不需要虚实相间呢?过于实在就会吃亏。
% _. P6 H) g7 s$ G
4 f$ T4 X# _  K% Y+ K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 d9 h- t2 R+ a7 H3 E" x+ c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6 r6 w1 E2 X% X
[评析] . s( j& b1 U9 c3 z; d) \
激将法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故的决心不够坚定。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此计。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机。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和“怒而挠之”的战法。前者是对己和对友,后者则是对敌。
6 ~+ D" y1 u: o! D; ]! t+ b. t3 B" r
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1 y$ M6 b- ^+ W) D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 X; g; w' d( t3 G% P5 W) h# p[评析]
6 J1 u3 @" ]+ |' B反间计是用间的一种形式。《孙子兵法·用间篇》将用间分为五种类型,一为“因间”,就是利用敌方的普通人为间谍;二为“内间”,是指收买敌方的官吏作间谍;三是“反间”,是指收买、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己方效力、服务;四是“死间”,就是有意制造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传给敌方间谍,我方间谍常会因事发而被敌人处死,故称“死间”。五是“生间”,是指在了解到敌方情况后,能够活着回来报告的间谍。“五间”中以“反间”最为巧妙和高明。方法有两种:一是收买,二是将计就计。收买就是用金钱、美女来收买敌间,使之成为双重间谍为己方服务。将计就计则是发现敌间后,并不将其逮捕,也不加以收买,而是故意制造一些假象,让敌间当成重要情报送回去,以造成敌方指挥官在判断上的失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会露出破绽,从而被敌人识破,以致前功尽弃。
. s& j4 X! p) R2 G5 T6 x' n' z* U) c1 d% ?  D# O2 h
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 j6 R7 y2 W% Q; T; r) w+ H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9 H2 q0 t# V1 ?2 f7 O5 A, z9 E[评析]
! }- X/ \/ j) ~* M3 ]* v  f明代揭喧《兵经百篇》提出:“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借战计应用的经典就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后来又有“借东风”、“借鸡下蛋”等说法,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同样的例子也值得借鉴。
1 v# j* U) M9 g8 `- r4 {: z0 Y$ D- j- q# T+ h/ Y
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1 _3 m4 D+ b; x4 z1 e# P3 X这个智谋故事开始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结束于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 p) Q# ?7 y! R& ][评析]
1 H8 l6 `. f& d3 G: H此计是用自我伤害的办法取信于敌,以便进行间谍活动的一种计谋。“人不自害”是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苦肉计就是利用这一心理定势,造成受迫害的假象,以迷惑和欺骗敌人,或打入敌人内部,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或给予致命一击。使用本计一定要小心慎重。因为施行苦肉计,首先要进行自我伤害,有时这种伤害是非常痛苦的。苦肉计不仅是一个苦计,而且还是一个险计。如果敌人是多谋善断,不但自我伤害之苦要白忍受,而且连生命也难保。因此,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此计。1 s, V" m2 x: x

' \  B$ C/ ~  s/ @! Y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 N" e, R/ R/ u' W8 C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和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谨”。 ! ^$ A2 A3 d* T- S% A
[评析] $ Y5 U3 i6 `5 g4 r# v# F6 M6 w
《六韬·六伐》中说,对于直接用武力难于征服的敌国,应“辅以淫乐,以广其忠,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及定”。意为助长敌国君主的享乐行为,扩大他的荒淫意趣。用大量的珠玉贿赂他,用美女讨好他。这样他就忘记与我作斗争。施展美人计在世界通用,“英雄难过美人关”,随着时代的发展,美人计在外交、商战、公共关系、广告、情报等方面都得以广泛的应用。 $ N) ^2 k  i& ~: w" u1 P# b
- p, d: Y5 P! N; C) v1 M5 I
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 c# v7 B& j$ Z# w( p* Z, F3 b7 h1 [这个计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9 @8 S# h' Z: P( l[评析] ; z4 p' J6 a/ i! Q6 z$ j( l- F& e
丁斐的纵牛马以诱敌,实际就是以利诱之的谋略,利益会使人的目标改变,利欲熏心使许多人迷失方向。诱的方法有多种,但应当明确的是应该以小利获大利,否则得不偿失,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 S/ X! R6 N5 W% g8 y  D. F5 V  q/ x/ K( z# T5 O! L7 H, h  V0 h
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 [# c3 m, A+ h- a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 Y9 o0 p, k+ o* ?6 Q: M( U) c
[评析] # m) r( P$ k0 Y* m: w# {  E
此计名出自战国时期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采用分流的办法:或者打击其薄弱的部位,或者是绕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围魏救赵”之计的奥秘所在,是不要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致力于抓住对方的要害和薄弱环节,把强敌分散、调动开再打。也就是避高就下、避实击虚、避强攻弱、避锐击衰的战术。
: @0 G* c( |1 r1 `' Q* B) ^
  e! k0 }, n: Y6 c+ ^+ P$ j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6 S1 X' e1 }, \. K) r/ |0 o7 I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 L, [( }3 c3 h8 O9 F) N4 k
[评析] ; C6 o( L+ q" U, p- M
此计名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混水摸鱼原指趁水混伸手把鱼捉住,后泛指乘混乱之机获得本不应该有的利益。这是一种扎中取胜的计谋。“混水”是运用此计的必要条件。大凡水混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本来是混的,我方抓住时机“乱而取之”;二是水本来是清的,我方事先把水搅混,然后再有所图。后者的难度较大,但应用十分广泛。因为施行此计可以轻易达到目的,代价也较小。
! _( ~( r' |) U% F& D3 Q( a. u8 a5 l
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 z" d0 r1 O% l
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杨阜借兵破马超”。 ' _0 K2 f0 U, _1 T+ n" E
[评析] 5 Y2 j9 @7 h' ]( i- v$ C' ?
设伏是军事上的一个常用的计谋。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伏击敌人的战例。设伏实际上是挖一个陷阱等着敌人来跳。孔明此计先是在熟悉地形的基础上,再以他本人聪慧的头脑,准确无误的算计,以及对兵法的熟谙,果断地采用了诱敌深入,切断退路,然后布置伏兵,请君入瓮的绝妙计策。
6 P8 i. [5 X, m6 U
- ?4 a% L* M5 y9 H& b2 ?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 P* Z9 G6 y" D! }, L& Y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 N. {3 R) q% W( N& B  h! \  ][评析] ' z* k* H3 G7 u
这一计谋是出其不意的应用。出其不意就是出乎敌人意料,就是敌人想都没有想到,所以能保证出师大捷。要想成功,打破俗套、一反常规并出乎常人预料,有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何况“创新”更是军事家最重要的素质。 8 v& O1 t$ a# |4 _( B1 G3 ]
: ]8 z4 O, S6 V: r% l
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 F: M4 j$ S! W) J3 F, l0 r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8 Y5 S5 @' u) m, E8 n7 C& l[评析] ( w, w+ q& w2 A4 p
此计名出于《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篇文章还提出,“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隋归。”黄忠、法正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善于应变,占据有利地形,改变被动的态势,采用了“以逸待劳”的妙计。在两军对垒时,逸者胜,劳者败。所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敌劳,使己逸,这是掌握作战主动权,伺机歼敌的法宝。 ' k, i( y, r+ T, o" \
! V5 T) E5 G) K  q. K5 C# l
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8 Y' \' B1 Q! q6 e' ~! @
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谙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 C" `% \3 c+ T: |2 b- R( E' j
[评析]
& C' F! c3 f: B示形欺敌之法千变万化,目的是为了使敌产生错误的判断。要让敌人生疑,已之示形,要因时因地因敌而变。用兵双方,都求诡道,一方的诱敌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断失误为前提,关键看谁更棋高一着。高明的指挥员,总能在深入了解敌情我情等基础上,用示形之法诱敌生疑,使敌失误。
0 @; K* Z+ ?7 s. [: z- P9 x
5 j1 X# [+ A* c) b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 b  B' x4 U. I1 h: k# h6 V. R8 k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两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 g; j5 q$ L9 x. |
[评析] 4 b% n2 q1 Z" n( [  _# z0 t
孙权想嫁祸于曹操,但计谋被曹操手下识破,曹操将计就计,厚葬关羽,使得孙权的计谋破产,刘备还是要与孙权拼命。将计就计的关键是识破敌人的计谋和他们所想达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对手吃苦头,而且往往苦头还是对手自己找的。
; \* z6 z# t, ]; ^; B8 x" B$ v  F6 y% x, e
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0 b+ ]4 B4 U# Q' s0 x3 @5 l6 r: f! l1 u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0 H/ x5 Y8 {% a5 k% y+ S6 w
[评析] 1 \4 s6 F* R3 S/ k
火攻在军事中经常被应用。《孙子兵法》中专门有“火攻篇”。它将火攻分为五种:“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并指出“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火攻”还须有兵马的配合才能成功。 2 i+ W  t# X+ d9 ~7 y5 m" ^3 I

, U! n" A: Z( r2 j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 m: U) e1 }7 z4 X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3 _! Q; }& g6 i: }% G' C
[评析]
) k7 i  y; X6 s; r1 [看起来十分强大的敌人被诸葛亮化于无形之中,这里他使用了“各个击破”的计谋。但各个击破的前提是了解每一个对手。诸葛亮对五路兵马有全面的了解,比如蛮兵的多疑、羌人的敬马超如神、东吴的首鼠两端、孟达的叛将心理、曹真进兵的天然障碍等,进而对症下药,所以能“药到病除”。这里应该说还有一个知己知彼的战略素养的问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 _. o% ?7 U! I& _9 O' e, {" A( n

9 E% z5 C$ |/ }  {9 U0 x先发制人——司马懿奇兵破孟达 & ~# u$ I9 D6 k9 p" S% O: Z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9 Y9 W* A' _! {
[评析]     先发制人,是说先动手就能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要被对方制服。战争中最讲先发制人,《兵经百字·上卷智部·先》云:“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能用先者,能用全经矣。” / f3 w/ z  z8 r
* h3 q% }1 X; t4 d1 B
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 k+ f1 C9 I3 \0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2 ~. \4 u" n& }
[评析] 5 X( }! V% V. w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0 Y, s, E, _( k9 Y- ^
0 F, ?3 L  k' R  |+ d, r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 Q8 ~+ H2 o! K! {* K' N1 U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 ; `' r6 @' m2 N; ?* e" Q2 R
[评析]
7 T& m$ L/ M2 v' I& N2 J: O0 E: z2 [# p9 D诸葛亮在此计中,充分抓住了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地形,二是充分激怒骄纵敌人,使对手麻痹大意,轻兵冒进,脱离后续部队,然后在有利的地形下伏击敌人。《孙子兵法·地形篇》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判断敌情,掌握主动,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再去作战,就必然会胜利,否则就会失败。但最重要的还是人谋,因为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想办法诱敌钻入圈套,才能最后取胜。
" B9 |( s# {5 {% Q* |0 A9 d
* b: }# r8 [# `7 n  s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 K- @. i0 X/ g4 D3 M4 l% [: R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 ; _7 f" N8 G) n9 w
[评析]
0 i0 p; g3 G0 w2 k/ v9 i这个故事是对“激将法”的一个“反动”,司马懿能忍受侮辱,坚持到底,显示出一个谋略家的卓越见地。兵法上说,不战在我。也就是说,一旦遇到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战与不战的权利在自己手中,此时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应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个成功的英雄应能屈能伸,能刚能柔,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 i0 J' S! ^, O1 h0 o4 k& k
" _& v, g, G- {- b) O: ^
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 w; t! c4 a: {, \3 @$ s/ v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0 L2 B+ ~/ U) t- G& P[评析]
  H4 g5 R2 U' M' R  l司马懿在速战破孟达和缓战平辽东这两次军事行动中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一书中赞叹道:“八日而取上庸,则以速而神;百日而取襄平,则以迟胜。”“有势不同而事亦不同者:敌粮多而我粮少,则八日而取上庸;敌粮少而我粮多,则百日而后拔襄平是也。或速或迟,随时而易,变化无常,读此可以悟兵法。”但无论速战还是缓战,都要示指挥者能够统筹全局,根据实际情况,不为局部或一时的小利所动。在我方准备尚未充分时,为争取更大的胜利,应采取缓战计策,一但时机成熟,应当机立断速战速决。
9 @! @: c: i# G' @: V2 O: b" D$ b8 C8 C" e: i3 z% C
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B- Z5 C# ?( n' G4 J# G- l$ m
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 6 }1 [4 i* G6 R* M! O$ Y. _9 K
[评析]     “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个智谋故事的核心在于一个“避”字,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乃俊杰,有时候还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担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所以,“走”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正是时候,走得理直气壮。
8 K" @" X! Q) I  E6 Y0 e
  @% M; i* c; N6 l, c. ^. m4 x$ M8 x% _%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7-8 22:50 , Processed in 0.13750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