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最近网上冲浪时,被精准推送了一波「在银行买保险的心得」。
) X: j, q& L0 N( {- `# T9 g3 {
: R4 l8 ]& u6 u- l
' k4 ?3 `) C! g8 X( n$ |( H+ z9 i& }
有趣的是,连续看到两位博主,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体验。
3 _4 I8 O8 @+ y# A3 }
: {& |! j+ u- Y1 {; NA博主说「银行卖的储蓄险真香,大家快冲」;
* ^; { K# E! h
" d# M$ ~1 |! ]5 C
B博主说「去银行存款,被骗着买了保险,大家紧急避坑!」。
% [0 s# w9 d. Z+ @1 W' J- S5 r% x# {! C5 A9 M
然后我循着两位博主po出来的保单现金价值,进行了收益测算;
" h# J0 {' O6 E$ v
9 |" D" I" c4 U0 d( {* {( c( ?; R本来是想看看银行卖的储蓄险,收益是啥情况,然而算出IRR(内部收益率)时,结果让我有些吃惊。
- X; c" a; j, E) Y& N: B
6 {* H% Z$ Q) e/ a$ Z& Y/ P01
) i" o( @3 U2 t% J
A博主的保险方案是每年交3万,连续交5年;
3 P4 @1 @1 W2 i
2 k( ~6 T" D9 b$ ]2 q
B博主的保险方案是每年交10万,连续交5年。
' s$ D- K O) D) e/ X
. w9 M/ ~, `" u+ ^缴费期一样的情况下,每年交费金额不同,也不会影响IRR的基本测算,因此,我们可以把A博主和B博主的现金流&现金价值演示贴在一起进行对比。
7 q: D; n: x5 c* u9 L5 N2 J8 ]+ M: {7 I5 d4 N
+ M( ]4 L" h S' @5 J
9 z: m. u5 N2 \) o) i1 J6 @6 W1 r }2 V7 P2 J& V- P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保单的相同年度,两份不一样的产品,拿到的IRR收益非常相似,而且B博主的收益还要略高一些。
, \ ]% s+ c8 ?* l- |2 Y* s% o7 N
; Q: V/ S5 A5 H& Q, E ^! n
那既然两款产品收益都差不多,为什么会有A博主向大家安利,B博主却让大家避雷这么大的差别呢?
' c8 y' ]) x& j/ B! h
. m2 Z v) p5 r: h9 I* w& Q我发现,主要问题是两位博主对于「现金流」的看法不一样。
8 R- e, T9 b1 o, H* Z% m( J) u7 V& r" H5 x- _+ C i! B! P
在第10个保单年度,两款产品的单利分别是:2.62%,2.7%。
8 @: o' o/ } I; t5 @6 o9 B* O+ N
# `4 Q! N: H) |( y# c
A博主刚大学毕业不久,短期内不会用到这笔钱。
3 u2 |9 \; P7 R/ ^5 q% }! C, i9 z
( S; r$ q# g, P6 a对于「闲钱」理财来说,可以把这份保单看成存10年,年化利率2.62%的存单;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能提前锁定长期收益,还是非常「划算」的。
' Z: Z$ o+ m4 S# q7 N
4 V. U* ?0 h: KB博主的宝宝刚过完周岁生日,小家庭花钱的日子刚刚开始。
) Q$ Q. \4 N- l! t& A
( G* S& y# [: o% e
除了一家三口的正常花销,每年还要继续往这个账户存10万,压力未免有些大了;即使是2.7%的年化收益,看起来也没那么「香」。
% S# h3 \) l7 {1 G! A
/ Z4 ?6 t( F. m u+ ^2 ~- x所以,哪怕是同一款产品,不同的人生阶段,金额投入,带来的后续答案,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 I& u8 S- B8 u( }7 H% i) s: a
3 Z' y t- y& B, o
02
! w; ^8 \, d5 j: D y6 I
7 f2 R' d4 K6 E# W% ^* i在我浏览了几个「银行买保险」的案例后,大数据开始疯狂推送类似的帖子。
* [, H5 A6 m7 E0 n
1 K8 E' p# L# f5 p) }
我又算了几款来自不同银行、不同保险公司产品的收益,总结出两点:
- f: u0 X+ m1 U" ?7 h
' o6 M5 s9 P* ~6 }$ ^! l: I! w5 C
1)银行买保险,可行
, o% v$ ^; H' `/ b+ n% S$ S- h9 T0 U3 Q+ J+ U+ {1 l9 u) W2 l
银行在很早之前就是保险销售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些银行会自己出产品,有些则是和保险公司合作代销;从销售渠道来说,是靠谱的。
2 ^' X. y8 t9 w
- {4 l: s3 N, P8 T( q: Q% h1 A大家不满意的点在于:明明我是来存定期的,你凭什么私自给我存成保险?
. |! [4 M2 |- x& d! u4 M% u4 U2 L- t
这当然是误导销售,不靠谱的既不是银行,也不是保险,是业务员。
7 A) ]! `" c$ {! u/ W1 ~
$ g* J$ ?" L8 |! s$ k9 `无论产品收益有多强悍,违背了我们消费者意志的操作,都建议大家打12378进行投诉、撤销保单。
0 d C2 o1 U. s: P$ _& R' T1 p9 n
; w0 s8 U% V) M/ a& u0 u就像上面说的B博主的案例,产品不错,但人家存不了那么长时间,人家就想5-6年取出,这产品满足不了人家的需求,甚至会带来负担,就会出现「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的局面了。
0 _! D" Q- O, ?% D" f4 W
: w. ~4 G" C3 m% I2 [2)关注产品的IRR
@ {, o: b! Y1 x0 A" R; W6 p
" x) u" y1 B, k
银行卖的储蓄险,也有很多形态。
" C" Y! V; D( U& u1 u, P; ]8 J2 `
8 v& Y, |/ Y% s有的海报上印着IRR(内部收益率)突破4%,这个收益很可能是真的。但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满足。
9 L& V3 M( I$ I+ P3 J
- d" t! g/ Q; N, T% M1 J比如,这款产品可能是养老年金,但是需要被保人满100岁才能拿到这个收益;调整到被保人80岁,那可能顶格IRR也就是3.5%左右了。
& u! o4 V; |9 D: v8 U
' T1 m) X) M1 w& G$ G$ G% ~
再比如,这款产品还有可能是分红险,分红险的收益是由「保底部分」+「分红部分」组成的,4%是演示收益,并不完全代表我们最终拿到手的收益;可能低于这个演示结果,也可能高于。
4 |% R" K/ k+ t$ a1 [8 ^1 b6 ?: p7 d
& M1 k* W# c* |* _9 d在定期存款、国债利率连续下调的背景下,「打个时间差」的储蓄险,依然很值得入手,但现在也不再是可以「闭眼入」的时代了。
+ e$ _" F& y4 |2 Q7 T9 S
8 J& i3 r/ a7 O
03
{1 ^; d+ I- d; F- f- z" q7 b" I# l5 Z( l6 ?6 W
打算存点「安心钱」的朋友,我有两个建议分享给你。
4 z0 @0 S' X. ?
) a6 T3 x! p* r. ?, \: M7 o1)当下的产品中,「养老年金」更有优势
A1 i, k( x5 ~4 t4 k& ^
4 `# q5 s1 u" v1 H增额寿受限于预定利率3%的影响,目前最佳产品的长期IRR也只能做到2.9%出头,而养老年金依然有大把能突破3%、3.5%,甚至4%。
% u1 j+ b1 O' S' t' \& x9 l2 d( b" v. y0 v
很多朋友对于养老年金的印象可能是:需要到退休年龄才能领钱,缺乏流动性。
+ x5 d U# u6 T) v
; L7 p6 ?5 ]/ W3 X) y" {' L) ]- @9 b但现在的产品,一样可以做减保、退保(退保单现价,相当于直接把钱拿回来),甚至有的产品比增额寿还要灵活。
* C. ?8 M3 P% H* B
0 N3 p, C! J2 ]所以,养老年金来到了一个进可攻(收益上限更高,保证老年期的现金流)、退可守(第10个保单年度IRR就超过增额寿)的位置;无论是中期持有,还是长期持有,都很合适。
4 |+ g D, }' }! j4 s% z
& R6 P0 L2 B9 @3 Z2)关注IRR
9 o. b; P$ y P! B! s3 ?
8 P# A4 D/ A1 _( f1 `0 Q) {1 X无论是增额寿、护理险、养老年金、快返年金,还是分红险,万能险。
9 c7 F8 @/ Z$ A @( }
# g$ [8 F" z$ Q5 g; ?2 y! h最重要的是聚焦到产品保证收益部分的IRR。
) W/ [9 u- ? M+ |; X; G" t5 d( p
: D% G( g; T% p大家可以打开Excel,建立3列数据表,分别是:保单年度、现金流、IRR。
+ ^3 ]2 j0 N. u! N' m6 ]
6 ^' e/ x( w9 p) b5 v, ]7 S6 S( S0 Y然后回车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 Y2 L+ l- ]) ]. y
3 A( k9 m: K C* b3 q# v)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