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2 V6 i9 n |* a. F# l5 `; d其实这虽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东汉复辟,几乎秉持着“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王莽主张的,咱们就要反对,凡是王莽反对的,咱们就要支持,可是虽然取消了单名的新法,却并没能扭转取单名的风气。其实,单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儒家理念日益成为统治思想,避讳制度也越来越严格,非止避君主之讳,也常避尊长之讳,虽说《礼记·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也就是说对于双名,光避其中一字即可,但人们逐渐地不管这一套,肆无忌惮地大避特避起来。可以想见,当绝大多数人名都是单名的时候,需要避讳的范围也就成倍缩小,方便日常生活中对文字的运用。4 d8 k7 h& o. H5 }5 Q0 U, a
4 {% e6 q5 W# o. }所以这种单名习惯,是从西汉中后期就产生了的,王莽托古改制,只是将其作为法律确定下来而已。其后新莽政权虽然倒台,这一习惯却并没有被扭转,这就导致东汉朝,也包括魏晋之际,单名占据了主导地位。1 G# Z, V5 X, q! w" w7 h
' y. y- ?+ K2 W. [% c L第六种情况是复姓单名,后人可能会产生误会。比方说魏臣高堂隆,复姓高堂,毌丘俭,复姓毌丘,至于淳于、司马、诸葛,那同姓的人很多,一般不会引起误会。2 J7 Z! {, v5 C4 Q
* B6 q: l t$ }3 u
仔细考究起来,汉末三国时代真正双名的,大概有以下几位。, P+ `$ N- t; K; l
/ ~. M; E" H' U! B8 n3 I% L首先是马元义和张曼成,皆黄巾渠帅,也就是说,出身很低,并非士人,故此在以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时代,他们留下了自己的双名。 : g) P+ s5 a/ F2 k0 h! O) j6 S7 o : N. X8 p' z& Q其次是汉太尉马日磾(音为密低),字翁叔,为大儒马融的侄孙,所以肯定既不是以字行,也不是外族。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前汉武帝时代有一名臣叫金日磾,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赐其姓金,很明显马日磾是为了追比先贤,才特意起的双名。# {5 s; O- I2 N7 c6 z
! M+ J$ i! k2 o1 ?! D& \, n3 m
第三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侍中郭攸之。我们会发现魏晋南朝时期很多双名都以“之”字结尾,比方说裴松之、王羲之、祖冲之、刘牢之,等等,尤其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为王玄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献之等,其孙有王桢之、王静之,曾孙有王翼之、王悦之,一大家子全都“之”。陈寅恪先生认为此与天师道有关,是信徒的特殊习惯,或者说特殊表记,郭攸之或亦此列耶? 4 [8 ]. p7 S- F7 w # y: f5 g( i+ x& e h, A小说当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史书上被记为双名,是以字行还是误记,还是有别的特殊情况,没人知道的家伙,就一律定其为以字行了。比方说戏志才,或谓其出身庶族,所以双名,但单名的习惯并非只在世家中流行,只要是士人,不管世家还是寒门,如前所述,除非极特殊的情况,否则都是不会破坏这一习惯的。再比方说,《九州春秋》里称孔融只信任“凶辩小才”王子法、刘孔慈,却疏远贤才左丞祖、刘义逊 ( z! s- v1 t; C! r- } 8 ~2 w3 O5 F" S- m9 ~2 A7 w5 m: c还有曾经在乘氏击退过吕布的土豪李进,《英雄记》记为李进先,其兄为李叔节,再后面可能还会出现曹安民,有人说应为曹安、曹民二人,是断句错误造成的双名 # R( W0 f. L) l# V - \3 y6 r% @8 _* l: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