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1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 y# I& `' b0 w! s1 U/ f! z. h- R' f! B7 T \3 ^8 g1 s0 e+ g2 P P3 G# a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 Q& _5 `6 p) I% E'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 b% Q" z' p! X4 H. o/ ^; d孙权(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出生。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 X; n( K3 x2 v8 {* T
孙翊(184年-204年),又名孙俨,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孙策、孙权的弟弟。勇猛果断,很有其兄长孙策的风格,曾被大臣推荐为继承者。孙权继位后,孙翊任丹杨太守,不久被身边的人边鸿杀害。1 K6 k5 H' S: x& J, w
孙尚香,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左将军刘备夫人。
* Y4 C3 m+ I/ g1 d$ m8 C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3 u- m2 Q7 ^+ T+ ]9 V2 ~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战争中立有大功,又讨平叛乱无数,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深受孙权器重。后来在与魏国的多次边境争斗中也屡立战功,官至后将军,并领徐州牧。黄武六年(227年)去世。贺齐生性奢绮,尤其军事方面,兵甲器械极为精良,所乘的船奢华至极。
1 I% s: ]( M4 x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有一子朱异。8 h; p8 i8 s# o: `6 l i8 V* @
孙权统事后,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扬言攻打羡溪,朱桓分兵救羡溪,军队出发之后,才突然得知曹仁要进军濡须,但要追回救羡溪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朱然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又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于是斩常雕,生擒王双,斩溺魏军千余人。% j/ e5 Z; x& E5 R+ [3 _ ]
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但事情败露,被迫退军。退军时吴军渡河,魏军打算出击拦截,但见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击。后来朱桓狂病发作,回建业治病,并于第二年(赤乌元年)病死,时年六十二岁。
2 o' L H' \. x朱异:被任命为郎官,后为骑都尉,朱桓去世后代父领兵。在攻打樊城和文钦期间先后任偏将军、扬武将军。孙权评价朱异有胆略而镇定。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朱异升任镇西将军,击败诸葛诞。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朱异担任大都督救援寿春的诸葛诞,因未成功而遭到孙綝诬陷杀害。
9 _6 Q5 z( T# `* p3 O* @留赞(183年—255年),字正明,会稽长山人(今浙江金华)人,曾任左护军,有两子:留略、留平。少为会稽郡吏,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被东吴大将凌统所引用,任屯骑校尉。诸葛恪东征,留赞为前部,会战先陷阵,大败魏师,以功升左将军。吴五凤二年(公元255年)留赞任左护军,随孙峻征淮南,因病撤军,被魏将蒋班围困于道,力战而死,时年73岁。% z/ }0 [# b0 j+ }
全琮(198年-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嫁给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为吴国的名门;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仍然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
5 m8 |$ Z( H# m8 C) j W0 {/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最初避难江东,孙权统事后,召步骘为主记。后游历吴地,又任海盐长,还任东曹掾,出领鄱阳太守。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往交州,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后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孙权称帝,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后因冀州分与蜀汉而解牧职。又都督西陵。赤乌九年(246年)代陆逊为丞相,次年去世。
+ ~, c) |; D. }+ X. f)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 a8 D5 o/ W% E1 B*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年二十丧父,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死后不久吴国为晋所灭。6 e& W% S1 t( U7 W' B$ k5 R3 `
吕蒙(178年-219年,一说180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1]。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5 D& q% m0 R* g3 L"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 }7 f' C% U g7 N: j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6 L& _8 ?- G. |1 x( }* q' }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身佩铃铛,衣着华丽,人称锦帆贼。当地闻铃响,即知道是甘宁出现。夺取船货二十余年,后停止抢劫,熟读诸子。18岁左右任过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不被重用,期间曾射杀凌统之父凌操,因此与凌统有杀父之仇。1 U$ M+ J9 J8 I8 `2 p8 ]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破黄祖据楚关,攻曹仁取夷陵,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获朱光,率骑袭曹营,战功赫赫,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甘宁为人仗义疏,深得士卒拥戴。有一子甘瑰,曾孙甘卓为东晋初期镇南大将军。6 F9 T7 B/ H% i6 G7 c# F4 [, ]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 c: B1 ^7 D3 \- p( z朱然(182年—249年),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原姓施,朱治的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其曾任山阴令,临川太守,受到孙权赏识,有平定山贼的战绩。后来跟随吕蒙讨伐关羽并且捉拿关羽父子。吕蒙临终,孙权问继任者是谁最合适,吕蒙认为朱然是自己最好的继承者。于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之后朱然提出应该收兵防备魏国,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曹真、夏侯尚、张合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最终在朱然死守之下退军,朱然从此“名震敌国”。之后孙权先后派遣朱然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两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斩获。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于249年病逝,享年68岁,孙权为此伤心至极,并为其素服举哀。
2 z" u1 q* Q-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1 ?! @8 \/ o& F, |& {" {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1 i" o, a6 h9 O- p& ~0 m1 P
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着,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五年(226年)卒。
6 W6 h' Y7 @' H程普(?—210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着。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9 b; ^( F6 `. ^* H1 X+ S1 S6 ]: b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 D+ h# @+ Y6 Y
凌统(189年-237年【一说217年】),字公绩,吴郡余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少有名盛,为人有国士之风,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官至偏将军。
' X/ J$ S- d" p5 m& d& u. P6 J蒋钦(?-220年),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汉末东吴名将。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从征合肥,因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右护军,典领辞讼。蒋钦贵守约,性豁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8 B1 H1 h& c" y% M+ o1 Z5 B, q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从而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被迫退走。吴黄武年间(222~229),徐盛病逝。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j& M. d8 d* H0 Y% m5 q& X- X" y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东吴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了东吴的权臣孙綝,被拜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公元271年(建衡三年)去世。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从曹操时代打到司马炎时代,侍奉了孙权到孙皓四位吴国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7 ~. q, D' z- u# M) b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战役、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 g8 l# U; ?5 j" H2 R1 _
董袭(?—213年),字元代,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末年江东孙氏部将。跟随孙策讨伐山阴宿贼黄龙罗、周勃等,策自出讨,袭身斩罗、勃首,迁扬武都尉。从策攻皖,讨刘勋,伐黄祖。主策薨,袭讨鄱阳贼彭虎等众数万人,旬日尽平,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建安十三年,袭随权讨黄祖。袭身以刀断两绁,使祖蒙冲横流,大兵遂进。斩祖。濡须战,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夜卒暴风船覆,袭死。0 z9 P k* ]" T7 m a
陈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后来在孙权部下任职。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陈武又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战役中,张辽奇袭孙权,陈武战死,孙权对此十分哀痛。
7 E8 }9 ^2 @! U& A'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 _/ P. W- H" U3 m: t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 t; ]0 A" K+ w3 a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以张昭为军师。后拜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张昭,先后用孙邵、顾雍。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着《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w- Y& Y( s* F
张纮(hóng)(153—212年),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被派遣至许都,任命侍御史。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江东,任长史之职。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时张纮病逝,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4 I7 j2 G) S7 z2 G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于经学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6 J+ i! j& l5 X* ^2 m/ J. S
薛综(?―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吴国名臣。少时避乱至交州,师从刘熙。士燮归附孙权,召其为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址太守。后从征至九真,还都任谒者仆射。232年(嘉禾元年)升任尚书仆射。240年(赤乌三年),徙任选曹尚书。242年(赤乌五年),为太子少傅,领选职如故。243年(赤乌六年)去世。
) L; m" ^. q" D1 w: Q( @0 y9 t严畯(生卒年不详),字曼才,彭城(治今江苏徐州)人。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H" A5 C9 l+ S; A5 u5 Z: }
少好学,精通《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是好朋友,被张昭推荐给孙权作骑都尉、从事中郎。
6 v \9 B& \0 Y' v% p1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横江将军鲁肃去世,孙权打算让严畯接替其位。严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对抗在荆州的关羽和北面的曹魏,便坚决不接受此任命。后来担任尚书令。" G5 ^" |8 X- f# v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三国时吴国将领、学者。年二十,就担任乌程相,任内有政绩,使得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凌统卒,统领其部曲。因战功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任濡须督。黄武七年(228年)卒,年三十六。有集十卷。
, H3 D2 v. g, B8 }0 J7 E-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6 Y5 S: I: ?* S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1]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重臣。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定江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吴汉。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拜大司马,印绶未下,吕范已病卒。孙权悲痛不已,遣使者追赠大司马印绶。后孙权还都建业,路经吕范墓,不禁悲呼道:“子衡!”且流泪不止。还都后,以太牢礼祭祀吕范。
+ K# P! z* T" d3 v5 ]( K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东吴名将朱然之嗣父。早年随从孙坚、孙策征伐,又辅助孙权,稳定江东,功勋卓着。此后长期居住在吴郡,孙权为吴王,拜其为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徙封毗陵侯。每次进见,孙权都亲自迎接。黄武三年(224年)卒,年六十九。, h& g L! S& l( e7 |* |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官员及将领。# \* J! M5 L1 x% A' P( |) `
朱据仪表堂堂,体格健壮,善于论辩诘难。黄武初年(222年),担任五官郎中、侍御史。孙权以朱据文武兼备,授任他为建义校尉,驻守湖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将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封云阳侯。朱据为人谦虚,多交士人,轻视财货,乐于施舍,俸禄赏赐虽说丰厚但常不够用。) k* a1 H- G+ V R
赤乌九年(246年),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二宫构争,他拥护太子孙和,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中书令孙弘伪造诏书赐死,时年五十七岁。
7 g0 n; v. t3 ~% O$ G' {孙峻(219年-256年),字子远[,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官至丞相、大将军。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在除掉最大的敌手诸葛恪后成功掌控吴国的大权,不久在讨伐魏国的途中惊惧而死。时年37岁。死后由堂弟孙綝继承官位。吴景帝孙休在位时,孙綝被诛,孙峻、孙綝二人也被从孙氏宗族谱中除名,改称为故峻、故綝。
& w2 E( j# ? Z. |1 X g, u& b孙綝(chēn)(231-258年12月),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孙坚弟孙静之曾孙,孙暠之孙,孙绰之子。6 P0 D* e5 _" b, x% i
在从兄孙峻死后,孙綝继孙峻掌握大权,为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相继诛杀反对自己的吕据、滕胤,不久迁大将军,封永宁侯。其人专政嗜杀,使朝野都对其不满。与孙亮矛盾激化后废孙亮而立孙休为帝,又加丞相,领荆州牧。后孙休定计,派丁奉等人将其诛杀,年仅二十八。孙休感到于孙綝同族是羞辱,于是下诏从宗谱中革除其名,改称“故綝”。 b/ e) Q0 Q6 w3 _5 W) D- T% E3 {
孙鲁班,生卒年不详,字大虎,吴郡富春人。东吴大帝孙权长女,生母步夫人,后母潘皇后,全怿、全吴生母,全绪、全寄继母,朱氏姨母。初嫁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死后,改嫁全琮,因此孙鲁班又称全公主。
% ]1 } N- M0 R: Q7 x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大司马吕范次子,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吕据初因父亲功勋而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升任安军中郎将。
! j7 a# d# O- Z7 L p6 D% v吕据后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浚讨伐五谿,并立战功。又随朱然进攻樊城,与朱异攻破樊城外围,回师后任偏将军,入朝任马闲右部督、越骑校尉。太元元年(251年),升任荡魏将军。孙权病重时,任吕据为太子右部督。孙权死后,孙亮即位,任吕据为右将军。建兴元年(252年),率军抵御并击退魏军。建兴二年(253年),升任骠骑将军,兼管西宫事务。五凤二年(255年),与孙峻等进攻寿春,回军途中击败魏将曹珍。
' b; T$ O) |+ c0 ?+ X太平元年(256年),吕据率军攻打魏国,未到淮河就听说孙峻已死,孙峻堂弟孙綝掌权,大怒之下率军返回,意图废除孙綝。孙綝得知后,命文钦等人攻取吕据,又派堂兄孙宪率兵迎击吕据,吕据走投无路于是自杀。8 V3 r9 b7 U! f
2 \' o( w- U& J+ S3 Z6 H9 s& Y4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