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8|回复: 0

要了解三国历史,十本必读的三国历史书籍推荐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进士
  • 打卡总天数:87
  • 打卡月天数:12
  • 打卡总奖励:1098
  • 最近打卡:2024-05-20 19:51:41

993

主题

48

回帖

5967

积分

版主

积分
5967
发表于 2024-2-21 19: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l0 a/ F4 ]! `$ o9 b+ u
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中,必然是少不了三国时代的,而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很多时候是通过各种形形式式的渠道,比如说戏剧、小说之类,这种程度的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要多看看下面这些书。+ Q! K# `# j$ w0 @5 J8 P4 m
5 D% g4 X  F. F/ A. j7 B
1、《三国志平话》
3 D! E7 Z4 _6 X
  a5 F7 m3 t) O3 }! S; F1 v《三国演义》的前身,宋元时代说话艺人的话本。
2 J) p' j4 e( W# v" b7 J: O4 `
2 f0 A' e. G( _1 g+ Z& h7 A" d! i5 [它被认为是当时民间艺人“说三分”的底本,有人还说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唯一的平话小说。0 ^+ _# ^; o9 x( p: w$ l1 G
& `/ M# \% @' G0 L" v
《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3卷,69节(《三分事略》略去6节,只有63节),书中开头叙述了一个有关转生的“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故事,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将其删去,现在在冯梦龙所编的《三言》之中还能看到这个故事。, A2 q* f& e; X) Y
& B6 g  ^! c, e3 [* \5 k, F, y3 w
除了这之外,全书前半部门主要描述张飞“勇冠天下”(后来被神化的赵帅哥也是他的手下败将),而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斗智。( @2 H0 j* ?5 H" M0 O1 X
5 {( [" [& h8 ~* g9 b
鲁迅所看到的那个版本为“《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 C1 Y$ A/ J+ ]5 |
; O, W' @; \0 p. b' L+ L9 K8 \7 h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又如刘玄德黄鹤楼私遁和朱士凯的《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同;至於貂蝉其人其事更是史书中没有的,也同於元杂剧。
9 q# A5 ~$ T8 \1 H( |" _) O- ~' ^  {8 E9 L
所叙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如庞统变狗,诸葛亮是庄农出身,刘备在太行山落草,汉帝斩十常侍,把头颅拿去招安,与史实无关,符合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7 p# y$ _; t$ C) C7 L/ f- b1 Z
) e) Q4 Q; q. l1 K# H全书以诗作结,说“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这天下最后还是属於姓刘的,突出鲜明的封建正统思想。! K0 W' V; i/ C
& n9 W# H" E' ]
《三国志平话》作为话本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之处:“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观其简率之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然页必有图,则仍亦供人阅览之书也。”
* v/ Z5 _% B$ S0 z" S' j) P
' s1 q" u) [7 o/ t不仅是文字粗糙,而且还前后矛盾多多,情节多有脱漏,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有些事过于离奇,人物性格也多模糊,文字过于精略,所叙人与事往往缺乏必要的交代和照应,有了《三国演义》珠玉在后,实在是让人没有耐心将其全部看完,但作为《三国演义》前的平话,有其一定的承上启下的意义。
7 T4 F  Q8 j  Y; R) U  ]9 y% Y8 B4 z  q& k
2、《品三国》1 f+ Q1 `# a  G8 c
5 o' S2 P. k% d9 k
《品三国》一书是易中天根据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所讲的《品三国》讲稿改编而成,分为上、下两部。5 I4 n; S5 b- \- o5 G+ A; n+ S; V

9 g! o$ s+ m( @# F( ~+ q, z有些人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中的所讲的事多为戏说,不仅是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混为一谈,还将各种没有依据的史料,不加分辩的大谈特谈,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他给三国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热情,毫无疑问的,在讲《三国》的书籍中,除了《三国志》、《三国学演义》外,这是卖得最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3 Y& ]8 W9 V! b. \# w1 H4 Y) H+ u, {; ]- g' Q) D: M9 T
个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个人的意识过于严重,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理解、兴趣或是好恶去评说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还是最喜欢他的《帝国的终结》,但他用现代的眼光、以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让人们在轻松娱乐之余,又得了一次三国历史的畅游,其利大于弊,绝对是一部不错的书,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也是无可厚非,倒是有些人,不知是何原因,非得出来叫嚣上几句才满意。: n( c* ~5 L/ v* j& L
0 \* I, _4 [9 A" Y* _
3、《柏杨品三国》
: c. [& |. S* u- I
4 q1 D' P- u4 e1 z) l这是一本以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结合了作者读史心得,用白话文而写,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解读三国那段历史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2 V! V# Q- H) W: a, G$ @+ a7 i
" q& D9 r/ D( k& ^- I% H这书是本辑选本,节选了《中国人史纲》、《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曰》等几部书中有关三国部分,整理组合加工而成,其中《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先生在狱中写成,更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则是柏杨先生多年读史的领悟,《柏杨曰》则颇有独到的读史见解。
( l) j# h0 v- X" }4 M% u: y0 D( e) p
1 a0 G' W' `8 ]9 p, a8 w" U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柏杨也是颇有感触,他在序中说:“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诡谲的时代,权力的争霸,给我们思考上无限激荡与智能。”* }- o8 u; Q! E* ]& i0 {/ Y2 x+ X" S$ B
: c8 D- d% {; _" I; D
柏杨先生认为,“历史必竟不能全然被“演义”或“戏曲”取代,而必须有一种恰当的史学表达方式,才能够彰显它的史实与光芒。”2 a" e. N! H* h! H0 g+ y6 o7 C: E1 R- G

9 a2 [: u" T  f, C$ K. }8 X4、《三国志集解》4 D! h+ t/ L& l4 m

6 o4 m. Z2 J% U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仿王先谦《汉书补注》体例,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 I7 T' @' P8 n7 _, l* A7 @
! F# {4 D* t, \' o( x该书征引浩博,辩证详明,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可以说是历代注解《三国志》的一次总结。
0 r6 a/ r8 W8 L  ?9 A1 O* S! x
# f& I5 q5 O9 S( Q毛泽东读《三国志》,留下较多批语的,便是卢弼《三国志集解》。
; l/ _6 h: T+ k7 n, F# H$ K: ]7 O1 C- ^% k
5、《三国史话》
7 l. N, w+ {+ Q3 e7 d+ p
" s2 {, |5 T) z) g- A% q) \8 R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里屡次提到的书有三本《曹操评传》、《闲话三分》与《三国史话》,其中说的最多,引用最多的当属《三国史话》。( f, X3 {  y1 D: H8 O/ B$ F
! y: l0 @' l# f4 ^; B8 I( F
作《三国史话》的吕思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与陈恒、陈寅恪、钱穆一起被人推重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1 H$ a( \* \  c; n
0 z) m1 X+ u, @! Z3 `1 h- h吕思勉这大半生都是以教书为业,主讲的便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是一位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有着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 j# Q- L; e/ c* C2 L% x  e4 o  c
8 w! r4 g* D% a; o! R' g《三国史话》是吕思勉所写的一部有关于三国人物、地点、事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通俗性历史读物,如果觉得读《三国志》比较艰涩难懂,这倒是一部不错的入门读物。* m/ @( `8 H& m8 i7 P9 W! \
; N- x8 h% u+ {4 i* z" k5 ^  Z
6、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 P- G0 A3 k' z
8 W5 ^- k& C" S8 o8 V《三国志》是纪传体式,以人物的一生为其篇章,对于涉及到多个人物的重大事件,散落在各个人物的传记中,要想将一件事理得清楚,要翻阅众多人物传记,往往还有不少的出入;* H( z7 s9 _) {
) K! [5 n2 u  f; _; A0 f
《资治通鉴》是以编年的方式来写的,一件独立完整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又需要很多年,到了书中常常就会被打散,往往还要跨越数卷,事件被割裂,难以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6 L: s+ V: B& C+ u/ y9 v  O# Q
7 R; U0 O5 C- w# _. f' U8 @: X$ {
《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迷补了这些缺限。
" A' Q8 t: Y+ v$ \
+ r9 `! v5 f! P* Z: M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对《资治通鉴》抄袭的书,但抄袭的很有水平,袁枢是一个“善于抄书的人,他依据事件发展的因果演变,把在《资治通鉴》上散见各处的事件,搜罗起来,依序排比。读来最能看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朝的史学家章学诚,说袁枢的才份本来不高,但由于善抄书,却做了这件“化臭腐为神奇”的事。”(柏杨语)+ R! R8 L' M! }# x% }" E

0 e! l/ [1 I* x) g《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5 V) ^9 C, |# G) }* s
( J& I: e3 P% i' M7、司马光《资治通鉴》4 Y/ L9 g0 a( a. H3 Q$ ^7 V
$ @/ T+ g1 y' l/ u! p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简称“通鉴”,由北宋著名文学家、保守派的领袖、砸缸故事的主角马光为主编,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协作,耗时19年才完成了的杰作。
! j2 m1 x: w6 |1 `) d5 B5 W0 g7 _7 U' p2 l! B
宋神宗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b  ]# `' X, s4 P, S" ]* m

6 a$ B0 l) d# N, P0 a+ B/ W# S《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从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八,时间起于黄初元年魏立,直到景元三年晋兴止,以魏国兴衰为主,杂以蜀、吴二国它事,文字较为简略,其主要史源为三国正史,少量来自于其他的史料,忠于历史,有些史料竟一字不差,但也有在保持原始史料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需求而作个别修正,对有错误与失漏的依据其他可信史料进行更正。: _' [" t) _, h6 \$ g  U0 ^
# g) S: E. g; a; ]1 Y; C  Y, B/ n
8、《三国演义》
& I3 o6 b! e* |. Y! v1 V+ A1 S9 D' [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是我国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起始于黄巾之乱,晋灭吴为结。
( _+ M; q% N# [1 _2 D$ O1 u3 u  ^6 Q( E6 o4 x" G* e4 y9 P' A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据“七实三虚”的原则,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o+ G  M. H+ N2 O' T
  @. f) m0 z2 @' u8 g% r
《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 {3 Y1 \! b: \( M$ H% S5 ~& [& ?, _) E- u  ^) S( d- H
9、《三国志注》
8 S( X% W/ w( ~  I( r. F# w
1 A& z2 }9 w, ?5 V6 L《三国志注》的作者裴松之,字世期,是南朝宋人,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其祖父裴昧曾官居光禄大夫,父亲裴圭做过正员外郎。
# `: e+ j+ t2 B# O& d
' d# p4 o1 Z: ?/ |4 U7 \- w裴松之从小就已熟知《论语》《诗经》等书,后然博览典籍,学识日进,年仅二十岁便当上殿中将军,后曾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尚书祠部郎等职。
5 {  x+ g' V3 S3 U
; L! l9 m* V! @1 G在宋文帝时期,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1 i0 L4 Z- U0 D; H. t. L# k# G/ U. t8 I* s, I8 Q1 {6 p6 w& N
裴松之在其《上三国志注表》中就明确地指出因“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他肯定了《三国志》的成就:“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又指出其缺点:“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自己为其作注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 s0 j0 T& z7 s2 @0 D2 \9 f
) s4 @0 }" B3 K& q《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则指出,裴松之为补注所做的主要是六件事:“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 f7 _; L& b8 I1 X- R( y1 m' `+ |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到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之多,据沈家本的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7 D7 }9 ~3 j5 P

: ]/ B+ A8 @, p; {# d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
1 A+ d& k& E( O) ]+ [& a/ ~0 A3 w+ N, K+ h6 }5 m/ i% J3 D
10、《三国志》) }: J! u6 P- \

5 z) i4 r* x0 {, e《三国志》是一部讲述魏、蜀、吴三国正史的纪传体断化分国史,全书共有六十五卷,分别以国家为例,为魏、蜀、吴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的是魏文帝初元年(220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间魏、蜀、吴三国史事。0 u* Q9 E! N' u) S3 b

/ j" W0 X. i8 J9 R3 {7 N《三国志》一书,创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以魏、蜀、吴三国各写一书,这一先例一开,以后的《北史》《南史》,元朝所修的辽、宋、金三史,都是模仿其体例而稍微作些的改变。
0 k7 K5 ^$ A9 @5 `( y& D0 q5 ?+ i& M1 Q: m( d% t' f. z3 c
《三国志》史学价值极大,留下了许多保贵的史料,:如《魏书.张鲁传》、《蜀书.刘焉传》,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书.华陀传》保存了古代医学的事迹, 《魏书.张燕传》保存了黄巾起事後,张角馀党继续叛乱的史实, 《魏书》的《外国传》,具体叙述了乌 ,鲜卑,高句丽及倭人之社会生活状况,此皆极其珍贵之史料。6 Y+ R3 Z$ m, P6 k- @, f
6 X9 S! \$ A) Y/ w3 w
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者,都有在《三国志》一书中有一定期的体现,实是后世人研究三国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
) n* n2 M( y+ O: o; X& q  V8 D- ?9 x8 I' h' n1 r8 c" H) L
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 I+ v9 p+ N3 ^! Z; y& G

: e% v0 a* t6 v4 ?: K$ R# o' z《三国志》成书年代已不能考,先前魏、吴两国就有自己的正史,主要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裴松之注也多引用了这几本史书,蜀国没有史,按《华阳国志》的记载,《三国志》陈寿本是蜀地人,曾写过与当地有关的《益部耆旧传》,他当是参考了上面几本书,然后再采集了有关蜀国的各种资料及自己的所得,编撰成了《三国志》。
; O+ @) a, r4 E- x* U
$ ^7 B0 O0 U+ J& J《三国志》虽名字为志,但实际书中并没有志也没有表,除前四卷为纪外,后六十一卷都为传,有明显的曹魏倾向,魏书占去了全书几乎一半的篇幅,并列在全书的首位。
) B7 p  P! W) ~# M* E6 n4 E; U. G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称曹操、曹丕为帝,吴、蜀君主即位,也记得是魏的年号,这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与陈寿所处的朝代不无关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所提到的“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
/ ]' k6 Y% d. u  x9 g
  u3 \( J! v/ `' O$ F很多人认为以曹魏为正统是很值得疑问,其实这个正统问题,历来都是很有争议的:+ L5 x3 h6 X; Y0 q+ @) F8 s
! g: Y8 K3 }1 u( n* b, i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是以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仍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则又以蜀汉为正式统;南宋肃常《续後汉书》也是以蜀汉为正统。: s0 R, y8 ?, S. u* }: j1 u! c3 {
- N' r- z7 D% e8 Z' U1 i% [
还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的一针见血:
6 T$ g/ P. q( h  X& \& D) b
+ N4 f2 c+ K# ~3 F# P( L# R“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魏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此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 G6 _( z. r. o1 \$ p8 u; t
' {) s+ Z: W8 n3 p4 U8 s1 X) K/ q1 e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J# p  c9 f, T0 K- X
: |/ o, d1 R9 |5 `# `)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5-20 21:50 , Processed in 0.229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