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4 b- | h/ @* q- I e k 3 Z2 r; g& {# Z, j 6 ~! z) F7 L$ C: m; }脱单先要为爱做好准备 q0 R# y4 _' |$ G
" T) a5 O7 J2 o) z0 p) F
很多人是不具备爱与被爱的能力的,TA们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TA们亲密关系会受到其他的人影响,无法判断自身的好与坏,无法做出选择,也无法承担选择后所带来的后果。 g6 H5 @; k+ b O , P5 Q/ k: L/ K爱与被爱的能力是什么? $ G6 n# R8 T; q2 T# l! M* ?. Y" L9 G
1. 我觉得爱一个人,是让对方在我们这里是舒服的。4 Z5 e" m8 p' ^
* ?. C) r" S! G; e6 d对方的需求会被你看见,会在你这得到满足,这是爱的能力最好证明。& f5 y8 M7 F5 m% E
# t8 M. T0 g# E4 f+ E
对方在你的面前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或者当对方期待你给出一个承诺或行动,你却无法做到时,那就是缺乏爱的能力的。' C3 c2 C. q/ ?7 T; M
9 G2 y) X+ p/ y+ M2 J2. 全然的接受对方。 $ k. c L& W" N6 W. m1 l0 q7 ?' m& ~6 Z8 X- t4 E8 Y9 A$ \$ W3 E
当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你设下很多限定条件,就是把对方的一部分拒之门外,这当然也是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的。4 | g) D' y/ Z& C
5 n# n, M+ l( p m# Y
3. 是否愿意把自己的需求展现给对方。 + d0 j- v$ M* B* S 9 K5 l0 F0 M0 L! q H很多人其实不愿意把自己的需求展示给对方,比如,很多女孩子常常会说: 7 b- |* i6 V) N( ?2 {6 y ; G7 J5 ?9 p9 [2 D“我为什么要男孩子给我花钱?” # n8 J# t) r; |6 B( Z' _ a- j# r / K& L3 \ B2 ~1 ~当一个男孩子对她好的时候,她是拒绝的。9 X5 D# w' n5 N6 f6 N' n0 L" X- o
/ B+ M: C9 d* B' \( I! U当对方想满足你的需求,你却不给对方这样的机会,这也时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K' Z( U& B- Y: P! S
: K" p1 M5 ^% W, ?7 N有时,对方有所付出,你却表现的不接受,或者攻击对方,却不明确告诉对方你的需求,必然,两个人就会产生误会,两个人都不会舒服。 ) m! k' N& S% M3 d , y. H* U y4 V' \0 m o那我们怎么最好的状态面对亲密关系,如何为“爱”准备呢?* W% L1 \( v F, A
/ M. ?) a, v" U, G& ]) a1.理解过去,婚姻模式的传承0 t* _! @9 `' l: z( }3 O' q9 L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会很痛苦,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TA没有爱的能力。 7 s$ E! ^$ k, F# V# g' Q) ?$ b& z( C) C1 r- K0 y: R
而这个问题的源头之一是我们并没有理解过去,没有理解父母的婚姻,而这种理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亲密关系。' ^$ x( f! t- `2 `. I9 c
2 K$ a' w8 Q6 B7 y/ f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最初的相处模型和状态就是承接于我们的父母,他们是最初影响我们的人,其中有三种最普遍的心理情况。1 w( Q% r7 @1 |& b! @- u6 H
% E, H5 }4 X2 m% u r: {1. 不假思索的认同父母婚姻中痛苦的部分。比如,父母是不相爱的,TA就对感情失去了信心,认为所有感情都是不牢靠的。 9 J" m7 v0 X. j; A* v8 v/ Q , `( ?3 }3 f( @2. 不假思索地认同父母对婚姻的观点。比如,父母的那个年代物质并不丰富,母亲会无条件顺从于父亲,事事以家庭为先,那么,TA们也会承认这一点,在情感关系中,一定是男方处于强势的主动地位,女方也会比较温顺。 ' m3 j4 L* P# _* |, f2 u9 o- C. u6 X! W8 V T7 h$ z$ j3 |5 F5 }
3. 不假思索的去承接父母的婚姻中遗憾。比如,父母有出轨离异的经历,TA就找一段稳定的婚姻,为了婚姻的完整性,甚至遭受家暴,都会委屈求全。) z. }) T: g, W) D! o
0 E! |, K* T+ h
当然,我们的年纪肯定都是有所差异的,父母的年代可能也不统一,并且每个年代都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婚姻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肯定会受到上一代的影响,这也影响到了我们的亲密关系。; D. j6 M% V4 Z) {1 q$ j
6 Q) E& w% k7 o' @2 {2.正确的看待父母的婚姻# B, l/ g1 p7 ?( e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步骤看待父母的婚姻。 . t# W7 i2 v0 H% E' e. W, p: ] % n `+ U8 F- m" f第一步,我们尝试去理解。4 a: c- w9 t7 r! D, n
# i. o! p6 ]- t1 o8 k6 Z( G当我们理解的方式不一样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必然也不一样。% o% H+ C& h' r
- m/ r! m- Q" ~0 K
比如,我所理解的方式是把父母的婚姻与我自己的婚姻区分开,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k5 W) m9 X2 f( T' O# d
9 n8 ?6 p' y, a D/ Y我可以喜欢与他们相同类型的人,但我不会再用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 0 \1 b3 e8 y4 P$ Q ! m, d0 s {8 }2 y9 X! ~0 W我父母的婚姻中,他们是相互付出的,在亲密关系中,我就会认为双方的付出与奉献应该是平等的。 - s! d& X- O; _' d. q- [% Z" v; y5 w% g9 V I
第二步,处理好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原生家庭关系中的一种衍生。. Y; F8 f6 t& W) d2 M! ]
7 ?) O( b) ]! `, `, ]) {
比如,父母对我们都是单向的爱,所以我们也渴望未来的伴侣对自己也是单向的爱。( H: m4 @. I6 Q& J7 w
" Z8 D; F# X/ C5 U. |6 n在我的来坊者中,常常会有人问我:5 Z* [. u/ b4 Y, x/ I. Q
4 w0 [. N/ c- g6 }) |
“老师,TA是不是不爱我?” + R! A8 F; `7 L Z4 I7 ^) p 7 W/ p( x/ _) g+ `9 k4 f但这个提问就是单向的。2 _9 ?" p/ t. ^4 g; g2 l; |+ h" i
- T8 I+ l+ N) D* B3 J
“爱”本该是相互的,在提问之前,提问人都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而是觉得对方就“应该”爱我,因为对方给了我承诺。这“应该”就是来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7 u5 o3 Q0 l# Q' c4 y&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