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23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 s( j! i& ~6 \! ]& x; H
3 I" U) Q* Z5 E) A# c
% ?" ~! h% D1 ?, ?( O+ E最高人民法院
9 D% g+ x0 }2 a) x0 v3 h2 h9 V1 H+ ]* Z1 J6 T
2024年1月17日
0 i5 I% `( [9 n! L, N
( g' R9 E, Q O# s( g3 d法释〔2024〕1号
( X. n- h' e( o0 ~' U9 d) P+ C" F6 Z7 {( r$ |
最高人民法院 , p2 e% Q1 N! }
# W& B4 \, v+ s! e. x8 m5 O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7 e" r4 U& a, s3 G, m) Q( R$ f. g+ a0 m. Y8 k
(202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5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3 I; V' H! K+ ?9 }: I
& B6 r' y d% F为正确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 }" F2 O# i" |( {! l& m
) I( K9 B4 z/ i* d2 b第一条 以婚姻为目的依据习俗给付彩礼后,因要求返还产生的纠纷,适用本规定。 7 }" H/ E3 N( _( ~* a; z5 b
( s) u( C! G6 `
第二条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h/ w: M( _) X3 B# m1 X8 M
& O* u. n! S3 D) Z
第三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中,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接收人等事实,认定彩礼范围。
7 Q( Q5 E; N& v5 B+ `2 K$ [
: O0 N ^7 W# v0 O3 B下列情形给付的财物,不属于彩礼:
7 {2 i! M# y; G
# F6 G7 H& w$ E. W# l(一) 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 8 M9 q9 k- x6 \, ^3 N1 O, o$ H, F+ {
. t1 O/ f- A0 L7 P6 p5 c# z
(二) 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
" i4 R( u; F" g; W1 z; h* u# D2 y6 Y4 R6 a& ]
(三) 其他价值不大的财物。
5 `$ k) l) o5 `$ ]/ Q; L
/ o5 _: V q8 U第四条 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被告。
1 _- |& w0 @& \
; {; X' U" R- B+ p, T$ s8 y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妻双方。 ! G# f+ P6 x" P* `0 w2 F
; W( P6 [8 q3 `' ?, A# t0 u! J第五条 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离婚时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是,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彩礼数额、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
, B) b6 S1 }, G# @# h! T) G* I5 v. u/ x+ I
人民法院认定彩礼数额是否过高,应当综合考虑彩礼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付方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当地习俗等因素。 & a- g6 s9 [# B4 n, ?
8 u% T* x3 r; m0 u% D+ T5 l第六条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 + h3 I! f2 S. q
$ v* B7 m5 T6 e3 e' a0 S+ y
第七条 本规定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7 m1 B6 u2 ?, }; T
& a5 W9 [& A+ {1 B5 m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案件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规定。 ' z6 U# [) Q2 b' E- Q
& D8 d: P7 K7 R- o'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