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W5 w! s8 f- {8 Z6 c( j% B: z# y' S: B$ ?! T2 a: ^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 9 ^6 Z J5 N* A/ x9 Y3 S1 ~: m% l! B; R9 e: f
军队的体制秦、汉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秦为国尉,汉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战时临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汉地位最高的为大将军,其下依次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诸将军。将军出征时常置幕府,作为参谋机构。在郡、县分置郡尉、县尉,协助郡守、县令掌管军事。东汉末,设州牧,是州郡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 3 w5 J" ]) g4 u: q . Z7 }* V( y8 G 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汉朝的京师兵主要有南军和北军。中尉所领的屯兵驻于未央宫北,称北军;与之相对,由卫尉统领的称南军。南军士兵大多调自内郡,北军士兵主要调自京辅,均是一年一轮换。武帝时对京师兵作了较大改革,主要是精简南军,加强北军。南军原有2万人,减去一半。北军屯兵,除中垒外,又增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共为八校,分屯于长安城中及其附近,平时守卫京师,由皇帝派员监领,战时以一部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同时,将中尉改称为执金吾,不领北军,只司御前先导和京城巡察。此外,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扩大郎官员额,增置期门、羽林等军。东汉时,京师兵沿袭西汉而略有裁并,将北军八校合为五营,置北军中候监领,末期多由宦官统领。 7 U5 c6 h4 ?% ?4 ]8 o; A4 J4 h ) h' K2 ~6 ^" j$ l) O 地方兵置于郡、县,一般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征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西汉曾一度行分封制,分封的王国与侯国各自都有军队,王国之兵由中尉统领,侯国之兵隶属于郡。东汉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郡国都尉,后又下诏罢地方兵。从此,遇有战争,常派京师兵出征,或根据需要临时从州郡招募或征发。 ; p% N, a' z& \4 {* ? 9 F' y f! ^+ _4 S- B2 @. u 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为充实边防,汉曾大量移民实边,并行屯田,武帝时始行军屯,屯田卒最多时达数十万,是边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边兵制度遭到破坏,又以设置营、坞的办法,屯兵备御。7 n" v. g3 `) q( d7 j, r) Y6 }9 D
% w7 y; P4 o& K( } 军队有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轻车(车兵)等兵种。大抵平原诸郡多编练骑士、轻车,山地诸郡多编练材官,沿江、海诸郡多编练楼船。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正是步、骑、车等兵种混合编队庞大阵势的生动展现。至汉朝,车兵逐渐被淘汰。汉朝军队的编制,据《后汉书·百官》记载,“大将军营五部”,部由校尉统领,“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长一人”。但据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和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部分左、右部或前、后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后曲,部、曲之下还有官(分左、右官)、队(分前、后队)、什伍等。上述文献与文物,对汉朝军队中、下级组织的不同记载,很可能是不同地区或军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编制。 4 h- Y, K6 K2 r2 w& K 4 F9 [! @6 I( Y* s- e 兵役制度秦朝沿袭战国时的郡县征兵制。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记的情况看,男子17岁“傅籍”,以后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可征集入伍,到60岁才能免役。汉朝的兵役制度,曾有几次变更。据《汉书》记载,男子2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2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征入伍,至56岁才能免役。秦、汉还常谪发已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西汉除实行征兵制外,还实行募兵制,武帝所置的八校,主要是招募而来。东汉罢郡国兵后,征兵制渐衰,于是也依赖招募。末年,州郡官通过募兵,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酿成群雄割据的局面。0 d* m1 O, ~+ b* \, X; K3 H+ |
' X* \: d5 s( ?; [0 Y: D4 G 军事训练制度秦朝的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西汉军队除演练射御、骑驰、战阵之外,每年秋季都进行教阅,又称“都试”,并按成绩优劣进行奖惩。边郡则常有太守“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汉旧仪》),这种训练带有实战演习的性质。$ Y. z9 n |! m, Q \
2 J6 r; Q; {; K% R- E 军需供给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国家设有专门的武库。汉朝设考工令负责兵器的制作,设武库令负责兵器的贮备、管理。有的郡国也设有工官、铁官,负责制作器械,并将它们输入京师。长安城中的武库是国家最大的贮藏兵器的中心。秦、汉时,铠甲已经制式化,均用金属制成,式样因兵种及职位不同而有所区别。秦朝在京城设有太仓,在荥阳建有敖仓,贮备了大批粮食,战时有专官负责补给。汉朝还靠屯田解决军粮的补给。秦、汉时大量使用骑兵,马政成为国之大政。秦朝制订了《厩苑律》等,对马匹的放牧、调教、管理均有规定。汉朝在奖励民间养马的同时,在北边、西边均置苑养马。景帝时有苑36所,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武帝时官马达到40余万匹,为骑兵的发展和对匈奴作战创造了条件。 / X- \0 B3 T7 T, C B/ C3 ?7 J! H2 V' k
秦、汉时期,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汉朝大量屯田,为巩固边防和保障军队供给提供了条件,这些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I5 W5 z" h' s% h2 Q1 s 9 G( Q& K' l- r8 k5 C& A 三教九流之农家 # G" e4 @% a" C: H e( c! R2 L4 z& W( L5 t% _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5 y7 B N6 S: H0 J7 \; R1 Y8 w) y3 }2 A7 o- j" G" j/ y) M( @, H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w3 O6 y! y/ [) o, A% y/ i
: t' g# w! j7 [, A( o3 t; i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4 V$ o5 G# K$ }& P P . `4 B% `4 t) U! g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许行,楚国人,无著作留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一书。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 @: v/ O, p) c$ }
0 o, d7 U; d+ d
《孟子·滕文公上》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鼓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是许行两点主张之一。还有便是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这一主张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改革思想。”2 H/ U2 }! z' C' m
& L0 ~6 O4 F1 ]& I4 T9 H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赵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 z n( m% t2 Y! Z
( y' g. S: [ w6 c4 `
唐代贵族阶级,多养奴隶。庄园中之田地,当然使之耕种,然以地面辽阔,田多至千顷,自家奴隶,不敷应用,不能不利用佃户,耕种田地,收其租税,以供挥霍。此种佃户,称为客户,或庄客……士豪大族,收纳逃户(既客户),留居庄上。结果致“客户”二字,可作佃农解,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称农家为“庄户”,其义殆起於此。(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 u, G- @1 \) i( z8 q0 n; O6 Z# r# H & P u+ y& n' ]; | 三教九流之杂家 ( X n. [$ g( [6 O9 j4 ]- t' ~* d* `
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5 h: V, U: t) Q2 H$ F
) [6 V' \% N0 n% J! X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后有赵蕤著《反经》综述杂家。 7 T# K( B4 m) \+ D0 m 9 U5 [+ [* S/ d$ H9 V+ K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0 H3 B& ]4 ]- V* ?1 ^# P% E) y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6 f* k, S4 p( X$ ~ o) J & ]6 g8 A5 S) a《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才众家。应属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9 f) e; T% \ g1 i }/ n
% }. ^; j" a6 S% Z8 G0 `; C
杂家的代表性人物是吕不韦,吕不韦(约前290—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他任秦相期间,招揽门客三千余人,并亲自参与其间,历时近十年,编成《吕氏春秋》,足可为杂家代表性著作。 . f* t% n1 R& g V' `: C- C7 v1 R2 g) \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9 j7 f1 t( c. t. |. V/ o
" i* }3 D& o: S9 z% c n 胡适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根据的。他在论证中提到:司马谈认为“道家者流……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序》)一百多年后,《汉书》这样下杂家的界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汉书》分类时,把古代思想式里的老子、庄子、天骈、列子等等列为“道家”,把道家的范围缩小了,故《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都收不进去……( e9 s" i/ I- B/ U) \2 v5 ~& |2 n
& X' {: `7 m* l6 ]8 L
三教九流之名家5 {# ]+ P! H& v6 u. e8 _
- G2 o |( ^2 k
概述: X7 Y+ r; ^+ V8 G9 M2 x
7 [7 P- n$ C1 t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9 {) S& q8 \5 M* x' T
* l4 u ~1 h% i 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作为一个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与现代的汉语所说的“名家”是不同的。这个“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称、概念。由于种种原因,名家这个学派后来几乎没有了继承人,一般人在谈到先秦诸子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家”这个说法的,是汉代的学者。司马淡在《论六家要指》中,把先秦诸子学分成了六个学派,其中就有“名家”在内。6 S9 \9 i4 D2 P( Q; g
4 w; x4 S/ X3 s9 Z6 y4 ]( w 学说主张 , a7 b3 C1 X7 j2 v" h4 u; p : G+ b$ M9 L% v1 g% H$ W5 R5 O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1 d4 {% |5 A/ s* a4 D; `5 F
$ ?$ D2 t6 f9 L4 d' Z: ^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9 @7 y3 Y# ?& `2 O Q5 z
6 F/ ]1 F5 x: d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 K! ?% a, Z! h' N 1 ^$ ~' C1 }8 d6 K) F! v4 u9 H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 f/ m7 q" U: _1 y; v2 Y % q; p3 @$ _5 u' G" c 代表人物 & f8 j. y. ~" T$ Z9 N4 }6 \. B+ s+ e- F" z" h: d
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 7 U5 O- x0 v" V" J' K, O$ W! R8 T. m+ ?/ J4 ?- G
惠施的“遍为万物说” H# i; m6 x# g! a% O/ M9 g1 Y , r4 l6 W/ R6 X" f+ `1 D# @8 `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间(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国,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国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把惠施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b6 K' v T7 E
' Y g- T9 ~; }4 \* s ^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3 c5 }/ I: o. P) @3 V0 P & R) q5 A7 B6 e* E8 [ ●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 t7 R3 @( O9 B/ x/ X, l; U6 C6 i% s8 t# h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E! b" d! `. i+ f# q
5 L% U. p- I. N& U) l& x" G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S+ u0 A. G' c/ \" d
0 B- _2 F L+ y% a" g. {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x1 _7 J( H( B& u0 P+ n' C O9 E; ?3 B! ^" o
公孙龙(公元前320-250) ; q6 f \, u3 p4 t7 }1 y3 Q& c& [( J, h: Y- B8 x) r8 `- z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间,公孙龙曾从赵国带领弟子到燕国,《吕氏春秋·应言》载,是为了说燕昭王以“偃兵”。燕王虽然表示同意,公孙龙却当面对燕王说,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后来终于破齐。目前“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燕昭王无言应答。公孙龙又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在赵国,《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回答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保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公孙龙善于辩论。《公孙龙子·迹府》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 4 z F4 H: H ?/ m0 q" R( Q8 _3 u; f, n$ ^3 {: i6 j
代表著作 ) @1 C$ x8 a6 q& o/ U5 i" ` / b6 A1 U+ d% j 名家代表著作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今只存《公孙龙子》。今传本《邓析子》、《尹文子》皆为后人伪作。6 J7 v. I/ B3 }9 f6 z
( n7 B- Y% h% J! E
地位与影响2 S- A2 k: c1 [9 E( n
! _ U( q2 G, `, n' T 名家之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法诸家重要,但它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P( d. D e) a. K' _$ k) `4 o# M
三教九流之兵家 6 D6 A4 D, S: g0 a9 Z0 o ( p* ? y; G9 M$ ~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 j- x/ m; Z6 i+ B& [" Z9 M + C* s% c" t5 W; X8 y L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 J8 e8 U' v! K! E3 p: z) u ' Q$ @4 v, b. ]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9 Z. J& z6 T$ W' D2 P: Y* e" e 6 g; y& B/ k( h《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今人陈撄宁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个久经世的隐者。书中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书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後世道教定其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 F: _; Q8 A, R* {. A- ] $ o' z2 t- R5 B5 u* G. Z《六韬》,旧本题周,吕望撰。《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马彪、崔撰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所据。《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闲,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闲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之符长九寸,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尤为鄙陋,殊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6 ?* [ a# V" @6 G8 I* J: Z$ }/ W4 o: h m5 V! G* Z4 \; u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3 S4 A+ L. t \6 G! P S" K5 o/ p% a - l; A+ V: _# g 三教九流之纵横家! q" O6 n2 K6 B1 z" d( K# Q
, O- V: R; m. T% p6 k! s 纵横既合纵连横。 9 e* L, |# I% ?1 `! W* K J. s# V( C$ t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6 j! h2 O6 f. E' h4 Q0 O4 X! g( C$ j
0 x- K: { X( K% R* H
纵横家的产生 9 ^% j( U# U6 a: U) m/ w5 Y8 K % Q0 a* \% B# ^" ^0 r ~6 h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纵横之士智能双全,有不乏仁义之辈,其人其事若鉴于当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浅耳。4 |* ?" G# J* i. l+ d# H
) G# t1 E/ m2 b. ~. V. i ^- W/ W* n/ z 五行0 P# C# X+ k" _( t2 P' i
% h/ l% L9 B, _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h5 f, U1 y3 R; D$ V6 m) U7 h
! W4 P: [$ p8 ~3 w9 ^' D 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体的一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附表一张,可见文末。 8 P3 T2 r6 |: d1 ^: x7 d' n1 ], n D: k i* {$ q; i
我国的伟大中医就是含有五行说,形成一个中医体系。) i0 X% f( F0 C% ?0 `& S' Z; H
$ z! V1 L$ }$ L3 u 五行相生含义: : ? |3 P8 V- ]& w" ]; A+ [9 t3 @; p* x: F5 M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 F9 h$ S4 A8 t: ^& Z # n1 r# F8 V: j+ [7 o& x% W5 f% X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 y ]8 o% }1 b4 o & f2 _6 T- P6 ]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7 w2 o) c- C6 {3 s! c! V `3 V' T1 h3 y0 ?: N2 D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8 H8 }8 N6 o; T( u4 u/ A! w! M. P2 w: O% z2 H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d X5 v" [* {
* p% D5 f7 s& t8 I5 M. B% V! u 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 7 [+ j; u" ^, N3 j% J3 O r, Q, _9 S/ y 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 a6 i3 x9 B/ [+ x) r; A2 [3 D" F
: b0 O" S" h, B" h 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 t: U5 k1 a" j: X! _7 L! p# b$ o( }8 S2 {- M0 l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M F( u1 f0 i
' V& N% i$ {" P# z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 h. F1 c3 o8 w6 A2 j! P+ g1 }0 Y/ @9 x) \# [( S; x+ ]& z6 M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0 H) n+ ]5 q7 z. J 6 C% [4 w S7 q8 c& x; u. G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e' X, `; a1 ?- r9 M" }
3 f" ^" T. i" y4 P$ |, n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1 ]; E7 u4 I( E3 f% j9 b1 X
6 p0 J8 k& n, j4 T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0 p+ l s( y5 z4 [
4 L$ w9 B+ `. ~+ }0 Z" k* W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 e0 u l' j2 `8 q9 T" q9 ~ 8 J$ B& o2 _1 N: n0 U. J# d0 J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 i3 H1 _! H
( |! `0 `- b! c) ?6 L2 X+ w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 f" n. z# e( o
/ A4 [7 y5 E- A9 | ^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 z2 U- R( A% q& \& g2 s; h# U o- d$ K2 m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t) z! S& y8 Z6 V2 }
/ O( D: ~+ |; @3 R4 B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u# ~1 a3 t5 P
' Y9 ?6 t8 o- `1 @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5 C, {. l9 j6 ]: z( h' C: q# D! p
1 q# d p- {9 O g6 J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5 G! D' n- k3 i- c # ^& U) L( p0 t. ^- x2 `4 `6 Y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D% h- c4 k" p+ @" G
- f+ @; z8 N0 e0 j$ c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K1 b4 {0 G" P% p- D, U
W+ a# H# z% I3 f( j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s5 o) ?: d& z7 r, }6 D5 Q
" y) f& |' [: p8 a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Q _ x/ t _! s
- r7 W L3 x i" K. E: {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 v/ R- \" ]' h / D$ I7 h @- W2 s) _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s8 D# v& e) s5 s' O
. D ^5 R6 m; Q% {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v" W) r2 c, W9 y* C) x
# y, N. {& B" R# |- `. O
阴阳家的思想 2 h* F) _; y( w# u7 N( Q: c ( f; [: @. W( S+ ]6 H9 I; ~7 ~+ M 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6 Z& U# r. s. w
- l6 d. d( P, z# o, v' z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 M2 n- ]0 C! R5 }5 B* c6 M3 V2 M) ?8 X) Z3 a& o: T, U8 a& B
五德终始7 S8 Z( B" y& V4 u0 h5 K
4 j8 T$ {' O4 }2 E7 Y 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可见阴阳家其要)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b* E+ N/ S, e3 ~. c) ]/ K
0 ~% n$ g! H) z7 |' m1 D" C/ z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 s* j# ]- I7 L6 z* M) N0 v/ T0 t% ]! J# O
阴阳家的没落 ! l: T$ E4 W" B. b( R( o7 z 6 E- j4 `& g9 R/ B; ]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Q8 t$ I2 A" m
9 U* K# _" _' s, O ┠────────────────────────────────────────────────────┨" h/ N8 E: M. n. K3 N- a
! ^: U4 l# ]4 c3 o2 Q
┃角│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 " ]. K4 G/ W5 R, X6 N; n $ f: y& i0 L9 w: C ┃徵│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0 b0 ?; H$ x- [5 f/ ]) F" W6 F2 Z' \7 a
┃宫│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 $ ^' L3 O7 n6 Z0 {" n0 f- h; U& {; b4 H4 Q( {' g/ i
┃商│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2 H( C/ g7 A `! E
* B. B# I8 R/ J) G ┃羽│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 w6 t, b$ f6 s8 ^+ [ . m. { V! p' D3 q ┗━━━━━━━━━━━━━━━━━━━━━━━━━━━━━━━━━━━━━┛9 ?4 \$ o; S; `( U! O
$ V8 j( U& J8 }' o# p/ z" I《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9 N6 b7 H. A# Q# f & a. ]; S1 S) ^4 W3 a* c3 w3 f 现在有本专门说阴阳家的书叫《阴阳家语录》全彩图本。 - h; y; q$ @$ i$ Y: v8 f! ] k: g' v4 a6 u
三教九流之墨家 ! e/ E4 i' n2 t( \$ a+ ~' z/ H0 a& f/ _5 T3 T0 w4 O5 z
一、开创者:墨翟,中国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5 u; Z! z; G9 B: S/ P0 @4 ^$ g9 u0 r
二、墨家理论介绍 % [: v4 a' f5 u / T' a R$ M3 r7 g: t. h; l( g, y (1)背景1 I. T8 w# ?! ~, |5 S! J5 F+ c
2 }" s; G- y3 h: X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 z; G: k4 R' p. t/ z' Y- _: F+ T2 _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 Y/ D, ?# ^ E , n( B- i) }( q( c! S4 g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7 g5 K' Y% _0 i" k* J! @ 5 a: k1 o' |" k% n) v. h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 }6 d. s8 N. R1 R4 S6 Q% Y4 E8 D0 p5 l$ v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Z# D( J y- O ) g! L" N8 w7 G/ d/ Q! D9 w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1 f2 s4 a D3 u: z9 a
+ |; X) Z9 _( A/ M% l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创立者为着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í])。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墨翟$ @6 M# p3 r" ~% I$ ~' J, B
! a' G9 c4 v4 O" W3 P7 L2 Z
(2)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1 k$ r4 [ O4 [, @% L8 L . w* f/ j7 ^, A; e* l$ z 1、儒家不相信天帝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t' @; w& ]4 b* `$ y) ?5 W4 l$ `
( v6 l+ W' D+ Z* L; O8 }8 n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k$ V6 b" ~4 E @) c8 v
& Q8 D3 S- a/ z4 |% b
3、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 U [" Z7 I+ g+ \$ Z" m% v, { + `& j; t: S- e ]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 v8 i9 s$ P/ M6 m4 b" u
; o2 b5 B% M% i J
分析:第1、2、3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社会背景。孔子代表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上层或中层阶级,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第4点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才是“知命”。 8 a- F6 d- }# }% J. b- U' ]$ ~1 ?7 x & o) x0 a/ X. w. z) F2 V; n) B (3)墨子哲学的基本思想3 i+ A7 |, Y8 D( ?3 x: X
. N3 |3 v4 j( A% F- d( v( R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 T8 K. |/ p# \. k4 ? ' C2 ~& I& J5 p3 m 兼爱2 R, K/ {% l3 r2 E j: C
8 D5 d6 b1 l+ c/ w5 A8 g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9 Z1 m2 x6 t6 Q7 _0 i: J8 p* T* f& K' |# y7 v. X o) n
非攻 - e8 t/ l, d' }/ x1 m+ r 1 b' F0 S+ b+ d7 z, u. d X) X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5 t/ y6 X @. @4 B! S3 S/ n' \ . z7 ], t4 U. Y( M; |8 z 尚贤! n% v x7 u" a! Y' W# w
5 m5 C! O( p' U4 Q! K7 Y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1 L' o9 ?2 a, k4 l- G0 E6 x$ c9 y9 Y; ]
尚同9 Z8 z7 A1 o d2 O6 f! G& g
6 ?4 T I& o4 H5 y0 x& E4 ]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 U) l! }( _) |. U 1 k9 Y& j# T/ ` 天志 . t% u8 s1 {* m* N" r1 D 9 Z% U4 Z0 g+ _6 @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0 u+ k r& c6 H& z6 \6 M: q
2 ?: l0 c: `" N( Y/ Q( S. l
明鬼, }7 e% v9 j- p
9 G- ~. t3 u D0 |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6 F) q0 J4 q9 I4 f- e! ~# u @, {" g+ N/ \6 `* i7 i
非命 0 \) T. h: D0 ` e( ?; ` % S4 k) q; D5 E* z2 K3 W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 y$ r d9 o6 Q1 R # Y$ o$ f. \) e, T+ s/ c 非乐! {4 ^+ w$ c, W; W% o: g t
% m C7 f0 j4 w. c4 l9 n, C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 e4 G* W) `) @& R2 u/ C. M! U! `4 h % E+ ~) J, x: [' i2 z 节用% t) r1 v1 Z, m% w
# E5 ^% u+ H/ V8 U2 e! O( t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 k7 I1 C+ A+ s, o6 K( W2 A . D( R3 Z3 ~( |1 F1 _ 节葬 ! E- _3 O* ^3 ]) {7 Y* S0 W7 w, I; ^" A) ]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9 V, L$ d6 }; J0 B" |2 w3 B
+ n) r* `# `: n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2 ^1 |/ _5 h6 c( ~# a6 K2 T$ `% L8 z7 w J* L2 Y4 R" v+ k+ `
(4)一个貌似矛盾的问题' \3 L2 x# x5 Q9 {4 g
3 s& m& I2 m4 e0 d0 ` 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却不相信有鬼神?% m3 `+ k9 m; |0 z; L+ l
: r& F) _' y$ P% [ 回答: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起初源于对鬼神的信仰,而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由于信仰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5 m% s& [7 d5 j
. l: {; D5 }, @( D9 p6 q+ X) q
墨家信仰鬼神,却反对丧葬祭祀的繁重礼仪? 9 |) H! I7 {$ P- |) H% [ 2 v3 ?2 ]3 | Z/ Q9 B 回答:墨子论证鬼神的存在,是为他的兼爱理论作张本,而并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兴趣。他关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论只是为了教人相信,实行兼爱,将得上天奖赏;反之,将受上天惩罚。这是墨子倡导的宗教规范。 - ^; V* F7 [, N6 y5 a; j* a( w % }6 c0 `/ x- P& m! m* l3 _& W (5)墨子的国家起源理论 9 }: z* R( ?2 v$ O$ w% \+ c! I) E1 w8 ]; X9 i7 m
国家兴起之前,社会处在一个“自然状态”之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非常的混乱。国家之所以产生是为了制止人们由各行其是而产生的混乱。因此必须有一个国君顺应天意而产生,按照神的意志而设立,“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对最高领导,要事事同意,不要跟随下面的人。因而,墨子的国家性质必然是倾向中央集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力是绝对化的。当然,墨子心中的是非标准,“是”就是“交相兼”,“非”就是“交相别”。- J* A6 K7 v. _( x+ c+ O1 k8 Q+ E2 a
; Q" e, v4 |) Q( a% A, d
(6)墨家着作 ; N0 N! t' m h" o1 g # a' p- l: q0 b: P% a《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在东汉时的墨家着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 o1 P( g0 d, d! f v$ I
" O( b n8 v/ T% L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 ! y9 T C9 [& t2 r+ y, g M) p) @: l% n# S( ?6 D/ L+ ~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 G% c4 ^* ]: r) a$ t' g 2 F( H# e p& D/ W5 ^% h" \9 a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F! L! _- p& Y3 f5 I7 [- G3 }
* \- c. Y* e$ b) s+ `
·《我子》一篇 0 ^" ^3 O7 m1 m8 U( e5 r: o% S5 W6 |% y. a% b& L2 u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5 d8 [ B4 b" y: ? # X2 Z X9 u' f; @& Z3 _. ` ·《尹佚》二篇--一名在成、康时期的周朝官员在所着 / h) L. j2 d$ a1 R/ _ g& `0 q1 W2 X! C+ l& i2 i& U0 @6 V
墨家着作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着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留传下来。 # d, [8 _' w1 f# g1 g& w k: n7 r4 H5 Z8 Z% d' z8 c2 ?6 ? (7)墨家后期的基本思想 $ F: h* g% X9 t/ Y3 t% S9 c+ F' L 6 x Z& p5 t4 z' k' B/ s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动与战国中后期。在自然观方面,对物质,移动和时空关系作了唯物主义解释,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并把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上,发扬了墨子重视实践的特点,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狭隘的经验论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义,利也”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利,把它作为标准和基础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范畴。9 f# {% V, Y1 g# P5 F
, w; g: c" \$ @: w3 Y 后期的墨家在逻辑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主要反映在小取的篇中。后期墨家对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9 I3 s! x1 m" G
1 E0 f8 j. l4 v* P9 ] 墨子名言- I' [# L. \9 A! y% q9 o; U
! D9 F w7 K9 Z& Z& W. K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S) u* ]3 v& S8 H; o 9 l) H: S% u- f1 r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0 _4 P6 x$ s; }( _1 n, m* P: k) F
( H! f/ E W8 {4 G2 \6 ~, P9 ^ 兼爱。 . R4 m0 @( \3 v 5 z& D$ I/ A4 a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5 J7 N- ^& ^# |, [ 0 B1 T4 W( a4 a/ |; B' e5 e 非攻。 1 ?! o4 S: H, D4 d L ; {- p8 P7 Y8 |9 E" w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 S* G, G( C. n9 l' }% c9 D6 A8 L1 s! }% I: _
尚贤 % d9 I' }, J. a2 _ T& ^( D9 E. c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0 k! W( |8 {1 i4 z& ] R3 C + P- O- n* p5 T C5 p 尚同。9 I7 d$ \/ o; ^& p5 N9 }! t9 o
3 a* w6 M, B- v7 W) J. ~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 g7 O2 k9 K; L, Z$ J7 C. y" Y3 }( A6 [6 j- V
节用。8 N/ F2 N' L) {* k& d- @8 H
+ C4 L6 }8 p, V
【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2 e/ `* b8 P: N a3 v& f* }9 ? 4 e" }1 j* s( P! F 节葬。 / E6 `; q% ^& m4 X1 r9 j, s 5 u/ ^6 [' q( x$ _ 【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 u* i9 Q7 ^* b+ G: \7 @ {/ B7 y. A H3 K7 Q4 K
非乐。 ' L6 `, C& F8 M' s p, B, k$ V, M: U+ n+ z
【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j. e# P! F2 B
+ r- Q* H& D3 m& U$ E' u. g. i- t 非命。# u$ x4 u* P8 G5 R7 T& k8 M( i* O
. Q/ G& _6 p( [3 T7 A# A
【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2 h" p- u) b7 Y
9 |! X. }$ ^- }
天志。 ; J2 q4 y. H3 L 3 _/ p; l8 _4 U: B$ x 【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2 x2 x1 j) O& u: E# X! {% M7 m: S' X- [# n G. ? H: v; j
明鬼。+ b* O& n- z. ]7 b; n- R
0 g" o5 C6 }# y. g' V+ x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5 \, F9 Q% f( G2 B
$ K/ Z9 `/ M0 S& r0 k 兼相爱,交相利。! Y0 f% a/ a2 O+ @8 }8 I
5 `; J. r/ t& F- [0 D/ P4 K& U# p- K, U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8 i+ t9 U' [1 t" c* i 9 {. f! T$ K% I# E2 V- z 三教九流之儒家 ; V9 |" r# e. o- ^* _+ v1 @3 h 0 H7 M; V0 Y* |# T) X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 x5 b( Y r0 M" ?7 |0 ?- l( j5 K& C% R2 i) D+ I3 n, t& Z1 V
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6 M0 o9 U6 ]3 C% }7 {+ F5 I0 t
0 X! R+ |" g v1 _5 y; L8 n《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 D# `$ T$ ]7 H( w# x, Q2 ?4 w2 e% q* o9 D; a3 @8 C3 ~, }, ?7 y
(近代学者章太炎赞同这一观点。然而,胡适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赞同《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出于“应世之急”的说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转化而来的观点。)- `4 _, k& E; N1 A
" C; E, g+ y/ y- F4 |! s6 ^6 M$ b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 X! b+ z9 Q7 c! u6 k# n" E4 e5 i, U, H' {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 u7 r" o1 K/ j0 G$ i7 x6 M q0 R" T$ b. ]* J8 C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孟子 4 o3 v, K7 h. z' A3 h* H9 v& L; m
儒家创始人0 g8 Z- e2 T. V" `4 ~, z5 t
7 U' [4 D2 R) Y: l: w' i
孔子(前551-前479)姓子,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s Q& |% o& s4 L% j- v- t4 O
! c( l8 a" k0 ] F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余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 ?& m2 w; v+ m+ B, e. J* b# k- M! K: p) @8 z) ~% G4 ?4 ?+ C; I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n. j u0 g: i2 h
' t& A9 T. |3 L3 `2 `$ O* r! d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 |/ ~& A: y# D( E , k) y" B4 h* M9 V3 W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N6 v3 T5 L( s$ O
1 _ L5 P8 B. e; R7 x' q# V3 G《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6 }2 F8 l. i! `% v$ ?7 | W @ + H2 d) F3 l9 B% k+ ]) F4 A4 `$ b 儒家经典 ' v0 }9 { |& k+ Y4 V & ^" q. E- }8 {" x0 S6 h1 L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E/ B" y' @% P, B; h8 t
. q. U3 ~% \$ M) y% V" U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5 }, c) V* \ b+ S# j+ K- @! m" h" Z; y6 a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1 r' |* F4 O7 h5 m; ]7 p
]* O( K p( \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 ^4 x# M9 n1 X# B " i& @9 g( Y" |6 v: H)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 X5 u0 J' y: N3 r+ t* B " ^: f2 Q/ ^6 ?( g2 x0 V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别 . K x4 g7 c! y: K: U 7 q6 S3 ~' h/ e( D f9 Y9 c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 Z, c: k9 p& I, b4 M/ ~# P. I. x3 [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从《论语》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 B8 k0 }+ ~( j7 I U0 {; [ 1 c! R o; J6 R ▲思孟学派! ?+ o9 U" V& g+ J3 b: ~0 t
B2 s/ Y/ k7 [# B. Q: J y8 h- Y, h
指以子思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二人确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宋儒的说法,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确指,《中庸》与《孟子》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 J, L0 `5 E1 k# H( P
! b0 l$ q& i* c! d' w A
儒家的特征6 {: m0 T) u5 ?! N( l
6 I* e4 K |+ {: U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 Z+ S# ^" p& N3 V6 _2 i 3 d" d- ~3 ]# S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y9 Z6 v$ k/ U9 M$ H: e0 E
3 A3 F/ D* h4 H5 l# G) o% d4 Z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 l4 a% I: q7 Q3 J1 s8 U9 ` x3 _0 X$ c U7 R% s- o4 B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 V$ V4 ]4 W: T# N! ~ " I3 o4 I: E$ V* ~0 Y ~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 I0 v% ~3 u: z$ L7 Y8 S- ]& ?* W) f
★儒家地位形成的条件以及和各家的关系3 H" [- J: R7 w7 @ u/ B0 e% n% m
: C: {! a h+ { * ~ |; I6 N. I! ^+ n( V* Q$ C D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 i/ Z E! U5 t2 Z. y, F & _" v( j( s" m ▲各家评儒 + o) k H1 S4 C$ H6 A& W& d2 j: b2 B* D; C0 m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g/ R+ C! ~& R. z
2 T) M( [, J' c; ?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s' v5 T" D; U$ ^" B! E
$ a! A3 |) x( A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T# }; X9 Y8 R
y4 z, D! Q4 i5 G# |6 I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莲池大师,未出家时被公认为儒家泰斗) : h% F) [9 R: T' q ! w/ y- {' R4 \& K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 r. @5 g- O( t3 J3 B& Q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