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典型特征为口腔、手、脚出现疱疹或溃疡,多数患儿伴随低热,通常一周内可自愈。但需警惕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若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9 ^; {* Z8 {9 m! t, s* l( B4 P8 C( X% E0 x
# G* U# D0 i' {# m: \ V8 ]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及受污染的物品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手足口病防控核心在于“防大于治”,通过勤洗手、通风、消毒、接种EV-A71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及重症风险。尽管是儿童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不少误区,接下来将逐一澄清。
; A O% {/ V ~" P% W3 Z
. f* a5 P- y9 {2 b
误区一: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就会“终身免疫”
' U7 ~0 K" R) v* a5 N( l5 G2 j
" g; k. O2 m* u1 E3 }* o! _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且不同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这意味着孩子即便感染过其中一种病毒并痊愈,仍有可能在几个月后感染其他型别,“二刷”手足口病。
9 Y. s$ _% a0 ^- U
E$ Y5 E" Q' b }# n$ a: @" h, L9 n* V$ D 关键提示:手足口病不是“一得永逸”,无论孩子是否得过,每到疾病流行季,都要做好勤洗手、常通风等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 d o7 O4 E+ d& n" t- v& F
6 b* v' E# L' o7 L
误区二:只有5岁以下婴幼儿才会“中招”手足口病,大人无需担心
& B$ S: g" l& D5 |
# U+ _# I- ]9 q# g" ~
手足口病并非5岁以下婴幼儿的“专属疾病”,5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可能感染。近年来,5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人数还呈现增多趋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但仍具有传染性,会成为“沉默传染源”,悄悄传播病毒。
' |" |# x+ b, Q4 e- G/ E: O+ a
/ f; a+ U0 J3 R2 q 关键提示:手足口病可以感染全年龄段人群,不仅要关注低龄儿童防护,学龄儿童及成人也需做好卫生防护,避免成为病毒传播者。
/ u& S: M- `5 G. x
5 V. _' e$ q) E' W2 Q% l& y) x 误区三:满手满脚疱疹=病情重 疹子越多越危险
. {8 P& y+ U7 X% x! l% r
8 X5 d4 R$ _/ ]' c' I- V2 t 手足口病的皮疹多少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实际上,重症病例在早期往往疱疹数量并不多,反而出现持续高热并且精神差等症状,这些才是重症信号。
8 H; y5 [& P8 k( a' J; D5 n" i. f* d8 S
关键提示:判断孩子是否为手足口病重症,核心是观察其精神状态和体温情况,而不是单纯计数疱疹的数量。若孩子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需立即就医。
8 i0 ^( d5 }' h2 E
1 x5 @9 A) g, Y4 @ 误区四:酒精擦拭玩具等物品就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 l, o% a; ^$ r/ E7 K: H
4 L8 W A6 S9 K, Q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对酒精具有天然耐受性,75%酒精无法杀灭该病毒,因此用酒精类产品防护无效。真正能有效灭活肠道病毒的方式包括:使用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漂白粉)、56℃加热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
) j0 k' y+ r/ \( p
9 y/ G# l' r* `; q9 L8 R7 [0 G/ p* [
关键提示:预防手足口病,需选择对肠道病毒有效的消毒方式,使用酒精预防手足口病是无效的。
8 g! l' n% J& i3 z- C
: _9 @$ L) e( ?' D4 m! F 误区五:打过EV-A71疫苗就高枕无忧,即便到了手足口病流行季也无需再做任何预防措施
8 @7 H7 t' `7 }$ [% _' G1 T3 E/ I% S
! S5 F( Y4 H9 g3 _$ O* c9 G 孩子接种过EV-A71疫苗后,即便到了手足口病流行季,也需要做好预防措施,因为该疫苗主要针对易致重症的EV-A71血清型。
* v. z5 B9 F. i* Z# M% T
' I6 y! U/ v) j) l5 T 关键提示:接种EV-A71疫苗是重要防护手段,但不代表“一劳永逸”。流行季仍需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定期消毒等防护措施,避免感染其他型别病毒。
7 Z/ Y m0 Y) c: J8 K v, ~
~6 g/ m% ]# Z" v
误区六:服用抗生素、抗病毒口服液可以好得快
5 n; O! r u: Z$ j" {
# p+ s X/ L( X6 `3 W 手足口病为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手足口病,还会增加细菌耐药和药物皮疹等风险。
$ Y! D$ T( Q0 G
* ^. P. Z- ~, n* [ 关键提示:孩子患手足口病后,无需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所谓“抗病毒”药物,重点做好退热、口腔护理等对症支持,若出现重症信号需及时就医。
0 q# M, E$ O$ W3 Y' K
8 |- E" V' M& }/ v+ \2 @, i) l 误区七: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亲吻孩子不会传染手足口病
( g# m Q8 d2 V4 ^8 |/ m
1 }6 a' _4 ^3 v2 c, U- n; @ 成人感染肠道病毒后,隐性感染率较高,唾液可能携带病毒,通过嘴对嘴亲吻孩子,或与孩子共用餐具等行为,都可能将病毒“传递”给孩子,引发感染。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亲吻孩子是表达爱意,不会导致孩子感染手足口病是错误认知!
: Y# i9 g/ h$ ]: K+ a5 W
2 {$ O$ g* [% `9 I# c 关键提示:即便成人无症状,也应避免嘴对嘴亲吻孩子,日常接触时注意洗手,不与孩子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 u5 ^ O( ]$ |; x6 e# v
2 u" i; |/ N- G7 E- a2 ? 误区八:感染手足口病住院 接受专业治疗更安心
+ O. _* a' s+ U2 i' t* {5 O8 t" D" ]$ Y# o$ y
轻症手足口病患儿住院,不仅会增加交叉感染其他病菌的机会,还可能占用本应留给重症患儿的医疗资源。这类患儿只需居家隔离2周,期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即可。只有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时,才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 z; O2 t0 c9 w) t1 ^
: ?( A& i% F( B# t0 n4 W
关键提示:轻症手足口病患儿无需盲目住院,科学的家庭照护更利于孩子恢复,同时将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重症患儿。
( D/ A @& o3 v
6 f& k/ J9 v R* S& Z
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避开这些常见认知误区,就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传播。当前手足口病秋冬季流行期已至,希望每一位小朋友和大朋友都能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 j; M, S, s) c# C" @7 F1 X f% P/ n3 O- i+ X+ W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