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27|回复: 0

[海门历史] 海门人,你知道茅家镇吗?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52
  • 打卡月天数:3
  • 打卡总奖励:628
  • 最近打卡:2025-11-08 07:52:09

460

主题

0

回帖

3696

积分

版主

积分
3696
发表于 2025-3-20 2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新海门诞生了,而茅镇消逝了。在许多茅镇人心里,既充满憧憬希望,又不无失落惆怅……
$ Y% \! _7 T/ m' j" d, b' Z+ z8 @
0 r. h6 K- `3 [0 F: S5 ~9 d  u9 l' r4 F& z, w' a1 D9 |
1995年的早春二月,旧城改造之风席卷海门。在满处尘土飞扬、持续不断的挖掘机隆隆声中,我们土生土长、世代居住的茅家镇,一个饱经历史磨难、风雨沧桑的巨人,在同年秋天终于不复存在。% T6 f  l& E3 Y; D
% \/ i, g6 Y$ {+ q/ H/ L2 L/ T
随之,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买房的农民纷纷涌入。原来茅镇几千人口迅速膨胀成几万、十几万……小城海门初具规模。
- @( n" P4 s* }5 R
+ X% j' ]$ g% X二十七年后,当我们回首老海门镇如烟往事时,历史的记忆更加弥足珍贵。6 g& |, s0 J5 {" f3 q! B

. F" {- D4 r! r/ t6 R: X  q茅镇% z3 ?( |: x+ R; b
4 b- b' @/ [+ O! n$ h/ [4 i
茅镇,又称茅家镇,这个约有316年成陆历史、得名已有280年的古老名镇,曾在海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留下过璀璨夺目的光芒。- s/ q2 B* A1 G% {
/ h7 T  Z$ C, c" e8 Z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崇明农民陈朝玉携妻登沙成为垦荒第一人(被后世尊为“田祖”)。接着江南句容、崇明、江北通州等地的垦荒者也纷至沓来,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 x, k' C' U

3 [8 n& P. q; K* H6 E! g. {9 N6 ^清乾隆六年(1742年),距今约280年,在已呈集镇雏形、名叫“裙带沙”的地方,有茅姓原住民为卖鱼虾瓜蔬第一个用木板搭起了“踏子板”(沙地话,即摊位),一时间门庭若市、闻名四方,茅家镇由此得名。: q0 G( u4 j2 r# H" f+ x

/ u9 K5 a( [1 \6 b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朝廷设置海门直隶厅署于茅家镇(现今烈士馆大门内东侧),使茅家镇得以向东发展。遂扩建茅镇南北竖头街(即后来复兴街,原住民仍习惯称其为茅镇);新筑东西横向大同街和建国街(原住民称新街)。形成了“丁”字形城镇市井格局。9 S4 B4 L3 k; |+ c) G

2 F& V. l$ E  W( G) J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茅镇又增设一条解放路。# K# o1 [2 M. [7 ^* G6 ?
2 @5 {* A$ X! U$ a  v; M7 Y
若干年后,许多新街道及新路名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都基于这四条老街为发源地。
4 u0 [: L/ K; P9 u& V# K$ Q
- R2 I- k7 p7 E  A5 [$ j复兴街7 f/ }& x% o6 Z# Z- f* J

' o$ w6 j( \: r  w' i这条位于现在海门镇江海路西侧、南起粉坊弄东侧原机关托儿所、往北经与通海公路(现人民路)交汇直至金色维也纳(复兴新村北端)、南北约长1.5公里的老街,就是280年前清乾隆年间因茅姓原住民而得名的茅家镇和她的发源之地……4 ~9 C" Q2 j+ i* w+ T

/ E1 a) \; Y  v! F% Z# m" A古时竖头街(复兴街)即是茅镇
. ?7 G9 D" R2 Q1 |! O
2 J+ t' g- [4 N* S9 v4 L5 T: W; I6 m8 n复兴街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已有二十七个年头。这条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临七案河(亦称七贤河,原住民称竖河)西岸而筑的街衢,被原住民习惯称之为茅镇竖头街。
) u' Q# a. f( \) h3 |+ k  a6 x' T- ?: @/ r8 D9 K/ }5 _0 z
从民国初期寄往“茅镇南市”字样的明信片可以知道,其时尚无确切街名,仅以区域路段简称茅镇南市梢、北市梢,何时被命名复兴街尚属不详;“文革”时期曾称为反修街(意为反对修正主义),改革开放后还复兴街原名。- X2 `/ G# q5 c4 i

2 P9 s2 a. R2 o; y, W8 [宽不过三米的复兴街8 I' m1 m, u; i7 X/ z+ o+ o8 Z

' S% D  _- h$ @旧时复兴街,有设于道光年间的清代江海关;有城隍庙、天主教堂、锡类中学、教会医院;多家供商企来海入驻的旅馆、众多饭店、日杂店;王远大酱源、朱协和茶食店、胡万盛酒坊等一批政府、医疗机构、学校、宗教慈善、私营商企。其中:天主堂附设的锡类土木科职业学校及小学校始建于1854年,主楼为抗战前筑建的钢混结构三层楼,校长由神父朱开敏(江苏青浦人氏)兼任。该校即是后来的“锡类”和“复兴”中学的前身。
; n& g- V  e) y6 x( y3 p5 R0 D
" `3 e( V( `0 [: b% W/ M# R天主堂附属医院,为风格别致的两层口字形砖木结构欧式洋楼。由蔡国梁大夫任院长。该院即是后来人民医院所在地。. x) W% ]- ~2 w5 y% `& Q1 K6 u, \$ D
8 A! ~0 H7 u* r! B
欧式主教公署,为精致的两层口字形砖木结构欧式小洋楼。是除神父外闲人莫入的神秘之地;是培养神父的“主心修院”。该地亦是后来人民医院所在地。/ P) `/ A: h0 D; ~& o! C2 u/ c' C
$ u# z. g! d5 {$ n" l! O
上述历史建筑除了天主堂仍保留给教徒做礼拜外,其他已不复存在。
# P( j. {3 b% Y7 Q! c1 M6 O7 e: L4 s7 O$ t9 t8 W5 e. `
朱协和茶食店:属前店后工坊,老板名朱震若。产品为脆饼、麻饼、月饼、云片糕、麻圆、寸金糖等。朱协和脆饼掰开后清晰可见有十六层(后来海门食品厂老牌号“海门长脆饼”即得其真传);云片糕可绕卷成香烟粗细不碎而誉满四海。在台海门同乡会的薛先生不无自豪地说:“台湾虽有生产,但品质则相距甚远”。该店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为茅镇食品厂。: u2 B1 ^; S2 N+ D

" h" O( R: w( u; e, B6 P" T7 X2 ~; T王远大酱源:老板王志芳。是旧茅镇首屈一指、同源号规模最大的酱油酿制批零商企。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入茅镇酱厂。
( w/ K; T' O0 I" w; S' f
) h: O  u' {+ _7 @; o胡万盛酒坊:老板胡永年先生曾任旧通州区督学。抗战胜利后被地方团防用苍蝇放入酒内,藉而大闹酒坊,胡老板竟气绝身亡。% L+ S, T/ _2 [9 T  J' g3 Y! [9 P; |( |

* Q! A. e3 m1 u" S镇扬会馆;复兴街为镇扬商人经营集中地段,镇扬同乡会馆就位于今天解放西路海门镇能仁小学旧址。
# R% z: V/ r+ ~" R
  L- z* j  |* _; E( P城隍庙:位于复兴街西北市梢。始建于清嘉庆七年,占地13.7亩,由沈廷楹捐置;嘉庆九年,由信徒等捐款扩建;光绪十四年御封城隍菩萨为“灵佑侯”,赐赠“海屿兴云”匾额;民国八年,何典、张承锡等募捐款资重修成大庙观。民国十七年,县长文钦明下令捣毁城隍神像,变庙为中山纪念堂;1949年改办茅家镇小学,后为海门实验小学;1958年庙房拆除,建办海门电机厂。/ g5 y4 c0 i- j7 ?, [4 G

7 _3 W& O# J+ Z2 U4 y6 l( K. v复兴街弄堂8 e$ T3 d$ D" R* r1 N2 k

' ?2 R  w) l. e1 t4 w% R复兴街街面中间条石、两旁碎石铺就,宽不过三米;清末民初格调楼宅、平房、店铺排门板鄰次栉比。
2 T& V* l% ~2 [( y( Y7 i% y& E6 b: R  ]1 }! q% x" @2 Z
锡类中学北首坐西朝东的“王正大”两层宅楼,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最早来茅镇经商的镇江王氏族群(笔者祖上属王氏一支,也曾在此居住)定居住所,由镇江商会筹资建造。
+ G, Y: Q5 G* r5 T: e$ `# }$ I( v: V
匾书“王正大”的口字形砖木结构两层朱楼大宅,极尽飞檐翘角、廻廊环绕等徽派建筑精美之风格,是茅镇首屈一指的古建。
8 M9 X) e3 S' U8 @; Z4 G, q3 z, g. q
复兴街依水傍路,东经新开河至三厂、南贯圩角河入长江;西从通海公路扺南通、北由水陆交通到二甲,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n1 [' d# D- I
# _/ b! v8 ?9 [7 v/ t
曾散布于东洲公园的通济桥桥墩
: W9 f+ G4 m8 n( ?+ B/ {3 D, d& c) h& p" |  T/ S
七案河(竖河)上有一座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名为“通济桥”的石桥,直通河东大同街野猫弄。此桥构筑精致,在茅镇四桥中最长最宽最气派,故原住民惯称“大石桥”。! @8 J2 c& Q6 a5 |$ M  U- M
) _$ L$ q8 t+ o8 {
通济桥(大石桥)东桥堍与大同街街南东西向老横河(现健康路)西端跨越的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名曰武定桥的北桥堍成直角接壤。/ D0 q8 H; y; M9 @6 b: p

6 h) A# _. K- q7 w4 d清末民初,由城隍庙、关帝庙僧众及官民商捐资修建的“通济”“武定”两座石拱桥被并称为“茅镇双桥”,直至公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填河时被拆除。部分构件现存于江海博物馆后门水池上边;两桥桥名雕刻字样清晰可见;桥墩躺卧在池水之中。3 j; j; c) Z3 x) {3 g! H" E- T4 e

* F# {' t  D- N通济桥西桥堍呈口字形街市,三面都是酒楼饭店、烧饼油条、馄饨小吃、竹木铁器店;靠河边的吊脚楼聚集着几家剃头(理发)店;桥头正西三十余米处对直临街曲尺柜台、旁竖“协和宝号”匾额的百年老店朱协和茶食店……7 h& k9 e) S3 Q1 ~  m) d$ F
; n; C- n6 o% _+ [( b) J0 c
通济桥地处复兴街中心地带、茅镇东西南北水陆通衢要冲,其闹猛自不必说。小时候站在大石桥上俯瞰混浊河水中艘艘大沙船鸣着汽笛、响着“噗噗”声从胯下鱼贯而过,其惬意舒心之感足以让你呆上半天……& _. C* c. G# V0 ~# u9 v, s: j$ @0 T

! i9 T1 t; |+ x大石桥下常年停靠着几艘从苏北里下河撑来的、船帮被桐油漆得铮亮、形似江南水乡乌篷船的小船(茅镇人称之为下河船)。来时装满了莲藕、菱角、慈姑、地栗(荸荠)等,船主每天早上拿去集市卖。# E  Z  E- U' J! @% r+ o9 @
& K* e( e4 C  n. ]
集市散后,有人便在船头捶打炼制“烂斩糖”(用糖水熬煮的土制糖)。又有人岸边拖长着鼻音叫卖地栗,由身穿黑衫皂裤,绾发插簪、银镯箍腕、风姿绰约的窈窕女子挑担在桥头叫卖“烂斩糖”、以糖换物;惹得垂涎欲滴的小孩围着糖担转,引来色迷眼馋的“浪荡公子”前去搭讪;“叮叮当当”斩糖声夹杂着“饶一点、再饶点”(旧时卖烂斩糖有“三饶头”之说)的吵闹声在桥头回荡……* o4 ]- B- E1 C, [* W3 `' h- O
( L3 ~0 x( v: \" F$ @4 f" e9 b
大同街. b5 D4 `% c* V

5 f3 A; E# C" K; Z' @这条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名言而名、“文革”时曾改名“反帝街”(反对帝国主义)、得益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设厅东扩的后发优势、西靠竖河、东至洋元角边老河、全长约1.5公里的东西横向老街,茅镇原住民称她是“新街”“正街” “老街” “后街”。
' c0 W& O" ?0 b5 U$ v2 i. O; }3 b$ i6 p9 `" V. {: r) w5 w9 l# s
大同街西寿丰弄
  T$ A/ Z! q" W' \* e/ A- K) \$ |7 X0 B5 \9 E: {/ `9 l* {
大同街街面用两边碎石、中间长条石(下水)铺就。街道两旁少有平房,几乎清一色灰褐色两至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形似台榭楼阁,虽无飞檐斗拱,却也黛瓦青砖;沉静稳重、轻奢淡雅;绵绵数里、颇为壮观。
* U7 g4 M0 R: q  W6 Y
! _+ _' v7 o7 p8 Q/ Y美味轩弄(美味轩饭店而得名)、公兴弄(弄口吴公兴小店而得名)、小引线弄、大引线弄(弄口售卖缝针而得名)、会馆弄(宁波会馆而得名)、梗子弄(短而不通、清乾隆时即得名)、新弄、野猫弄等数十条大小弄堂、捷径旁路,纵横交错、曲径通幽……  A: ^. ?! c* x5 u+ b

; W6 u- P. Y) l6 N$ ^5 v大同街客栈酒楼、绸庄米店、竹木铁器、日杂烟酒、寄售典当、花圈祭祀、誊印刻章、钉秤写信等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可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 J- e5 r- w& `9 _* u/ w& `* U3 Y% Q0 }" e4 x
“羊元角”是大同街的人文象征。该地民居建筑较为低矮,居住着茅镇最多的底层老居民;聚集着杂耍卖艺、占卜算卦、苦力商贩、织屐贩席等三教九流各式人群;每到傍晚昏暗路灯下,小孩推着铁箍(圆形运动玩具)嬉戏追逐吵闹;光着膀子的练家子们在空地上使枪弄棒、石锁杠铃,擒拿摔跤、切磋技艺;不远处小楼飘来的曲牌唱调,音腔哀怨凄凉、琴声悠扬美妙……
, S" g  P  q* h5 ?4 W+ T7 x! M1 Q% E2 T  T5 f, r# b
新中国成立后,茅镇镇政府、文化馆、新华书店、银行、邮电局均设此处。! P: s6 J3 ]* L7 {$ A' Z0 |, u

7 c4 F9 _- U8 \# E8 o大同街有许多众口赞誉的商号,松鹤楼酒楼、美味轩饭店、庆丰行被絮、陆鼎鑫布荘、濮赞廷中法药房(散文大家林非,即濮良沛的父亲所开。——编者)、同德生药店、乾丰泰木行、马振泰南北货、集贤楼茶馆等。/ e" s$ H0 M8 b$ a! t# \" l9 q% ]
; `9 _. n* n! t  t2 [7 _
集贤楼专设评弹演出,家住大同街羊元角的茅镇著名民间评弹艺术家潘德祥(潘瞎子)先生偕弟子每晚必莅临演出姑苏评弹段子。演出时间一到,师徒妆扮停当、闪亮登场,顷刻惊艳四座。  V' j$ O/ Z8 ?2 u) O. B7 \/ u
0 m- [. i$ f0 e, J* V+ `
每逢周末,大同街中心路段的文化馆(原宁波会馆)里人头攒动,独唱、独奏、相声小品,临场书法等职工文艺节目表演正酣;笔者父亲的口琴独奏、笛子独奏、书法表演也是文化馆周末经典节目。
8 `0 F9 g" k0 r( i8 G
3 ]6 o* L) {+ x7 x1 i0 T7 [那时的大同街是茅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仗着后来者居上之优,大有取代复兴老街成为商业、民生、娱乐等综合新街之势而独领风骚。4 ~1 P$ I9 _, X8 ?2 C7 _
: c# b5 T1 ?9 m% b; _
建国街
% P  X: ~9 @$ @( q6 v
) |! W& c. ~% s" q+ w/ \这条西至老河西寿丰挢、向东跨过东寿丰桥直至海门中学不到1公里长的石砌街衢,也是受益于清乾隆年间设厅东扩的后发之势、继大同街之后所筑。民国时期如同复兴街一样没有街名,简称东市梢,新中国成立后取名建国街。
% U0 J& D7 Y& d+ r; r3 R! J: B  o. H7 c; c' \5 G& G  c
烈士馆:位于建国街西首老河东侧、1952年政府占地2.4亩所筑。馆址原系清代海门厅署遗址;馆后北部的狮子山(亦称泥山)堆砌于清乾隆年间。  e0 G6 W) G/ ?  U# X7 W+ u- r
* Z$ z, E9 D9 P" {1 I) \
建国街是笔者的出生地。她的地标烈士馆及其后面的泥山,给笔者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D8 B* ^; t8 z7 L8 }& X* J
  J% \2 h3 ^- I' g2 E+ R- {西寿丰桥:烈士馆大门前向西四十米横跨老河两岸、由条石筑成的石桥。桥墩、桥拦、桥柱、桥面均用大石块、大石条隼卯结构、镶嵌铺设而成;每根桥柱顶雕刻狮子拱球、精美绝伦,桥身凿刻《西寿丰挢》。1 G+ O1 q; I9 b4 ^1 q

5 Q& d0 P5 o: k东寿丰桥:烈士馆大门前向东四十米跨越小河至东市梢、由条石筑成的石桥。石材及建造结构工艺同西寿丰桥;每柱顶雕刻狮子拱球精美动物及桥身凿刻《东寿丰桥》,与西桥堪称完美双绝姊妹桥。
6 m. J8 d" {7 U) C. g/ f% d( ^- l6 }. H
海门中学:东市梢名闻遐迩的江苏省海门中学,位于当时孔庙(即现在校址)。其前身为“师山书院”,民国元年(1912年)师山中学,数年后改名为“海门中学校”。8 P: L0 m0 ?4 B

, N" @# s  Y) s( m1949年1月,海门解放。原东南中学(海启两县解放区在1945年创办的海门中学分校)接收私立海门中学校及县立海门中学(创建于1941年2月),合并后于3月12日成立“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校”;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海门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海门中学”。
: e2 b, p0 }1 |- _3 M/ n
, f' Q2 j' t' `0 ?笔者故居与海门中学一河之隔、近在咫尺,兄长及姐也求读该校。每天听着上下课铃声和琅琅读书声,亲切感和对知识敬畏感油然而生……- \7 a& x! d! G3 C

7 H" T0 {# r. c' [/ N海门厅署:遗址即现在的烈士馆。大门向内右拐十米左右矗立着一块青灰色的石碑,它的碑文及身后柱廊中的介绍清楚地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朝政府设置海门厅署于茅家镇。. {) `. M1 z# H! _  c3 o: p0 b" I
/ S2 R7 r; |' l- _
解放路
# E* q# K$ R8 R8 z9 M' @7 |5 p( W7 _1 `/ ~3 {1 u) x/ M
这条与大同街、建国街靠南毗邻、顾名思义是茅镇新中国成立后取的路名。该路在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却是东至老河(现宏伟河)、西至七案河的羊肠小道,北端紧靠一条从东到西的横贯老河(亦称“衙门河”)。古人筑路,依水傍河,绝圣弃智,自然俗成;似河似路,故无路名。因此,该路旧称“南马路”……
: b3 R. k$ |% a: |: c; n( v9 h& {  j) h- D5 J
旧时,老河往西至关帝庙(坐落于七案河岸东三四十米)、折弯往北至老横河(今健康路)西入七案河。老横河上的武定桥(建于民国六年)北桥堍与七案河上通济桥(建于清宣统三年)东桥堍直角接壤。# u# J4 N" c0 T7 S  c

- C: U, K- R% M/ b. c( N老河东流至西寿桥处(此处紧靠该桥西另有一南北向桥)往南六十米折东弯北、穿过东寿丰桥再弯曲向东、经过海门中学校门继续往东连接日新河终归长江……
+ U7 k6 m3 ?) A- N
; }- ]# o" W7 G南马路(后解放路)沟港河汊、水网密布;东临西寿丰桥老河、西濒七案竖河,水路弯曲、车梁交错,颇有几分江南水乡小镇姿色……9 w" F) l$ l. {/ j! `( X6 N

, O1 q  t* E1 @' e$ m抗战时期,国民党县公署的清代建筑(遗址在现烈士馆中)毁于日寇炮火,政府机关被迫转移至下沙江家镇;战后搬迁至老河北岸(现解放路)边,县署大门前有石狮两座、河上有石桥一顶。
/ ]! u7 H6 H# Q" H& S+ ?  F- E' d7 V% M8 _. ?' q, |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县公署被共产党海门县政府接管。从此几番改造、历经大半个世纪、直到搬至北京路新市政府办公大楼为止。
0 C" j" W# p2 @9 w! a" Q7 Q, o+ @) Z. N9 F$ f
1959年起,老河从西寿丰桥段至关帝庙及向北西入七案河段被填平;又在西寿丰桥老河处人工疏浚、开挖南北向宏伟河,并架木桥(多年后改水泥“七一”桥)一座;“文革”后,解放路扩建成由东(日新河)到西(七案河)横向全长约3公里的路……" O! U* t4 k5 k. ]/ S( v+ m

& ?5 U5 z$ @/ g1 e7 P关帝庙:遗址在该路西首、竖河岸东、现小商品市场西门口。建于清嘉庆九年,本有砖木结构庙屋60多间,常年香火不断。1966年破除封建迷信时,庙房大多被拆除,仅剩3间朝南屋及3间朝西厢房改为解放路居委会。后庙宇房产虽归还海门佛教团体,但又在旧城改造时被拆除。因此关帝庙早已名存实亡。
5 Y, }; u" n1 X0 e; j5 Y  }( X& w  M; x, T4 z( [9 q4 ?( Q5 G3 m, Y6 @
茅镇剧场:又名新海剧场,遗址在老解放路西端、今小商品市场前面。为迎合沪海地区戏曲爱好特点,以安排绍兴戏(越剧)演出日场为主。本地茅镇越剧团演出居多,也常有江南及周边区县越剧团来演出;花旦名角戏服剧照及《盘夫索夫》《打金枝》《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介绍在演出海报一出现,围观的越剧戏迷票友便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凡有上海著名旦角来演出,茅镇必定万人空巷;笔者外婆徐潘氏目不识丁、三寸金莲(裹小脚),每天必拄杖雇木轮推车从东街到西街去赶午场。
! x% f% d6 d/ A- Y6 [8 d8 I6 s: a3 R% X, N7 L
昔日解放路路南西侧靠七案河边有缸甏店、竹木家具店、砖瓦、黄砂、石灰船码头等一字溜向南、背靠河岸、坐西朝东的商家店铺,因处交通要道十分热闹。其中有一家花草鱼鸟店前更是门庭若市。  _5 Q( e' R5 f( y' ]; n
2 _% L4 m$ I! e6 |* C7 E
白天该处车水马龙,提笼遛鸟白相人(玩家)聚集一起,悠然自得地浏览欣赏春兰秋菊、奇草异木;专注聆听黄鹂鸣翠柳、鹦鹉学舌声……
# o. O' P2 k4 i9 u( [* @3 h. K$ @  L. y( G9 r+ g
晚上路边灯光下摆满康乐棋(四人参与的活动)供各路高手博弈;令行人驻足,热闹非凡……+ G- L) b( c/ G
: K8 a! y" P  f8 L- Y3 t  Q
人文掌故与古迹; ~+ z% V, Z8 Y

- a: k. P$ Y- j徐公祠(海神庙):地方官徐文灿是清朝海门厅早期的同知(官衔)。1774年建厅六年,徐文灿在厅署后筑狮山以抚慰百姓潮患伤痛。次年亲率民工于茅家镇西二十里的天补沙截流筑堤,因新土松软,屡筑屡溃,但官民坚持不懈,终使水滩变良田……
* I5 r, E( @. L% p  f0 x
2 B3 L: @9 i6 X0 f' X8 L1 ?0 T: a0 t! M徐文灿为官清廉、平易近人,老百姓有时带着不值钱的“地皮小菜”直闯公堂,这位五品大员总是开心笑纳。
6 A. c% V# C$ U- R- P6 u* D1 ^, L
! d9 H, U( |) W: N3 K" y2 C3 N海门及茅镇人感念徐公之亲民廉洁,遂捐款在厅署东侧建徐公生祠,为其泥塑金身。徐公祠里同时还祭祀海神,镇民习惯称海神庙。据说海神庙是由徐文灿为镇潮患提出倡议并于生前建成。
( z1 V) g5 I- _% y5 k
( c& r, H% P  v2 E1 R1927年海门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后,海门县总工会于徐公祠成立。
/ \7 \. A+ j; E. g1 s4 K
* n3 c6 L2 K9 C$ \6 E徐公祠(海神庙)1962年时尚有三间平房,约在1963年被全部拆毁。该庙最后一任庙祝(管庙人)、信徒庙兰(法号)即离任。8 T  h# ]9 |, D# E* e6 O, G; {
* N, {* T$ A/ q  }) Q- g# q
老海门镇尚存一些古迹,如现存于新海路的徽州会馆。
, m% e( c, `3 z! K/ _* e+ g" r0 z
位于新海路海门社会福利院内的涸苏堂节孝牌坊,位于原复兴街九十三号的天主教耶稣圣心堂等。大家如有雅兴,不妨实地考察,查阅《海门县志》。
8 K1 n9 p$ B: V5 @: m( r8 ]. e0 M1 Z4 j  |: K- {. `
复兴街天主教堂" C- i* Q) Q0 z6 H- V0 A

) l# o( t3 l$ Q( n7 v“文革”时期,茅镇改为海门镇,行政机关复称海门镇人民政府;1983年5月,镇政府从原大同街大引线弄东侧迁至光明路;1992年12月至2011年,新海、秀山、江滨、三和等乡镇先后并入海门镇;1995年2月,海门镇全镇拆迁改造;2006年,镇政府又从光明路迁至秀山西路;2013年海门镇变更称高新区;2020年7月,海门镇连同海门全境并入南通市为海门区……6 I9 `5 L& p( ~. Z4 O8 V
0 f3 g5 l7 b* b
至此,经无数次历史变迁后,茅镇连镇带名彻底湮没……
+ W% P) e2 ^7 _
: \- j7 h% }0 i笔者特赋七言律诗一首以抒感慨0 `, d: i* v- o
5 Z; Y# w2 c) ]( ?: _
莼鲈思念意悠悠,难忘梦萦茅镇游。& K$ \: Z8 i8 z1 P0 u. K
" P$ l" g6 U1 p
关帝城隍双桥垒,武定通济竖河流。. j2 D+ D: s" h2 D

) m0 M3 ]0 X$ T9 H4 H集贤阁外茗宾去,松鹤楼中醉客留。
' U, k+ b- i% p2 L& q: G+ _% A& |0 T; D
徽馆孝坊今犹在,修堤文灿注心头。( G0 E, Q$ A8 g

$ j( Z9 K1 D/ E" @  p* z- Q! i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