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沙地人,是吴越民系里一支独特的人群,也叫崇启海人。
$ ~/ L/ e8 ^ D- g6 i7 n+ [! X3 i |9 F
数百年来,吴语的范围在不断往南缩减,而他们,却是近三百年来唯一将吴语使用范围北进的人群,将吴语带过了长江,播散到了今天处于长江北面的海门、启东一带,甚至随着清末民初张謇在苏北开设的公司而最远到达滨海、射阳、大丰的部分镇村。
$ h `" q* D+ W* F
, U1 c2 d6 a9 `3 @8 U$ q. L据很多网友说过,启海话与嘉兴、湖州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启海和嘉湖之间隔了长江、苏州、太湖。这和古代启海移民的来源也许有些什么联系。
! X; x; n# h4 q. a9 ?
. | o7 X& s, I8 P* E生活在沙地的人,俗称沙上(音浪)人。沙上人从何而来?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 D5 `- I6 t% G9 n @0 Y
9 p) o0 h6 d {5 l7 E& Y, x
有人说,沙上人都是外来的移民。同属沙上的海门人方言和习俗不同,可见沙地居民的由来各有不同。
9 r; w# H% A% U# n, X
, z2 T e( p" j: T `$ o: _0 F2 A' J* U: ~, R# u
/ x e2 t n% ]" P3 d: S2 f m) f5 K' m, T. S2 l
汉代以前:大海。
) [, w: x+ y3 j" e; I8 K; v
% G6 \. F5 c$ o$ { @1400年前,唐初:小沙州,有人了:偶见渔樵。距南岸近,应是江南来人。
. r0 N9 s- c4 H# J1 g- V0 F7 d5 I, I( g, i, D# B
1200年前,后周灭唐:姚氏率一万吴兴人来此避难。
. {1 E" W. A3 ]2 [7 \& }
, F. n- Q7 j4 c" a! ?' {1000年前,宋代:来了更多人:流放地,囚徒煮盐。姚刘沙和三沙渔盐丰富、生活安定,有刘、张、韩在此建起了庄园。之后户口渐增。
( B( d1 u6 M1 T$ E8 ?0 X$ { Q4 \5 t
) ^3 k7 F9 P4 t0 s" p- u% G
800年前,元代:大岛形成,设崇明州,盐业兴旺,人丁繁衍。
! }# J! ]+ {+ h% J: K1 D; J
5 X6 j/ {2 |1 Q. ~) O) F
600年前,明初:崇明岛已有住户一万四千多户,人口八万六千多人。这时候可以向外移民了:洪武廿五年迁2700户于通州(今南通市)。廿七年,迁500余户于昆山。
0 z' V6 x+ W8 Y: q+ b0 |1 d% V
) ]/ S5 p7 z, l0 T% \6 I4 [5 ~400年前,清中叶:移民海门:清康熙后通东大片沙洲涨出。崇明人陈朝玉率众来此,数十年间移民达30多万。这时候,全岛崇明人已达十万户。陈朝玉赴海门,实质是崇明岛地少人多的必然扩张。
) w. Y/ ^/ v, e$ u1 }/ L
" ] l/ h' G; ?2 S |6 ]4 p200年前,晚清:外沙成熟,崇、海移民纷纷来到长江口北岸新陆,开启东疆。
" T! Y2 R! G& e- |, L
0 P' X d' S$ B8 G8 m9 @* |100年前,民国初:张謇垦牧,数十万海门沙地人响应号召,沿海北上。
# K9 l! A' n& j6 P7 v* a
2 x2 ~$ h- G9 |! ]- a
30年前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批沙地人走出沙地、走向世界。
( e4 L5 L7 V2 j
% e7 Y% @ \) Y! h4 y; y- l
0 ~7 ]3 a* V: j" ]6 Z
2 F/ \8 y7 s# ?5 \
) ^ b" ?7 g5 I+ k2 s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通州市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
0 r' R: J2 S2 X) H0 e* W* r
; [* F; K/ n- x+ \* W8 c9 C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坍害,海门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地海门镇。
# i* x, U' l+ m
: Q* ~% [" T; m/ g3 T
太平天国时期,不少人避战乱从崇明前来海门定居。“海门倒是语言与启东完全一样,与崇明也差不多毫无区别,同属吴方言系统,而风俗习惯也同江南相近。”(卞之琳语)。如海门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产生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劳动的沙地民风民俗趣味故事,其中“憨婿”(俗称乌女婿)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我的母亲不是文化人,但她的生命故事同样动人。我至今能讲一口地道的启东、海门话,写一些文章,与母亲最初的口头文学启蒙影响最大。童年的海门歌谣至今今还记忆犹新。如《萤火虫夜夜红》:‘萤火虫夜夜红,屁股头挂盏红灯笼,公公挑水黑洞洞,婆婆张布挂盏红灯笼。’《牵磨叽咖喂》:‘牵磨叽咖喂,做粑粑给外婆吃,外婆噢吃省拨郎郎吃,郎郎吃仔看黄牛,黄牛落勒井潭里,锄头铁答扒勿起,两个芦头真豁起,一豁豁到饭碗里。’”
& h5 A& n6 m1 {$ L! e, S# ?1 ^7 D- Z, {+ t/ Y
民国初年的《崇明县志》“厥初生民自江南来者,相传多句容人。建治以来,隶通、隶扬,辖于江北,迨经五迁,地僻东南;隶苏、隶太仓,移徙往还,又染南俗,历世既久,其源流殆不可考。”民国《县志》认为所谓句容迁来的说法只是“相传”,查无实据。
' e! o/ o' A( N) \: V5 W
) ^0 l _6 u3 b9 L! F另据考证,南宋在崇明设置官盐场时,在句容以十户抽一丁的方式到崇明晒盐。另外,目前崇明陈姓、徐姓等家谱中有句容迁崇明的提法。句容又有崇明寺、崇明街。可以肯定,句容不是崇明的唯一。
. Q+ T' K5 P% O* V! a( _# f5 `
. Q; g! F& ^# z
清光绪以后,崇明岛东北江中相继涨出十来个大小不等的沙洲,外地特别是临近的崇明、海门居民便陆续迁来开沙垦荒, 繁衍生息。这些沙上人,便是启东南部最早的居民,他们大多是崇明地主的佃户。
4 q S& T9 G n. }' w$ } ^* q& C+ S, v' X- W. R2 J
有趣的是,南部沙地的居民潜意识里常以江南人自居,自己居住在江北,却还固守着江南的不少习俗,居然噱称外地人为“江北人”,把听不懂的外地话叫作 “江北话”。这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沙” 居民源自江南。
. e, y/ g; ~, u* |* i: L1 C" {& N9 B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沙地接涨成熟,自然优势不断显现,经济、文化日益发展,人口流徙更趋频繁,沙地居民逐渐由少到多,趋向稳定增长。那些从事旱烟业的宁波、绍兴商人和从事典当、衣庄之徽州商人,也纷纷来到沙地定居。到了现当代,人口流徙更加频繁,居民身份更为丰富,外籍干部、学生、外来务工经商者等纷纷来启工作定居。目前,沙地居民达到116万,仅少数民族就有28个之多,沙地居民可谓来源广泛,人丁兴旺。
$ K8 P4 R, l2 B/ v3 H: D1 j5 a- G
沙地话很独特。它以崇明话为本源,有各种叫法:海门话、启东话、启海话、崇明话、沙地话、沙上(音浪)话……。按通行的划分,沙地话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它为什么有价值?因为自古崇明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因此受外部方言影响小,自身特点稳定,保留了不少古老特征,拥有了丰富独特的海量词汇群,其语言文化自成一派!
! ` D3 y7 X5 H: T2 b6 t; V
7 f8 B% V: k. x! b可谓:
! }0 p) x! t& V q& v
0 r. G. e; u, p% }7 K方音独特,噢去话伊,
! M% d! }: h1 I) v3 P
: x- H- L E3 b乡味浓郁,豆板盐齑。
0 Q7 ^" G+ ? E2 A" U% |3 ]
3 _" y0 X- z/ m3 q, g+ a. h辟我草莱,含辛茹苦,
1 d( O' N* R; g) K
6 ]3 n d5 s: _) {' D0 a0 U繁荣昌盛,日新月异。
@& K' M7 I* |3 [, _$ U) \% [- x; F, o+ _$ K!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