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想见面的原因有很多,导致能不能放下执念的因素也很多,特别是分手之后个体处于强烈的情感分离状态,对某个人难以摆脱,难以割裂。心里的声音不断说:见一面吧,再见一面就放下了。 4 r/ v7 O7 o' J
, g l' f5 `* b8 H哪有那么简单,抱着强烈的执念去见面想要放下这个执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且在之前的关系里形成的依赖性,在分手可能会驱使身体想要重新与前任取得联系。
) H: Z& \+ p) e* v" F6 S7 ^“再见一面就好,我需要确认你当时和我分手的决定是错误的。” / t8 s7 w4 \9 q2 r1 t- c* _, `
老实说,如果分开之后飒爽直接地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可能更容易让对方刮目相看。肯定有人打着见面放下执念的借口偷偷去找前任复合的,这种情况最多一两次之后,磨平了耐心和亲密性最后再想见面复合肯定难上加难。
$ Q# x7 q, I; ]5 m/ o1 k“我们在一起那么久,从ta一无所有到现在月薪过万,现在分手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不甘心。” $ l) i7 b8 ?; e- M
那些情绪都正常,特别是要放弃本来属于自己的人或事的时候。
! {7 h9 C% E" l! \* I' g心理学家佩格·斯特里普和艾伦·伯恩斯坦在他们的著作《放弃的艺术》中,提出了“目标脱离”理论。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放弃一个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 o+ ]5 ?' D* b4 Z( W; d
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先清除大脑中的侵入性想法,他们把此叫做【认知脱离】,你不愿意想白熊,不愿意再想前任的影子,但他们就是源源不断地出现,赶也赶不走,这种赶不走的想法就是侵入性想法。 6 q: k, I9 `, }1 V1 N# A% _
清楚那些让人烦心的想法的同时,还要注意,放弃目标可能会带来沮丧感,不法胜任感甚至是消极情绪,在【情感脱离】方面需要允许自己感受这些情绪,努力调节,而非抑制它们。
0 L% ~! q; W6 a/ H6 |. Z而后当已经调解好自己的情绪时,这时候也有动力去考虑并追求一个新的目标。你可以“从新再来”也可以“把事情安排妥当”,在【动机脱离】方面要求你主动拒绝那些不适合你,不能实现也满足不了内心需求的目标。
6 Q* j% s) s% S! M1 P8 h1 N E当放弃旧的轨道,采取行动追求新目标的时候,这个【行动脱离】的过程,你应该可能迸发出自己的灵活性,也能重新聚焦能力了。 9 m* @; e1 q" K8 E1 w4 \6 {$ W
与此相类似的,1969年瑞士裔美国人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一个【悲伤五阶段理论】,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
% C* P1 n: W' @$ Q# S$ ]% [虽然他们都不一定按照顺序来进行,但当我们处于无法负面情绪的时候,脑袋里不断出现的白熊可能会给自己一种错觉:我想要和ta见面。即便这个见面的过程只是发泄情绪,宣泄怨气。
% L) G8 I( ]9 ~就算是双方约定好的有目的好聚好散的见面,也未必能做到转身之后就潇洒离场,那些生活里出现的人和事,在时间的磨平下慢慢变成了想起来会觉得遗憾或者是美好的回忆。 . t. D; r9 S% j
在当下,应该大部分的情绪都很难被压抑。
+ B0 o6 i `+ p& b, R5 a( B& p! W1 c1 \9 O' w% ^ R+ R,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