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65|回复: 0

[五花八门] 古代日常食用的“糖”,是从哪儿来的?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89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5587
  • 最近打卡:2025-04-24 20:14:49

6552

主题

3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3711
发表于 2024-12-8 17: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研究表明,人体摄入糖份后,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使人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达到兴奋的目的。如今,各种甜品比比皆是,应有尽有,在古代,日常食用的糖是从哪来的呢?5 Y! z  b6 P7 N+ B0 K

* w; S9 r% x5 `% R. {: i8 o5 o养蜂采蜜3 d& S, _  n8 J

% t6 y3 f" \- P) C' v  C蜂蜜往往和甘甜划上了等号。事实上,蜂蜜的采集经历了野生、半野生和家养三个阶段。最早食用蜂蜜的文字记载出现在《礼记·内则》中称:先秦时期“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当时吃的蜂蜜完全依赖于野外采集。
3 }5 ^. L! D8 x+ {6 g* R9 R6 W: c1 T# ]) v5 g$ [* ?$ n0 {. A* c
到了东汉,《山海经》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庐”的说法,既明确表示了蜂蜜的存在,又指出了最早家养蜜蜂的大致年代。学者皇甫谧撰写的《高士传》指出:姜岐“遂隐居,以畜蜂、豕为事。”姜岐开启了驯化蜜蜂的序幕,被称为“中华养蜂第一人。”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博物志》显示:“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 {( E7 r7 M- ]9 A& `
, C$ w0 M; q& S: E
南北朝时,蜂蜜质量渐入佳境。思想家陶泓景看到长安街头出现的家采蜂蜜,“白如凝酥,质量甘美,耐久储不坏”。魏晋南北朝时,西晋文学家郭璞在《蜜蜂赋》中写道:蜂蜜的性状应该“散似甘露,凝如割脂”。
$ z8 u1 ]* S$ U' y
( J) @; V7 y; H; I9 s与此同时,养蜂业渐渐走上了“技术流”路线。刘宋学者郑缉之在《永嘉地记》记述:每年七、八月间,人们“以蜜涂桶,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这是人为诱蜂分群的最早记录。唐初,河东裴明礼善于采蜜养生,他的秘诀是“乃缮甲第,周院置蜂房,以营蜜。广栽蜀葵杂花果,蜂采花逸而蜜丰矣。”6 I* y8 x5 U+ O
7 q3 a8 r. {! M0 E+ \, A1 [
北宋王禹偁颇好养蜂,他在《小畜集》中提及:“蜂之分也,或团如罂,或铺如扇,拥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失其王,则溃乱不可响迩。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则蜂堕(惰)而不作。”他认识到了蜂王对蜂群的重要性,还发明了刺台控制分蜂技术。南宋文人罗愿撰写了《尔雅翼》,对家养蜜蜂的饲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1 U  T) _! G. u/ N5 N6 N
8 ]. b: E/ q' v
此后,元朝司农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明初刘基的《郁离子》、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朝郝懿行《蜂衙小记》等文献,均对养蜂采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时代的推动下,蜂蜜在社会经济、饮食文化、医药保健等领域成绩斐然,成为古代 “甜蜜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F- z8 {( F& Q3 C! \+ G1 I/ j9 O: [, r
甘之如饴0 s1 p# Z7 m+ g$ {2 q( w

. n0 h$ \/ e7 J- |0 Y5 R4 M" M9 B饴饧,也是古代一大糖源。乍一看,人们对饴饧很陌生,其实它就是大多数人吃过的麦芽糖。饴饧历史悠久,《诗经·大雅》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诗句。《周礼·天官·疾医》将“饴蜜即甘”列为五味中“甜”的代表。" X& f) c4 x  z9 X0 W

  N6 r5 T' E, t( O* h% s0 j《说文解字》有云:“饴,米蘖煎也。”它由米曲发酵后榨汁煎熬而成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饴饧的制作过程:“用粱米、稷米者,饧如水精色。”唐人韩鄂编写了《四时纂要》,他总结出“煎饧法”制饴饧。入宋后,人们对饴饧提出要求更高,药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觉得制作饴饧的原料最好是“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1 [' d/ ]: b, b
) T8 M# v& T8 g5 r: T8 ~明清以后,制饴工艺的成熟精进。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明言:“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说明当时五谷杂粮都可制饴。这里的“饴饧”有什么区别吗?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中华蔗糖史》中解释:“清者也就是软一点、湿一点、稀一点的”叫做“饴”,“稠者也就是硬一点,干一点”称为“饧”,不过各地风俗各异,饴饧分类略有不同。
6 }( Y9 l. S5 [( i4 }
  m/ T3 p. g! z- v! i6 L& C饴饧制作简单,甘甜味美,在唐朝较为常见。武后时期,文学家张鷟(音zhuó)称赞:“江淮果物,荔枝、龙眼之珍;河济饴饧,米蘖、马鞍之妙。”唐末文学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大扁饧、马鞍饧、荆饧之分,显然前两种按形状命名的,后一种是按产地命名的。以唐朝为分界点,饴饧的命运由盛转衰,日渐式微,令人惋惜。
7 s. N- u- w; Q0 w4 q) d3 Z& D) Y9 M( j1 I7 b0 ~( [: M
何以糖霜美
. A2 p$ w  C8 Q9 {* Z  G- r) O* D2 Y' U
饴饧的衰落,归咎于蔗糖的兴起。战国时期,甘蔗进入人们的生活。《楚辞·招魂》中有“腼鳖炮羔,有拓浆些”的诗句,“拓浆”指的就是甘蔗汁。西汉学者刘歆在《西京杂记》中有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据此推断人们食用蔗糖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
% N2 U, n7 y9 S7 p, P  I" J" v/ f: o# L( @7 o  u
用甘蔗汁做成的蔗糖,古称“石蜜”、“糖霜”、“沙饧”等。从名称可以看出,石蜜是块状蔗糖,糖霜和沙饧是结晶状蔗糖。东汉南海人杨孚所著的《凉州异物志》所说:“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表明甘蔗汁曝晒凝结后形成石蜜。唐人邹和尚在四川遂宁发明“窨制糖霜术”,通过甑蒸、釜熬、煎蒸、灌瓮相接和取霜等工艺,制成了糖霜。  ~  t8 v) E8 e, _3 }) K0 h( }
% J+ ^- }# l8 t- [  u$ `9 @5 P( u
蔗糖需要植蔗、压榨、取汁、熬糖、结晶等流程。北宋初年,甘蔗种植面积开始扩大。四川遂宁“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南宋王灼编著了最早的甘蔗制糖专著《糖霜谱》,他总结出了“藏种法”、“治田法”、“种蔗法”等甘蔗种植方法。
9 T- N; N) u& I2 f7 a+ H9 _" {0 G
唐宋时期,人们采用甘蔗过蒸取汁的方法。在元代,截蔗压榨法成为主流。明朝的《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带有木制轧辊系统的糖车,大大提高了榨汁效率,糖车直到建国初期,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成了现代榨汁机的雏形。( S4 X+ X; c8 _) y) O+ B) M$ Y

' e' G( A! J$ E7 j" ~3 s4 B为了能够熬出更好的糖浆,唐太宗派人远赴印度学习制糖术。用这一技术制成的蔗糖,“色味愈西域远甚”。宋朝的福建糖农,用黄泥覆盖法做出了白色蔗糖。至元朝,人们发明了加灰凝固法,不但能去除蔗糖酸性,还能加快凝固。明朝时,宋应星总结出了“黄泥水淋法”,进一步提高了蔗糖的数量的和质量。
  _2 A3 \9 ~5 {
, K$ L0 p) s. l* p- N- x+ X据《史学杂志》显示,1637年至1683年,福建销往日本的蔗糖年均达169万斤。清人在东南亚垄断了当地制糖业,并对欧洲现代制糖业发展提供了帮助。蔗糖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逐步替代蜂蜜和饴饧,成为人们依赖的主要糖源。) B% T$ m0 b* ~, r/ y9 g' `

2 C, |6 a/ y0 f8 }" m- z* Q除了这三大糖源之外,人们还用甜菜制糖。甜菜集中种植于北方,起初充作药用。据农业专家唐启宇推测,甜菜制糖技术最早起源于清末,其影响微乎其微。纵观古代糖史,是一部糖源竞争史,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味觉进化史。
7 @8 B- e+ [5 }. t0 \/ d& I1 h" P1 S1 i' q% u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9-18 08:04 , Processed in 0.15500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