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产生了无数名言警句,让后辈受益匪浅。但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之中,有些流传度非常高的名言警句,被我们误解了上千年。有的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出错而致,有的是只看点,而不看面,导致理解有偏。今天,就与大家看看这些被误解的名言警句的真实意义。
2 i. b. V" M% _! r( V1 Y+ t/ s, Y8 t" d- @: I
1.无毒不丈夫 2 g* `- |5 g; N& ]' B1 X
3 c9 ^! _: i J% ]3 K这句话在影视剧中,被经常引用,强调一个大丈夫,要有毒心才能成就大事。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对于“丈夫”的解释是“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这种解释,说明“丈夫”一词,完全是褒义的,毫无贬义之意。那么,又怎么会有“无毒不丈夫”之说呢?其实,这句话是流传过程中出错而出现的。原话中“无毒不丈夫”中的“毒”本来是“度”字。因此,“无毒不丈夫”本应为“无度不丈夫”。这样解释,也就合情合理了。
: q' F. [! E/ N I- `+ @ b4 c
2.相濡以沫
$ W3 j7 W7 W5 W1 x4 l+ ]7 p5 }: h. V7 A2 Q
“相濡以沫”常常用来形容两个人为了爱,宁愿在困境中挣扎的场面。“相濡以沫”出自《庄子》的《大宗师》一篇中,其原文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因此,庄子并不提倡“相濡以沫”的痛苦,而是提倡“相忘于江湖”的自由自在。 * Y2 _' @; L2 |0 L
9 E0 H. a9 I' j0 d# \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 Z. M) y c0 v5 N! U; P+ N
; s# v3 v% E$ N/ f3 C' l; T用现在的语言来读这句话,很容易解释为:人如果不为自己,就会被天地诛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早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我们知道,佛教是一个提倡 “利他”的体系,所有佛经中,都没有“为自己”的说法。因此,将“人不为己”解释为“人不为了自己”,显然是不对的。其实,这句话中的 “为”不是第四声“为”,而是第二声的“为”。从这个角度去看,“人不为己”就应该解释为“人不做好自己”。因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整句话的意义就是:人如果不遵循天道做好自己,就会被天地之力所反弹而受到伤害。 6 B; E/ ~7 v1 }' T9 ^8 \. @
r5 Y2 Z" J5 p% |9 N1 T- m5 C( p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X2 p" Q# f6 n* L# X& e
' H2 {9 |' q; c
这句话常常被长辈所引用,意为不成家立业、不留后代,是对家族最大的不孝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中,不难看出,这里的“无后”,可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没有后代”;“无后”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因此,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解释应为:不孝顺分为很多种,但是最严重的莫过于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 ) t1 G, B. j t; S7 Q& X( y0 m
1 a/ L$ E+ L ` F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M( `6 E' G; t- [' _+ P% o# I
+ T( E& L. ` b; f! N对于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天地不仁慈,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猪狗来看待。此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结合《道德经》的思想,不难知道,原文的真正意义是: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圣人也是如此,将所有百姓都一视同仁的看待。
# p/ X1 N) e: X
( J! ]) t' ]" f: I6.以德报怨 9 T: L6 k8 d. h
* I: ~; f8 ^5 f" p% T2 Z此句的出处是《论语》,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提倡“以德报怨”,而是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T6 B8 k/ v) t: H
5 J: c! b& g* ^5 z* l: V3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