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6 N4 Q6 K1 e1 s. _ 这些可能让普通学生感到十分苦恼的垃圾信息,张荣却毫不在乎。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是因为挨骂出名的,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来骂我,我只是享受被所有人关注的感觉。” ; S$ G/ L2 }& t! f, D% l: U3 Z3 F; }6 l9 Q) {
高中生陈晨(化名)则将身边追捧、效仿“祖安文化”的同学分为两派,“一派是想在网络上找存在感的,另一派是纯粹跟风找乐子的。”在中学生中,将某些网络文化作为潮流、叛逆的代表,并进行追捧、模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往往缺乏分辨,“最后学到的只剩下脏话”。( M$ l& c- r7 ~
& D& ^: L9 N% N7 Q8 W& u' ~8 P- l
“祖安文化”背后的隐秘暴力 4 g/ s- ]) v5 h2 n5 E/ }$ N6 O5 A. q5 \9 F! _: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学生在现实中仍会扮演“好学生”“乖孩子”的角色,但在网络世界中则更倾向于“快意恩仇”,“有人骂了我,我就要骂回来,而且要骂得更狠”,用更高超的“骂技”给对手“破防”也渐渐有了某种炫技的意味,甚至会产生“骂人骂赢了很有成就感”,往往陷入“以暴制暴”的语言循环。3 c* |9 T) H4 p6 { N& s
( U3 z' m6 |: I2 ^
事实上,“学脏话”“爆粗口”只是祖安文化的冰山一角。在受访者的指引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祖安”等关键词搜索,找到了大量QQ聊天群。入群后发现,在这些以游戏交流或聊天交友为主题的QQ中,用“祖安话”进行对骂是常态,任何话题都有可能引发持续数十分钟的“骂战”,原本的正常交流几乎被倾泻而出的粗口吞没,而且在对骂中还夹杂着大量色情、暴力的图文。 ( a5 E, X8 y8 y7 Z/ ?" c. \5 m; J: J T% A
有些对骂、爆粗口等行为会止步于QQ聊天群中、网络交流中,比如关于“祖安文化”,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我说NMSL,但你妈不会真的死了,虽然我在网络上恶语相向 但在现实中见到你妈还是会恭恭敬敬的说声阿姨好的。”3 x l# T: |7 M, x$ s- I
. G: S C# L( m4 J9 n' t9 c 但有些并不会止步如此。记者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某些群里发布一些QQ号或微信号,后面附带了号主的姓名、电话甚至照片,号召群友们前去“爆破”。& _' R1 Z V2 K$ i
: S. i9 H3 a( a' L( A3 Y
“大部分是学生做的,他们把同学或者老师的信息发到网上,喊人去骚扰,或者恐吓、威胁。”陈晨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爆破”在群里是很常见的活动,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 _1 ~) \) L) {* I8 F2 `! f, p2 Q1 l" F
之所以如此,担任着多个QQ群管理员的初中肄业生王然(化名)说,是因为“在群里很多人都是瞎骂,骂着骂着就急眼了。他把你的信息查出来,作为威胁手段,一般人就不敢再说话了。”) q9 _" q! L% d. X' n- V/ d j3 K
- j! s ]4 ~. K, Z' L5 G& S# B
可以说,“祖安文化”令人诟病的不仅是“脏话”,更是它背后滋生着更多隐秘的暴力行为。一如陈晨和张荣,都曾遭受过来自“祖安人”的网络暴力,现在他们也成为施暴者中的一员。 . A' w+ e. q! v) B' r7 J, P9 h# J- b0 n5 z
需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n2 \9 d6 i. ~5 b
7 `% r& x$ t+ I2 v) L0 Z. q+ q 《通知》此次明确将加大对不良网络社交行为的整治力度,包括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对相关QQ账号、群组等通报相关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关闭群组、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 5 o6 G! ?+ Z0 Z$ M+ }5 a , D- i% O4 f) v/ q9 G$ ~/ m1 q- c 如何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爆粗口”等网络社交行为甚至暴力行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林可博士认为,“药方”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而不仅仅在网络。热衷于“祖安文化”的青少年,事实上大多面临着相似的现实问题,或是缺少父母的关心,或是在学校中被边缘化,难以找到成就感,或是缺乏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对社会现象和流行文化缺乏独立反思的能力,为了“好玩儿”和彰显个性而无意识地跟风。在林可看来,“恰恰是因为现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才放大了‘隐秘的角落’,使网络变成表达和发泄的渠道。” + E' x: w0 U5 e: ]% O' I4 _1 v3 o4 w, I$ O3 r. K& i
有研究显示,部分家庭关系不良、家庭功能缺失的青少年会向父母隐瞒自己参与或遭受网络暴力的经历。除了关心学业,家长更需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倾听孩子面临的困惑,给孩子建立一个愿意说出秘密的空间。“要让孩子知道,家庭是安全的,你无需独自面对这些难题。”林可说。% M9 {. [% N9 p
7 z; m- }" s$ Z8 E3 h
此外,在林可看来,让人不舒服的“祖安话”可以称为网络素养教育中的反面素材,通过与孩子剖析、讨论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现象,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分辨网络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恶俗文化的能力。江泉也建议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等方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暴力的不当之处。 1 g1 R- I( h' ?8 F) S8 ]# E9 l" U B5 h1 I9 Z6 q- _
能否推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林可认为,这往往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自觉。“令人欣慰的是各界都开始重视这一议题,不少年轻教师尝试在自己的课堂或班会中融入媒介素养相关的讨论”。 / ~2 `& ^; F2 L! X; T1 m: l1 h, O4 Q C; `( ?1 a; T% k$ I; J1 [
此次《通知》也明确提出,部署各地中小学校在秋季开学后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班团队会等形式,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网络素养能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等。 1 w3 W) Q9 j0 W# Z& }1 B; z3 w1 B% {! `2 G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正视“祖安”人群,了解他们在讲什么、想什么,在共同的话语体系下对其进行引导。正如林可所说,“‘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并非一个动作,而是一个态度和立场上的转变”。3 C( ?! n! Z5 M, \5 H
# g0 C: n8 [" t/ m) \! w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