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眷念屈原投身汨罗江,形成了端午节。但你知道吗,在我国不同的几个地方,一共有六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看看你知道几个?
' V; x @' ? K/ ~
1
& I6 `4 Q2 J' y' W0 M7 s纪念介子推
2 c/ F: O$ w8 j3 u: {- B, j! c
东汉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晋国的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饥馑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猎得野兽拿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歌》,感慨自己和晋文公的经历。
! T! H4 ]4 T)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 |2 G* K" r0 Z! n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 Y% l( W7 w5 f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 L. R. Q( e( n9 l: y9 Y5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0 W& `2 \- k# G0 `, h. P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1 B( l3 H# H2 O$ k/ `+ N/ ?——介子推《龙蛇歌》
! g0 H' K$ [' I" V# E) p4 R( {
+ W. n5 n( e" ~, L( r' ^( k
他把晋文公比作飞龙,当初辅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条蛇曾追随在龙的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有四条蛇还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养,却有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 j5 Y0 C; f' l- P3 s* |& \ 写完《龙蛇歌》后,他猜想到重耳会来找他,于是就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不愿与他相见。果然重耳听到《龙蛇歌》后多次出人寻找,请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纵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从此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态度坚决,拒不下山,最后被烧死在山上。
* A) v7 S/ M: K9 n 大家都知道这是寒食节的来源,但有一说粽子也是当时寒食的一种。因为怀念介子推,重耳敕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粽子。
v3 R4 `0 x% x. Z
1 E0 ?7 j) s' q2 C: ~8 g& r2
) x/ e% |! _) p3 N, z
纪念屈原
) r, |: H9 \2 [4 L( d 有关屈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另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在著作《续齐谐记》中才首次现的。
# g; g7 s! d, X7 V$ p& K* R7 F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贬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
: e2 c0 H" F; j1 C8 e- \4 p1 K
楚国人在汨罗江上泛着竹筏,四处寻找屈原的下落无果,却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此外,为了不让江中鱼蟹吃掉屈原的尸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许多糯米食品,这被认为是粽子的来源。
: j6 x8 X d+ K/ ^3 L+ Q1 p, R
$ T; Q! g" j9 D- E" J1 j, H
3
# U/ [: v3 b' ^纪念伍子胥
& a9 X7 ~: }/ }
. _9 [2 U0 p9 J( {* s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
1 _/ }% W0 R, o$ q9 l7 r 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开始泛舟投粽。
( J3 ?2 \1 k+ Z
2 R' [ S9 |+ J& T* V% h% ~- b: p4
7 N7 g* U9 E4 }2 I7 [/ |: A纪念越王勾践
8 q7 n$ W/ d/ g @( i5 G- w& W& I
. o' d) r: A9 g6 J* ?- R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
: s3 l' J) z9 J, }$ m+ b
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国军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 e5 M$ K, U8 K
; }+ z' A5 {# P$ F4 G) }" r4 v 据传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龙舟法帮助越人实现复国,后人就在端午这天专门设立龙舟赛活动,用来纪念勾践的胆色和才智。
6 w1 F7 P2 `8 D& r
1 C, W: x, T b4 V5
8 x4 N! ]2 L; v+ B6 x! P纪念孝女曹娥
6 R$ B) `- v4 u& ]/ A0 v
/ \( ?* m1 P) `4 L, I- p+ Q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誊写的《孝女曹娥碑》文
$ p9 A! L; @ e9 h8 { 曹娥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这天也投江自尽。五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众人惊诧不已。此事一时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度尚为之立碑,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从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镇即更名曹娥镇,殉父之江改名为曹娥江,人们自发捐资建庙慰其孝心。
7 @' S: J6 K$ `# P. p
6 R2 C6 ?+ |/ \' h" e2 R9 T6
2 |' N. G6 O( w o% u9 n9 j
纪念周处
" @) O- z' Z$ Z( b5 P2 T) k
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少年。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溺爱,以致他嚣张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整日纵情肆欲、横行乡里。当时有民谣把他当成一个祸患,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那里,才自知自己为人所厌,幡然悔悟,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此后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真拜师学文练武,“三害”终于皆除。
- P {) ~0 Q3 c% c9 U% o$ H5 O 改弦更张的周处成为国之栋梁,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做事用功,刚直不阿;由于得罪显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罪氐、羌等部落兵变,期间遇害于疆场。
# a4 @* o4 ^2 R' @2 o: Y r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就见于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窥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的端午节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时,也连带着对周处的一份歌颂。
/ Z& `8 ?1 i7 H$ b: [# w$ } 其实,不论端午节的源头是什么,端午节所崇拜的对象是谁。这个节日都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每一种端午精神,都值得国人称颂和体认。
& E2 i5 t2 G# ~1 ]9 w: r
% B2 C4 ]% A2 J,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