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忘记或不会感谢乃是人的天性—— 戴尔·卡耐基
. T* E5 z2 C0 n. k
* `) [) }1 m; O+ A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现如今,退休老人散步遛鸟的生活惬意而安详。而这一切的生活都以现在老人的退休金为前提。在古代没有退休金的时候,老人日子过得依然逍遥,身前身后事政府都会帮衬。
# y# E' l9 l9 n7 k! Z( y) b' \
& ^0 I$ U3 G1 K# D% e
追本溯源
: [% y7 B( d4 r9 {* O0 W: ?2 f
: O T7 M+ O% G7 ~! D0 S& I5 X在当今社会,百岁老人的出现已经并不稀奇,社会平均寿命逐步提高的同时,老人的赡养问题也迫在眉睫。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投入的赡养费用也逐渐增多。对于那些无法用劳动换取生活费的老人来说,退休金就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来源与金钱支撑。现代社会的养老体系十分完善,而在古代,这些老人又是依靠怎样的途径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呢?他们怎样度过晚年呢?
6 @0 e) q! ? R" n4 E) x5 j
$ c5 X, m4 T: ]0 Z% ^# u8 z中国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人的一生需要具备很多善良的品质,而在这众多的品质之中,孝顺是最好的善意。父母生养了子女,父母的晚年也理当由子女赡养。因此在我国古代,子女赡养老人是政府提倡的养老措施,而这也是老人养老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 z4 G6 z. A( S3 s9 `3 B
' b4 t- k" z3 d2 v. G! x6 {
这样的政策仅仅适用于那些子孙满堂的老人,而对于那些没有子嗣的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为了保证孤苦无依的老人的生活,历朝历代政府都推出了不同的政策,他们不仅在经济与物质上给予老人最大的支持,还尽政府所能减轻老人的负担。随着时代的更迭,老人的赡养制度也逐步完善。
. Y5 G; p( x0 `& a1 c X: e! x! X$ u
; `! G" L' t/ J+ h j赡养起源
/ H+ a7 o# d$ d+ e* e' L8 J1 e; l1 q s# _, z
中国古代最早的赡养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皇帝梁武帝首次创设了“孤独园”,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救济类的官方机构。“孤独园”,顾名思义,就是收养孤独的老人以及孩童。相较于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已经没有自我保全能力。而孩子也是弱势群体,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政府将他们集中起来,统一进行救济。
* b# r* x- W* _% D0 U' s
% w+ L* n, e) q到了唐朝时期,官方的救济机构改名为悲田院,他们主要负责无依无靠的老人的生活,给予老人一定的帮助。宋朝时期,福田院成为官方的救济老人的机构,从传承的角度来看,宋代的福田院延续了唐朝的悲田院,二者都是用寺院的形式来收容老人。
7 ^- ^/ K, o( n5 s+ [- F) @$ D+ L0 w* P8 {* D0 {
宋朝后期,政府又设置了居养院,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收养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老人。居养院进一步降低了老人的标准,原本60岁以上才能入住救济机构的老人,现在年龄达到50岁就可以达到标准。
( T% z, z$ E$ s' i
, {; k" y: R$ z
明朝时期老人和孩童的救济被分开,养济院负责收养孤苦无依的孤儿,而丧葬机构则负责老人的赡养。清朝时期延续了明代的救济机构,政府依然承担着赡养老人和小孩子的社会责任。
( Q( `' e7 G* c( L. D" p3 B$ V8 ?. i4 t1 v" |; ?
社会生活
2 _: V9 C) e, Z$ {6 _& n
% f: C$ \, t% {: T0 ^7 U0 e$ z" m
历朝历代的政府都从物质补助与免除徭役两个方面入手。宋朝时期,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特殊的优待政策,这些孤苦伶仃的老人可以不服劳役,至于上交给政府的赋税,8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以免除。
& r8 [: {0 j& R6 o2 H; y i* y4 n9 b" V, a! m/ d
元朝时期,无依靠的老人可以从朝廷享受大量的优待政策。鳏寡孤独、残疾、无劳动能力的老人都可以得到饮食、衣物、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救济。因为老人无依无靠,所以他们身死之后没有人帮忙下葬,而政府就是这些孤独的老人的丧葬负责人。在老人尚在时,元朝政府会分发给老人价格昂贵的绢帛,以此来保证老人的生活费。
7 Y% M0 s$ x }) t/ }
7 B' f( I: M. D0 _! U- r2 L
元朝收留孤独老人的社会机构名叫济众院和养济院,没有生存能力的老人都居住在这里。老人每个月都可以领取粮食、柴火、衣物等生活用品,在政府的物资救济下,老人们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如果被救济的老人生病,那么政府会负责老人的医疗费用以及康复之前所有的相关事宜。老人死后,政府也负责料理身后事。
' }+ C+ ~4 X+ @& t% p$ p: ^, K b
2 _ U; ^4 D" Y! h" k& c为了鼓励社会赡养老人的风气,元代还推出了一个特殊的政策:因为年老或者身体原因主动辞官回乡的人,他们可以享受众多的优待政策,例如辞官回乡的官员们的子女可以加官进爵、提高俸禄等。
& f' x$ P! g z0 O5 k1 V3 G* \, D: S6 h
明朝时期,朝廷在给予老人物质帮助上的投入较大,每个老人每个月可以得到五斗米、三斗酒水、五斤肉,如果老人达到九十岁以上,他们还可以额外获得布匹。明太祖时期,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有一个子女免除徭役,专门负责赡养老人。同元朝一样,明朝辞官回乡的老人也可以不参加徭役,因为年龄与官职的不同,官员们也享受着不同的优待政策。
7 I- @$ }: }1 O; V
5 Q+ I m0 S$ j% d$ s清代时期,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养,政府将老人家庭成员的徭役免除。“军民70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除其杂役差役。”顺治年间,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获得一匹绢布、十斤棉花、一石米、十斤肉,90岁以上的老人加倍。清朝从衣食角度给老人很大的物质帮助,帮助其度过晚年时光。
9 ~) S$ ?6 R( ~3 o) [
F3 @+ o5 a, v5 X, P+ } r; r' Q
在古代医疗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寿命普遍不长,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是世所罕见。而寿命高的老人是吉祥的象征,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如果老人的生命达到了80、90岁,地方的政府会将老人上报,而中央则会嘉奖老人所在地区的官员。对于那些高寿的老人来说,当地的政府十分重视,有钱的富裕人家也会对老人施以援手。
6 A/ x s; ?/ c8 g+ z& H
) r9 c* L. X. T: G& m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不论哪一个朝代都对老人有着最大的尊重,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帮助老人,在精神方面也给老人最大的尊重。在古代的社会背景之下,赡养老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 _8 Y$ Y! ^# x9 T# u, ]' V2 v" O(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