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67|回复: 0

[五花八门] 关于年\春节的由来和传统,我们知道多少传承有几多?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89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5587
  • 最近打卡:2025-04-24 20:14:49

6552

主题

3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3711
发表于 2024-12-4 10: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我们经常听到说看日历,那么日历是怎么来的呢?为何又叫万年历,这跟“年”这跟概念有什么关系呢?
! l+ S8 s8 [( X+ J8 N8 X0 C* f
: I: g/ Q* G6 ?# A上古时期,传说有个人名叫“万年”,发现当时的时间概念很乱,只能通过太阳的升起降落来判断时间,季节也只能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推断,因为古代以农耕为主,所以对节气这个概念非常的在意,因为只有跟着时节,才能种出应季的庄稼,错过了或者提前了,都是非常不利收成的。这不“万年”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于是就观察树荫的变化,来计算时辰的变化,为了计算一天的时间,他制作了类似水滴计时的装置“五层漏壶”,他日复一日的观察记录,经年久月,天长日久,他发现了日升日落的规律,也发现了四季轮回的规律。他经过观察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会轮回一次,时间好像流转一样,重复一遍。7 Q8 n' z- T$ l6 m2 H' z
1 o8 s6 _% X& b7 G% }
“万年”还给这个装置起了个名字:日晷,这个装置一直流传至清朝还在用这个计时。
$ _* A, e, |4 L6 w
6 {& r; t/ J; u/ O3 [) Y  当时的国君还为此写了一首诗:
- V: S$ g6 \- s1 j' g( ]
, h3 e' ~6 r- F0 _4 Y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 _* v# @  y# w& O$ W. b5 H1 c) {! o, @# S8 y, R. f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3 [) H3 r& ]* ^3 R: @
7 w/ P* k% z8 c0 ^( `7 G$ N一年十二圈,最后一圈的最后一天,定位春节,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后来这个年历也就用了“万年”的名字来命名:万年历: W5 w( {1 V; i+ j- j1 a. w
" u- J) t8 k: I& S& `  i1 X6 k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时期,就已经有了“年”和“岁”的概念。其实春节、年的说法,最初的初衷和含义,都是来自农耕社会农业耕作的需要,古代人们把谷物耕种熟收的过程期限,称之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据考证在夏商时代就有了夏历,它是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一年则分为十二个月,这也是另一种计时的方法,古人的智慧还是值得赞扬的。他们定义每月以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是新的一年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经历了周至西汉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汉才正式命名“年”,这也一直延续到今日任然在使用。这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和演变过程。自古以来年初一都叫“元旦”。直到民国时期才把“元旦”定为官方说法,农历的叫法正月初一也称“春节”。
# D9 \+ g6 V- A+ y" R
% y7 u; b% V  m7 D0 A7 A9 ?0 M* s! R: w那么春节我们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传统呢?
, [4 Z5 V4 Z! r( @* b% [0 }# [0 L) G
首先要说的就是:熬年守岁,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7 s' }" \8 J$ N2 L& p! L# m" C

% I: I2 u# q" Z1 s! i7 `这就要说起一个民间故事,话说古代有一种猛兽,名叫“年”其凶猛无比,见到什么活的东西都吃,但是它有个规律就是,一年就只进食一次,就是在除夕的晚上,为何古人有过年关的说法呢?就是因为要躲这猛兽的袭击,一家人除夕夜晚整夜不睡,要团结在一起,祭祖祈福,一起吃团圆饭,祈求能平安度过这个年关。演变成现在,却是幸福团圆的象征。
' Q, K. z6 x0 h5 ?. b
! C6 b5 Q, @7 S% [* M- N再者要拜年,正月初一,长者带着小辈出门,谒见亲朋好友、长辈老者,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位卑幼者,必须行叩头致礼,这就是“拜年”。其实宋以前的拜年,只是口头拜年,直到宋朝,人们开始送贺卡,这种风俗也是从那时开始流行,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这还要说当时的人也有偷懒的情绪,因为走来走去,觉得麻烦,于是就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叫佣人帮忙送过去,代为拜年。
0 F1 S% O' a7 T8 V* ^
7 v7 ~( {$ u4 n3 w5 N5 Y3 O; H: W“年”和“春节”历史传统,熟知传承华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6 E, P0 a% S( V: b  `& Q4 ?1 y% [+ l1 T0 `
明朝也沿用了宋朝的做法,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中写道:! C% C* C$ K8 T+ ^; z2 {/ I

; q! R3 C' g. u, j* V$ J2 o( |6 a0 y“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
$ Y) S. N$ S! ?+ Y; \/ u- N1 ~* d( ~' e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 s0 p6 e( j- P

+ c. H# |- @- p6 U2 ^3 s0 U这就是一直流行到现代明信片的最早雏形,这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一种感情交流方式,但是随着新的联系方式和人情世故的变化,这个形式慢慢被淘汰了。& p  R9 l" n1 k' H* }
; M& y$ ~% I: \8 g" R* m) k2 k
说到拜年就肯定会牵涉到压岁钱,那么压岁钱是什么来路呢?据现有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最早叫压胜钱或大压胜钱,有除秽压邪之意!前面我们说到,宋以前,是没有压岁钱的说法的,刚开始也不叫压岁钱,而是叫“随年钱”,大概意思是根据年龄来发红包的数量,那时的货币以文为单位,一般一文铜钱相当现在购买估计也就2块钱,一般小孩都会得到年龄一样的随年钱,最初的随年钱没有现在这么讲究,不存在单数双数的说法,完全按照年龄来定!直达明清往后,才有压岁钱的前身:又名压祟钱,后来才演变成今天的压岁钱,这就是压岁钱的来历。& }6 q& x+ [5 L- Z# @2 x

6 z, g0 K1 d0 g) {宋:王安石《元日》: d+ s$ [  G1 n1 L+ K- K& {
, D* _" Z- Y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0 G8 P' M: p! H  X# b! l6 ]) ]- |+ b  {; N- i: r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8 g" i1 }' m+ c6 c
8 [" \! H& a  E* A, I0 x% u* f
贴对联、贴门神是春节不得不做的一件大事,看看《红楼梦》中贾府的气势就知道,贾府在年三十那天,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做到万事俱备各种氛围布置一应到位:“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有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可见当时有钱大户人家,是多么重视这个仪式!$ @7 I5 L& _1 n3 f/ M  h8 A
7 R/ P+ A; ], @& h
那么贴春联这个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据说距今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了过年挂“桃符”的做法,最早的春联原汁原味的形式就是“桃符”。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创新为对联,这跟当时的文风鼎盛有关,于是就有人开始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两层含义,一是保留了桃木板,即辟邪之意;二是为了表达心愿;三是为了秀文采!这样一来,既美观,又不失原来的含义,可见古代人的智慧多么的强大!4 w! h/ [# }5 a1 [/ ]* h& O

" D5 m$ ]( n+ H$ B- A贴门神这个风俗,南北差异很大,区域也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最早的门神就是:神荼、郁垒两神,话说他们就是鬼祟的监管人,只要邪祟之物干了伤天害理之事,这两位神就会抓他们鬼魂喂老虎,其实最初的桃符,就是用桃木雕刻的他们两位神的画像,因为民间雕琢工艺有限,慢慢地有的地方就直接把两人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口,这也是最早的“桃符”,后来演变成了宋代的对联!
% V: h0 H: o( v+ S+ d( t! k
. @, ^/ T0 ?' i说到门神,有人会疑问,为什么我们的门神会有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呢?这要从唐太宗说起,古时的科技没有现在发达,这不唐太宗生病了可能是癔症,就是我们现在医学说的幻觉,他听见门外魑魅魍魉在呼唤他的名字,搞得他彻夜不安。于是他就让两位将军镇守门外,这两位将军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恭,果然有两位将军镇守,第二天就没有这种幻觉了。民间为了效仿太宗皇帝,于是就在自己门上贴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
# s& o: I: z& R, _* H9 C! S
9 n8 `1 V/ _/ g# J5 C# t( f' B( n1 X# Y中国是一个有着5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有着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传承道路,我们作为现代人,了解文化传统和习俗,继承发扬和改善我们的文化范畴,是一件无可替代的事情!0 @8 ]8 Z8 p& @% o# v
/ M* c" h0 x# j. o6 N$ O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9-18 13:43 , Processed in 0.14142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