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 Y4 m3 T# u6 l' R霸凌 4 S8 U2 ^) }6 I+ ?0 s' R % G- U- \- r6 _/ j近年来,校园霸凌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被霸凌者往往遭受持续反复的攻击与恐吓。许多研究表明,语言和身体攻击、同伴的排挤和威胁等,与大脑多个区域的变化密切相关。. H, C8 ?- D9 N& G
0 @& n4 g$ @* s5 _) ^( P
被霸凌者的梭状回皮质更厚,影响儿童对其他人面部表情及其他面部信息的理解;同时被霸凌者的壳核体积更大,减小速率更快,可能导致在面对风险和处理奖励时表现出异常。 , C/ R' V+ h0 ~+ k8 i0 h 5 H$ V' @+ \# `& y% V. T9 G6 i( J4, n! V1 d/ j# J7 X- Z6 i
- s) E* T4 i* H5 H) z+ E 7 V6 \" M$ w% b$ p! B8 U孤独 $ V3 e4 x( J: q) \( q- p. S6 h - Q, L9 D% a) Z% Q+ @孤独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情感。许多研究发现孤独感与下丘脑灰质的体积增大及杏仁核、海马前部、海马后部和小脑的体积减小有关,这些区域都位于大脑左半球。此外,孤独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密切相关,一项调查显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人的大脑总体积下降较少。因此,孤独可能会导致认知能力的急剧下降。 % X/ h: {% E1 I 9 ~/ b9 L/ e. i+ X; p) L9 } u4 {孤独还与默认模式网络、前顶叶网络以及注意力和知觉网络的功能连接增加有关,在行为上表现为过度警觉、易出现应激和对社交过程的负面信息过度敏感等,可能出现某些不恰当的社交行为和退缩行为。这些因素叠加,使孤独者认为社交世界有危险,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行为和情绪。) n8 c9 f9 u2 q2 e% f7 \) s
4 u7 `8 n+ F) L, ?5 * F' d& w- u( F + z4 T2 p7 V2 D. v家庭矛盾6 [- t! F) _! W) L% O5 B$ d! F
* g y& U; C8 \! `7 E) R& _& F儿童处于情感的敏感阶段时,更易受到父母之间冲突的影响。在父母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儿童对愤怒语言的神经反应将会增加,涉及情绪处理和应激反应的大脑区域(如尾状核、丘脑和下丘脑等)将会过度激活,这可能带来情绪、认知、专注力异常等问题。此外,由于照顾不善及频繁目睹父母冲突,儿童的情感调节也会出现困难。3 \( p, C r0 T L* }. |
, E% L, p% E9 k2 A' J6 , H, |5 f" v ]& L ; F% ?0 l3 u" _贫困 * g* ^6 p, ]1 x + X! G/ J6 z+ l7 [1 T“梅花香自苦寒来”似乎成为了一个言之有理的育儿名方。许多家长出于防止孩子过于任性和贪图享受,要从小磨砺精神的目的,特意采取了“穷养”的教育方法,但这种教育方法可能适得其反!4 w, ?, d& O. b3 ]3 p% L% g/ D# s
( k) S( E3 F c8 {' ?与生活优渥的同龄人相比,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更有可能遇到发育迟缓、认知和学业水平更差的情况,情感和行为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更高。全脑结构研究表明,财富和社会地位优越,大脑皮质厚度、皮质表面积和灰质体积等大脑整体测量指标也会更优;而财富和社会地位越差,杏仁核、海马、纹状体、丘脑等特定区域灰质体积越少。这些区域的发展与语言处理、阅读技能、视觉空间能力、决策和执行功能等多种大脑功能相关,并且这些影响将会持续20年。6 Z* c# G F$ {5 h
, |( d: K. l" r0 C
贫困往往还伴随着更多的家庭暴力、更差的生活环境、更少的家庭帮助等,这些相关事件也会体现在财富和社会地位对大脑发育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当中。由此来看,恰当合理地为子女提供生活和成长条件才是培养之道,一味追求“穷养”似乎不是正确的决定。 ! E: N0 y# G( _5 y, S; K' F. B, g
7 : g9 c, F9 E. G5 p z# m3 J + s2 c7 P. T" a2 X' {% S环境污染+ l3 y7 X/ S2 Z) \+ w9 L
) o- z- z7 {% g A5 L M3 Y/ t人如果持续暴露于多种神经毒素,包括重金属或准金属(如砷、铅)以及人造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盐)等有毒有害的环境污染,会给孩子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例如砷、铅或农药的暴露,会对大脑胼胝体、海马等多个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记忆和认知等能力的下降。 1 B3 ^; Z8 r: t % [0 o7 B: j) \1 I综上所述,逆境会对某些个体的杏仁核、海马体、前额皮质和前扣带回皮质等造成影响,进而引起情绪调节、记忆和决策功能的失衡,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童年逆境与超过 40% 的儿童精神疾病和超过 25% 的成人精神疾病的发病有关。% c" G/ N3 }3 F9 t
' R; o6 n! d! d! J$ m. s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成长更需要增加心理营养,不应该制造“心理逆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照顾和促进,多了解一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多一些共情式的沟通,有质量的陪伴,理解支持和认可才是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保障。 * C$ q @7 L/ \# j8 R6 E# [6 D - F0 W: U- c; C# W5 J( V# 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