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决心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切实保障不同群体的正常如厕权,是人性化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W; o8 T5 _. N+ F `9 Q* k, L
* ?) }. G# n1 V9 e9 ]; n% E
: f$ O4 i/ W& J外出如厕时,为何总是女厕门口大排长龙、男厕畅通无阻?近日,新华社“焦点”栏目记者走访了多地景区、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现女厕排队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节假日,排队等候时间长依然是女性如厕的一大痛点。
Z- m$ h5 n+ X7 _+ M% N
$ t: r, S) B) O. R类似场景,对很多女性来说并不陌生。有人直言:有时想去厕所,看到女厕前面动辄十几二十人的队伍,只能被无奈“劝退”,憋着回家后再如厕;还有人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索性选择少喝水。女厕前大排长龙的“老问题”,不仅耗费了女性更多等待时间,也极其影响她们在外出行、游玩的体验。
o% l1 K- X3 _/ T5 o( Y/ e' J
$ J+ z) m# c2 `( F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两性在生理结构上的区别,使得女性如厕用时与男性存在天然差异。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如厕平均时间约为男性的2.3倍。以小便为例,男性通常直奔小便池就可解决,女性则要经过开关隔间门等更多流程,如果遇到生理期,还要花费更多时间更换卫生巾等。
- f: U2 F7 t0 r/ M0 ~% S1 ~ U; \* n" X' L, u
传统公厕的对称性设计偏好,实际上并未充分考虑男女厕位比例失衡的问题。1:1的男女公厕面积,看似“公平”,却忽略了不同厕位占地面积的差异:相同面积下,男性小便池占的面积更小,男厕所能容纳的厕位也更多。再加上很多时候,陪同子女上厕所、为幼儿更换尿布之责落在女性身上,便使女厕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甚至,一些保洁员为了操作方便,还会将部分厕所隔间锁起来充当杂物间,让本不充足的女性厕位更加紧缺。/ O& S+ x7 @( Z
: T; n& E/ H; `1 G
为解决上述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前就曾统计过72.6万人的如厕时间,据此进行研究分析,并在2016年颁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明确规定,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时,应当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配备满足妇女需要的公共厕所和母婴室等公共设施。只是现实中,一些地方对这些规定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
G" { N% M; n8 e* G0 l3 u( T r- y7 L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相关规定缺乏强制性,主体管理责任也不够清晰。考虑到改造设施还要进行额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一些地方缺乏改变的动力。对此,深圳市的探索值得借鉴。2023年9月,深圳检察机关向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对公共厕所的监管职责,监督全市公共厕所建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对全市市政公厕存在不达标情形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并与规划部门、住建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动社会公厕规划、建设达标。
! W4 V7 N0 c2 E3 C1 H/ } F, J1 y1 R0 F
如今,深圳一些公厕已在男女厕位实现1:2的基础上,在男女厕中间设置了“潮汐厕位”,当一侧人数较多时,可由工作人员打开连接潮汐厕位的门,缓解厕位紧张状况。可见,只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明确监管主体责任,下决心进行改善,女厕大排长龙的问题可以化解。此外,一些地方设置无性别厕所、开辟女性专用卫生间的做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盘活闲置厕位,有效应对高峰时段的厕所使用压力,更好地配置公厕资源。, @3 z$ |& @1 l: `( h! b6 e
/ @% }$ r c& A) \8 `) E& u
未来,相关部门在进行公厕设计时,应超越固化思维,更多基于现实需求进行规划,使男女厕位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在商场、景区等不同公共场所,人流性别比例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经营者不妨通过开展用户调研、预留可变式厕位等方式进行灵活调整,尽量避免一边大排长龙、一边空位富余的尴尬情况。
1 a* e6 n3 J: D: g
" r: k$ P8 T1 g& l有人说“厕所是社会文明的尺度”,这也折射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女厕门前大排长龙的情况不该被忽略,下决心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切实保障不同群体的正常如厕权,是人性化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3 @2 y" H( ~" D* H N6 k2 K
- U# w5 m& I0 C( h m3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