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榜眼
- 打卡总天数:240
- 打卡月天数:22
- 打卡总奖励:3320
- 最近打卡:2024-11-23 09:11:40
版主
- 积分
- 14653
|
近日,接连发生两起公共场合发现偷拍摄像头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先是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曝出更衣室暗藏摄像头,随后院方发布通报称,违法行为人已被抓获;随后东莞一羽毛球馆公共浴室排风扇口也发现摄像头,目前警方仍在调查。 Y. W' ]# p# W
6 T2 V3 G2 l, R8 a: H, M' _
* j5 w K5 C0 C# o; \3 ^, u对于偷拍摄像头,人们并不陌生,但过去大多出现在酒店宾馆等地方,如今却有着向不特定公共场合蔓延的趋势,连医院、羽毛球馆也“沦陷”了。这实在令人震惊——每个人都会担心,如何才能免于被偷拍摄像头窥视的恐惧?) h5 z6 f# L0 n$ V
1 ?5 d/ i; j( e! J8 }藏于天花板内的偷拍摄像头' G) a8 }9 b9 @! i3 }% _
' S# `* [( e! Y- S H" z3 o6 r偷拍隐私堪称一个痼疾,甚至演化出了从售卖视频到线上直播的黑色产业链。如今在网络上不乏各种检查摄像头的技巧贴士,平台上也开始售卖专门的反偷拍设备。但平心而论,一些针孔摄像头已经可以藏在插座、纸篓、排气扇里,人们再心细如发,也不太可能不留死角。
" s$ J; X- V1 [3 h4 [& [7 G6 \4 }, y" `6 X6 `
因此,把反偷拍寄望于普通人提高警惕、提高“技术侦查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 c' d# P3 {. d3 H* X+ T ~9 g& i2 B; ^( h2 U3 S
那么自然地,人们希望法律能够出手。目前针对偷拍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针对性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的案例中,违法者就被处以了行政处罚。
( o$ I' _' w! B0 H8 Y: ]- v2 D1 L" J! y& Z; ~
但这个处罚是否足够有威慑力,其实颇受关注。有法律学者就表示,2006年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时,并没有预见偷拍会变得如此便利、偷拍规模会变得如此之大。放在今天的背景下,就会显得惩罚力度不足。
5 M* N+ H% J: {0 }0 {* _" p! z+ e! ?* n( N5 I( v# o4 }
更何况,偷拍行为本身就极为隐秘,想要精准定位违法者并不容易。偷拍行为人机分离,往往很难追踪到具体安装者,任何一个进入公共场合的人,事实上都具备作案的可能,这给侦查带来很大困难。正因如此,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也进一步加剧了偷拍摄像头的泛滥。' [9 h2 } G) l& n& k5 M: ^" m
: }. h$ {- s9 m+ Q, _; \' x
因此,要遏制偷拍摄像头四处蔓延的趋势,恐怕还需要一场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治理。比如立法层面的完善,就有必要提上日程。有学者就建议,要及时更新和规范相关的法律文件,实现对新型犯罪行为有效界定和处罚,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 T6 x8 ]. F! q G) o) V5 j8 k- ^" V2 ?% n1 E" L
同时,对于公共场合也不妨出台相应的规范标准,明确对偷拍设备进行检查的义务和程序,压牢公共场合的管理责任。比如今年年初,广东省就拟出台新规明确,旅馆应当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客房内未被安装偷窥、偷拍、窃听等设备。这也不妨推而广之,成为偷拍高发区域的普遍性规范。
! |; X c+ F6 f& e0 S9 w$ \0 N8 f P7 S
此外,执法部门也应当加强打击力度,借助技术手段对偷拍产业链进行釜底抽薪的治理。
: N5 }) X5 p l9 T# x+ X6 A
2 K% _5 m) g! L7 J( E( e- x事实上,近些年规模较大的专项整治并不罕见。2021年5月至8月,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组织开展摄像头偷窥黑产集中治理,清理相关违规有害信息2.2万余条,处置平台账号4000余个;2022年3月,公安部开展打击偷拍偷窥黑色产业链条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860余名,查获被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头3万个。
* |3 B' `5 r; q& @4 s# } \# P3 b
, s+ `9 g5 P4 c2 j- n+ a不过从现状看,类似的专项行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并常态化。专项行动的经验和措施,应当逐渐固化为标准化的举措,落实为对偷拍行为的日常治理,对违法者形成有力震慑。
" D* d6 V) r- ^8 f( \0 F6 I
; E3 V* J7 ]- `9 k8 p( Z' h无论如何,不能任由偷拍摄像头入侵公共空间再蔓延了。偷拍行为的泛滥,不仅侵犯当事人的隐私,也会制造一个安全感缺失、公共信任脆弱的社会环境。法治、技术、日常管理等各层面都应持续发力,形成更加严密的治理网格,为公众真正筑牢隐私防线。, n. o8 G* \) u9 q
# K8 u4 s9 j&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