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为解决多生孩子问题,中央终于全力出手了。
0 @6 O1 s( m K: v; U2 g
1 {9 n# r! _/ M' p) c6 x/ @: z% L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宣告将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 \9 ^/ W/ o% R3 {- e
生育友好型社会,乍一听是新词,但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特别指出,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1 u! \% w- @3 R0 d0 I4 C' m字面上理解,最简单的一层意思就是让人们不抵触生孩子,但是如何做到让人们不抵触,涉及的方面就太多了。
6 N1 T( B3 L) t" _$ J& C
说三个生孩子后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没钱养、没地住、没好学上。
# {6 z- X* q! _; m4 a先看第一个,数据显示,中国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6.7万元;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6.5万元。上海和北京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分别为101万元和93.6万元。这几个数字一出现,直接劝退很多经济条件不足的个人和家庭。
' V2 |" x b: E R7 A
再看没地住,这个研究数据更有说服力。随着收入上升和住房面积增加,二孩生育曲线是先下降又上升,50万收入是个明显分界线,达到了这个收入的群体比10万元以下群体生育二孩的可能性要高出40%,反映到住房条件上,居住面积100-200平米的家庭和200平米及以上的家庭,分别比50平米以下的家庭生育二孩的可能性高出31%和40%。
3 v; b9 a; s c) K4 { J& r p0 o最后说没好学上,这个最难解决。因为好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怎么分配,都会有人不满意,而且随着人口数量变化,学校数量、质量都在变化,近年来的幼儿园关闭潮和县中教育塌陷,都是人口数量变化下产生的结果,不解决类似的问题,育龄人群自然没信心生孩子。
0 W6 K% r8 v# N& V那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不妨看看外国的先例。
. @& a! c3 S$ U& e+ b- m6 t
说个近的,俄罗斯。他们最典型的做法,是为有新生儿的家庭提供资助计划:以2023年为例,俄罗斯家庭生育第一胎可以获得58.6946万卢布(约合6000美元)。如果母亲生育一胎时未能领取补贴,生育第二胎时则可以领到77.5628万卢布(约合7970美元);如果已领取一胎补贴,则二胎补贴为18.8681万卢布(约合1940美元)。此外,新生儿父母还可于2023年一次性领取22909卢布(约合235美元)。
. K# I/ D! A- J. H
更长远的资助可以持续到孩子18个月大时,母亲(或父亲)每月可领取育儿津贴额度为其平均收入的40%,但不超过33281卢布(约合340美元),而且低收入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可获得额外补助。另外,俄罗斯约有30个地区还会给新生儿家庭发放婴儿“大礼包”,包括衣物、尿布、温度计、床单、沐浴套装等物品,如果不要礼包,也可以选择领取2万卢布现金(约合205美元)。这么一看,俄罗斯为了鼓励生育,就是各种名目送钱,送东西。
; v' F1 w( x! k2 R$ B说完俄罗斯,再看香港。香港也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了鼓励生育,李家超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中就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即日起向每名香港出生且父或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婴儿发放一次性2万港元现金奖励,为期三年。新生儿家庭还有优先“选楼”的权利,包括优先抽居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解决问题的方向还是钱、房为主。
& w& W! @5 U* Y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中国这次推出促进生育的《若干措施》,也围绕着这几个方向,我数了数,一共13条,挑几个老百姓最关心的说说。
! e7 l7 z& v& Z+ j
强化生育服务支持方面,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和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很多人关心,一个是给时间陪伴,一个是给钱用于陪伴。如果能通过转移支付给产假假期收入补贴、家庭税收减免、育儿补贴、住房补贴等全方位家庭补贴,来打动育龄人群。
. {1 r! d3 U% \$ c- ]8 G* r0 h
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别小看普惠入托,《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托育机构7.57万家,提供托位数362.4万个,但其中九成是营利性机构,价格贵,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普惠托育,但发展时间尚短,目前普惠托位缺口还是很大。大家可以想想,在当前这个经济环境里,一个月3000多的入托费和一个月800多的入托费,对家庭压力有怎样的区别。
. b3 e6 t- K. G4 M' S
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方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支持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加强住房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多子女家庭购房的支持力度;强化职工权益保障,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方式,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
, O* G& G: a# B- d) x9 d! Z8 c2 n
客观说,措施对应的都是痛点,现在等的就是具体的落地细化了,都是好措施,但实施起来很多都需要钱,这个钱谁出?出多少接下来就要看政策力度了。
" j& S+ I# u$ N( ?8 p+ N$ d8 C. g4 o8 ]* K6 q$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