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阴挺”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概念,其实这是中国女性群体常见的一种妇科病。
; s) \; H; X9 v' o! }
2 b; _# Y$ S*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是什么病?怎么出来没听说过?什么女性才会得这种病呢?
& m, } G9 I) }3 |2 s% {" H+ [8 B# i& n/ n$ J% U
别急,你不认识阴挺,但你一定听过它的另一个叫法:子宫脱垂!
; |9 q% U6 m: [2 G1 R# b& t7 ]! ^
- R# Q) B8 ^( O+ T
. _6 }# Y" O& ?& r) z! v' r* Y4 N
+ N. x/ l8 | D3 v: M& B4 ~01
7 C e# U1 X0 }3 I9 a
; b# P" H6 x! V9 W7 z1 l9 d' C: C阴挺——掉下来的难言之隐,
; z. {3 x( ~3 R2 V
3 G S% `: c0 l' B) e2 {
离家出走的子宫
" x) O5 q. L J( } K, v! J9 J: l, K# x' M# X3 n
刘阿姨今年56岁,4年前开始陆续发现阴道有脱出物,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加上隐私部位,更说不出口。而且当时对生活日常也没有太大影响,所以她也没有继续关注,每天晚上依然正常出去跳广场舞。
3 |; ^6 u }7 y4 C+ \( \5 ^6 n0 L8 w7 z1 D r8 h
直到最近她发现阴道的脱出物越来越大,从核桃大小变成了鹅蛋大小,不止跳舞的时候异物感强烈,甚至走路、正常排尿都受到了影响,忍无可忍后她才尴尬的对女儿说出了实情。
8 P! t1 x& r0 b1 f# _6 I. U0 V6 v
0 u) p1 M8 q# K5 M% L* G7 D5 g! o8 F后来被女儿带去医院检查,才最终确诊了子宫脱垂,也就是阴挺。
2 ^" q. ?' p, J+ i. R$ \4 M. r, R
3 q0 i! G$ C* @2 ^% f- {2 p如今,阴挺已经成为中老年女性中的常见病,但近年来,这种病并不只是发生在中老年女性群体里。
7 X6 x, ^* q* n( S2 Z5 j0 z$ o9 ~9 x7 U) `! [$ d0 v3 n
32岁二胎宝妈陈小姐,也经历了这样的事件。当时顺产生下了二胎,因为有了头胎的经验,她以为应该生完,做好月子就会顺利恢复。
) [' o; }- F5 C1 i
) r$ Y+ i* L$ F1 Z' b% @.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却惊讶的发现,自己已没办法主动下地,因为一站起来,她的子宫就会掉出到大腿上,为此苦不堪言。
5 e% ?' y+ y4 v" p
; S6 ^: A7 h- y8 c9 t3 A5 ~+ b4 I
检查后,才知道是因为盆底肌力量退化导致子宫脱垂,随后经过腹腔镜手术治疗,才顺利恢复正常,现在她也能正常下地活动了。
& Y; M; ^) v8 o, o9 b2 T8 K& D
, m% C$ S! }2 D1 E
" r: w: ^) O2 C6 Y; G' ^子宫脱垂其实就是子宫离开原本位置,沿阴道壁下移,甚至脱出阴道口的一种疾病,属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一种,临床解释为盆腔器官疝出至阴道壁或超出阴道壁。
: [2 }9 r4 c, D0 p: o
' U. h4 F% N9 t% V% B国际泌尿妇科曾公布过一组数据,表示全球盆腔器官脱垂女性患病率差异很大,通过症状报告和盆腔检查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确诊率在20%~65;而根据UpToDate临床顾问的数据显示,女性患者中通过手术修复的终生风险为11%-19%。
, Z' P, w6 }8 B- H! j* o
7 C; d3 F" ^2 T# s但实际上女性面临的盆腔器官脱垂困扰数据更庞大,而且很多女性因为难以启齿,往往错过轻症就医机会,更有甚者宁愿长期忍受也不愿意就医治疗。
+ @& }# D5 E6 i& G$ d* _; }
- R1 U5 n7 u% z! C1 i" j$ O& m子宫脱垂也有轻重分化过程,一般轻度患者脱出情况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甚至平卧休息可以进行恢复,但如果不及时干预,随着病情加重,进入重度脱垂,患者可能出现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脱出物长期暴露还会引起感染风险,严重还会导致排尿频繁、出现打喷嚏、大笑或者其他大动作会伴随尿液漏出的现象,给患者带来很多社交困扰。
_9 ~: ?0 L: a! N+ U
3 t. t8 B% b. N" ~2 ~不少女性因此无法正常外出或工作,甚至还会影响到两性生活,增加家庭不和谐因素,所以阴挺又被称作“社交癌”。
# e- ~2 A9 f' e. I! k/ g% R
; |0 s' t/ a. X0 n& C4 a01
8 i& D6 g* w$ l4 t" |8 J: _' H; j1 m4 Z. j3 b- {) {7 d. o
发生子宫脱垂的原因是什么?
M; a1 w; l4 \' ^) U* q$ |* g" Y" E" T' Q3 F% {9 h
国内曾发布过一组子宫脱垂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据统计,20-29岁年龄段内,发生子宫脱垂的概率为2%,而60岁以上的女性发生子宫脱垂的概率高达40%。
5 Z: Q& R/ Z/ j6 `/ }) k1 v3 A' F2 ~. t) Y. G( f
也就是说任何年龄段的女性都有可能出现子宫脱垂,那么为什么子宫会脱垂呢?
8 q/ F# [; M& C' e( p
1 v& x: a. b% f6 S+ E. `首先,是受孕期腹压、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盆底组织负担会越来越重,为了完成分娩,盆底筋膜、韧带和肌肉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受过度牵拉而失去弹性,特别是难产的时候。加上有些女性产后不注意,操持体力活动过程中也会影响盆底组织张力的恢复。
& r' J2 e* l% |; M8 {- ?
' |* P2 P$ J2 y9 ?, b1 j其次,离不开增龄性影响,特别是女性进入绝经期,胶原纤维不断退化,进而导致盆底功能衰退,随着盆底松弛度不断增加,也会导致子宫脱出风险。而且女性衰老后,受卵巢衰退影响,雌激素分泌不断减少,使得盆底支持组织也不断弱化,最终也加速了子宫脱垂速度。
& B1 |1 N- o$ r: K
/ D, I) L: f! N另外,女性患有慢性咳嗽、腹腔积液、便秘等疾病,或者日常频繁地举重物,也会给腹腔造成一定压力,增加子宫脱垂风险。
! S4 V/ `1 f2 T- N, {* p( f' b( p( ?
1 {- x1 d+ d4 P5 K5 k$ Y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张晓薇教授也介绍,还有一个常见隐患就是对手机的依赖,有的人甚至去厕所也会刷手机,这种无意识的增加蹲厕时间的行为,也会加速子宫脱垂的几率。
2 x ?, V1 c8 W$ o8 L/ k: b; `3 X/ k* v8 ` C8 J4 t
03
4 I# Y/ I7 [, k, u$ k
5 J1 ?) a5 f. s v7 |) l" h
患病后,需不需要治疗?
- q! f m; c/ F; Q& g$ c* s
$ B. Y! i- @% r! ^2 U/ X( z该如何远离?
. X' m! x5 }8 M- c# F' t# }( `1 Y
" o8 K: o" ~, m9 o3 i! ~. u
可能有人会问,那如果患上了子宫脱垂怎么办?这种病还能治疗吗?关于这一点其实也有轻重之分,目前来说,对于盆腔脏器的脱垂,主要分为两种治疗方法:
4 ]3 S, H7 c3 a5 c h
9 q' D" u/ _7 M* I5 P, P5 ]非手术保守治疗,也就是以盆底康复治疗,通过凯格尔运动等锻炼盆底肌肉,让肌肉的强度、耐力以及支持力得到恢复,以及利用子宫托、物理治疗等手段干预。
6 h% T: G: l9 r0 G& M) f* C0 ^4 o* h: d, G- y* |$ Q0 v* e% P
手术治疗,临床常见的手术干预方式,例如曼氏手术、子宫全切、阴道前后壁修补、封闭等。具体需要根据医生评估情况,再制定手术方案。
: t! C# d2 F H. E1 g
# B8 k, a1 o& n, ^$ G那么女性日常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病?做好以下3点很关键:
* ?8 E1 `! O/ X% ~9 {" z
3 f1 X, ^7 e' V1 @: ^) h2 F
1、产后调理
% M+ _* U. T% O& ^+ z: m! v) k
4 u) A/ w( H2 c2 H2 U1 Y分娩后注意调养身体,女性生育后恢复情况对未来身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产后卫生护理细节也要做到位,才能避免相关病症风险。
0 B% e5 ]0 H2 B- B. u" J# N" @+ a; ^1 d9 @! G" S3 Z
2、增强体质
: d% k' i+ R/ _' s* r; I3 m
# j' V6 O- M' P0 p8 N* l! C体质差也是女性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建议女性多锻炼身体,增强器官功能,提高抵抗力,才能预防可能疾病风险,此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日常也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来增强体质。
& K" {( t% C: b
2 m4 d& r) o2 J3、改善便秘
' U3 E* j1 N9 k& y* T$ C' T4 F6 L% i! l9 b4 \0 Z
长时间便秘,经常拉不出或者很用力才能排干净粪便的,也会给腹部增加额外压力,长此以往增加子宫脱垂的风险。可以日常多注意摄入膳食纤维丰富方食物,减少大鱼大肉摄入比例,此外也别忘了增加喝水次数,保持水分补给,减少便秘次数。
/ r1 K& A: a4 h) r9 M1 R7 ^9 U/ D, |# d2 Y. Q: e( _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除了上述要求外,饮食也要注意健康摄入,丰富膳食结构,减少垃圾食品进食,同时还要关注心理健康,注意身心共同发展,内外多方面提升健康,才能更好的预防疾病发展。
* [: [* U# ~, g3 A* F) ?7 p2 j5 k' r( s; c9 S0 W0 B9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