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饮食过量或生活习惯不佳, 9 T8 Z' g: X1 I3 R4 W . t( P, f0 Q3 i, y' g都会导致肠道“闷烧”。 v6 v5 f% M6 b
一旦出了问题,- }! z. `; n" e4 j" Y+ |* G
就会提高罹患全身性疾病的危险。1 ; z) w& a0 ~1 {6 R" O" [6 Y+ k; Q. D( b" S1 ~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 : I1 J6 X( V' a. ] O& e % ]- _. m, `- {, A 肠道是人体当中,最容易发炎及老化的器官。 % q2 s4 u% L: z1 Y* \+ d1 P9 Y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进食肉食比例的增加、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消化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90%以上的人群存在肠胃问题。 如今,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消化道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癌症之一。 $ v; w2 G# } a: O. n 相关内容可参考之前发布过的文章“注意!慢性炎症是诱发癌症的催化剂”(点击即可切换)。/ F: s! R) I" m* b ?' q) v l
肠道是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后的聚集处,同时也是最容易囤积有害物质的场所。如果一次摄入大量食物,源源不断地进人胃里,胃来不及处理。于是,食物就会在没有被充分消化的状态下,被送进肠道里。2 s: I7 D8 D7 z
0 Y' B z+ n8 J9 A& q6 n3 n1 u E
肠道内的坏菌(Bad Bacteria)分解滞留在肠道内的未消化物的同时,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或气体等。肠道针对这些异物,为了保护肠壁而展开攻击,从而引起肠道发炎。7 \; M$ q+ ?; X5 s- T0 y, @
0 }/ `0 K% q$ b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肠道老化、压力、暴饮暴食、睡眠不足、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共同作用下,肠道会发炎,若迟迟没有治愈,会演变成慢性炎症,肠道细胞屡遭破坏,便发生各种“生活方式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称:与生活方式选择有关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等,每年导致1600万人过早死亡,中国人应重视健康问题。) / n b4 E) f1 M* u% k8 X8 @" b. g& K9 F
肠道慢性炎症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体内约七成的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肠道里。因此,一旦肠道出了问题,不仅对免疫功能有较高的影响,同时也会导致过敏,大大提高了罹患大肠癌的概率。2 q/ s b9 g# x' @; C$ U( `3 I- Y5 o
7 C( ^ O8 x0 R4 } 另外,在肠道把食物养分等有益的物质运送至全身时,有害物质也会伴随着一起被传送至人体各处。 ! _4 U( d! o% G ! u# O" o! W8 n5 H2 j 一般情况而言,肠道内紧密聚集的“上皮细胞”会保护肠壁,避免多余的物质入侵人肠壁内侧。然而,当肠道内部状态失衡、肠壁出现炎症时,上皮细胞的防御力减弱,于是身体有害物质直接侵入内侧。8 B1 O, ?7 c/ R
7 b6 }' N2 Q7 X; h3 U0 q1 I2 o j 这样一来,肠道内增加的有害物质、闷烧所引起的火花(此指引起炎症的介质),会穿过肠壁,进入血管,使全身多处开始闷烧,这些四溅的火花会散播至肝脏、心脏、胰脏、肾脏等各个部位,进一步引发严重的疾患。, ~3 K [0 ^6 V" h# ?# D
比如火花飞溅到胰腺,会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引发糖尿病;血管一旦开始闷烧,就增加脑中风或心肌梗塞等致命性重病的发生几率…已有证据表面,甚至脑部疾病或癌症等全身性疾患,都与肠道内的闷烧有关。因此,预防肠道慢性炎症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2 - Q& [% U0 y8 Y & f0 u" I9 I9 C# }曾经的“罕见病”已转为“常见病” ( n* a0 {& A( T1 ~+ E3 n$ W% b9 d8 l' D
中国城市地区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IBD(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为10.04例/10万人。该研究还揭示了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在30-3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降。 ' Z/ N: e$ V" {1 |8 V* K# c, @ 据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曾罹患溃疡性结肠炎长达50年,甚至因此而决定辞去首相一职。这种疾病的肇因是大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常伴随有腹泻或腹痛,且病期拖得相当长。患者可能在 20岁左右时发病,且症状时好时坏,病情往往可持续许多年。1 V& K7 p1 {- e( [2 n. U4 z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共同点是,两者都属于肠道黏膜慢性炎症所引起的疾病,这两种病都被视为极其难治(但非不治)之症。同样是在年轻时期发病,病症拖延难缠之余,肠道也会持续发炎。克罗恩病的炎症部位往往不仅限于大肠,从嘴巴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都可能出现炎症或溃疡,以此区别于溃疡性结肠炎。 0 q8 j5 k5 h, q8 ]$ d& ~ 从病理学上,溃疡性结肠炎在肠道黏膜(最内层)发生糜烂或溃疡,而克罗恩病则在肠道内的所有部位(所有层次)均可出现炎症。那为什么这两种过去罕见的炎性肠病,如今却发病率越来越高呢?医学界至今阐明病因。有研究指出,遗传(体质)、饮食、压力、肠内环境失衡等错综复杂的因素,都是导致其发病的原因。7 g2 G7 M. ^2 C0 Q& X3 t4 J
% H& S+ U) T: o E: Y
3“2:1:7”健康比例' q7 D4 }" j. f6 o4 C- ^
5 m3 w6 u" M7 c7 S2 [8 L+ V
不论是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虽然还是尚未明确原因的疾病,但已有研究指出,大量摄取水果、蔬菜、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利于降低两种病症的发病风险。日本研究报告指出,多吃橘子或草莓、魔芋、香菇等水果,可减少患病概率,因为这类食材中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大家都知道食物纤维有益于身体健康;膳食纤是肠内益生菌的养分来源,可增加体内好菌,减少坏菌和有害物质,因此有利于身体健康。) ?/ W0 l1 b, ]+ w
前文已提到的“肠内环境平衡”,关键在于肠内好菌和坏菌的平衡,肠道里的细菌数量多达100兆-1000兆个。这些细菌可分成三种,好菌(即益生菌),对肠道健康有益,帮助消化、吸收营养、增强免疫力等。坏菌(即有害细菌),如果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肠道问题,如腹泻等。不好也不坏的机会致病菌则是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而理想的微生物是好菌、坏菌、机会致病菌比例是2:1:7。好菌比坏菌更多,便是状态较为平衡的肠内环境。如何保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对于预防肠道疾病、维护整体健康至关重要。40 D% M% w/ |& @) I" G
* q, q Z+ _9 Q+ Y& A: C . V* C. O1 d0 Y黏黏的食材成为守护肠道的“天使” " I4 ^: n8 M( S1 { ) k- A" ~- I) T 之所以建议读者多摄取富含食物纤维的食物,是因为食物纤维可使肠内环境维持平衡,减少坏菌制造出的有害物质,达到抑制炎症的效果。 4 R' V) h! Z' l' y% Y. M6 G 最常见的案例就是便秘;原本应排出体外的废弃物,如粪便等,如果滞留体内过久,会在肠内“作怪”,增加坏菌数量,这些有害物质会持续影响健康。偶尔便秘也许不碍事,但经常性便秘,或许不光是肠道在闷烧,在炎症介质的传送下,可能连血管,全身都已装满了“定时炸弹”。) H% q* X, T. c
: z0 _" |6 D) l3 s `; O
简单来说,食物纤维有助于消解便秘。尤其要注意摄取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秋葵、芋头、香菇等黏滑类食材,及魔芋、海藻类、牛油果、香蕉、苹果、无花果等,这些都是含有丰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代表性食物。1 H- {4 j- i; Y
* a* D c) D. g2 Y+ M
另一种不溶性膳食纤维,在吸收水分后膨胀可增加粪便量,并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如果你本身已有便秘问题,吃太多不溶性膳食纤维反而可能使阻塞情况更加严重。所以,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健康食物。 % r! C% q6 ^0 z. D9 n! G: a8 I! p, _0 i2 y$ V v
最后想说的是,40-55岁是肠癌高危期,不论男女都要定期做体检。另外,切记调整健康的饮食搭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体检,不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期。9 `+ g5 l _' i) T$ L7 S( ~
, T7 f+ J1 _! Z w7 w;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