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 e% }6 \( ?4 x }还有一些女孩子为了让腿看起来更长,也会保持相应的淑女坐姿和二郎腿,两条腿紧靠在一起斜向身体一侧,腿部线条被拉伸,人的身体曲线更加明显,此时的动作被认为是性感优雅的。尤其是在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引导下,这种坐姿可能形成了一种审美趋势,如果只是摆个姿势拍拍照也没什么,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就没必要了。要知道,那些公众人物大部分也是为了防止走光才这么坐的。 5 V' Q) I: \3 o" {5 z4 u% v! n$ z$ }6 y
当然,除了以上这几个原因,个人习惯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当你已经习惯了某种让自己舒服的坐姿时,我们的身体会本能追求那些更加舒适的姿势,这可能就是你总是不自觉地跷二郎腿的原因了。 0 }6 O( B9 L' J. M0 _ a$ Z: V' G4 {! Z
这么坐舒服是真的,但危害也不假。 1 n0 j9 X; ]* r9 y' K$ \( P5 {' g# L% J# M& N: u
不良坐姿的危害3 h# |2 T1 j+ Z; r9 b) H$ O& C" Z
* }0 z4 A8 X5 h6 c
「淑女式」坐姿- X7 z* z0 x8 s) b
' Z: d2 q6 \9 l7 n/ X4 }+ X
「淑女式坐姿」 需要并拢双腿,长期保持合拢腿坐姿可能会导致脊柱产生不自然的曲度,特别是在下背部和骨盆区域,使骨骼和肌肉紧张,出现疼痛和僵硬感,还会增加脊柱侧弯风险。 5 Y) G5 }, s' }9 c3 {: d v) s" c0 l& x f
除了淑女坐姿,最常见的二郎腿,也是错误坐姿的重灾区!3 c) F0 E; k9 i1 z, n
1 a/ }/ c8 R9 n; R+ i
二郎腿+ @1 W& Y" j+ ?$ [
5 N$ c# U* m- o( D/ p
跷二郎腿时,身体会自然向一侧倾斜,这个过程中一侧身体的肌肉一直处于拉伸状态,时间长了可能导致「单侧腰肌劳损」。另外,跷二郎腿会导致骨盆旋转和倾斜,给脊柱造成压力,背痛也就随之而来了。 8 N `0 @% u$ \2 [ + t) C+ a) ~, c _$ Z: f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临床讲师Dr. Rao说,跷二郎腿并不是一个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姿势。我们的脊柱始终支撑着体重,并处于持续的张力和压力之下,而不稳定的姿势会导致脊柱变形。 1 n+ {6 E9 V3 O# Q: o( ^+ ~, R) M$ i4 @# W) v$ S+ J
并且,人在跷二郎腿时,骨盆向后滚动,髋关节紧张,脊柱也可能发生弯曲。* v3 z! K2 y% I# Y, a7 s8 t
, b% e2 Z9 Y, E$ J' d. a) [ C6 O. u
除了普通二郎腿,甚至还有「麻花二郎腿」。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女明星会做出麻花腿动作来防止走光,但长时间下来,麻花腿的坐姿会影响骨盆的正常形态结构,使骨盆倾斜。而且,麻花腿会大大增加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压力,导致腿部受力不均匀,磨损关节。 / w! `$ c+ k# o o4 a; o2 c1 E3 P
另外,不管是二郎腿还是麻花腿,都会增加妇科病的风险。长期保持这样的姿势,阴部散热更加困难,不利于我们的私处健康! + s# a+ W) x2 n( b! G }* F$ O8 K n/ z: M! W! m, @! E6 |
鸭子坐8 F4 P! z# B' q1 P8 i
! r; D9 t# e1 G! @$ E! w+ y7 ^" {
鸭子坐就是将小腿和脚掌并在大腿外侧,臀部完全贴地,有稳固的身体支撑,因为外形很像鸭子所以被称为「鸭子坐」,也叫「W型坐姿」。由于骨盆比较宽,女性被认为更加适合「鸭子坐」,儿童使用这个坐姿也是轻而易举。 + ~* ?* s- j7 u3 _9 M2 @8 z5 m! [. C4 W4 s- Y
但是「鸭子坐」不适用于任何人群,尤其是儿童,它容易导致儿童的肩膀和手腕稳定性低,可能影响他们精细运动的发展。「鸭子坐」还会对髋关节和膝关节造成压力,可能导致长期的姿势问题和腰痛。 2 \4 ?& H1 `: c7 ` / U+ r( l; Z; W; L( x9 l' D8 |说了这些错误坐姿的危害,接下来咱们就说说,岔开腿坐有什么好处。& u% C+ n' P" ]$ R" z
8 ]6 Q2 j* h6 W% R为什么建议女生岔开腿坐? / w# ?2 N$ `: t$ Y, G+ R8 |$ l- m) a7 D3 d4 y
2023年《医用生物力学》的一篇研究显示:直立坐姿下脊柱和骨盆参数最趋于中立位,双臀平均压力、最大压力、受力面积的对称性最佳。因此,可认为直立坐姿是「平衡」坐姿,适合在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中采用。 4 @2 T9 f1 k |3 |: q1 b6 U2 u$ K7 W, l K4 A6 j9 h6 T
直立坐姿: n. V$ a Y/ v% m1 g+ M4 V2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