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e, K0 s$ Z9 z. ~/ [! z. a话术建议1:非常感谢您对我们产品的认可,请问您确定要这款吗?(反问,变被动为主动,进行逼单,试探客户是不是真的想买,如果客户确定需要,那可以给客户优惠)这个时候应该这样说:先生我们的产品都是工厂直供门店,没有中间商,价格已经很低了,不过看在咱们聊的都很投缘,我可以向我们店长申请下,如果能申请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申请下来还望理解,(申请店长,然后回来告诉客户实在不好意思,这个价格不能优惠不过可以赠送您XX产品,或者免镀晶工时费,正好您也需要,这个也是我手上最后一个名额,为表示歉意,我给送给您了,送东西还是遵循上述原则,一定是客户需要的,如果客户纠结,拿友商数据价格做对比)$ Q! w8 z {& |! G1 X" G8 D
. d K3 S" C5 Z5 v0 I
话术建议2:我们的产品如果您了解得不全面,乍一听确实有点贵,很多时候啊,我们买东西也会做预算,往往都会超,请问您的预算是多少呢?我可以根据您的实际需求给您搭配一款适合您的,没有最贵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通过反问,挖掘客户内心需求,了解客户内心价格底线)整个原则就是,超出客户预算,一定想办法给客户省钱,给客户搭配最优方案,让客户感觉既符合自己预算,又很划算,客户担心不值一定多塑造价值,围绕客户痛点塑造,增强紧迫感和必要性。 * h n" y3 o& K2 g1 u 2 i9 D u: ?: S) l* e m- P第三个:我考虑考虑 0 n, I$ r* q, S5 o7 d' J: {/ p% |
错误方式:考虑什么?不用考虑了,我给你便宜点。: x5 D1 x/ x& E" ]# _
; K7 r: h& \3 `; z) J问题分析:报完价后,才是谈判的开始。很多人再给客户报完价,客户说考虑一下,他就着急了,都谈得挺好的啊,互动、体验、聊天什么都很OK啊,感觉分分钟就要成交了一样,怎么突然就要考虑考虑呢?整个人都蒙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那么,客户为什么要考虑考虑呢?是因为觉得你不够好。就像一个男的和你交往了五年就是不娶你,你问他,为什么不娶我?他也不告诉你原因。还能有什么原因?就是觉得不值得娶啊,想要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啊。是不是这样,对吧,总结三点:重要性、紧迫性、唯一性。因为不够重要,因为还不着急,因为你不是唯一的,还有可选空间,内心有对标的,但是不会说出来,心理学家对这一类人做过分析,这类人大部分属于友善型和分析型,第一特质为友善型,为了显得和谁都好,有想法不说,不轻易得罪人,第二特质为分析型,你在说,他内心会分析、评估你说得有没有道理,有自己一套思想,当你说得和他内心认为的不一致时,由于他第一性格特质的原因,所以用考虑考虑这个借口来寻求解脱5 ~+ `. R1 o3 u a! M$ r4 b
9 j$ c6 E# b* Q* O诊断建议:首先要先反思自己的介绍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他内心的逻辑,这样的客户一定要在前期对他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进行了解,当他说考虑考虑的时候你如果什么也不说,或者说不用考虑了等等这样的话都会失去这个客户,更不能说给你便宜点,因为他会分析你这句话背后真实的东西,那就是水分很大,会加速拒绝你的可能性,如果你不是谈判高手,这种客户千万不要企图对他进行洗脑,因为他们逻辑思维会比你更清晰,那么,如何破?面对这样的客户,需要运用探讨式的沟通技巧,就是引发他讲述内心的动因,深挖他考虑背后的根源,你得更加专业,数据不能出错,一定要讲事实,故事案例要经得起推敲,逻辑必须要通,给予他充分的分析,当他分析你确实具备优势,确实是唯一性,也确实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就更倾向于和你成交,由于第一性格是友善型,在面对价格或者其他原因时,他会犹豫不决,最常见表现为纠结,不拒绝,也不说要,这个时候要选择默认成交,3 K! g) D \" O# T" `& F& S
" O: `2 [+ V+ z7 G) e
话术建议1:先生我非常理解您,考虑是应该的,对比也是正常的,说明您是一个理性且是很负责的人。今天既然先到了我们这里,也和您聊了这么久,您觉得咱们产品怎么样?哪里比较好?哪里不是很满意让您有所犹豫的?(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问题诊断,也叫错误检测,也就是我们要知道整个过程他在哪个环节卡住了,你在哪个环节出错了,让他觉得你不是他想要的,针对客户的疑虑给予解答,整个过程一定要实事求是,哪怕客户说出来我们的问题,一定不要强词夺理,坦然面对,承认不足,这样他会觉得你比较真诚,哪怕产品不能打动他,也会因为你的真诚选择和你成交,因为没有完美的人和产品) $ ~+ a& \5 ^+ B2 r" D, _% \! J" x- o! ?$ u6 i/ P
话术建议2:没问题,考虑是应该的,我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很多时候在买了东西之后就后悔,当时欠考虑,这点我得想你多学习,这样我带您看一看我们另外一款产品,这是我们销量最好的产品(这个叫销售场景转移,当你在一个场景内搞不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场景转移,甚至要移交销售,很多时候这样的客户就是运用了场景转移和移交销售最后成交,因为客户换了一个场景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和场景代入感,还有就是不是所有的销售都可以和任何类型的客户谈判的,因为文化、社会经验、沟通方式的差异会导致很大的偏差,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搞不定的时候要果断选择放弃,交给团队里的其他人)7 i }" i H4 _* o. ^( y
+ v* C6 _! G& m: p) C/ \; M你们的品牌我没听说过? / L& J; p7 M, w9 I3 W. p% } ; m; N7 S+ U8 G% v3 ~! H错误方式:我们的产品都是大品牌,不可能;那你听说过什么品牌、我们是新品牌,所以你没听过 ! u& J7 `* P, k; `2 { 2 G3 Y* x+ U7 {+ i6 C问题分析:不管什么产品,在市场上都会有各类品牌出现,一个客户没有听说过你的品牌很正常,很多销售听到客户说出这样的话就慌了,开始怀疑自己的品牌,甚至是没有信心,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最大的能力就是要自信,不管客户提出什么样的疑问都要从容面对。“我们的产品都是大品牌,不可能”这样的表达方式说实话一般人都是不能接受的,作为客户的角度思考,他们会想:“谁都说自己是大品牌,你是不是在吹牛”从内心的根源上不能很好地说服客户。; y* d2 j. m( V: ?. q
" w( R, o* P) I- G7 @
“那你听说过什么品牌”这样的回答方式带有质问的口吻,会引起客户的方案,客户如果回答你听说过某某品牌,你将会陷入被动环节,不断地接受客户的发问,可能会打乱你的销售流程,影响你成交。# Y! U4 c, l2 a* l! ]2 D% t
2 J R s* @! z7 }2 e v9 X$ X
“我们是新品牌,所以你没听过”作为一个消费者对于一个新品牌的接受度相对来说还是不高的,因为人的共性都愿意接受有实力,时间久的大品牌,通过这样的回答会降低品牌的权重。 n& Y2 a, R! V7 h1 g w: f
6 T( H0 s) `7 C/ ]$ `; J
诊断建议:对于客户怀疑品牌,担心品质这点我相信换作是你,你也会有这样的担心和质疑,曾几何时,你在购买某一款产品时,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们在实际的销售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是很多客户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一部分客户,这样一部分客户之所以提出品牌问题,归根结底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曾经对于相关产品品牌有一定的认知,自己接触过某些知名品牌,或者通过朋友听过某些知名品牌,自己耳濡目染的影响,或者有一些是根本没有认知,只听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品牌,归根结底认知都不深,不然也不会到你店里,说白了都是半桶水,所以不管是针对上述哪一类,我们都要做到知己知彼,对于市面上的友商以及知名品牌,我们都要了解,包括品牌文化、运营模式、产品以及价格,结合友商以及竞品整理出一个差异表格,关于这些数据大家只要稍微用一点点时间就可以搜集到,百度、官网、行业内等等,在任何商业模式或者品牌竞争中始终讲一个原则,即是,我有人无可以贵,我有人有找差异,我无人有价格低,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有的东西别人没有,你价格贵很正常,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在别人那找不到,你有别人也有,那就要寻求差异,以及精细化的东西,比如很多市场都在打造差异化服务,因为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别人有,你没有,那你就要在价格上有优势,客户就图个便宜,总之你得有过人之处。 + L# {4 w: Z# V; F1 [8 P# Y) `" L1 i1 H
应对话术1:我非常理解您的担忧,作为一个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一定是选择自己熟知的品牌,换作是我也一样,给我两分钟我给您简单介绍下我们的品牌,买不买没关系,就当做一个了解,(转到品牌介绍)介绍时一定要有图有真相,不能全靠嘴说,整个过程一定围绕前面讲的差异化,别人有的你就不要说了,要说别人没有的2 Y2 }5 Q% i- Q1 Z: y
# y7 A! Y9 I; X# _6 p/ Y应对话术2:(如果客户就是觉得你是小众品牌)老板您好,像我们毕竟不是行业内人士,不了解很正常,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品牌也非常多,您没听说过我们的品牌很正常,但并不是说我们的品牌不好,我们除了注重品牌以外,最重要的是体验感,我来带您体验下我们产品的功能性(带客户进行产品体验)。 " L8 ~9 R, H: k& E5 r2 U/ l% t9 `" m5 k! J
应对话术3:真的很抱歉,我们公司一直致力于产品品质和功能研发,宣传工作这块确实没有做到位,不过没关系,今天刚好您来了可以先了解一下我们产品,来,我帮您简单介绍一下……(转移介绍产品)一句话总结:没听说过的产品,并不代表不是好产品。 9 Z* b* i b2 ^4 ]3 Z * s( p( S; }, x8 @, w, U ' N9 \% e2 k6 ]- }写在最后 ( W$ D) d+ I4 w( k) m交易本是一种理想意义上的等价的交换,不局限于产品,比如人、场景、体验感等等,消费者注重的是你带来的价值,是否和我所花的钱匹配,有没有可参照对比的,那么是不是我当下所需要的。' F5 N1 i$ T- {
, n8 V' r5 n$ J4 ]! t! y9 q$ Q A
8 B' B) O' u( F# b x!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