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治疗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 T |/ z: u7 N2 H
) W. ^% ]* i. N( X/ W% _ ; ?& I" ?6 H% W% q9 H5 _$ Z
现在,国外西医高层,对放疗、化疗这问题,都开始反思了。
?5 w; U' u, h! Z+ n& S
8 i- h4 Z$ w& e0 l6 f5 | 一、肿瘤可以和人共存
; W/ Y1 S% y% V' ^
u. W' R3 B0 ]5 x" _) W5 P. ]$ x" L 5 Y. X& M& l4 M4 U8 I
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肿瘤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只有等到它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
: A% b! m& v0 q% ^4 M # P0 }4 _! T$ e6 a3 w. Z
所以呢,这个肿瘤,需要很长时间调理。治疗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3 J$ u% \5 i1 W r4 u
( n, o$ U$ ~' V S% z 现在,国外西医高层,对放疗、化疗这问题,都开始反思了。记得去年《参考消息》登过:美国做过一个试验,什么试验呢?给一部分六十五岁到八十岁这个年龄段正常死亡的老人做尸体解剖。
5 J$ W- [' ?. g0 S" H
9 S/ W1 Q: O+ u* x
解剖的结果是,这些人全部都有肿瘤,有的肿瘤有拳头那么大,十公分左右。但是本人在生前没有什么感觉,一直到死都没发现自己长了肿瘤。这个说明啥问题啊?
* _4 L' o, q# f W7 M( z
$ S. }$ c- C" k, r/ N 说明,肿瘤可以和人共存,只要你不惊扰它,它也不能危害你。如果你越是对它采取一些措施——放疗了,化疗了,手术了……反而促使它很快扩散。
) I( a+ k4 x+ N4 v; s : M# |* u# `' Z+ e% `+ O' K! @( Q5 _
为什么经过手术肿瘤还可能扩散?
$ O7 G# z% l3 k
2 H6 t8 T& v8 H; \4 W% @ 美国人,从那个微观的角度,找了一下最基本的原因。研究结果是:这几种方法,刺激人体以后,病人体内生长了一种叫异常生长因子二号的东西。
/ Q/ e& \- R( h" t' U
% Q$ {" T2 h8 Y* M 这个东西一旦抬头,肿瘤就通过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等各个系统向全身扩散。因此,现在国外基本上都不主张做放、化疗了。寻找替代疗法,包括中医疗法。
; P+ V4 F- D6 L" \3 H, j% `4 b3 @ . f! a% N' ~; x* v3 u. e9 J! G
现在许多肿瘤病人,能否抢救过来呢?
g' _: X% e! s; ^' T) G% n
4 M2 o8 ?5 N; P0 D9 ~ 肿瘤呢,因为它长在体内,对五脏六腑的损伤过大,有的吧,可以救活,有的就算抢救过来了,不久也死去了。为什么?因为西医的放、化疗,让他阳气更虚,这时使用中药,往往太晚了。
) t# B/ `7 u0 m$ i( a. l1 E. F
. y9 F6 ]. d; D9 J" j 若在肿瘤早期,中医治疗还差不多。因为不只说肿瘤,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啊,往往当你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所以啊,人体内阳气是将军,养生就是养阳。
* B; A, X1 R$ \9 ~% i
* i a& n r* Q: [, m: g
二、中西医结合可靠吗?
& V% z$ m! ]& u2 r9 G" J+ `
+ {) T1 \! V! m4 ? 肿瘤治疗应遵循"病证冲突当从证"原则。
6 N+ W$ @6 u0 d+ Z
( @+ W" |% n% K1 O
即当辨病与辨证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病从证。若对号入座,套用西医诊病病症,则是速其死也。中西医结合,中医没有现成饭可吃。丢弃了“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法宝,何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0 @8 z5 |5 Z; `5 s6 q
( k$ B% Q6 U m# H3 R- X, d: r
虽然说对肿瘤的认识,目前尚没有完全成熟的思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在此求证于同道。
) Q+ `/ V7 ~, B. p. ], {4 e4 g9 V4 [
/ G5 P3 l1 z# N 三、得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 K* C+ L9 M6 {7 j; l ' ^' @" t: M5 Y8 k# d; x9 d
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 t7 v% I6 @ ]: L 2 W0 \. n3 w& l- G' j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W- Y y: I$ C
z+ ~1 X( y0 a0 w' g 阴阳的关系不是对等的,阳气是主要的,阳主阴从。《内经》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失于敷布,阴寒得以凝聚是肿瘤的基本病因病机。
( f+ K* v8 N: S. T9 g* l
6 O2 b& o, h* w" I* N0 k2 z
人之阳气的多少取决于脾胃。元阳虽藏于肾,但而要后天脾胃的滋养。元气升降出入的运行也依赖脾升胃降的斡旋之能。
; @- b8 x- i! e9 D7 L9 m, n
6 d; j/ ~- e1 [, U& K4 Y; y W 如果进行中西医比较,西医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与中医的脾勉强对应。大家都承认免疫系统是人体对肿瘤的最后一道防线。换言之,脾胃虚寒是易于发生肿瘤的体质类型。
8 \2 P4 E3 J7 B1 b# N3 A; U8 j, g
3 E* u; t6 g" r$ K0 |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 n3 M7 e3 l# g2 f- O
0 _; L2 V7 d! |2 G+ u! [9 V- N 损伤人体阳气者,寒湿之邪最重,阳气受损则易形成阴证。《素问·举痛论篇》言:
6 ?9 u/ T9 S5 v7 X
/ z, p' W# U* a, s7 Q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疾。”
" L% H, e! T, |8 y- I# z ( |. O' W& ` u- v. h# P
已经明确表示“因寒而成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说:“夫寒之为病,有寒邪侵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有阴寒中于脏腑者,此皆外来之寒,生于无形无响之间,初无所感,莫测其因。”
' |" s& n, W& P$ g) P
8 }% d/ ^ H1 j/ v! `+ d/ c. y& v
张景岳总结寒的成因说:“或因禀受,可因丧败,以致阳气不足,多见寒从中生。”人体的津液精血靠阳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寒湿伤阳则津液精血的运行缓慢甚至停滞,易于形成瘀血、痰湿、食积等有形之邪。
+ s8 F1 V* H* o$ r " M; a& V& F' u! W6 ?
有形之邪又会阻碍气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肿瘤患者除肿瘤本身表现出的诸多症状以外,多数表现为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舌色淡或暗紫,舌体胖大,苔白腻而润,脉沉细或紧硬等一派阳虚阴盛之象。
* J( m% q4 ~4 }4 B8 m5 n
7 {5 ]$ w# N& V; w* J 有的肿瘤患者有口渴烦热、恶热、喜凉饮食、持续高热或低热不退等现象,此为假热或标热,不能把它作为辨证用药的唯一证据而恣用寒凉。
# e/ Z4 i( `( w
* ]% ?( x, e, Q. F: ~ 这种假热源于真寒,寒主收引,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出入受阻,郁而化热。此时再用寒药清热,无异雪上加霜,则犯虚虚实实之戒。
4 m8 h6 |! V. G' e9 O
2 Z7 t, R, M/ ~ 3、情志内伤
8 }8 g+ r, a2 N# h0 j
/ f) Z0 b. r' i- [
《素问·血气形志篇》言:“暴忧之病也。”《素问·疏五过论篇》言:“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2 c2 K" n/ j" Y0 o ^
% w! |/ o$ b$ t4 r
《诸病源候论》言:“夫五噎,虽有五名,皆阴阳不和……忧恚嗔怒所生。”
! E1 t2 ^" R Y+ t+ i4 ?3 \
( V9 C$ ?8 c) ^$ c 又言:“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宜疏,使噎。”
! K4 r) X; P" N$ Z& i* ?4 h( Q
2 {8 Y% ?0 T; y& { 《外台秘》谓:“五病(指五膈)同药,常以忧愁思虑,因而得之。”
0 n) X: z6 V7 b) k b
; b8 J' l* Q+ g7 G- Y5 t& e 薛立斋的《外科枢要》认为:肉瘤之生,始于“郁结伤脾”。
4 H: N# H6 f2 N& j& W 4 X T/ i1 f7 t" m- _6 \
根据我们对肿瘤患者的了解,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情志事件的刺激,有的病人治疗后效果不错,但由于精神的刺激又使病情加重。忧恚则气结,气结则阳气不通,阳气不通则出现在何脏何经络,则肿瘤就有可能发生在何处。
/ y5 o' Z% K7 A8 ?# A6 \ . f E* m) x4 d& R
四、肿瘤调理方法
& X7 M- o9 T( d0 H8 l
1 @7 a* X/ { T# h
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顾护胃气为第一要领
8 i$ [6 d; Q" D$ n0 A# e
8 G8 o! @; x" z! p; x$ T+ u
《素问·血气形志篇》言:“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 }$ ]7 S1 N/ z) m+ W1 B, q1 k 2 J/ i. S' Y6 o1 b. ]2 M
厥阴病主方要用乌梅丸而不是乌梅汤,大概也是恐其“以汤灭火”反而成害,故以丸药缓图,以复其阳。
' K& F; B& v7 ?' {7 u
. h0 H+ k6 G+ Y: _% f. r& L9 g 肿瘤患者大多数人已病入三阴,顾护胃气尤为重要。在药物的剂量上应把握准确,特别是在实施汗、吐、下法,及应用寒凉之品时尤当注意。放、化疗及手术后的晚期患者每见纳呆、腹胀、体倦乏力、便溏或便秘等胃所衰败之症。
1 _1 }% o* M8 r( R, |$ F. ~! e9 _ % {4 l# X) g# X# q
很多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胃所衰竭。本脏自衰用理中汤;火不生土用附桂理中汤;湿浊盛者芳化,理中汤加苍术、藿香、白营蔻仁、佩兰、砂仁之属;土壅木郁、木不疏土用生黄芪、桂枝尖。
" Y) Q4 O+ `: Z4 r6 U% |- r
; G+ }- S: T3 a6 S' b; F9 K! o 张景岳言:“人之饮食在胃,惟速化为贵,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则其化必迟,食化既迟,则停积不行,而为酸为腐……必渐至中满痞膈泄泻等症。岂非脾气不强,胃脘阳虚之病,而尤认为火,能无误乎?”
. @ e9 Z8 }1 Y; Y
! }; ?! k( @6 |& d1 m" b 健中焦必补火,对于脾胃阳虚的人,当以理中或附子理中剂补脾阳,扶助胃阳,及早消除寒凝是最主要的。
0 U5 g: `1 q) ?/ O3 y " d2 }* R, N3 r( `; m
《脾胃论》言:“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为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升。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蚀骨,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胜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1 i) W+ _' l: m" D O* N 3 ?7 ~& W, y0 r/ U- c, X: A: b
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生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止发汗也,为助阳也。”中焦为上、下之枢,升降之本。
) o4 Y0 h. `% L
+ ]: m8 u. D4 a% T 《四圣心言》:“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
# c- F+ y# i0 [$ Z 4 u C2 y* ?& J) P, F9 e1 |* v2 ?
中焦阻隔则上下不通,当运中土以溉四旁,理中合半夏、秫米、砂仁。腹胀,虚者,塞因塞用,补大气,理中加黄芪、砂仁,忌一切行气破血之品(厚朴、青陈皮、枳实壳);实者,通法,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即温下。
8 G5 H( J( _3 t
) R4 @, X' t2 V' P6 V3 ?! w R 无论肿瘤发生在何脏腑,只要有脾胃虚寒的症状,只能先顾护中气而舍其他。无论中医、西医,无论用寒用热都应在不伤胃气的基础上治疗。
j$ ]! f6 Q, X% F4 `
0 @4 {# \2 u; j7 ] 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
2 Y- m& b/ I3 \4 c9 R) D
8 v# {/ A: O) V 四逆汤、附桂理中丸、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阳散寒基础方。
& P! C1 ]2 P# n- c. i ' o! z' b, q: j% V8 Q9 f) Z
(1)肺部肿瘤可用四逆汤合小青龙、四逆合阳和汤、四逆合千金苇茎汤。咯血加仙鹤草、三七粉;胸腔积液可加葶苈大枣泻肺汤;胸痛加蜈蚣、全蝎;间用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培土以生金。
8 P* w& ~/ I& _: p- M$ }, H
1 A" O$ Z* s5 q, y) `4 t (2)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仁、半夏为主方。肝胆肿瘤可加吴茱萸、当归、赤白芍、三棱、莪术、菌陈、鸡矢藤等。
; c/ q$ q. z6 L) i" u
5 o: a l1 n8 j3 T, } 腹水可用真武汤、桂枝去芍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腑气不通多因阴寒凝阻,当用破冰解凝之剂(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吴茱萸;若出现肠梗阻当用张锡纯硝菔通结汤,便下即止)。
7 V0 I$ A: M3 l* P
" K$ P1 n- U0 n. @% k
(3)肾、膀胱、脑部肿瘤用四逆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蜇虫丸、麻黄细辛附子汤、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为主,间用理中汤。
# A0 g* b+ G/ Y# q" U# W- I
: k, O7 s6 D2 e' y6 j* S
(4)子宫卵巢肿瘤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紫石英、吴茱萸常用。
4 [7 n; t0 b5 d2 e; b
: W0 A0 s; ] R7 h, z
(5)高烧不退或长期低烧多为本寒标热,治疗应以四逆、理中辈、当归四逆、麻黄附子细辛汤。
: \. D4 ^; S1 s
& s% _/ H% ?6 W9 f& F4 p0 a.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