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99|回复: 0

东汉最后的实权皇帝灵帝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进士
  • 打卡总天数:89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16
  • 最近打卡:2024-06-04 12:59:22

998

主题

48

回帖

6043

积分

版主

积分
6043
发表于 2024-3-22 07: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e! E4 k$ ?8 k
汉灵帝,谥号全称为“东汉孝灵皇帝”,是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于公元156年至公元189年在位。
4 W/ `2 z! i+ K$ J
+ _+ W% d! ^6 Q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对这位灵帝应该都不会感到太陌生。他是汉朝最后两个皇帝,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的父亲。正是在他的在位期之内,爆发了规模宏大,并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兵连祸结,藩镇割据,令东汉朝廷声威大大受损……
: U5 Q8 s+ y& E+ k& u  o
# l& p& Z; `: v4 p/ }也正是在他去世以后,就发生了何进专权,宦官反扑,董卓进京等重要事件。使得东汉皇族威信扫地,从此沦为傀儡,天下也就此进入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年代……% P6 s7 R, r( V

% C- v8 ]! V, P. D- j也就是说,如果要解读“三国时代”,那么汉灵帝这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他不仅是东汉最后一个真正掌权的皇帝(之后的少帝献帝都是傀儡),也是东汉时代由平转乱,由盛转衰时代的最高掌权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更是汉末乱世开端的缔造者。. r/ O; x1 x# z/ I% L0 \. t
2 a- R. p  O% n5 z/ L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史料上的记载,来还原一下汉灵帝,这位东汉王朝的最后实权皇帝。看看在他在位掌权二十多年时间中,是如何将400年的大汉王朝,推向崩溃边沿的。$ X: v" ?3 i( k4 d$ y% B
. p0 c* y+ ~# N) T7 A/ h7 t# g3 M
汉灵帝本名刘宏,他是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的玄孙,但并非是汉桓帝刘志的儿子。据史料记载,汉桓帝放荡荒淫,而且三十六岁就死于健康透支,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女儿倒是有几个)。
/ P, F# b# A, ~
' a7 |6 j# ^1 M2 R在汉桓帝去世以后,由于没有子孙可以继承皇位,外戚窦氏便选择了身处“河间国”,世袭“解渎亭侯”的刘宏,来继承大统……4 A& S5 [2 q9 g+ X2 N
7 M& }: v& U  r5 Y
看得出,刘宏的上位登基,完全是由别人给“立”的,而且立他的人不是刘姓皇家,而是作为外戚的窦家……这也就直接证明了,刘宏这个皇帝的先天不足,完全是外戚干政的产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刘宏之后的皇帝生涯,免不了又要和“外戚”这个因素绕在一起。
7 {! {- z" V" w% O  G  V! y) k4 }( K( m
果然,在刘宏刚即位的时候,窦氏的大将军窦武,就因为拥立刘宏有功,被大大褒赏。窦家的其他族人,也纷纷加官进爵,搞得权倾一时,颇有“临政天下”的趋势。不仅如此,窦氏还联络了陈蕃等人,准备和宦官集团正式开战,密谋要罗列罪名,逮捕宦官中的掌权者,如黄门令魏彪等……$ j% _7 U7 e. [5 p& |& C$ \
  j" @% t! b% V# m1 y
然而,窦氏的计划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反而是被宦官集团提前得到风声,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七日发动政变。结果,窦武、陈蕃等被灭族,窦家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被发配流放到交州等蛮荒之地……可以说,这场史称“九月政变”的恶斗,是宦官们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就连窦太后如此位尊之人,都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A0 K$ E% x! _/ \' I( n; X: B& l) w

4 C( I5 L& I& @; R也就是说,在刘宏皇帝宝座都尚未坐热的时候,宫廷里就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戚宦之争”剧斗……只不过这次斗争的结果,似乎对于刘宏来说,似乎也并不坏。他原本是窦氏所扶植起来的皇帝,目的不过是想将他当成傀儡,以满足自家外戚势力,独霸朝政的政治目的。- P5 p  v4 `0 S* L5 `' M8 Q
4 }: M# R3 Z' F
而今,窦氏的迅速倒台,不正好给了刘宏真正上位,并掌握皇帝权力的机会?甚至让人忍不住猜想,这场政变本身就是刘宏自己发动的,目的只是利用宦官势力,来清除掌权的外戚集团而已……
+ R7 g# \+ z6 q$ Z) B+ X; [" Z8 V0 }! q  l" ^8 z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候的刘宏才十岁左右,仅是个连毛都还没长全的孩子。而且前面说过,他并不是汉桓帝的儿子,幼年时代也根本不在皇宫里居住和长大,就更谈不上在朝中有什么势力和支持者了。试想,一个刚刚从外地,被人懵懵懂懂带来京城的娃娃,就马上组织发动一场政变,这说起来也太天方异谈了……4 X! Y9 Y% ^5 F) D* L

5 I% Y9 e8 F8 k$ n4 i$ M但不管怎么说,窦氏一除,朝廷又出现了权力真空,刘宏也正式摆脱了外戚的掌控,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执政生涯。客观来说,在皇帝普遍短命,帝位更迭频繁的东汉,这个在位时间,已经算是比较长的了。也就是说,刘宏的执政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足以让他励精图治,并好好大干一场了。2 p4 r7 s* r' l# y% z

. I1 F9 F0 G7 S% ^0 R- d然而,在后世的文献记录里,对汉灵帝的评价,都和“宠信宦官”、“昏庸无能”、“卖官鬻爵”等关键词脱不了干系。就连后来残暴无道的董卓,在说起灵帝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良言好语(《后汉书》记载:董卓语: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0 _  {( z: K% ]8 G
( K8 h( a, ~2 p0 `/ M0 z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汉灵帝刘宏,就真的只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荒淫无度,而且不问政事,只知道鱼肉人民的昏君?
5 W/ O8 W+ W1 k4 A: K
) Y' W: C6 L  i/ E! V5 `恐怕,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史书上,对汉灵帝21年执政时间的详细记录,尽量客观地去评判一下。
* p& h8 @# u+ s* D0 [
: u& O) Y+ t- t9 F( {. U, ~" U首先,汉灵帝真的是完全的昏庸无能吗?- N. ^. o) @5 t1 X5 R
7 r5 x& t1 |. N0 C* {) d8 S
至少,他在文化方面,还是颇有些贡献的。
! t: W4 n+ o. [& Q& x+ A3 s! ^  U
史料记载,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刘宏在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让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5 [; s) W8 E4 _* E( f% I: U7 r
+ \  x& C7 G/ z! v: L  k7 w从此,《五经》有了标准的版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后来的儒生晚辈们,都可以以之为标准……可以说,熹平石经的刻立,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后来捶拓方法的发明,对之后印刷术的发明,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J, i, ]3 T  q4 H( J# v/ p8 b1 }. W2 }* @% {) `, {
到了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刘宏又设置了鸿都门学,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这所学校里,并不研究儒家经典,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了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1 L2 ^9 d# n; T4 t# P
+ P3 h4 a3 w6 q" ~+ M  j0 g
据史料记载,鸿都门学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并以此突破了贵族、地主等阶级,对学校资源的垄断,使平民也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在封建社会的古代,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甚至于后来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制度,也对其颇有借鉴。& q$ k8 _3 A2 B6 q0 g2 t
* h- e+ i/ ~3 v3 w% t+ A+ l
此外,刘宏本身在文学上也颇有些造诣,不仅喜欢书法曲赋,还留下了不少名句名篇。他自己创作过《皇羲篇》共五十章等作品,后来怜悯皇子刘协幼年就没有母亲,又追思王美人,创作了《追德赋》、《令仪颂》等。《汉诗》还收录有其作品:《招商歌》。% A6 i4 O* q$ c
9 G; j: @7 ~' J
看得出,灵帝在文化领域,还是颇为有见地的。他在这方面搞了各种举措,作出过幅度不小的改革,即便是现在看来,都是有相当进步意义的。% U. X% v) g! Z" Q

+ X9 m7 A, j* |3 Q. t5 T# ^' ~不过,评价一个皇帝,自然不能仅从个人才能,以及文化特长等狭窄的角度去入手。皇帝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的最高掌权者,搞政治才是主业。历史上才华横溢的皇帝多了去了,但因此而不务正业,最终导致国家败坏的,也不在少数(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南朝梁元帝萧绎等)。/ M4 L/ k5 F1 K7 I( {: p2 L

0 M3 }9 ?7 |! N" s# D. ^而汉灵帝在朝堂政治上,干得怎么样呢?
. f* f) E5 Y- i; [6 `9 Q
9 }  |7 e6 |2 H  d/ _- v9 u自然没法与“好”字挂钩,但也不能用直白的“昏庸”二字,就简单概括的。. _/ u' [/ s2 j$ ~
; R5 K# b# B. g& e7 l+ @
前面已经说过,刘宏的上位,其实是“先天不足”。他本为河间国的解渎亭侯,从祖父辈开始,就远离朝堂,根本说不上在朝中有什么根基。而东汉王朝的戚宦之争,君权旁落,早都是由来已久。他一个“外来皇帝”,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 W" x% Z9 W0 H+ K
1 I! H: l* R' D2 x# U& D$ U( k; y说白了,他所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量游走于外戚,阉党,朝臣这几大势力之间,调解他们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益。等一切都安顿好了以后,再伺机寻求突破,让权利真正回到皇帝手中来。
4 a0 I- ^, W5 I% W/ z$ M/ K
# G2 y3 x8 c- J事实上,刘宏在“政改”方面,也作过相当的努力。& b  k0 R8 Z8 f+ \7 n7 l) {
! d  ~1 m6 ^5 V. R9 k* N& m
对内,他设立了一个直属于自己的小班子——侍中寺,用以直接处理一部分政务,绕开外朝的官僚集团,和宦官干涉的势力范围。
+ m8 W$ o* d. T/ H
6 }  C4 i" ~" [8 q对外,他又搞出了一个叫“三互法”的任官回避制度,强制限制亲家关系的人,不能在对方州郡内做官。1 t- [0 C9 {# W7 t% I+ T

- Y8 e$ U+ ?5 E' {此外,还有所谓的“两州”回避制度:比如甲州的人在乙州任官,那么在甲任期内,乙州人不得出任甲州长官,反之亦然。
- m" F6 E& D3 k$ H. K/ N. c
+ F0 D& A8 s( @3 O1 G不仅如此,刘宏还让刘氏列侯子弟入朝做官,用“皇戚”的力量,来对抗外戚和宦官。同时,他还大力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让其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等,让这些平民出身的子弟们,也能有做官的机会……  Z+ D3 K/ [% k" U/ A+ a7 J" |

1 f. u! w% _& J/ ]- D, k; D0 D看得出,汉灵帝对于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是挺大刀阔斧的。他一心想要在自己的在位期内,重塑朝纲,并重立皇家威信,让东汉王朝回归到“正轨”上面来。
" A" a8 U$ e2 w7 P& @+ c! v; h2 e2 E0 C* x
然而,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无奈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汉王朝上百年来的政治问题,早已经是蒂固根深,又岂是他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解决的?/ A) j; ^0 |7 D4 Q. l( ]( B! y

/ i. M, j! W& |1 K说白了,刘宏从汉桓帝手里接过来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各级官员腐败,大捞特捞,各地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这都还仅仅是内部的问题,外部还有西凉、匈奴、鲜卑等众多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 c: H3 o6 a. h

2 }2 R2 ^- {" _% s) M: p; \8 t试想,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如此多的问题错综复杂,恐怕就算是汉武帝再生,也要头疼不已。更遑论是能力和根基还远不如前者的汉灵帝?- [- G+ G0 u) W$ l5 S0 {  g+ X9 x8 G+ T

- M- q" C/ ~. H; Z( \  \6 ^事实上,汉灵帝的各种政治改革,也并没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是导致了大量反对,引发了新一轮的矛盾。比如他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就招致了原有太学儒生们的反对,拒绝与其为伍,凡事都和其对着干。
; D* L+ [4 ?  ?% q1 T) Y
) n' \& x6 v, `* p! B再加上原有宦官和外戚势力,不单组织庞大,而且影响交错,使得汉灵帝完全是孤掌难鸣……结果就是,本身已经积病难愈,朝野动荡东汉王朝,而今又引入了新的矛盾和对立,只会是加快消耗掉,原本就所剩不多的生命力……/ J6 J. G# g1 s& B- H6 Z; i/ f/ F7 l7 L

( {% N* a- A- I. @8 B' l到头来,刘宏发现自己最能倚赖的,还是只有和他最亲近,看起来也最听话的太监阉党们。无奈,他只能又走上前任皇帝们的老路——宠信宦官。于是在他在位期间,宦官的编制名目比前朝增加更多,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 h! g) V$ n+ S' a. G3 K3 d7 [) P( w
甚至,他还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宦官为中常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常侍”的来历。
. [8 v5 F8 x0 `# o- x1 H2 X9 v/ E$ R# j) w
接着,我们就要说一说关于汉灵帝,在历史上留下的最臭名昭著之事——卖官鬻爵。
- I2 x6 l/ \7 A. R, L: D5 w" ^) I, X; j* t8 l. d" t
所谓卖官,就是推翻以往提拔官员的制度,如“举孝廉,集民望”等,改为直接收钱用钱来“买”。其实,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屡见不鲜,甚至可以算是封建王朝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 X+ @- ]: }2 g6 z) Z# ]# U& `: Z: k7 K; s
早在先秦时期,秦始皇为了缓解蝗灾期间,国库存粮不足,赈灾不力的危机,便向国内的富户大族们征粮。又怕强制征收会寒了大户们的心,于是便抛出一个“捐粮换爵位”的噱头,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卖爵的头。
3 |7 t0 _* X5 w/ n! T3 h. {' e4 H) f4 S, j# x
之后到了汉朝,汉景帝也用过这招,甚至搞出一个“犯罪者捐粮赎罪”的新花样,以此收敛国内人家多余的粮食,以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之后是汉武帝,为了支撑连年北征匈奴所需的巨大粮草消耗,也以授以爵位为报酬,换取豪门大户们捐赠的粮食……
- _% p: D/ F% Z% d- Y1 o: B3 ^. [
1 n$ E8 y& O$ l1 [不过客观来说,“爵位”和“官位”是不同的。爵位更类似于“荣誉称号”,虽然有一定政治影响力,却并没有什么实权。秦始皇、汉景帝、汉武帝等,以爵位为卖品,尚且对国家造不成太大影响,反而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l- g2 O+ i9 V( {* w) T

% S, Q* [! i" q4 [; Z0 X  z& K" S; Y说白了,我打仗立了功,该授予军功爵;当官出了政绩,该授予政功爵;那我将一家人辛苦攒下的粮食钱财捐给国家,帮助其他千千万万的穷人,难道不该得到一份“捐功爵”的荣誉吗?
! Y8 f' w/ [% |- g4 O
) R' y- q2 i3 h4 |2 Z然而,到了东汉桓帝开始,以往尚不算夸张的“卖爵位”,就开始朝着“卖官位”而转变了。
0 L" C# ]( y$ o2 P* R2 A$ n9 V! T5 G, V$ ?2 F; _
据史料记载,桓帝时期,国内天灾不断,边境匈奴频频骚扰,而国库空虚,税收不力,仅靠着以往卖爵位那点钱,已经不足以支撑下去。而且,汉朝之前的几百年中,卖爵位已经卖得过于泛滥,拥有爵位荣誉的人和家族已经是屡见不鲜,不好糊弄了。
- C5 A. T: Q$ F4 W8 q5 \
/ h: ^  F, W; M为了从民间弄到更多的钱,维持住入不敷出的国库和国家经济,汉桓帝就想出了“卖官”的法子,并以此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收益。
& i: {( m4 k, d5 {$ [" t; g& K4 M. e" k
然而,这一招的隐患也是很大,不仅从根本上败坏了汉朝的官吏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底层百姓的剥削。因为官位不同于爵位,官位是有实权,也是可以用手中的职权来牟利和变现的。6 s* \9 s7 b9 y0 d6 ^

$ E3 z: g* z" x+ ~8 d& E7 l: I6 I说简单点,既然官位和权力都可以用钱来买,那就等于是承认了,官位和权力也是可以用来捞钱的。更是默认了贪污受贿,剥削百姓等以往的非法行为,是合法的……
: Q7 f- N# e: ~3 p4 R5 o+ n* D6 v) r7 K. _' z% F
或者是再说直白点,买官的人花了大量的资金,才坐上了这个官位,并掌握了相应的权力,那么肯定就要把买官花出去的钱,又想办法重新捞回来。用什么办法捞回来呢?当然就只是收受贿赂,贪污捞金,且鱼肉百姓了……
& ?$ v* |* ]$ \. L' Y0 Z/ w; v) h2 `; i6 v& v- e; E
不过,汉桓帝干“卖官”这类事情,基本上还只是个应急的措施,并没有正式摆上台面,而是以半秘密的方式进行着,波及范围也还算有限。4 z6 {; ~* a1 \/ W# L
2 N4 i* R$ l+ p+ O: ~: A  L; v
然而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卖官的行为,就完全扩大化且公开化了。甚至都通过官方的口吻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 Q$ m( t4 u! y

; t% k% B4 _% E$ \0 n  W2 ^不仅如此,卖官还有各项规定,比如: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等。甚至,还搞出了类似于现在的“竞价”活动,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
2 X: V# H  B# X/ Y8 `' s- g  y2 J( l9 T1 Y* b( y9 D
毫无疑问,这种公开卖官的模式,简直是用一种非常荒唐的手法,来破坏了东汉朝廷的国家制度。很多有钱有势却没有做官本事的人,都坐上了各级官位的宝座;而原本那些深解民情,有治理本事的人,却被高昂的“做官费”吓得弃官而走……+ _* {9 g8 A3 l0 D5 Z* M* O, o, P7 a
- o% _3 D/ @. ~  E  U) }
很明显,这一切的后果,到头来还是要让老百姓来承受。尤其是买官者所花费的大量银钱,就要在老百姓身上捞回来……原本就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生活困难、食难果腹的百姓们,如今更是被这套卖官制度剥削得死去活来,哀嚎遍地……
+ c8 D' W% p/ q+ |' Z% p8 D& G! }/ y& O& O9 y! v5 w
站在后人的角度看来,汉灵帝此举无疑是愚蠢的,也是短视的。也让人想不明白,堂堂的一国之君,为什么干出这种自毁于朝政,自绝于人民的事情来?
" ^7 z. D/ _$ c  f$ d$ ?9 i4 v+ p6 v$ `0 j/ V" T4 }
按照后世人普遍认同的解释,汉灵帝这是为了自己的享乐和挥霍,所以才用这种方式,来捞取自己所“荒淫醉生梦死”的资本。, ~+ e4 ]3 i( Z* p$ s
% [, O. M: V  q- @/ e: f$ q( f
诚然,刘宏的私生活确实是很乱的。
5 b7 Y3 Y& P0 c) S9 X) \' e. b2 p
4 r. `$ _' E# Y5 B/ l: o7 z8 @据史料记载,他喜欢内廷逗乐,偶然看到驴子觉得新奇,便每天驾一小驴车在宫内游玩。搞得京城很多官僚士大夫纷纷效仿,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X: y5 V! j( s( a7 W$ ^
! J4 I/ @8 N1 M1 c, G4 _* F, N" n2 P
而宦官们也投其所好,找来一条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再在早朝时分,摇摇摆摆牵上朝……要知道,早朝是商议国家军机大事的时候,文武百官都位列皇宫阶下,这时候弄一条狗过来,打扮成朝臣模样,完全是对满朝文武赤裸裸的羞辱。6 H, U' B3 u' f* y
+ ?* [. K3 C! p2 B* b0 B  c$ k  |
而刘宏非但不生气,反而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搞得全场人等除了宦官之外,都非常尴尬,却又敢怒不敢言……- F+ X3 E3 |4 v& c; S
* C' a7 d# u4 i' @! b3 ?& m
刘宏又喜欢玩“深入民间”的模拟游戏,命人在后宫仿造街道、市场等各种仿真场景。并且让宫女嫔妃们进去扮演各种角色,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摊贩,另一部分则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路人……# X4 ~1 q% D% s& ]# n% H
4 @) n% i5 T  P- P* E% [
此外还有的卖唱的、耍猴的、演杂技的……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人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1 O# E! \4 W! M( F; Z$ a+ n
- a) S& S! I& l- I8 e2 N
在女色方面,刘宏当然更不能落了下风,他在西园修建了一处赐名“裸游馆”的花园,其间又多达上千间房屋。绿色苔藓覆盖在台阶之上,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渠中种植着南方进献的巨大荷花。
6 S* c3 ^' ?6 ~  J5 `4 h
0 Y! {1 U+ p+ y再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在其中赤身裸体嬉戏追逐,至于他自己,也不时参与其中,于宫女嫔妃们乐成一片……* p& T1 G5 @% ]4 e) i
6 R3 A# h, s: `9 s7 w
然而,汉灵帝通过卖官而得来的钱,就真的是全都用来享乐花掉了?7 P* f5 c8 I6 M+ r

* [9 O% _! _5 S' _/ }9 J其实,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汉灵帝公开卖官之初,就设计了一套很完备的制度,并且有专门的账户来存放这笔钱。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写明这些钱的花销用处,但是据现有的资料推断,这笔数额巨大的银子,除了部分放在西园供皇家花销之外,其他大都用于了汉灵帝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
! P% f: H7 p6 @9 _2 U( _' B& ]0 z
0 L- P2 r; A' k+ x* H6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鸿都门学”,而汉灵帝搞这个学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借此树立一支“天子门生”队伍,让他们成为各级官员,并借此掌控整个天下……办学校需要花钱,招收大量的民间人士入学,更是需要汉灵帝自己出钱,其间的花费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D8 n! a: K# P' p- _; H5 X

% m$ S+ c) y! J3 |据史料记载,汉灵帝实施“卖官鬻爵”,和筹办“鸿都门学”,都是发生在同一年(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这恐怕并不是巧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汉灵帝用卖官而得来的钱,去办鸿都门学,培养自己的人……
! g5 p0 u, E0 l5 E! E' T
# d7 |# P) a  W  W! Z2 v7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当时很多靠花钱买官,身居高位的人,带头来都没能干上多久,就被汉灵帝用各种手段罢免(比如曹操的老爸曹嵩,花巨资买来的太尉只干了七个月)。
; n' G3 l4 _, Z% w
& o, Y* I( f& L" p6 n* j, _& N汉灵帝这究竟是想干什么?
. k' D2 A$ J0 G) l, q
- J2 I2 C: A+ J+ O, ~1 d8 w" }其实,这也是他进行“政改”的一部分。一方面通过卖官来敛财,充实朝廷国库;一方面又借助卖官,来频繁清洗各级官员,打击豪门士族;再一方面,利用卖官所得来的钱财,建立忠心于自己的,文武两方面的“亲卫军”(鸿都门生,以及后来的西园军)……
/ k, N8 M; I/ p4 s% P9 |  k
  C% [$ ^% o' f; E/ n; D, A不得不说,刘宏的想法也真是够奇葩。为了实现自己的“皇权重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选择了这样一条极为冒险之路。先“破旧”再“立新”,先“搞乱”后“治理”,这个脑洞,开得也真是够大……5 W8 `; w! \0 M/ |

3 Q, n0 G9 G$ ~7 F然而,到头来结果怎样,我们也是知道的……
% j0 J4 ^( M- l, R; P7 I2 X/ j% o
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风涌全国的黄巾起义大爆发,使得汉灵帝一下子慌了神。不得不说,他之前完全是误判了自己国家的衰落程度,以及天下百姓,对于政治改革阵痛的承受程度。卖官鬻爵,鸿都门学……这些他自认为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还没能见到任何成效,便已经收到了毁灭性的恶果。! O' E2 e6 {4 m( ?/ l0 S
9 m. V# s; l1 ^) r
众所周知,所谓的政治改革,都只能是在国家安宁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进行。而经过黄巾起义这么一闹,汉灵帝的改革,也只能是中途流产,胎死腹中了……. k' b+ E! Y6 D# x/ K" G
8 T4 n  G  v  B
为了平定黄巾起义,刘宏不得不停止了鸿都门学的计划,并再次大量启用外戚(如何进、何苗等),士人(如皇甫嵩,王允,卢植)等。之前他通过卖官鬻爵而捞上来的钱,也大多数用于了剿灭叛军所需。
4 b' f* c/ {$ ?4 j% T1 @) q& d& H
不仅如此,为了弥补朝廷平乱军力的不足,刘宏还诏令各地州牧太守,自行招兵平乱。这无疑是将朝廷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下放给了地方政府,造成了大量的藩镇割据,令全国各地拥兵自重,从此不再完全遵循朝廷的命令。
6 W# t; U% K' ]8 y% }$ Z  i% l, [  B# e- Y  u
另一方面,汉灵帝也不得不更加倚赖于身边的太监集团,因为由于黄巾之乱的影响,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减弱了。而且外戚集团和士人们的势力,也又一次强大了起来……此刻,宦官们毫无疑问又成为了,皇帝所唯一能用于对抗他们的武器……
1 s/ @$ L6 t- ^5 K& p3 Q
) ^& F0 S2 E: O7 c不过,事情至此,似乎也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
3 T" Q- o& }- e4 N; h& ^8 C
! q$ T, W7 t! m" t# R5 m6 X8 P毕竟汉灵帝这时候,也还算是掌握着朝廷中的实权。随着黄巾之乱的一步步平定,他也逐渐从之前在西园的“享乐”生活中,慢慢走了出来。这时候他才30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壮的时候,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继续收拾摊子,并慢慢实现他政治改革意图。
3 ?8 d1 V' s+ h" |8 x6 z$ f+ }' L+ [$ ?# O
然而,也许是因为之前的荒淫享乐,透支了身子;也也许是由于东汉王朝一直以来的“皇帝短命诅咒”,刘宏的身体,很快就衰落了下来。' W: U8 w3 s' R  y

# \( V2 a( `7 h; D) O; r4 w% ]据史料记载,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刘宏还能骑马持剑检阅军队,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并自称为“无上将军”。仅仅半年过后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刘宏便在南宫嘉德殿驾崩,结束了他21年的皇帝生涯,年仅33岁……, |9 `* a0 p& P/ t
) K7 Z7 J1 t4 z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刘宏在去世之前,都未能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定下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他归天之后,留下了一个更烂的摊子,并就此诱发了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 Y3 l3 R1 Y7 ^+ L) {: A
0 b5 d% Z! R. S* Z; n
汉灵帝为什么一直到死都没有立嗣呢?因为皇帝不是普通人,皇帝立嗣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并不是随便作个决定,写份诏书,就能简单搞定的。$ C9 E: b# Q/ \

, [  ]. A' E) e3 }. f# h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在封建社会的集权体制下,“太子”身份人选的决定,都会涉及到各方势力的利益目的,各个权力集团之间的均衡,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走势和荣辱兴衰,甚至是决定历史的走向……
! W1 E# @2 f$ |$ P4 ^; V& Y
: Z, O6 C$ r  s  _  g  c尤其是在国家动荡,社会不稳的年代里,国家储君的选定过程,都是处在风口浪尖上,而且充满了血腥斗争的。表面上看,只是皇帝选个继承人的问题,而暗地里,各方势力都会以此作为自己谋取最大政治利益的契机,会不惜一切手段,干出一些可怕的事情来。
7 ?% N' g( t. S/ @8 r' f: S# F
我们知道,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的哥哥皇子辩,一个是王美人所生的弟弟皇子协。由于王美人之前被何皇后(当时还是何美人)所毒害,故皇子协由其祖母,也就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抚养长大……
! W6 r' B7 k8 K  `% _0 o
7 E  _0 k5 \' x# P" V, _知子者莫如父,刘宏其实也非常了解他两个儿子的优劣之分。: T, ^+ z2 t2 R
4 |, b% f2 C4 V
刘辩虽年长一些,却由于早年在宫外长大,没有受过皇家氛围的熏陶,导致生性怯弱,举止轻佻,缺乏王者之气。相反,刘协虽然年幼,但因为从小受到的皇家教育好,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明,威仪过人,且行事端庄的一面。% `( ^! O8 m+ \# F. A
- p! j2 r5 N6 f& S  [) x1 S% A8 W
相较于长子刘辩而言,刘协无疑是继承王位的更佳人选。因为他更具备当皇帝的能力和素质,把江山交到他的手里,也更能令人放心……就冲刘宏在王美人死后,让自己的母亲亲自抚养刘协来看,他在两个儿子之间,明显是更偏向于刘协的。) x. n1 J/ \; M0 s  j' I/ M

4 @; ]1 V( M* J6 T) ?: k然而,就如同刚才说过的,立嗣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考虑,以及各方势力的利益均衡问题,所以刘宏也一直举棋不定。毕竟,“嫡长子继承制”,是先祖们定下来的传统,俗话说“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刘宏要是敢轻易打破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就很容易招致祸乱,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H' G5 ^: J3 m" N2 S
) t  J" s, y5 V# c$ O
更何况,刘辩的母亲是正宫皇后,其舅舅何进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一直还主持着剿灭黄巾之乱,并威慑天下诸侯的工作。在全国的农民起义之火尚全熄灭,各地州郡拥兵自重的严峻形势下,作为外戚的何家,是刘宏用来制衡全国局势的重要砝码。若是随随便便抛开刘辩,立刘协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何家人的不满,导致朝中动荡,说不定又会引发天下大乱……1 F' M3 L0 Q- f1 F$ q% f
  X9 w6 @" g/ w8 z: h" z
而且,刘协身边的支持力量太少,董太后及其家属董重等人,无论军政能力还是在朝中的势力,都无法与何家相比。虽说可以借助宦官集团的力量,但是由于这数十年来,宦官当政弄权,几任皇帝都对其宠幸有加,导致士人群体和民间百姓,都对宦官集团极度厌恶,反对声音极大……
% E# Q' C* A0 m" }; x/ I. x; C
; N! J! j" W1 V/ m* z刘宏应该怎么办呢?9 l, E2 P9 `  {. E1 q

0 k- S7 a8 M$ Z7 A其实,摆在刘宏面前的问题,就是一个死局。立也不是,不立也不是,立刘辩也不是,立刘协也不是……这件事情犹豫不决,一拖再拖,一不小心就拖到了他病重弥留之际。. D  Z% r0 }6 [* X6 x6 a
0 T) G$ I+ V5 c; t
不过,虽然是重病缠身,但刘宏脑子还是不糊涂。他先是扩充了自己亲卫部队“西园军”的编制,设置“西园八校尉”(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曹操,袁绍,淳于琼等),将宦官的头目,自己的心腹蹇硕,任命为西园军的统领。并借机将何进调出京城,去西北边疆,担任督军大吏……
" w$ A  m* T) c) [
* y6 Z! o7 Q7 d" I4 [4 K3 }4 b. Z' T看得出,刘宏到头来还是偏向于幼子刘协,而且最终还是决定借助宦官一党的力量,来扶刘协登位,继承大统。这说明,他站在自己“刘家皇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愿意把皇位传给一个更有才能,也更适合当皇帝的儿子。
5 {% O- ^: [  A( J3 g4 M9 Y. L" V4 I
说白了,要是刘宏将皇位传给了刘辩,那恐怕刘家就再难有翻身之日了。刘协性格怯弱,缺乏主见,且无力掌政,摆明了只是个懦夫,只能当傀儡。到时候不管是外戚当政,还是宦官掌权,他都只能是名义上的皇帝,处处受别人操控,像个扯线木偶一样让人使唤……
& K" z) m( ^/ a$ G8 M# i6 N$ U5 w2 o$ o7 s" L2 D* d, s6 e: }3 g
要是将皇位传给刘协呢?虽然会导致“戚宦之争”的再次上演,引发朝堂动荡,;也会令宦官集团在朝中的权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深;还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带来更多的反对声音……) t' V5 l. b; ~$ A

) |' C4 j6 Q& K0 o7 s3 J但是,以刘协的本事,在成年以后是能够独立自主的。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压住宦官和外戚,令东汉王朝的实际权力,再次回归到他们刘家的手上来。但至少,他不会轻易受人摆弄,甘当势力集团的傀儡。最差,也能成为一个有实权的皇帝,不会混得比他父亲刘宏差……$ W' F5 a1 ]% }$ l* Y
$ s6 ^! M0 e, f. ]( L% @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的。  E0 P) P8 s1 _; b% Q
8 T+ v; y! l4 ]+ c
刘宏也没有想到,他扶持幼子刘协的计划进度,竟远远赶不上他身体衰落恶化的速度。再加上何进不吃他的“调虎离山”之计,借口兵力不足,需要时间调度等理由,就这么给拖下来了……
8 f+ U8 }7 S8 Q$ ]
( l! o: B! A! t) s不仅如此,他所寄予厚望的“西园军”,也被何进所拉拢和收买(西园军校尉如曹操袁绍等,都和何进走得比较近),反而是将刘宏任命的西园军统领——蹇硕,逐渐架空(后来何进除掉蹇硕的时候,西园军也无人反对)……
, V( f* F0 `$ ~% Q& j0 i4 [0 y9 G' T
1 ]3 G- Q. C2 x8 j" R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 L; i3 B- Y1 J% O8 Z, O- F9 a; b/ ^. ]& w
当刘宏咽下最后一口气,一命呜呼的时候,便是何进率军入宫,并为刘辩黄袍加身,拥立登基的时候。, N! C8 I% j7 O  d3 s1 E- q
9 r7 ]/ p/ ?7 p
就此,东汉朝堂上的“戚宦之争”再次上演,并很快就愈演愈烈,进入了白热化的地步。杀死蹇硕,逼死董太后,召诸侯勤王……何进对宦官们步步紧逼,大有要彻底铲除阉党集团的趋势。而宦官们的拼死反击,假借何太后之名召何进进宫,并暗中杀害……- _( I, C6 F" S4 ~
4 d5 G6 G1 t6 G9 |
接下来,就发生了宦官挟皇帝出逃,董卓进京霸权,诸侯联军讨伐等事件……东汉王朝的天下,终于迎来了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乱世……6 b7 [. x* W* v; e) O0 w
+ a6 ^, S0 y& _" o) r$ X! H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汉灵帝,这位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实权皇帝呢?
& }  y8 v# j& Y" ~' d; i( {8 C4 |, c/ g- Q! b) \
他称得上明君吗?当然称不上。
+ C0 r! J5 S# h& h* e
$ a: M6 q, `& |  X他在位期间,生活荒淫,贪图享受,宠信宦官,治国无能,将原本就王纲不振的东汉王朝,拖到了濒临崩溃的境地,自然是无法冠以“贤明”之名的。( t& Q1 h9 X) |0 d' Y- }9 v
3 b; {% ]1 P5 _3 T. _! Z8 O
那么,他算是个昏君吗?可以说是,但也不能仅用“昏庸”二字,就能简单概括的。; @3 F  }- l9 K
7 C$ o5 B" M& x- F8 ]% t: g- A1 ~
应该说,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以及在“教育体制改革”上的作为,还是有目共睹。而且在他的执政过程中,有过颇多的想法,并且进行过大胆的政治改革。
4 k9 g- x. D8 `, O
. N$ ~$ p& ?9 c0 ~' O& F# p当然,他改革的思路和模式,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上来看,就可谓是奇葩而且荒谬了……用“卖官鬻爵”和“鸿都门学”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清洗旧的官吏,一方面换上新的官吏……不但步子迈得极大,而且还完全误读了国家的现状,高估了老百姓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2 J2 t5 S0 ?3 @  ?8 Y5 P# V% m" \) r+ T' o: o5 T0 C+ x
也许,将东汉王朝最终走向崩溃的缘由,全部归结于汉灵帝一人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 @9 {! S8 I& X3 y1 V
* h) `; j) |  @' W" J/ G. @毕竟王朝的问题是由来已久,上百年的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早已经积累下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i2 D% e+ z# v0 _# Z% q- y
% N) H% O+ q4 x& J/ ]
但是,汉灵帝也是责无旁贷的。正是由于他当政期间的荒诞改革思路,和荒唐的执政理念,使得之前的矛盾和问题非但未能得到解决,反而是进一步的尖锐和扩大化……
: u! V7 t6 A' b: G* O* y
, D/ X+ x/ K1 I或许,如果汉灵帝真的只是个“昏庸”的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朝政。那么东汉王朝在宦官和外戚的单纯折腾下,说不定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不至于这么快走向灭亡。2 G6 v" R( Y, W; `/ B) x- I
4 R& X! z* Q) a, M, l* \
然而,就是因为他的“昏而不庸”,才会折腾出了如此多的事情来。最终耗尽了东汉王朝所仅存的生命力,整个国家,也就此走向了毁灭的边沿……
! G  Z) W7 O& n% ~$ D- ^1 n2 j0 t% U' p- {0 T
PS:关于汉灵帝的谥号“孝灵皇帝”,这个“孝”字和“灵”字,具体是代表什么含义呢?* n5 S8 S% p4 A7 p* D7 X
0 k; ]7 D: t7 Y8 W6 o8 |9 @, x
其实,孝字没啥好解释的,汉朝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之外,其他人完整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如汉景帝——全称“汉孝景皇帝”,汉武帝——全称“汉孝武皇帝”,汉和帝——全称“汉孝和皇帝”等。
8 P' z; x: v1 A+ v; @/ B, T* M9 n) J" K5 Y
至于这个“灵”字,按照古代的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这是一个“恶谥”,代表其当政期间的朝政败坏和荒唐。6 M' [3 _( p- q5 n  Z. Q
9 h9 _1 z6 j3 q
历史上,谥号“灵”的君主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比如晋灵公(训狗杀大臣,最终反被杀)、楚灵王(好细腰,建章华台,最后自缢而亡)、齐灵公(随意废立,引发内乱)、蔡灵侯(弑父,最终被诱杀)等。
/ H" i* ?0 T+ g" }+ d' @1 k9 V) {. F* e' Q, d
而汉灵帝的这个灵字,代表的就是他当政期间的卖官鬻爵,宠信宦官,淫乱宫廷等荒唐行为。
) C0 u& C/ k4 P  _& l! J, s1 ?7 f5 }$ R1 P9 w& H
不得不说,这个“灵”字谥号,和他还是很般配的……6 X0 Z% A# i0 A7 f1 G2 e8 g0 r
: b/ D/ e, {3 E  A& y0 B2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9-17 03:37 , Processed in 0.134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