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93|回复: 0

忠心耿耿的护卫队长——祖茂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2 07: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c! t' i1 w, E- |) m祖茂,是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诸侯——孙坚麾下的将领。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他为吴郡富春人,字大荣,使双刀,并与黄盖、程普、韩当三人一起,并称为孙坚帐前的“四大猛将”。
# d! B# t- l# y: ]  J4 |# h3 }) u6 [1 q5 t7 v% }
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孙坚为关东联军之先锋,与董卓军的华雄部交战。虽然旗开得胜,斩了华雄的副将胡轸,但是却因为袁术拒发粮草,导致后勤短缺。最终由于缺粮,以致军心涣散,被得知消息的华雄趁夜偷袭,惨遭大败……
2 L+ `0 u, W0 K' E$ D; ^5 _: b1 c( ^9 y: t& I7 Z2 H
在撤退的途中,华雄追兵迫得太紧,孙坚要打打不过,想逃也逃不掉。由于他头盔上的“赤帻”(红头巾)太过醒目,更成了敌人所追杀的目标。十万火急之时,祖茂主动要求与孙坚交换头巾,终于是引走了华雄的追兵。
$ P3 k6 j; \  e6 a/ m4 Q; G7 s" w' M" l6 ]2 m3 B
之后,祖茂又将头巾挂在一根庭柱之上,自己跑到旁边的树林中躲避。等华雄人马追上来查看的时候,祖茂挥舞双刀从树林中杀出,想要偷袭华雄。却不想被华雄回头一声吼,手中大刀一挥,就将他斩于马下……
& t; e3 k. p" b9 N+ H% {" E3 B+ N0 I' C( f& Y2 V
应该说,演义小说中的祖茂,可以打上两个标签:其一为“忠心护主”,其二为“不自量力”。他能够在主公危急的时候,主动请缨充当诱饵,牺牲自己而成全主公的“金蝉脱壳”,这点真的是难能可贵,忠心可鉴;. \7 G, z3 W. A# V* g/ O
0 N* y" \- F$ Z4 @) ]# s% P2 z- E
然而,既然已经成功骗过了华雄,祖茂这时候,也就应该自行想办法脱身才是。而他却又想玩个“擒贼擒王”,不顾自身武功和华雄的差距,从背后偷袭。结果就是被一刀秒杀,早早将自己的性命,撂在了三国时代的初期……7 P( x' [* D2 e: Z  I7 z( }3 q; E

( l- Q. G8 s$ m9 s: L, z/ j说起来,祖茂这个人物,给《三国演义》读者们最深切感受,还是“惋惜”二字。试想与他齐名的程普、黄盖、韩当等人,都在之后的故事里大放异彩。从孙坚,跟孙策,又事孙权,人人战功显赫,威名远播,共同成就了江东孙氏霸业的宏伟史话。* l% a* S( d0 M) x) V- Z

) ~- ]# H( Z6 D+ E而且,程、黄、韩三人,后来都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名,载入了当时的史册。试想祖茂要是能活到他们那个时候,应该也能混个功成名就的待遇。然而他却过早地陨落,留下了千古的遗憾……
2 y5 _2 G8 M5 D& W2 p3 x, N/ x2 W4 S* R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祖茂并没有死在讨董卓之战中,华雄的刀下。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祖茂确实和孙坚换过头巾,并引开了追兵,但之后并没有不自量力,意图偷袭等行为……0 c& u0 n: ~8 ~: p/ P

+ e. N/ D& g' n% H6 Y' u% y也就是说,在饱受争议,被吐槽不断的《高希希版新三国》中,所描述的祖茂,反而更加符合史实(在新三国电视剧里,赤壁大战前夕,祖茂依然健在,并与黄盖程普韩当,组成四大老将的阵容,一齐上门劝说周瑜,要与曹操军决战)。
1 o1 n/ Q. g) I$ X$ J8 M
, s$ i7 i) m4 P1 {+ l" S, _看来,我们还是需要翻开史料记载,来探寻一下祖茂这个人物的经历,并尽量还原他的真实身份,给他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 `" E5 {& ]5 u# C4 E
! n5 X& Z, A2 e1 @( ^祖茂这个人物,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少,唯一能找到踪迹的地方,就是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中:2 [0 }2 F5 u- d7 V

. y1 [% j7 D- T$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D+ Y) b3 s3 K. J
5 `  P  k7 s: k. j' Y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说,孙坚在梁东地区,被董卓军优势兵力多路围攻,寡不敌众,带着几十个骑兵突围逃出。由于他时常在头盔上,戴着标志性的红头巾,被敌人所认得,就揭下头巾,命令身边的武将祖茂戴上,冒充于他。终于,才能逃脱敌人的追杀。
. D( \8 I9 O( U" ^% M' y+ a5 E4 U4 e8 Q8 \9 u! k7 s
而祖茂顶着孙坚的身份,逃进了一片坟地(想借鬼把敌人吓退?),但还是被敌人重重包围,逃不出去。于是祖茂瞅准机会,将头巾戴在坟地间一根还在燃烧的木头柱子上,自己却趴进旁边的草丛里躲起来。7 |  S1 I  H/ x5 f+ K

% W; q( l0 G( }6 H0 u& ^. I( W& [结果,西凉军的骑兵们一路追红头巾而去,好不容易围住,到头来却发现是根柱子,于是就失望地离去了……7 f, s* F6 ?/ Y5 x- a
1 D8 W  I( H* k% \$ e0 o% D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和演义小说上不一样的几个事实。
9 I$ F8 t" V; X  H3 M2 c2 O5 }" k6 p! p4 @9 u6 O
第一,和祖茂换头巾,是孙坚的命令,而非如小说上所描述的,是祖茂主动请缨,自愿牺牲。
/ L; E' _% H' C3 h0 E2 p6 y
6 f& X4 u, c  \5 y5 O/ |/ t第二,祖茂在孙坚阵营中,是“近将”的身份,而非是所谓的“四大猛将”。这个“近”字,可以理解成和孙坚关系比较亲近,也可以理解为,当时离孙坚的距离比较近。8 y+ o/ }. W6 i; K
8 m6 A1 u$ q  u8 i) ~1 Z
第三,就是刚才说过的,祖茂急中生智,将红头巾这件烫手又索命的东西,又转嫁给一个柱子,并由此逃得了性命……
2 U6 p1 s6 P3 l1 }  J# u, w% s2 X- G8 T0 H# _9 ?
我们可以大体来分析一下,以上这几条事实。, M% y, ~- D; Q; K! m- x2 K/ C
: U# U; c  D3 s; O- R' ?6 K1 `
首先,不管是孙坚下令,还是祖茂主动要求,他都是充作诱饵,为孙坚引开了敌人追兵。由此可以肯定祖茂其人的勇敢无畏,以及他对主公孙坚的忠心不二。
5 A) v5 W. B& B) `$ b; m) }0 A* q/ B' Y; K' v* w6 V' j. }
而且,这个“换头巾”的伎俩,很可能是他们一开始就谋划好的。孙坚作为军中主将,平时就戴着极为醒目的红头巾,可以凸显出身份的不一样,同时也是战场上的重要标识。
$ ]' k9 J# h$ R, K
2 W0 w; [& `: B2 \要知道,古时候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通讯技术,战斗指挥的手段也非常受限。成千上万的士兵拥挤在战场上,想要有效地凝聚成一个整体,并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那就必须要给所有人竖立一个醒目的标识,比如军中大旗等。因为旗帜不仅高大而且醒目,迎风飘扬,很远之外都能看得见。但听擂鼓进军的声音一响,士兵们只需要追随着大旗的指引,冲锋陷阵就行。* Y8 t9 M4 ?( E3 _

! w) F7 `" {5 Y. |1 Z9 L, [9 q至于孙坚头上所戴的红头巾,自然也是起到了和大旗一般的指引作用。而且据史料记载,孙坚的外表是“身高体长,容貌不凡”,这样的人物要是再戴上一方色彩鲜艳的头巾,必然更是威风凛凛,再添英爽之气。士兵们看见自己的主帅,是这么一副俊伟如山的仪容,自然也会内心激愤,士气高涨。
: c% I1 }0 j8 \. z, P
! [- T# p( u3 e试想孙坚再骑上高头大马,走上战场,鲜红的头巾随风一扬,代表的就是他身先士卒的勇敢。士兵们远远看见,军中主将都如此用命,哪里还有不奋不顾身,倾力杀敌的理由?
/ k* r! ]; }5 u4 r- |! ~0 P$ S; e: \/ c' s/ `2 ^
不仅如此,红头巾作为孙坚的“身份标识”,也可以吸引敌人的注意,起到“替身”的作用。因为它的色彩太鲜艳明显,在混乱的战场上,分辨度太高。己方的士兵们,把头巾当做了孙坚的化身,敌方的人马,也同样会认为它就是孙坚的所在。% a3 _9 _7 L- S6 ~- c+ p

6 ~0 a+ k  ^6 W9 Y若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孙坚只需要将自己和头巾分离,就可以“借物代形”,成功拉走敌人的“仇恨度”,从而缩小自身的目标,以便逃命(其实历史上的很多有名的将帅,都有各种替身的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h* j! |: E/ K
* i! u4 a  i4 ~) K3 s) W& }
而祖茂,就在孙坚作战失败之时,扮演了这个吸引仇恨,和充当替身的角色。这说明,他应该随时都跟在孙坚的身边,而且是比较亲近,得到信任的人。) K% n3 p4 e. U4 ~( u' ]+ w
# I: M& q7 _  G! Q# N# J
要知道,“替身”的工作也不是谁都能干的。不单要有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还要脑子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有可能为主帅争取到,尽可能更多的逃生时间。# d4 F/ c& s/ C% h( P

; G" m4 L+ Q7 N+ A" [而祖茂在《三国志》的记载中,被称为孙坚“近将”的原因,应该就是指,他是孙坚的亲卫队成员,甚至是卫队长一类的职务。而且,他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孙坚“替身计划”的预定人选,平时就跟着孙坚一起,搞过类似的演练。% W1 R+ B: D$ W3 {  C
5 S+ o  M2 C- U+ P; h5 B8 u/ }. a7 F
至少,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来,祖茂这个替身,当得是很成功的。他不仅成功引走了敌人,保孙坚脱困,还头脑活络地在来了个“二次转嫁”,让一根柱子又当了他的替身,最后也保证了自己的脱困。
/ M: Q' C6 D' _
2 c6 N5 U# Q4 l( o! A看得出,祖茂的脑子是够用的,《三国演义》里对他“不自量力”的描述,其实是在贬低他。5 d; O4 G( Z5 K, m
0 @4 \1 K& S+ v6 {+ {0 p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祖茂既然脱困,那就应该在之后,回到了孙坚的身边,继续效力。) M! R/ G+ Q' }) z9 L& l5 t1 K( l
' l: T2 g- {# z% x3 j2 z) F
那为什么在后来的史料记载上,他却再无踪迹可寻,就像是消失了一样?
# N! G8 k5 s4 p( D/ a; d+ l' w7 u
而且,他忠心护主这么大的功劳,为什么后来不能像他的同僚,黄盖、程普、韩当一样,位列庙堂,成为“江东虎臣”之一?% G1 |0 w/ |" n4 N8 P

& n  W/ z1 U0 ]* g; k& f其实,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祖茂的身份,和黄盖程普韩当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谓他与这些人平起平坐,共称为“四大猛将”的说法,其实都是演义小说中的虚构。8 t, L6 e7 S& q9 N) h3 c
4 Q, R& _9 D, C, `7 J( \
这一点,我们翻开《三国志》的记载,就能够窥探一番:& \: L, r1 A4 _+ Y4 k6 m% L$ ?( d
! d( e* Z7 b/ U: ?3 b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记载: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而且他麾下的部队也是勇猛善战(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2 C9 a1 ~% e' N" E' q
  Z' j0 [  t* W- m. b《三国志-吴书-程普传》记载:程普早在平黄巾之乱时就跟随孙坚,多谋善略,屡立功勋(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於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於宛、邓,破董卓於阳人,攻城野战)。( c4 c# R% W% @& [3 @# h7 J

! \% X0 P, y6 t( p: R2 j* E- I1 m《三国志-吴书-韩当传》记载:韩当长于弓箭、骑术精妙,且膂力过人,经常冲锋陷阵,斩将擒敌(辽西令支人也。以便弓马,有膂力,幸于孙坚,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1 d0 d6 V# r6 U* K

6 K0 E, P% \; z% c而祖茂呢?非但在《三国志》上无独立传记,就连其他关于三国的史料,对他都基本没有提及。可以肯定,他的名望,以及他在历史所处的地位,是远远不如黄盖、程普、韩当等三人的。7 G; q6 D) l2 \4 u: B) U
7 D# D# r: w* y$ u' u. d) e
他不具备什么军事能力,只是孙坚帐下的卫士,也许弓马娴熟,单兵作战能力还行。他忠心耿耿全力护主,也就此在三国时代,留下了一个“换头巾,保主帅”的片段,这就是关于他在历史上的唯一踪迹……0 R1 @  i8 y: ]
, y: j$ h! l9 f' o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罗贯中要在《三国演义》中,将祖茂的身份修修改改,还要加上一个偷袭不成被反杀的结局?. {$ `; }5 k# \  `# @7 C
( ^( c" C* H. L
这当然也是剧情的需要,以及塑造人物形象,和凸显主角光环的需要。/ C0 F/ s+ W: l
9 P0 N; Y) v+ A8 T7 M! O7 h1 v. N4 G) x
如果细看演义小说,你会发现,罗贯中“拥刘反曹”的写作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各大战场上。
3 W8 t; \- P8 z& h
  z5 n1 ^6 y3 m为了打造“主角阵营”的超强战斗力,老罗不惜笔墨,对三国时代的所有重要战役,都作了很多完全违背史实的修改:
( |& _0 g; A" T) r: |, I1 S4 v2 k9 K" ?. C/ z3 A
比如说,赤壁之战,明明是周瑜的功劳,却非要给诸葛亮弄个草船借箭和借东风;汉中之战,本来是两败俱伤的消耗战,却偏要写成是刘备轻松获胜,末了还让曹操掉了两颗门牙;长坂坡之战,很明显是刘备一方的大溃败,却还是要来个赵云单骑救主,张飞大闹长板桥,一声吼死夏侯杰,感觉是虽败犹荣……+ M8 b  N4 W1 j
' T$ U9 J. F. C$ u: U5 u& n0 y' r
不过,以上这些都还不算夸张,好歹都还算是刘备参与过的战役。而“诸侯讨董卓”之战,才是刘备阵营的战绩中,水分最大的。因为刘备当时跟随公孙瓒,根本就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战役,所谓的“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等精彩片段,都是完全的原创虚构。
, x' D# A; Z2 u3 Z3 L4 r: Q
& g' d1 F& I  V7 E大概,是罗贯中觉得,这场战役世人瞩目,是让刘备集团走上顶级舞台,并闻名天下的最佳平台。所以,就安排刘关张三人在这一战中出场,并让他们都能在这场战役中,有着相当惊人的战场表现。
% X7 A& l( d% L: y6 }- s$ C# a% [! \% c4 ^6 b% k0 b/ j
老罗首先想要凸显的,是关羽的英勇形象(原本关羽就是他想在小说中打造的“武圣”角色),那么很自然,就得找些龙套人物来烘托和陪衬。同时,老罗又不想改编得太过夸张,太脱离现实,于是便找了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华雄,来充当关羽成名的垫脚石。# }" t, N" S* W8 v8 F9 Z1 W- r
; V, q. U+ ~+ `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深刻分析过华雄其人,知道他仅仅是董卓军胡轸部的一个都督,仅仅在历史上记了个名字,毫无战绩和名气可言。4 Q9 U; E! d$ j& |

; |  j8 J$ n0 b( N9 P; a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自然要给华雄编排战绩,首先不单是对他的威猛外表有了描述: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还给他创作了睥睨嚣张的出场台词“杀鸡焉用牛刀”,主动请缨出战,作为先锋去会一会十八路诸侯的人马。+ U, e' y  r1 T2 t* Q% t
4 _" G7 h, A9 R& o* `$ {1 o
接着,又将原本是主将的胡轸,写成是华雄的副将,完全本末倒置。再给华雄加上了牛逼哄哄的战场表现,先败王匡,再和孙坚大军作战,并相持不下(基本上战绩都是从徐荣身上移植过来的)。: C3 N& j8 @( i

" T+ l# q, j0 u8 Y# n$ _+ R试想,孙坚是十八路诸侯的先锋,被称为“江东猛虎”,而且初战告捷就斩了胡轸。然而就是这样牛逼的人物,还是在后来输给了华雄。虽然按照演义的说法,是由于粮草不济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孙坚在这一战里输得确实很狼狈,差点连命都没保住。7 J" Q# e: O7 f; z

) K* Z, Z  ^6 N9 q# k6 v至于祖茂呢?自然也是和他的主公孙坚一起,在老罗的笔下,被改编成为了华雄“成名”的垫脚石。
4 \$ U; P) {3 h) Y; O* }1 ]
1 A; ]' e) O& R8 Z- z祖茂号称是孙坚帐下的四大猛将之一,是和黄盖、程普、韩当这些后来的牛人,都排一个档次的人物。然而手持双刀的他,却是在顶着“背后偷袭”的优势笼罩下,就连华雄一个回合都挡不了。可想而知,华雄的武功是比他强上多少倍?( F2 O0 Y& @6 f! B2 U4 \6 z
6 ]( i. o- h" V* q+ K
既然,祖茂都只是华雄刀下只能走一回合的水平,那么换做是黄盖、程普、韩当这些和他并列的人,又能好得到哪里去?
# ~) J( r1 x  }
7 [# M6 ^# Z3 F, i% s; ^而华雄又在之后,向十八路诸侯搦战的时候,被关羽在酒尚温时,一刀斩首马下。这又说明,关羽的武功比他强上多少呢?
  U* A# j& d6 f3 _! X. v) z2 {  j, r: `+ L, E2 @
所以,我们是不是就此可以这样推论呢?那就是:9 m4 q, M1 ^: [7 `3 U  n
) h# K$ r, z/ }5 d6 ~& V, Q
首先,祖茂≈黄盖/程普/韩当……4 ]+ G5 i5 W) N5 ]" L

2 P, N1 [$ S" I7 \5 o接着,华雄>>祖茂……
6 q" l3 s9 d5 T) Y' t& {) [: J' h4 I( t$ J2 s( `
然后,关羽>华雄……& ~  S& E9 ^0 w- d* h8 }' }

& B' n- m* ]! C  ?最后,就是关羽>>>黄盖/程普/韩当/祖茂等人……- z; v+ E/ Q. f

0 G: N; |- u6 P* D4 F  l是的,罗贯中在这里玩了个“多层烘托”的手法。先是用祖茂的“偷袭被杀”,来凸显华雄的厉害,再用华雄的“温酒被斩”,来成就关羽的威名。从此,关二爷就真的是名震天下,这也是他成为“千古武圣”路上,最扎实的第一步……
8 v9 q) ?5 @: e4 ^5 c: T( y% R
, `. k5 K; W5 |* |2 N) p* B% ?; o至于祖茂呢?就只能在老罗的笔下作出牺牲,沦为了龙套角色。而且是给龙套跑龙套的龙套,可谓是“龙龙套”……  E/ W5 E- i# T% G* ~$ O: K  w
1 X5 u6 R7 \' h6 f0 q( f
写到这里,关于祖茂这个人物的讨论,也可以就此收笔了。' F9 F5 ?8 _* \( }
% K$ `& z% d) ?' A
其实客观来说,若不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对“孙坚逃脱”这一情节的大肆渲染,祖茂恐怕还值不起今天这么大的名气。
9 X5 n+ L/ w' z6 H7 e6 @1 J- G+ Z. k" k- ]+ x
他和华雄一样,在史书上都只是个“一次留名”的边缘角色,除了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有提到过一次之外,再无别的资料记载。4 L: C  a( p4 [

4 N  c9 }' P9 f2 ]9 }1 g严格来说,祖茂在历史上的戏份,还比华雄更多一点。华雄仅仅是兵败被斩,而祖茂好歹还配合孙坚,上演过一出为当替身的戏。而且从这场掩护身份,并吸引追兵的表演中,还多少看得出祖茂的忠诚和机智之处。3 [1 W3 z: V; x+ e

. y5 h" b0 s9 i, m4 j8 N4 YPS:虽然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个垫脚石的身份,但祖茂给读者们留下的印象,还是“忠勇”二字打头。“主动换缨”成就了他的“忠”名,而“刀劈华雄”虽然有些不自量力之嫌,但也就此成就了他的“勇”名。7 H) r8 r* U+ K7 `( [2 Q) n

* J# S, ]  `( f: F" G客观来说,“忠+勇”的形象,倒也和历史上真实的祖茂形象基本一致,大概相符……8 c; J; b( y4 J/ ^& F( V) P

) K# M& s, ^0 D1 O7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7-7 21:59 , Processed in 0.13568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