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T6 z; X3 S1 p4 [& V" M
诸侯讨董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整个汉末乱世的开端,群雄并起之源头,以及后来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的铺垫。 5 G$ c8 [6 Y. k3 H" t; V" Y% P' M: d1 |5 O; M4 {$ |
这场战役大致过程是: 3 t' w1 n- l7 K Y# s; X7 Z, a7 [9 j- n+ ^8 R! g" ?
董卓进京以后,废少帝,立献帝,独霸朝政,残暴无德,惹得天下震怒,人人恨怨。以袁绍为首的各地诸侯,便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浩浩荡荡杀向关中,讨伐天怒人怨的董卓……$ c U# e& Z8 `+ I, Y( f
9 F5 E# X/ M7 q+ w然而,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战,甚至是相互讨伐,争抢地盘利益等。最终,董卓胁迫皇帝退到长安,联军讨董的事情也不了了之。而此后的天下,也正式进入到了群雄割据,且军阀混战的混乱年代……5 R0 G/ w9 [4 }
6 M- u4 |. m0 x; ]' P/ z" D
一般认为,“诸侯讨伐董卓”之战,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也是整个三国时代的序幕曲。尤其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对这场战役可谓是大书特书,曹操战徐荣,孙坚战虎牢,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把整个战场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 l% Z; o# `3 t1 \3 J3 V+ _' c6 Z. n M, j& M" e
尤其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人,在这一战中真的是大放异彩,几乎是仅凭三人之力,为诸侯联军过关斩将,打开了胜利之路。就此,刘备三兄弟也开始名扬天下,成为了世人所景仰的超级英雄。 H0 \9 w* k4 G R
& u) c5 X* Y i, M' d+ M
历史上真实的“诸侯联军讨董卓之战”,又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精彩? ! J. E# i# ~1 I4 a, {4 ^7 j. x ' E+ [ q( h6 z2 Z事实上,《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战役过程,和史料上的记载差异极大。而且如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场战役中的政治方面成分,其实远比其中的战争成分更多,也更值得我们去解读。; V+ v) j& n7 j1 g# G4 W
# ?* @9 g* W" P今天,我们就根据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分析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诸侯讨董之战”。细细分析其战争过程,并揭示以及其中的一些政治内幕。 7 }: ~. o* r9 h. J' ^! {+ T( G6 w: T; _3 n2 |! l- q) }, B7 g
首先,关于这场战争的规模,《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联军是整整“十八路诸侯”,每路或2-3万,或1-2万,加起来共有三四十万人马,一同汇聚于酸枣,并歃血为盟,齐头并进。 2 W9 j9 V# s7 m0 k l8 [9 ] ) Q) {; b) R8 Y9 Y9 h7 x而董卓的兵力,前有华雄作为先锋的5万,后有李傕、郭汜5万,加上董卓吕布亲自率领的15万主力,算起来也是在25万以上。; D$ ~, d& g7 j- w4 A9 ~
7 p. W+ z/ i. y9 ?
然而事实上,诸侯联军根本就没有十八路之多,从史料记载分析,能够确认参与了这场战役的关东诸侯们,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这些人。 6 Y% W& K2 r% c6 @/ R* b% E& m7 Z $ {" j( X! s0 _/ Y( H/ S7 x+ t就算是加上当时棣属于张邈的曹操,以及归于袁术旗下的孙坚,加起来一共也不会超过十五路人马。其总兵力加起来,根据史料推断和分析,也就是十万上下,并没有演义里所说的三四十万之多。9 x7 f! @* a9 M) \+ X E H
1 \0 o6 y L7 }/ U而且,并非如演义上所说,各路人马集结于酸枣,共举袁绍为盟主,并一同进军。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各个州郡起兵响应之后,其实是驻扎在了不同的地方。比如,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人,则屯兵酸枣……3 R; d, B0 G* d5 b; z: _+ e
" X$ C% T( R% Z9 _ w0 c F+ i3 _) J至于董卓的兵力,史料并无记载,但从战役的过程和结果上来看,其总兵力和诸侯联军相比,应该也差距不大。我们知道,董卓是西凉人,他麾下的部队主力,自然是他赖以起家的西凉军。进入洛阳之后,从何进,丁原等人手上,董卓也收拢过部分兵权,加起来大致应该是在7-9万之数。 : f8 d$ j7 q6 S# h ) G, l* F7 v N8 R$ y3 b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这场讨董战役的发起者和组织者。7 D% B9 e/ W7 Z
# j) e0 e3 @! R! \: }
《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诸侯中,最先打出讨董旗号的是曹操(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然而,从史料分析来看,曹操虽然在讨董战役中表现活跃,作战积极,但却并不是战役的发起者。 + o( o* y& T' N' w) z , x" w) V+ T, y 最先发出“讨贼檄文”的,其实是东郡太守桥瑁,他以京师三公之名,发信给各个州郡,陈述董卓的暴行,朝廷中的各种混乱。并希望各地的州郡大员,能举义兵勤王,联合起来杀进洛阳,并赶走董卓这个胡作非为的恶霸。/ P* F. i C; { ?
4 \; | ?0 w/ H% w& g而到了酸枣会盟的时候,真正主持会盟,并升坛歃血盟誓的人,并非是演义小说里面所说的袁绍(这时候袁绍根本不在酸枣)。真正上台宣读盟词的人,是“广陵功曹”臧洪,据史料记载,他声音洪亮,语气激昂,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台下参与会盟的所有人等,听了他这番慷慨陈词的发言,都热血沸腾,无不激动……, ?( }2 J' k. I" {7 d$ D
# W I; [4 i! J E( Q+ F/ S# O 不过,袁绍还是被“遥推”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这点是必然的。因为所有参与会盟起兵的人中,就属他名声最盛,呼声最高。 & E, f c9 `* s( t2 \/ P2 e/ _1 ^: w% U2 ^( M
我们知道,袁绍出生于东汉时代大名鼎鼎的“南阳袁家”。袁氏四世三公的名号可不是摆设,几代人的广布恩德,不仅威望漫天,门生遍地,而且故吏满天下,众心归附。袁绍又是袁家的长子,之前在东汉朝堂上担任过各种官职,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他还主持过诛杀宦官的行动,反对过董卓废立皇帝……1 }& s- @- }4 r: A
* R# s' G6 ?4 m8 c4 x, P再加上,他的弟弟袁术也加入了讨董联盟。袁术是袁家的嫡出之子,不仅占据了袁家的老巢南阳,而且兵强马壮钱多粮足,是讨董联军的主力,还为联军提供着粮草上的支持。& c+ k, O) L, ?+ M: k9 f0 a/ ]9 r
- S% J6 q, q- i$ W L! O2 a2 R于是,袁氏兄弟就这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并且至始至终,都是诸侯们所公认的头。 : v5 x5 J6 G3 n3 h' s/ `% M$ P) Y1 ^1 V2 ]& z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析这场战役的过程: : m, Y8 W9 i" y6 f9 p ! E+ ~7 U0 X- g" s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军一方先出战的是猛将华雄。他毛遂自荐,为董卓军之先锋,领兵五万对阵诸侯联军。先是大败鲍信,接着又利用孙坚军粮草不济,军心混乱之时,突然发动夜袭,再胜一场…… * H1 J+ w5 ~1 X2 x/ T- K2 K# c 6 N( H& h& _( W7 V! V2 D! k初战不利,折了锐气的诸侯联军,虽人多势众,却也感到一筹莫展。面对华雄堂而皇之上门的搦战,竟然毫无办法,还连续折了俞涉、潘凤两员大将。幸亏这时候,刘备身后站出了关羽,以“马弓手”的低下身份主动请缨,并上演了一出“温酒斩华雄”,才遏制住了董卓军咄咄逼人的锋头。 / o; S7 h' x; J) A$ ^! ^/ R , O+ s% y! {6 U* y. }之后,双方主力在虎牢关会战,董卓亲率大军赶到,并由吕布出战,连斩诸侯联军数员猛将(穆顺,方悦等),风头极盛,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时候,又是刘关张三人挺身而出,来了个“三英战吕布”,联手将其击退,才使得联军反败为胜。 9 \4 b, I2 [0 J# m/ }1 V) z s. t. f4 w
接着,连吃败仗的董卓,惧怕刘备三人的勇武,以及联军的人多势众。故听信李儒之计,迁都长安以避兵锋,临走时还搞了个残忍的“焦土战略”,将宏大的古都洛阳一烧了之,焚为灰烬…… / g; W. K6 o" E1 @ 1 k0 L1 h W& a/ a) }* }1 e: X6 F然而,真实的史料记载,却与演义上所描述的战役过程大相径庭! 2 m- H9 l+ G) S+ e6 s' u) K: {. u9 x/ ~" D! J* R' s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刘备并没有参加诸侯讨董之战,因为这时的刘备,尚在公孙瓒麾下打工,只是个别部司马的小官。而公孙瓒这时候,正在幽州和北方游牧民族打得热火朝天,压根没有多余精力去关注关内的事情,就更别提参加关东联军了(演义上说,公孙瓒率精兵一万五千人参加盟军,还在虎牢关下和吕布单挑,打了几十个回合)。9 P) a& d# \" @. h1 L
6 E; Y9 A. L. E U; O& R9 g! A4 E就此,我们终于可以把“关东诸侯联军讨董”这件事情,完全看懂,并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 ?. Z) Q. ~$ s8 r5 W $ U& b& [. T) y, H* w% C& F* f与其说这是一场勤王救主的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沸沸扬扬的政治闹剧。或者,这次事件也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汉末诸侯们的真实行径:有人努力作战,有人袖手旁观,有人牟取私利,有人出手卑劣…… # l6 z' g" m: w, `7 \# ~$ L2 e, S& c% B! ^( H
可以说,在乱世即将来临的前夜,天下的各色人等,各种手段,都在这场闹剧中表现得无所遁形,显露无疑。+ Z( z S5 k# U ]+ r! r2 Q
3 c+ |( Q, r; O8 k/ d- W6 x
历史上真实的联军讨董,大致的过程和内幕,就是以上这样。没有华雄当先锋,吕布镇虎牢等情节,也没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精彩桥段……刘关张三人,根本就没参加这场战役,而华雄和吕布,虽然参加了这场战役,但也基本上只是打酱油的小角色。 * K- @" h/ ~- r; u0 K. q 4 u y* @* q6 J真正在这场战役中战场主角,是联军一方的孙坚,曹操,和董卓一方的大将徐荣等人。不过,战场上的胜败并是这次事件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各色人等的各种表演,才是这场戏的真正“戏肉”……# i# b6 Z2 t* w% V5 z9 l2 ]# b
! ~! J9 [1 C9 I+ N$ a' J
最终,就如同《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一样,关东联军内讧严重,逐渐瓦解,正副盟主袁绍袁术二人,又不出来主持大局,也只能是慢慢散去了……& l+ k% y# I: G: g; ~9 o: @) U! F# i D
: N$ k. Y! [- L
从此,董卓在长安的统治地位愈加巩固,自称太师,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而且更加变本加厉地压制年幼的汉献帝,几乎已经是到了肆无忌惮,无人约束的地步。 $ \$ p1 d) p9 {+ [7 E T) T h9 J; q6 z v q
事实上,这时候的东汉朝廷,也是从名义上到实际上,都被董卓所掌控。 : T! V Y/ z$ A$ F. q" ?# Q5 a: p2 I8 o U' w# s+ }% k; X- W
各地诸侯间的争斗和杀戮,也已经完全公开,因为不再有皇权能够管束他们,甚至也再不需要假借任何名义了。- H8 Q5 v' y% `$ E$ q# z* l
& J4 n j8 P. z, p- x5 t' V$ F就此,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割据一方,弱肉强食的汉末乱世,真正来临。三国时代的序幕,也从此正式拉开…… + e [# |; _: l 4 M9 h) N4 E/ U& n. f' J" HPS:孙坚和曹操,是在关东诸侯联军中,和董卓作战最积极的两路人马。而且他们二人,在战斗中都是奋不顾身,和死神险险擦肩而过(对手都是徐荣,曹操为曹洪所救,孙坚让祖茂引开敌军)……, L0 U4 N t- e7 E; L, Z
( [2 ]& C9 p: R# T
要知道,这时候的孙坚和曹操,都还没有什么地盘和势力,甚至算不上主要的诸侯之一(曹操委身于张邈,孙坚隶属于袁术)。能够以自己的偏师之力,敢于和强大的董卓军较量,这点对他们俩来说,真的是难能可贵,也算是在尔虞我诈,相互算计的关东诸侯联军中,两股不随大流,“敢忧天下之忧”的清流。" ] Y9 z7 w/ I( U9 R
4 p# k G$ U" e7 ?6 G+ K
所以到后来,曹氏和孙氏最终都成为天下三分之一,除了偏安一隅的弱小蜀汉之外,他们基本上占领了整个中原大地。5 S, Q" G# ~" C
# K) S9 l* \3 L$ l: D; j7 L而包括袁氏兄弟在内的其它诸侯,虽然一开始貌似强大,却都在之后的诸侯纷争中,逐渐消亡。 8 C. o8 D7 L X# f G1 I 2 Q4 N3 O; m k看来,这样的结果,并非是偶然……3 J% g1 y7 y ^8 J7 `, X#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