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8 u N: }* u) ?. G
汉武帝时期,曾经发生过两次巫蛊事件,一件是失宠皇后陈阿娇涉嫌诅咒武帝,另一件是卫太子刘据涉嫌诅咒父皇。后一件的后果极为严重,引发了太子刘据与武帝的军事冲突,太子兵败自杀,卫皇后自尽,汉廷中枢政治剧变。. t: Q9 ^% s# ^( N6 M: b
9 b& ?! |: f1 T {, e3 U$ N
要厘清卫太子巫蛊之祸的整个事件,就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巫蛊”。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名著《金枝》中曾对原始文化中的巫术做过描述,他认为在很多原始巫术中,通过攻击偶像惩治仇敌属于交感巫术中的模拟巫术,它所依据的巫术原理是“相似律”——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存在交感关系。 $ P9 |3 }6 \; L6 m# Z$ @+ I7 f- S; A
基于这种相似律的存在,施行巫术的人可以通过对不同的偶像,诸如画像木偶、土偶、草儿纸人、蜡人等,施以不同的惩罚方式,譬如箭肚针刺、劈裂、束练焚烧埋葬等等,这些统称为“偶像祝诅术”,而最终的噩运将要降临到那个被惩罚的人身上。% d) P$ t5 l* r2 q: @
" V( u1 k+ M& }9 X, Y. z# |
如果按照这个解释模式,秦汉时代的“巫蛊”就很符合这种原始巫术的特征。所谓的“巫”,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解释很多,其主流诠释就是上古先民社会的神职人员,与政治权力复杂纠缠。从文化地理来看,上古三代至于先秦,“巫”文化在楚地最为盛行,据《国语·楚语下》记载观射父对答楚昭王:, Y2 d, Y: l% a, B4 x
4 e/ s! v) n( J/ u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 H l* c/ w _* p+ `+ M , ?: {; i" C2 }& C按照这种解释,“巫”拥有非常人所及的知识与智慧,他们是天地之间的媒介,垄断着对宇宙现象与神秘力量的解释权。汉朝与楚国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上受楚文化影响也是可以理解。 # B( q. L* j6 K2 C ! ~5 J' E' H- g) ~: L那么何又谓之“蛊”呢?“蛊”的原义,是以毒虫让人食用,使人陷于病害。《说文·虫部》云:“蛊,腹中虫。《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 _: p [, l0 Q
; R* H- H, p9 }0 X
“巫”与“蛊”的结合就意味着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巫”使用“蛊”这种手段来加害于人。在汉代流行的“巫蛊”形式,是将桐木削制成仇人的形象,然后在桐木人上插刺铁针,埋人地下,用恶语诅咒,企图使对方催祸。根据邓启耀的《中国巫蛊考察》一书的定义,中国的巫蛊之术指的是: . } C8 W( E3 \% S4 o: ]: e4 N1 H: H2 {9 `' x( l
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取得被施术者身上的一点毛发、指甲乃至衣物,做法为诅咒后或埋人土中,或以针钉相刺。据说,被施术者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刺偶像的哪个部位,真人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感应性伤害。为了折磨仇家,施术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钉铁钉并合厌以魔鬼偶像,最后才以巨钉钉心,弄死对方。 . ?$ \' p! `* A& m+ X8 Y: T* D4 F3 i0 }: W; k
虽然“巫蛊之术”是神秘主义文化,甚至相较于儒学,可谓一种邪术。但是,“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传统影响下,汉廷统治者最初并不禁止“巫蛊”。刘邦在吴中地区时曾“悉召故秦祝官”,命令各县设置官府管理的祠社,并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 v4 [0 D, v8 X& _+ u
1 L7 E0 S& v- ?2 g* I4 l初定天下后,刘邦又根据修筑社祠,以长安为中心,根据地域名称设置巫祝,命其按照时令祭祀不同神祇。可以说,楚国的“巫”文化是汉代国家神学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在儒学“君权神授”理论建立之前的国家神权理论来源。9 B9 R+ N8 F4 m# f @: v
& M4 D5 s% ]. f9 [
汉文帝二年三月,朝廷特别颁布以一道涉及到“巫蛊”问题的诏令: 8 m6 d0 U5 q' i$ S8 [% c _9 @: L8 z5 t3 l5 X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族,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 j3 m3 V4 h% j T( a ( ?) `% E) | U& u# j从文帝的这个诏书看,当时的汉廷对于“巫蛊”之事还是比较宽容的,基本将其视为“细民之愚”。但是,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改变了帝国对于“巫”文化的态度。发生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涉及多方因素,与汉廷权力斗争、治国政策等复杂纠缠。 & x9 h6 t' |9 }% k X4 L. Y; p( [
《汉书·戾太子传》对“巫蛊之祸”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载,其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这句话将“巫蛊之祸”的原因归结为武帝晚年,皇后卫子夫失去宠爱,奸臣江充上位,在他的构陷之下,才发生武帝父子对抗的“巫蛊之祸”。( v2 S X1 B. L& r+ M
: m& Z" u* P; k. r7 p" ]/ h, @事实上,将整件事情归结于江充,实在是过于夸大这个人的作用,也是将复杂的政治斗争简单化了。“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这首流行于武帝时代的民歌,很好地说明了出身平阳公主府“讴者”的卫子夫见幸于武帝之后,卫氏外戚集团兴盛的历史。《汉书·外戚传》记载: 4 Y. t% {% a v# i# E i9 V ' w. A; S) n0 }4 H* [; n& g0 S; N 先是卫长君死,乃以青为将军,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青三子襁褓中,皆为列侯。及皇后姊子霍去病亦以军功为冠军侯,至大司马骠骑将军。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卫氏支属侯者五人。青还,尚平阳主。& m A) O- O' R" }2 n2 }7 k% Z) e; u
- Z T7 D% [- ?! B! b1 E% p2 T2 y另外,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也因卫氏势力而扶摇直上,据《汉书·公孙贺传》记载: : G8 @3 c! K( T% }9 {$ y/ n7 u* k; T, [2 @( K! r# G; S6 r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五岁,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出,有功,封南窌侯。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无功,坐酎金,失侯。复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 " r' d, ^7 Q5 v7 V# o9 R" ~$ ^/ Q2 w# Y* q* K5 F. [) v l; E
卫氏集团的崛起,离不开武帝的刻意扶持,用意在于制约外朝集团和旧外戚势力。当卫氏集团过分强大的时候,新的势力就会在皇权的支持下勃兴,起到制衡的作用。当卫氏集团形成气候之后,新兴的李氏外戚集团便成为武帝手中的权力平衡工具。 5 _) a. g4 z A6 O$ [) H! f/ c; D. I6 q$ F1 f. g) K, o)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乐师李延年献出自己的妹子李夫人,换来的是李氏家族的荣耀和富贵。李夫人所生一子昌邑哀王刘髆。与卫氏集团类似,李氏外戚也是一个军功家族。因为李夫人得宠,其兄李广利也成为统率大军出征西域和匈奴的名将。7 q& {: |: ~: C
* N c6 y8 v$ b3 {
李氏集团当然不仅只有李夫人和李广利,还有刘屈氂、莽通、商丘成、莽何罗等人。在这些人中,刘屈氂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行政职务是涿郡太守。征和二年, 公孙贺因罪下狱,他取代公孙贺为丞相,封澎侯。 3 I3 E6 G2 @1 f; |' r; \$ d% [4 N2 Z- c
刘屈氂虽然是皇室身份,但地位权势并不如李广利这样的外戚新贵,所以二人结成了儿女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刘屈氂能上位当上丞相,与李广利的推荐不无关系。& f4 _2 z+ @$ i/ V! D; Y/ Y
7 a0 q. i8 w' V3 f6 C' y随着卫青、平阳公主的死去,卫氏集团的地位在征和年间已经岌岌可危。据《汉书·卫青传》记载:“自卫氏兴,大将军(卫)青首封,其后支属五人为侯,凡二十四岁而五侯皆夺国。”卫氏侯国皆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公孙贺之子、太仆公孙敬声挪用北军军费一事,则揭开了卫氏集团覆灭的序幕。据《汉书·公孙贺传》记载:! u' s l4 k% @2 j( }5 W# n
! }+ [0 z# f, @
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 Q/ P* T2 M; X6 g ^ + I5 ~, _" i$ b+ d: V+ m6 J" `- N公孙贺为了给自己儿子脱罪,主动承担缉捕朱安世的任务。这个朱安世号称阳陵大侠,是与郭解、朱家同一类型的人物。朱安世被捕之后,反而大笑:“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朱安世在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0 N. e1 h1 v5 R# T3 P1 [
" G5 T3 j a h朱安世,这样一个江湖豪侠,竟然开启了大汉朝一场惨烈的政治斗争大幕,“巫蛊之祸”由是而起。如果揆诸文帝二年所颁布的《除诽谤妖言诏》,武帝时代的这种“祝诅”之事应当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武帝不同于乃祖,从对陈皇后的巫蛊事件处理就可以看出,汉武帝有心摆脱楚地巫风对政治的影响,何况这种“祝诅”指向了皇帝本人。; g, w7 a" ~" \4 R
5 z& i% P8 d1 U+ P X; Z: T8 u; u
朱安世的告发,促使了汉武帝对宫中“巫蛊”的调查,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江充介入进来。很多史料和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江充是将事态激化,并引向卫太子的关键人物。根据《汉书·江充传》记载:“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 E+ K" g6 Z9 _
6 E; Z% C( g9 n+ _- H( P
江充其人,本名江齐,赵国邯郸人,其妹曾嫁与赵国太子刘丹。但是,赵王家族乱伦胡搞,太子丹与同母姐姐私通,此事为江充告发。几经周折,江充进入长安权力场,成为皇帝的直指绣衣使者,有点像盖世太保的意思。 9 W, D% X( {- o) L% j( |* V0 u$ Y! V" L3 u# g8 y& h' F. s3 r
出于对于权力控制的紧张,汉武帝除了启用寒微外戚制约勋旧贵族之外,还任用大量酷吏监控新旧贵胄,江充就是其中之一。江充与卫太子刘据之间有矛盾,但是从问题本质上讲,江充在矛盾中并没有多少越轨的地方,他所履行的都是武帝赋予的执法职能。《汉书·江充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 p4 D* ~4 Z4 A0 G: B4 i4 r- S( Y. ] b
后充从上甘泉 ,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曰:“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 P& G4 d/ Q* u- I9 P
, H; x5 C- V0 }% {% ] |后世一些历史研究者将江充及其家人早年与赵王家族之间的旧怨与“巫蛊之祸”联系在一起,江充被描绘成一名向汉室复仇的复仇者,“巫蛊之祸”被诠释为构陷卫太子和离间武帝父子关系的政治陷害。7 r9 n4 O, ?2 `3 p7 ?/ M5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