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44|回复: 0

投机失败的皇亲国戚——董承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2 07: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k4 {& G% u; s8 ]; E
一说起董承这个人物,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会想到三国时代著名的“衣带诏”事件。
5 f8 ^6 v5 {% a. v( s1 b3 Q# e7 C: I& |5 i
是的,在《三国演义》中,董承被描述为一个对汉献帝忠心耿耿的人物。当初董卓乱政,迁都长安,汉献帝在董卓死后东归洛阳,半路遇上董卓余党郭汜,欲劫献帝至郿县。危急时刻,身为皇亲国戚的董承率兵救驾,击败郭汜,保得献帝平安。之后又与杨奉竭力死战,杀退前来追赶的李傕、郭汜等,最终成功护卫献帝回到洛阳。
6 h4 ?8 s5 v% }4 o2 S6 d: `* a' i; n( s# L" D9 R% l
之后,曹操接献帝去往许昌,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权模式,将皇帝当成傀儡。
% p, Y- z/ r* H0 ^
" K. l. z% l0 f/ L眼见曹操专权,皇上失威,汉室也名存实亡,汉献帝以“衣带血诏”面授董承,要召集朝中大臣,除掉曹操。于是,董承便与马腾、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刘备等人,共同筹划了谋杀曹操,夺回帝权的计划。, O5 m- S! i1 _/ l2 K
9 u2 N/ Q/ [* r5 Y( D" r
却不想,因为一小仆秦庆童的背叛,而泄露了策划已久的密谋。衣带诏事件暴露,所有参与的人都受到牵连(除了出逃的刘备),董承更是因此被曹操囚禁下狱,全家问斩……
( W* n  A. x- S
* K9 Z3 ?+ C: d* E  Q& i8 s总之,从演义小说上的剧情来看,董承是一个值得尊敬,也值得惋惜和哀叹的人物。令人尊敬的是他对汉室的忠心,对皇帝的忠诚;令人惋惜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密谋杀曹,眼看成功在望,却被区区一家奴出卖,导致功败垂成……
2 G; X' ?- C( X  ^2 K6 n/ e
1 E* Z; w; O4 d9 v5 u" R历史上真实的董承,是否也真如演义上所描写的,那么忠心不二,高尚伟大?
1 J8 D* U1 D4 ]  F, ~$ n+ I: Z* [: A
其实,真正的董承,远没有小说里面那么人格崇高。
6 v4 W% E9 ?/ `
; u6 u# }: w3 p3 k他护送过献帝回洛阳是真,密谋过除掉曹操的计划也是真,但是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投机目的。他是个有野心,也有图谋的人,而且根本不是对汉献帝有多么忠心耿耿。
# T; A6 @( i6 y% W. [2 l: x  d
4 t; m3 C& h, j* X7 h6 e, k我们还是抛开小说中的虚构成分,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来解析一下董承这个人物的真实形象。
7 i4 I- k9 t" Z- }- I0 ~
, C2 g; t$ \/ j+ j6 Q, l8 Z& r& a% ]据《后汉书》记载,董承与汉灵帝刘宏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而且,他一开始是在西凉军中效力,是董卓女婿牛辅麾下的人。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在西凉军中的具体职务,但从他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担任的应该是领兵偏将一类的职务,在董卓军中也有一定威望。
$ m2 C5 G7 {& ]7 `3 i
) C, N. K/ A7 ]1 ~, ~5 @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刻意隐去了这一段,关于董承的早年经历。一出场,就给他安上了一个“国戚”的名号(那人来见天子,乃国戚董承也)。
  q6 _/ d6 L' [; t
9 ~# P4 e5 I3 y( i& C% x4 [这个国戚的身份,是怎么回事呢?据史料记载,董承的女儿(演义上说是妹妹)被汉献帝纳为贵人,所以他也算是和皇上攀上了姻亲。然而,这应该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
5 X8 ?" C+ J! @4 s5 r) h( V0 U( |" V
众所周知,皇帝的婚姻,从来都是和政治挂钩的,虽然汉献帝只是个傀儡,在董卓的安排下登基。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汉朝天子,不是什么样都人都能成为妃嫔,更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攀上姻亲等。
) G. r: j3 U6 o$ X$ {  r% p+ ]" V1 p: W! t( N6 V: l- o' t7 k
而董承,虽然是董太后一族的人,但其身份就是西凉军的一个普通将领,试问何德何能,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帝的贵妃,并和皇帝结为亲家?6 C0 ^9 Q+ N8 s# z: y3 u
5 r6 t- o% \  V- K
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汉献帝纳董承女儿为贵妃的时间,但是根据事实推算,极有可能应该是在曹操迎献帝到许昌以后。因为这时候,董承也算是护驾有功之人,被封为车骑将军。以这样的身份,也就有资格,让女儿成为献帝的妃子了。5 S$ @- I6 `4 l
& P0 d' s, P* n1 [1 D6 t/ F
所以,董承真正成为国戚,是后来的事情。一开始“迎帝护驾”的时候,他的真实身份和目的,都是值得商榷的……
; T$ ?9 J. ?6 P) G* u# s  m
8 O& x0 y# U9 u1 ]前面已经说过,董承最开始是在西凉军中,牛辅麾下效力,并没有什么名气和威望。他是如何从一名职位低下的军中偏将,而逐渐赢取到汉献帝的信任,并爬上高位的呢?
$ V  c+ ^: F/ m+ ]8 j
. g7 X! d' U0 f( D; R据史料记载,牛辅在董卓死后,旗下军心不稳,他唯恐部下叛变,于是带上军中细软逃亡。然而在携金出逃的过程中,他又很快被人所杀,头颅献于汉献帝帐下。4 h! ]6 j/ |/ P$ g2 R: t
* u7 s4 f/ }6 y: H. O5 X
而董承作为牛辅的部将,很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刻,率部投降了汉献帝(其实真正掌权的是王允,吕布等人),得到一个反正立功的名号,并开始洗白自己西凉军将领的身份。
) V  }, r  H8 [0 C# F* S5 z4 V! L, \' s
然而,由于王允的错误昏招政策,激起了西凉军其它各部的奋力反抗,长安城很快又在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率军攻破,赶走吕布,并杀死了王允等人。" f. [% @% y0 F% W7 }
5 V" e8 f6 @& _: [' Y& Z% r; u4 K
这时候的董承,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u% X# a  n2 ?$ \; t

. u: D1 o6 @' q; {看起来,董承并没有像徐荣(也是西凉军投降将领)等人一样,为皇上尽忠,战死在长安城下;而是像胡轸一样,先降后叛,立刻又倒戈到了李傕、郭汜那边,不但保住性命,还保住了自己的军中地位和兵权等……
& h' r8 Z/ K6 y: R$ X0 z0 g* j; e8 S# V# Q6 Y
就此看来,董承所谓的“忠心护主”,完全就是一句笑话,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玩的只是投机的那一套把戏。* r2 n, ?; X; }2 K$ e0 |8 C6 M

) j  j, r3 {; R% B7 ?0 {  w. q3 p之后的东汉朝堂,进入了李傕、郭汜二人的争权时代,这两个家伙的残暴程度,比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继续横征暴敛,还相互看不顺眼,不断兴兵厮杀。原本就已经日渐式微的汉献帝,现在每天都处在李郭二人的刀兵相交之下,活得是胆战心惊。( H/ t, [% q: G

) ~; M; M) g& W' g2 B$ j) y然而这个时候,董承却逐渐在向汉献帝靠近,并获取了更多的信任。$ o# E" }8 y2 n4 R! \

1 h. j- f6 p7 R: {. |史料记载,在后来献帝东归旧京洛阳的时候,董承就是最主要的“护驾者”,已经算得上是最受皇帝信任的亲近人……5 p8 z/ F) I( s! n) Q" G6 K1 T; n* R1 `

9 h, Q4 w( U0 U! k董承又是怎么混到这一步的呢?
/ Z( S' X$ }& @6 Z3 g7 @" w5 D( Y3 U6 W
很有可能,在李傕、郭汜二人相互厮杀的时候,他没有参与两人之间的拼杀。反而是率领本部兵马,保护着汉献帝的行宫……这种雪中送炭式的效忠,自然是很能容易赢得献帝的信任。" E8 g. v# k1 S1 R9 p- b
% _& }* J# ?7 S. O8 s
看得出,李郭二人乱政的这段时间里,董承混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此,董承又一次洗白了自己的身份,不再是墙头草式的投降将军,反而成为了一心护驾的忠臣。6 N9 b* ]7 l2 {3 f  s( b7 i1 m

9 c+ N) p6 m% x5 n6 u就此看来,董承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眼光的。他成功利用长安城中两军相争的混乱形势,在皇帝面前挣了表现,也在天下人面前表明了自己忠于皇上的态度,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9 f: u+ z6 q0 F' W& e! x
: X$ m2 ^5 }3 f! t, p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董承在“护驾行动”中的表现:
5 @; z4 s3 K7 _0 G% I; R2 `9 C+ ?5 g4 M% T
《三国演义》上说,一开始汉献帝东归,并无人护驾,行至途中,才有杨奉,董承等人赶来,加入了保驾的队伍。
/ ]! U& k# `9 C. I7 t6 Q# @
: d8 A! [$ x3 C# r2 c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董承一开始就被封为安集将军,主持整个东归事宜,同行的除了本部兵马之外,还有郭汜、杨奉、杨定等人。* c+ f* [5 _( \
* C$ ^0 U0 W& u5 L1 g8 C
行至半路,郭汜突然反悔,想挟持献帝到郿县,继续成为他的傀儡,杨奉与杨定引军击败了郭汜,才保得汉献帝继续东行。. T! w6 m4 e6 ]3 {6 i. V1 s$ H

- V7 e% v1 l8 r) ?之后,当东归人马到达弘农郡华阴县时,李傕与郭汜又率兵杀到,要抢回献帝圣驾。双方在弘农郡东涧大战,董承和杨奉战败,死亡的百官、士卒不可胜数,女眷辎重和皇室的各种器物典籍,也全部被丢弃……% B% V8 x7 _( V

+ t* W1 [5 M) i% t% K4 u杨奉和董承假装向李傕等人求和,暗地里却派遣使者,前去河东郡招纳白波军将领李乐、韩暹、胡才等人,同时,还找了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借得数千骑兵,终于反败为胜,大破李傕等人,献帝车驾得以继续东进。8 {: S# Y! m6 }& _6 S) \! W- N
# [- U. p/ k2 u4 g2 q
然而,不久之后,李傕再一次引兵追来,双方再一次大战,董承又一次战败,朝中百官也再一次惨遭屠戮。最后,杨奉和董承连夜护卫献帝渡过黄河,进入河东,得到了河内郡太守张杨的保护,才勉强摆脱了追兵……4 |( P/ A: V+ J* }" \6 u

1 h  A( I3 g0 ?7 K! G9 O/ x不过,刚刚摆脱了李傕、郭汜等人的追击,护驾队内部又闹起了矛盾,韩暹,张杨等人也起了争权夺利之心,甚至领兵进攻董承。好不容易回到洛阳的汉献帝,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X2 y) y. A/ L# c  F4 x" {0 ]

4 _$ K$ k. f. [' m) |无奈之下,董承不得不秘召兖州牧曹操,出兵勤王。然而,曹操提出的条件是,要求献帝迁往许县,并将许昌改名许都,从此定驾于此。无可奈何的董承,最终也答应了这一点,并带着朝中百官,和献帝一起赶往了许县……
$ D; U, Y3 J, ]  S
) M8 G. s* n& X! h. H& H: Q: p客观来说,这段护驾到过程,和演义小说上的描述倒也相差不大。董承在整个东进行程中,确实是一路都保护着汉献帝,而且展示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斡旋能力。$ H! s# n8 c) n0 X# ]7 }: ^5 u
: |) D3 r0 ^! D; W6 d5 g& L+ j
不过,由于对手太多,实力太强,而且考虑到他还带着汉献帝这么一个大包袱,随时要护驾,无法机动作战……所以他这一路输多胜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 J% I- n5 k: g+ j. i' P8 ~' B
+ I0 k  ?, O) R$ `% g3 e  A最终他能够排除万难,带着皇帝东归洛阳,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挺不容易了。; @1 c7 @( M# |$ \
) Q# Y7 Y/ r. o: m( _$ P) `
不过,董承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效忠汉室,忠于献帝吗?
$ v8 Q1 }* {: K5 D5 i5 @6 E4 Z) O
( d- x9 z5 t+ Z9 Y- i/ p当然不是,这其实是他又一次洗白自己身份,并向皇帝靠拢的手段。
3 g# w0 Y: S" |9 P% K/ ~2 n/ T* a+ l" j8 `! s& i! A0 U
事实上,董承这一次也是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3 r7 n+ c2 E7 C" j' W" c) P3 B/ f- x; ~6 ^) ^9 Q0 d7 M
在这一路东归的艰难行程上,他和献帝之间,已经形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过命交情。从今往后,他已经俨然成为了皇帝眼中的最受信任的人物,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 b: ?* V  g. F7 u; H' _, q2 e. }1 I' G
来到许昌以后,董承作为之前护驾的最大功臣,升任了车骑将军,这可是一个非常高的职位了。不仅如此,董承的女儿,也被汉献帝纳为贵人,他也正式成为了“皇亲国戚”,在外人面前可以自称一声“国舅”!
5 b" U5 Z& i% W1 t
) K- E2 Z2 j6 V- e或许,站在一般老百姓的角度上看来,这已经是极其显贵的地位,算得上是普通人想象中的极限。一个人能混到这地步,完全足以光宗耀祖,名垂千古,人生目标也该得到满足了。
' ~1 W4 O- \0 ~+ e+ M
+ y5 @9 u) {8 P4 y- _9 t& N$ O然而,董承却不满足,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真正的权臣,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一个车骑将军的职位,和名义上的国舅名号……; @$ b) b9 s+ G8 k

# P% K" [0 e% U2 P接着,我们就要说说董承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戏份——衣带血诏事件。
  t/ I0 J/ x4 s: z/ a
0 \) j8 ?) G8 E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衣带诏是汉献帝发起的,他不忿于被曹操架空,再次成为傀儡,故咬破指尖,以血代墨,将“除掉曹操”的诏令,写在白绢上,再封入赐给董承的玉带之中,以此传诏……8 F7 l0 k5 S5 _3 B) w$ M
' k  h% D1 A. o% x
事实上,汉献帝从跨入许昌皇宫的第一天起,就真正失去了所有权利(其实之前也没啥权利),也失去了自由。成为了曹操的工具,以及“名正言顺”的招牌……
+ z  g* L: v0 [2 a1 C1 t0 Z; k2 {# X; N; l7 T
至于在朝堂之上,掌管各部权力的都是曹操的亲信人等,至于跟随献帝一路颠沛流离过来的朝中百官,都被派到了各种无权无重的闲职上。
) ~7 [8 g! c4 R  X5 ~1 H, ~9 x  g" q7 |/ ~* N* c6 [
不仅如此,曹操还以保护皇上安全为名,将自己的心腹护卫布满了皇宫内外,就连在天子的寝宫,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有卫兵监视。
' ^8 @; l. e  a# P. g- k8 ~
5 ]. H9 q; t- h试想,当皇帝当成这地步,也是够憋屈的了。似乎,汉献帝有充分的理由,除掉将他近乎置于囚禁之地步的曹操,夺回权利,并重掌朝政。! T) h/ _* M$ g1 n9 G& _
7 _) P5 K3 B4 r% V& b) w& J
所以,《三国演义》上,详细地讲述了汉献帝发动“衣带诏”的过程:
! E( u! {+ {% I9 C! n4 B) q. U% A! ~* p' T' w) X0 e& `1 p
为了避开老曹卫兵的日夜监视,汉献帝在寝宫熄灯后的黑暗之中,摸黑将诏令写在了白娟上,再由伏皇后摸黑缝入玉带中。再以赏赐玉带为由,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诏令送到董承手中……
$ k% q) R: h! _9 |9 d1 x
0 v; [, l  i- z: t: n然而,关于“衣带血诏”的详情,后世的记载并不一致。《后汉书》等史书中,记载确实是献帝下了这道密诏(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然而《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董承只是“声称”自己受到了皇帝的密诏(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 K8 m; L2 t! W$ M4 x* H* J

2 M* D4 p/ L- C" o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是真实的呢?* N$ Y! E* Y; {8 f

( C9 Y7 P0 D: N- p1 h8 V个人觉得,后面一种可能性更大。所谓的“衣带血诏”,是董承编出来的,而且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在谋划并实施这件事情。
* \; i+ x% X% W7 T
$ |+ t6 l# O, Z, Z/ {原因很简单,汉献帝并不是傻子,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睿智是并不缺乏的。作为一个皇朝末世的傀儡皇帝,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身份,也明白在这天下纷争的混乱形势下,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存。4 T" p# R7 v5 Q5 {6 l' l) k# g
* w$ n0 a+ u% `4 Q4 t2 D" m& N' q! c
说白了,汉室已衰,经过前些年宦官掌权,何进干政,董卓乱京,李傕郭汜争霸等闹腾过后,皇帝的威信已经轰然倒地。想要夺回权力,重振声威,再掌天下,迎来中兴之世,难度实在是太大,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8 z2 e3 \- H  H* o* F8 \: r/ f' E9 k1 P1 Q$ X
而且,曹操不是董卓,他的军政能力,驭人能力,都不是后者能比的。, O% ^: d* x. \# h& u+ G
, t1 a) }. k. P' J$ P$ Z
曹操麾下不仅组织严密,而且人才众多,凝聚力强,形成了真正掌控权力的整个曹操集团。就算能暗杀掉曹操一人,那曹氏集团的其他人,就会从此以后都忘掉曹操,效忠于皇帝?
, D* Y+ f2 Y+ X; D# I$ F- J& Z8 [5 G1 |; `5 G4 x
更何况,就算能成功招降曹氏集团,并且控制曹操的领地(兖州,徐州等),天下群雄割据,兵祸连年的情况也并不会改变。因为各地的诸侯已经形成了气候,刘表据荆州,孙氏占江东,刘璋领蜀中,马腾霸凉州……" u# l! k( x4 O% g! M3 P  _& @5 h  h

3 M+ [" N& m' }) G尤其是北方的袁绍,已经扫平了公孙瓒,独领北方四州的地盘,声势浩大,不日便会安定河北,伺机南下。从之前袁绍不肯“迎皇帝”的举动看来,他恐怕和袁术一样,也是个一心想当皇帝,以袁氏代刘氏的人。, b, s# S+ c+ q9 F; ~

0 l, I$ C( T3 Q: ~% i试问,若有曹操在,那曹氏集团还能和袁绍抗衡,献帝至少还能保持一个皇帝的身份。要是曹操都没了,那么袁绍的南下,还有谁能抵挡?到头来岂不是只能兵败禅位,提前结束自己的皇帝生涯?
% j' F- q" U  S% V( F4 _$ }& L( p
& g, f8 n& [+ J( ^所以说,并不愚蠢的献帝,不会去做这种风险极大,而且到头来还得不到好处,甚至很可能还会有很大坏处的事情。) @1 p5 f; ^9 u9 i
- l" t/ _' N  u2 R
唯一有动机策划衣带诏事件的,只有董承。他辛辛苦苦这一路下来,靠拢皇帝,和李傕郭汜翻脸开战,并保皇帝东归洛阳,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攀上朝堂,成为权力核心的人物。然而没想到,到了许昌之后,他却和献帝一样,完全被架空了权力。
& E2 W- v; s* l* C
( y+ ^7 c) v  a, R" ~8 d5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为了让这一路下来的心血不白费,董承便秘密召集了一些朝中大臣,如:偏将军王子服、越骑校尉种辑、议郎吴硕、将军吴子兰等。
2 s8 S# V3 x& Z: m$ `
3 W0 o+ [, U2 W$ I7 B( t他声称受到了皇帝的“衣带密诏”。因为他是当今除了曹氏集团的人之外,唯一能接触到皇帝的人。他的女儿是献帝的宠妃,他完全可以声称,是在看望女儿的时候,皇帝借董贵人之手,将诏令颁发到他手中……1 M% [6 c4 l1 j) {: i, I& E* x: |
* ^9 V/ H1 J' L' {9 A! C  L
然而,想要谋反,没兵没将可不行。董承之前麾下的人马,早已经在东归洛阳的路上,拼得所剩无几。侥幸剩下的那点,也在来到许昌之后,被曹操分化得差不多了。至于他联络的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等,虽然有些挂着将校等头衔,却全是些朝中闲人,没一个实权派,更没有掌兵的……
. q/ V. J* b( x% z2 u$ h3 k$ H5 c$ \( z2 ~% n9 P' _- i, ]
于是,董承找到了刘备,因为刘备是目前在许昌,除了曹操集团之外,唯一还有可能组织到人马的人。! x: S6 }* ^9 E; B

. c1 c" p& r* d然而,刘备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几乎是一眼看透了董承所谓的“衣带血诏”,根本就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而且完全就没有任何的可能成功,基本上是在向曹操送人头。
8 s/ m/ b9 h) ^2 x" L
2 X3 k8 E5 n$ k; |% Z2 F% h不过,刘备并没有当面揭破董承的密谋,也没有提醒董承,这事根本成不了。而是大大方方地答应下来,以“左将军”和“皇叔”的身份,加入了诛杀曹操的行动……9 h5 P8 C) m1 E1 T+ }3 E9 y8 s
2 o3 p. T9 ]5 h4 E
刘备这是傻吗?当然不是,老奸巨猾的刘备,其实是在利用这次衣带诏事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 O  R1 C4 k1 o2 V  _( w/ T
; P. k; w1 V, w) R& p8 M据史料记载,刘备在来到许昌之后,虽名为升官进爵,但实则是软禁,各方面都受到曹操的监视。不仅如此,他麾下原有的人马,都被曹操分散到各个军营之中去,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孙乾等铁杆兄弟,也被曹操派到各个不相干的职位上。
7 o4 |  i3 @  `& L; I0 T7 a" m+ U% j" _
也就是说,刘备虽贵为左将军,天子之叔,但其实完全成了光杆司令,连之前的老部下都联系不到。为了避开曹操的眼线,打通和旧部人马联络的通道,他之前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能成功。& V4 `; w+ F* Q, `

  Y( |+ y  a$ p0 |) U6 M# |9 S, J$ _而今,董承主动送上门来,自然正中了刘备的下怀,因为董承不仅在朝中位居高官,还是当朝国舅。虽然没啥实权,但帮刘备传递一下信息,联络旧部,还是很容易办到的。再加上,董承拉拢刘备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刘备的人马起事,这个“传音筒”的工作,他自然也是很愿意去干的……
( [- V; u/ z1 u7 L+ U  R9 ~, C9 K! z, Q9 a% b" j
也就是说,董承事实上是被刘备所利用了,之后刘备利用曹操派他阻击袁术的机会,逃离许昌,并带走了旧部,也是拜董承所帮忙。他对董承的说辞很可能是:许昌守卫森严,在这里想聚点人马,分分钟就会被曹操发现。而率部离开许昌以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准备起事。2 H, l2 b% Y0 f3 a

" d; ?! O+ t! k' d: @+ K1 Z+ M; {到时候,董承他们在城内干掉曹操,自己则趁乱率兵从城外杀进来,里应外合,这样大事可成……
1 H/ ^2 r3 J, x; u% @3 f1 U4 R) P0 ?. l$ C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刘备离开许昌以后,会合了旧部,并直奔徐州,斩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而与此同时,在许昌城内,衣带诏的事情也就此败露……* m4 S2 f( T3 i* _3 j3 Y, s
% D$ \- L; F% ?# v4 N4 q) O2 d
看起来,是刘备并没有遵守当初“里应外合”的承诺,反而是出卖了董承。$ o/ n6 ^) ~1 X5 N5 W: q
6 l  @& C6 k* f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刘备离开许昌,阻击袁术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219年)的十二月;而衣带诏事件暴露,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20年)的五月……  M2 q, R6 Q# t6 g, _! T7 B$ i
' y9 U  A. I) K" A4 v# z: C
从时间线上来推断,很可能是刘备刚刚重领徐州,便打出了反曹的旗号,而他反曹的理由,就是所谓献帝颁下的“衣带密诏”!这还不算,刘备还派孙乾联络袁绍,并带去了密诏的内容,给了袁绍一个最好的出兵借口。
4 Z# j9 j5 L' P, g. L. [- [  B
; q* d4 Q* y: P: x8 u4 i$ U一件原本应该密谋进行的暗杀行动,现在却被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出来。试问之前那些密谋的人,还有活路可走吗?
1 Z+ g" D! b  u7 ?. M. R3 j) L# a. w9 {
早就嗅到了阴谋味道的曹操,很快就挖出了衣带诏事件的人员,将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一网打尽,满门抄斩。就连董承的女儿,献帝的董贵人,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虽有皇帝皇后求情,也依然没能逃脱老曹的屠刀……
  K4 \9 }! ^1 z) k, B% q3 ]* m4 z1 T" a5 L, _8 U+ k7 j
至此,董承所筹划的“衣带血诏”事件,就这样以血腥的失败而划上了句号。不是因为所谓的“秦庆童告密”(秦庆童本身也是演义虚构的人物),而是由于刘备的背信弃义和不守承诺。; M6 p6 e7 T' ^& [. ~" H5 W
/ W1 F  }$ O( ~9 L1 K4 }- M
不过,衣带诏事件确实也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单是刘备在这次事件中,利用董承的帮助,率旧部逃离了许昌,最大的敌人袁绍,也就此得到了最好的反曹理由,借机出兵南下……1 k9 V8 ?( {( ?
2 F' ~- x  Z: \. h
而董承等人呢?却是赔上了全家的性命,最后只是给他人作了嫁裳,简直不可谓不失败……
  i9 A8 _' f2 L7 {- d4 l& g8 J+ f3 {: P
最终,董承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也不高。
! |5 M; E" Q: z6 O% U# O1 z6 D  {/ l4 W
清代《通鉴辑览》评价:董承智不及王允,而欲效图卓之举,非独自杀其身,适足以危其主,所谓志可矜而智不逮者也。然操之得入,本由董承,与正名讨贼者不可同日语矣。" s: d" G( @7 Z  ~
7 B4 S" O9 B# i/ K( N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论鉴》中评价:董承者,与乱相终始,无定虑而好逞其意计者。
! X8 |4 i5 T4 o
! ]; _) U$ d. f  s+ y清末蔡东藩也评价道:李傕郭汜,贼也;张济杨奉董承,亦无一非贼;
' V, |7 B  }# V* k; \( m- H" W0 w& p& n- G) ?6 K& A
就此,我们可以对董承这个人物,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W3 P. m2 r* Z; M
, u. s9 z: Y1 s+ q% y9 H# H
其一,他有谋略,也有本事,能够从一个西凉军的普通将领,而逐渐攀上皇帝,爬到车骑将军的高位,并成为皇亲国戚,确实也算是相当成功的。. w$ n& B/ e7 K$ k1 K
. M$ o  J- V; l7 z3 R# M4 r, N
其二,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确实一路护送着汉献帝东归洛阳,并不惜与李傕郭汜等乱党开战,也算得上是对汉室有功,这点无需否认。& ~: C6 [: A0 U& ^5 w2 s. u
, i9 e, y; F7 b* Q  B3 T
其三,董承从本质上来说,是个有野心的投机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代价策划了风险极大的衣带诏事件。
( z7 e. ]. D3 ~8 \$ `& [' y4 F& k- Z5 S% \
其四,董承的文韬武略水平,其实也并不高,至少比不上曹操,刘备这些顶尖的政治家。最终,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让别人得了利,自己却成为了牺牲品……  A1 j% x$ J8 _- X4 i' W
5 i: G) q- o/ ^* B* w1 S/ |  ^
说白了,董承的能力并不算强,他投机事情干得多,而且投机得并不高明。就算衣带诏行动能成功,侥幸干掉了曹操,以他的本事,又能压得住众人,主持得了朝廷大局,应对得了内外交困的形势?5 ~/ ]+ N  ?+ E, ?

! E* C( O' ]3 w恐怕,他到头来只会重蹈王允的覆辙,不是被曹操手下的领兵将领杀死,就是被南下的袁绍大军灭掉。而他所“效忠”的汉献帝,也将再次陷入群雄相争的猎物,继续颠沛流离,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 ?* n# L0 N; L* ?4 O: V9 [/ l* J& S2 B7 G$ R7 Q' i& O2 e4 N
PS: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美化董承,并将衣带诏事件刻意渲染成献帝所指使?+ [* @( x2 g8 I; |) m; f, z: ^

) A7 W/ b6 U% C9 x' b( p8 f# Q其实,在整部书“拥刘反曹”的写作立场下,这也是必然的。因为这样能大大渲染曹操的专制残暴性(拘禁献帝,屠杀国舅妃子),也能提升刘备作反的正义性(受皇帝密诏讨贼,师出有名)。
9 h* h/ p& Z3 W2 _1 D1 I7 ^9 Y
  Y7 g! ^7 F* B+ Y6 k然而,即便是在演义小说中,衣带诏事件的影响,也仅限于官渡之战前后。
9 y, G! [8 u/ F' |
+ Y8 W& s% d  {; H' }% ]后来刘备投向刘表,没有说自己受皇帝密诏;
5 ~3 a, r9 h+ p4 y6 {7 E7 S3 g2 |4 Y5 X2 B& w) X+ Z
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也没有提到刘皇叔身怀密诏;% U7 M! V  \3 I4 N3 T  {
1 z( n$ {( d$ D/ p: M) O
孙刘联军与曹操大战赤壁,战前宣誓祭旗更没有说过这份密诏……/ ~% h( e& X- I2 @
& u% a/ T5 a2 ]3 |  u6 E
这些,可都是最需要这份“衣带诏书”出来表现“名正言顺”的场合,然而它却独独隐身了。4 ?$ L2 q* Q( O; _

# V* g& G+ ^( C  V/ I这说明什么呢?恐怕已经说明了衣带诏是伪造的,汉献帝本身根本就没有下过这样的密诏……
. c- ~, T+ |* D' a
. [6 l! {( P. |( O2 r1 ]一句话,假的就是假的,永远也真不了……
/ y$ k* K# j) ^& @* y1 `8 h/ X- z)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4-7 08:47 , Processed in 0.14138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