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y+ h* n5 m2 z* z在占据益州过后,刘备也颇为重用益州本土的名士们,如法正、李严、许靖、黄权等。甚至,他还娶了蜀中大将吴懿的妹妹(貌似二婚),以求能拉近关系,用以团结更多的蜀中实力派人物…… 5 O' B6 N% e+ K2 x+ y * n4 K) K6 s1 i$ c2 t客观来说,刘备玩政治平衡的水平,还是相当牛逼的。在他治下,蜀中的各色人物都口服心服,而且能够和刘备麾下的元老派及荆州派人物,相处得比较和睦。 ) G+ V* O" L: h/ B; w" b/ T( `; p; L# v8 d
我们知道,刘备自入蜀以后,面对几个方向上的军事压力,不得不多线作战。先是发兵公安,为“借荆州”之事与孙权对峙;又是北上汉中,与曹操大军鏖战;紧接着又是东出夷陵,意图想要抢回被孙权偷袭拿走的荆州…… $ ^ k p- b9 v " B! C; `) {; w c% V2 i连年的力拼作战,不仅耗尽了蜀中原本储量巨大的粮草,还将蜀中的人力物力基本扒底透支,几乎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刘备却还能维持住自己的政权不垮,这一点真的是相当不容易,也就此看得出刘备政治能力之强。 `8 ^" k6 N& A8 q8 I) G 2 Q+ i' R$ T9 ], g. y* `然而,在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蜀中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再没有像他这样强大的人物,来镇住场子,并维系蜀汉帝国朝堂上的政治平衡。+ d- `( U, f+ G4 d, L3 l+ ?- @, O& }
- p) E; U8 s9 |7 q- P- `继位的刘禅虽然聪慧伶俐(不是演义里描述的那个废物),但年龄尚小,不足以服众。而作为托孤之臣的诸葛亮,原本是荆州派的人,所以在执政路线上,也奉行“拉一派压一派”的策略…… 8 f2 | C* o# m4 N! j3 q ; p, a( A6 Z6 {说简单点就是,诸葛亮一方面联合“元老派”尚在的人物,如赵云,糜家后人等,拉拢西凉军的马超马岱等;另一方面则尽可能重用自己的“荆州派”人物,如马良、马谡、费祎、魏延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压制住益州本土派,以维系住刘禅接手的蜀汉政权,以及自己的执政地位。 / }8 x3 k. O" h1 a' y9 d1 O; K. \' ^1 d% @1 y3 H; N, t# T
毫无疑问,蒋琬也是荆州派的人(祖籍零陵郡湘乡县),就是在诸葛亮的这种执政策略下,得到了破格的重用。并连年升迁,一直升任到了“丞相参军”的职位,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和得力助手,开始活跃于蜀汉政坛的最高层。& R5 P2 p. o( M/ j
- {, z6 R" L2 C N# \! z8 R. O9 M在这个丞相参军的位置上,蒋琬干得如何呢? / ]# _5 P& s. c. k8 K ; }8 |6 Z+ H+ ?" H/ |: M关于这一点,史料上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因为蒋琬并未参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行动。但是,这并不说明,蒋琬在在诸葛亮北伐的计划中,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反而说明了他的重要性,以及诸葛亮对他的信任程度。 ! M8 B2 c) U9 V1 e- J; N; h/ x+ \4 q/ Q5 |# R
虽然没有参加北伐中原,但蒋琬在诸葛亮的任命下留在成都,与时任“丞相长史”的张裔一起,共同管理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张裔这个人物,在演义小说中并无出场事迹,但根据史料记载,他本是刘璋的旧将,益州本土人士。 ' A9 s" W; B6 q/ n7 F, R: b+ g0 O+ a" b. b
也就是说,张裔从实质上来说,是益州派的人,并不算是诸葛亮所信任,并能放心委以重任的人物(相反,还是诸葛亮想打压和压制的人物)。而真正在诸葛亮领兵北出,进攻曹魏的时候,坐镇大后方,并代他行使丞相之职务的人,其实是蒋琬……7 T- n7 F& y" z+ i
* v1 |' i: x' l. S' @, l, o! k事实上,在之后的建兴八年(230年),蒋琬也真的是接替了张裔的“丞相长史”职务,统揽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并负责蜀汉政权内外的一切事宜。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北伐期间,所有军粮筹措,器械运输,兵源补充等后勤工作,也是由蒋琬来统筹完成。) A5 X$ v; g4 l$ W$ e4 a
. M% Z0 r4 p' K7 [; U6 N, w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 |2 {4 e( y6 t. Q- B. K% I3 C4 I F
看得出,诸葛亮对于蒋琬的信任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不单是后勤方面的大总管,还全权负责蜀汉帝国的行政工作,基本上是个“副丞相”的角色。 . M+ ?( c" J2 y0 o# j6 J( v; }9 C* @. d
而且,据史料记载,在诸葛亮数次率兵出征期间,蜀汉后方也算是大体稳定,至少没有出过什么大的乱子,导致诸葛亮腹背受敌,首尾不能兼顾……他的兢兢业业和出色的工作成绩,使得诸葛亮也颇为赞赏,甚至在后主刘禅面前秘密上奏,告诉他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那万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4 n) l' a t# R. Q! v
6 s4 T; g. ^5 v(《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9 L* @7 R2 |8 S0 U3 m3 F- n + I) a6 L; y6 W# W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很早就定下了,蒋琬是自己接班人的计划,并非如演义上所写的,诸葛亮直到弥留之际,才在尚书李福等人的见证下,将蒋琬费祎二人,确认为自己的“后来人”。5 f2 F0 s3 B: s4 H
. m$ J" w" q1 z% _+ o2 E果然,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和曹魏大军相持不下,病故军营以后,蒋琬也就顺理成章地升任了“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从此,他算是接过了诸葛亮的担子,走上蜀汉政坛的巅峰,成为了蜀国的第一权臣。3 R. V# ]* i/ x5 R7 l7 X) w
: g# f/ I% B ?7 I(《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7 F, d4 c2 O; t8 n5 O* d! N
+ \ K5 ~" B8 i; \% x( {: m
后来又有时任“督农”官职的杨敏,公然在他人面前诋毁蒋琬,说他现在当丞相,做事理政的水平,远不如之前的诸葛亮。蒋琬在听到这些话以后,非但没有发怒和辩解,反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坦然自己就是不如诸葛亮的事实……5 y8 B; F7 b8 m6 p& j' X0 m- n
8 R9 V) |; x0 [' ]不仅如此,在后来杨敏犯罪下狱的时候,蒋琬也是完全不计前嫌,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是亲自为其说情,使得前者最终免去了“重责”的惩罚……# {' N5 f% d' ?$ g: a/ A
0 o: a9 n4 t% _8 l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7 F+ | B, S& m7 V3 K
6 V8 I3 g8 O0 `- w7 J# v
看得出,蒋琬不仅心胸开阔,能容人容事,而且为人秉公,绝不在工作中夹杂自己的个人情绪。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人格和性格,都可以说是一流的。他这样的人执政,自然是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也能团结住国内大部分的政治力量。 4 z1 X2 X7 K: X $ z9 p0 M' m% e再加上蒋琬暂停了北伐行动,使得原本一直绷紧了“战争”这根弦的蜀汉,国内政治环境得到缓和,各方面生产也得以恢复……在这种内外安稳的环境下,蜀国国势平稳,百姓生活安定,曾经号称“天府之国”的蜀中盛世,又得以隐隐浮现…… 8 u8 V- m/ B1 W( \* ~* M- ~" w) M0 J7 |) w
不过,蒋琬并没有忘记诸葛亮临终之前的嘱托,以及“克复中原,中兴汉室”的终极目标和使命。他已经在心里默默定下了谋略,要一改诸葛亮之前的战略,摒弃掉之前“北出祁山,剑指长安凉州”的死板计划。) z9 {+ D% s* O5 ~" c' h! o7 w
! O8 m% X* D) |; z7 H- h他知道,蜀弱魏强,所以打仗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打,更不能按照敌人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战略方向去打。只有改变之前的作战思路,才能在在战略和战术上,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样,才能打出对自己有好处,并且对敌人也造成较大损害的决定性胜仗。9 u( H/ |% Z8 o) ]0 N# Q3 n
: Y; c+ ]+ ~9 B& x& y( g. u7 k
于是,蒋琬改“北线”为“东线”,改“山路出兵”为“水路进军”。他打算多造舟船,从水路顺势而下,以汉、沔地区为主战场,攻打魏国的魏兴、上庸一带。这样,不但能使得曹魏在祁山——雍州一线的防御完全失效,还能直接威胁到曹魏的核心地盘。# R+ N4 J! \6 F$ k+ N# I
" R+ B! D; `& n- C. G4 }; [不仅如此,东出上庸的可以走水路,从此不再受蜀道艰险,出征路途漫长、旷日持久、后勤运输困难等因素的困扰(后勤问题一直是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最大瓶颈)。而且,东线还有利于和东吴孙权一方联手进军。只要是双方通力合作,两军合力,还可以背靠富饶的江东粮仓,不用再为粮草的问题而犯愁……. E1 D. O% J1 w) s, _* R1 f' ?& K
: n+ r: A) g$ p7 R
当然,这条军事路线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曹魏的高层也不是傻瓜,在自己的核心地盘的外围之地上,他们也没有理由不设重兵防守。一旦吴蜀两军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要面对蜂拥而至的曹魏大军主力,陷入被重兵围堵的可怕局面。! B' X& W e(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