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打卡总天数:92
打卡月天数:0
打卡总奖励:1146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积分 6220
星级打分
平均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未评
# F) Y+ ]6 {5 G# ]! k" h- ~
李儒,字文优,是《三国演义》中董卓麾下的首席军师。按照演义小说中的说法,他不仅是董卓的亲戚(女婿),而且一直都在董卓身边,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有过很多次出色的出谋划策表现。1 ?) x j1 Y& o' d3 @' @
8 q0 m3 S( G& B* F# _6 n1 V 从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到废立皇帝、迁都长安,董卓这一路而来的重要举动,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而在董卓害死废少帝刘辩的时候,也是李儒带人闯入宫中,并强逼少帝饮下毒酒。到后来,王允使出连环计,利用绝世美人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二人的关系,又是李儒首先看破玄机,并劝说董卓放弃貂蝉,以换取吕布的效忠。
+ [4 H* L( D& H) ^ * S a. v& Y5 S3 e
再到后来,吕布与王允定下刺杀之计,以天子让位为名,诱使董卓上当,还是李儒第一个看透真相,选择在这个重要的场合,称病不出……只不过,在董卓被杀以后,李儒也逃不过主仆同罪的下场,被家奴绳捆锁缚带到董卓被杀现场,并当庭斩首示众……
" ~3 ]# d. r3 d: i" \2 S
( K6 n, ]: C# G8 ? 总之,演义里面的李儒,完全就是一个顶尖水平的谋士,次次谋略深远,步步料敌先机,堪称董卓集团的超级智囊。
$ N: U, d' l' B- R( N$ S ; ]/ o0 U4 L) }) S$ X1 }
李儒让人既痛恨又赞叹,也多少有几分惋惜。痛恨的是他助纣为虐,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赞叹的是他政治眼光之老道,出谋献策之精准;惋惜的是他空有智谋,却不用在正道上,站错了队。最终,免不了随着董卓一起灭亡的可怕下场。
& K' ^3 `8 L9 C' p% g 4 y. x5 A2 T* h2 X. M1 T) F3 ~
甚至,有传言说,李儒其实并没有死,被捆绑着带到刑场的人是他的替身。# C6 U& L e# A0 z( ?! V% ]7 f
; l! V/ S6 D; o
而他在董卓死后,巧妙改名换姓,以新的身份继续混迹于三国时代。后来大名鼎鼎,谋略出众的“鬼才”贾诩,其实和他就是同一人……# u" g) e! @0 O9 i z
, f) l0 [4 e3 x1 Q3 T+ c* y% {0 m 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李儒,却完全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在董卓麾下效力过是真,鸩杀弘农王(汉少帝)也是真,但是他的真实身份,只是东汉朝廷中的一个文职官员,并无出谋献策,阴险狡诈等记录……- p' D$ _2 D2 a6 ^# c5 M) Y
. s0 }; C9 n) R6 A6 t8 x8 G& f
可以说,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李儒是和史实形象相差最大的人物之一,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原创角色。
3 ?! \( E/ \" r* ^' E% K & V. w' ?% e! { y- e
今天,就让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来还原一下李儒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真实脸谱。
! i( w9 L' q- V v' t \2 S ( A; J3 @9 s# y, e
李儒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并非如演义上所说,他是董卓麾下的高级谋士,智囊幕僚,他的真实官职,是东汉朝廷的“博士”。6 Y+ B* O' S* {8 z9 x
4 T" u7 C0 N- Y
据史料记载,所谓“博士”,在秦汉时期,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一类的官职,带有强烈的学术性质。也就是说,李儒其实本质上是个文官,搞的是学术史籍之类的工作,和出谋划策完全无关。# i; G" j& y: ]
$ x/ ]( o* u8 S+ |. s% v2 U, R 至于李儒和董卓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更不是什么女婿与岳父之间的亲密关系了。他们两人其实之前毫无关联,甚至都根本不认识。5 L- L9 \, k0 [) t; b* I- t
1 L/ }+ c u0 r( r
据史料记载,董卓是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成长于凉州,后来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而李儒则一直在朝中当他的博士,二人之间毫无交集可言。
1 h* S$ {$ C& N& i$ P8 G 4 t2 {& K' f' [( E, K
直到董卓进京以后,统收兵权,独霸朝政,才算是和李儒“同朝为官”。由于董卓的霸气逼人,残暴好杀,朝中凡有点兵权的人,如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都扔下兵符逃离洛阳,另起炉灶。
, l* V( P9 _3 i8 L& A
! ]# o) k! N, i/ o' a 至于其它没有逃走朝中大小百官,因为惧怕董卓的武力强大,也不得不默认了其“摄政”的性质。9 d; z7 w6 D# P# ~
9 f# x4 S m- c+ C, R0 { 到了汉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并更好地掌控东汉朝廷,另立刘协为帝,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李儒也在这个时候,担任了“弘农王郎中令”一职……毫无疑问,这个郎中令的职位,是董卓给他任命的。
3 \* V. e/ U; c6 @
' i7 ]7 W9 M9 _: U4 T+ _ 据史料记载,郎中令也是古代的“九卿”之一,官位应该比“博士”更大。也就是说,董卓实际上是给李儒加官进爵了。
E* i x7 s, L2 |+ h 8 F/ x" ]! x% H+ s; `# R' e" D
这时候的李儒,才算是和董卓之间,有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勉强将他算作为董卓集团的一员。3 f# p5 h" `4 |# r' k
( t- @/ i/ X6 h 接着,李儒就干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情,也是招致他之后臭名远扬,并在历史上留下“阴狠毒辣”嘴脸的事情——毒杀汉少帝。2 Z1 V: n7 A g$ e
7 W" m; w- o3 u. M4 c 并非如演义小说上所说,少帝是因为被废以后,因为心里气不过,作了一首“怨望之诗”。虽然以此发泄了心中的不满,但却因此而被董卓抓住把柄,借机害死。
0 c2 n& ~9 _' A4 G z) ]) } 5 \, Y' @. K a5 o9 x5 _8 F9 U; n: N
其实,刘辩真实的死因,是因为董卓搞废旧立新,引得朝野震动,而暴露了他独霸天下之野心,惹得天下诸侯不满。在袁绍袁术兄弟的推动下,他们组成了“关东诸侯联军”,浩浩荡荡杀向洛阳,要除掉天怒人怨的董卓。
: G$ e4 _& z0 \7 {8 e . G' T" ]4 Z0 f+ u: L1 V$ \
毫无疑问,董卓废少帝,便是诸侯联军起兵的导火索,也是袁绍等人讨伐他的理由。于是董卓觉得,既然你们不同意我换新皇帝,想要换回旧皇帝,那我干脆就将旧皇帝杀掉,让你们师出无名……
1 e8 z& }$ \2 \5 q ! E W5 S0 z4 @! i
而李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接到了董卓的命令,让他准备好毒酒,并带人进宫,让刘辩饮下……) ^& n7 O7 g, H7 _) u) I
e \2 R0 z- `7 Q 据吴晔《后汉书》记载:“关东兵起,共讨董卓。董卓置弘农王刘辩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献上毒药,刘辩不肯饮,董卓等强逼之。于是,刘辨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道别后,饮药而死……”
5 U- o) ]* E6 u) K * C0 W" w! R# o2 R6 `' Z
看得出,李儒其实仅仅只是“准备并献上”了毒药。真正将弘农王刘辩请来,并强逼他喝下毒药的,其实都是董卓的亲力亲为。; H7 {' {8 h' z3 s% Q# f2 k: D
9 Z* U* Y2 k' X+ C" k9 y
也就是说,将“毒杀先皇”的黑锅,背在李儒一人身上,是完全不合理的。' h. I: I7 U' W# X) G" \# T
2 F$ C6 {9 G& r1 c
他只是个准备毒药的执行者,遵从的是董卓的命令而已。就算他不去做这件事情,董卓也会让别人去做,弘农王刘辩同样逃不开被毒杀的下场。甚至,要是李儒敢不去准备毒药,公然拒绝命令的话,完全有可能会惹怒董卓,到头来反而搭上自己的小命……& W; u- {2 d; u4 P8 m. N
3 ]4 r7 r- g9 }! D0 ^ 试问,为了一个必死之人,而赔上自己的命,这又有何意义呢?
+ F% q# o, s8 a, _" e 0 u# b1 _: o. e5 a
不过,李儒的名声,也就此黑了下来,也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 d% ^4 ^ b1 A: |, Z1 j
5 E0 @8 f0 _. l& k/ I+ f
无论他如何身不由己,也不管他如何无辜,在旁人看来,他都是毒杀的汉少帝的帮凶之一。6 I' ?, X* z% j3 u! v8 `
; x. S# Q# e5 W3 s, ] 之后,董卓被王允设计刺杀,西凉军余部拼死反扑,打败吕布并重新攻占长安过后,李傕在汉献帝面前,推荐李儒为“侍中”,结果非但未能得到批准,还挨了一顿臭骂。幸亏有李傕在护着他,才没有被降罪。
9 |( \- W. V$ g" h5 m2 H- o : U. _/ e+ P8 e4 Q' f+ J
(袁宏《后汉纪》记载: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献帝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9 n" I# d1 z/ _0 h( _2 n
9 X3 i6 H; {: a: G6 D0 }
以上这些,便是李儒在史书上的所有记录,此后的他,在史料记载上再无踪迹可循。9 f+ ]0 A0 n n N& F
& n/ Y4 _( e4 v% ?$ o2 u 有民间说法称,李儒后来投靠了袁绍,但是却遭袁绍猜忌而赐死。也有传言称,李儒跟随董承一起,作为朝中百官的一员,和汉献帝一同回归了洛阳,并最后到了曹操麾下……7 t; k* n& i7 E! `7 x" R$ F! B* k
# j: A! I7 O, \! q/ M9 t, v: q 当然,这些都仅仅是传言或传说,并没有经过任何考证。
) z3 z/ y! g. G3 A6 ^9 J0 c * ~6 j1 X' F+ V% S- ~6 K8 u* J
其实个人觉得,李儒应该是就此离开仕途,归隐了起来。, }! x3 L( c9 t r8 I, t$ i
' T1 E, Z2 I& x/ C7 B0 C9 T
这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适合的去路,也是最好的归宿。2 K% Q' y& o* b5 F, [& g- d
$ i" y4 d9 h6 U( D; Y 从“参与谋杀”汉少帝开始,李儒就不可避免地背上了“弑主”的历史骂名。就算是身不由己,奉命而为,这笔账也是牢牢地记在了他的身上,绝对的想甩也甩不掉。7 G8 b9 S: O% s& Q6 f9 Y1 h! M4 Q
9 o5 M3 b9 n9 W: F( g4 I* v 后来李郭二人掌控长安后,李傕推荐他在汉献帝面前升官,还保护他免受罪罚。看得出,李傕郭汜等人,已经将他看作是自己人……然而对于李儒来说,这无疑又是自己名声的又一次黑化。之前在董卓麾下助纣为虐,现在董卓死了,又投效董卓的旧部李郭等人。这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越描越黑,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5 e; S! M) ^' q" P+ O+ K; ?# e
$ L5 ~9 s) a& j' z
再往后,李郭二人矛盾爆发,在长安各自领兵厮杀,汉献帝则在董承等人的保护下,带上朝中百官,踏上了东归洛阳的征程。这时候,李儒会跟着他们一起走吗?* c1 G) U6 j+ f S. Z1 X
, h# ~7 e1 z. M; k 很大可能是不会的,因为他身上背着毒杀弘农王的罪名,早就被朝中官员们所憎恨,汉献帝也一直记着他的杀兄之仇。在长安,西凉军的势力范围内,有李傕郭汜等人的保护,还没有人敢把他怎么样。要是他敢收拾上行李,跟上东归的队伍,怕是还没走出长安城几步,就要被包括汉献帝在内的所有人,群殴致死。6 t* f% ?% D5 a% l5 T: V
) D3 i& v! H4 M 李儒并不愚蠢,他应该没有跟着汉献帝东归。但是即便是留在了长安,他的日子也不可能好过。0 S* M8 \; t# s+ T
' G$ N6 F5 p* X% b: S 刚才说过,李儒他只是个文官,不会带兵打仗,也不会帐中谋划。李傕郭汜等西凉军首脑,又都是些粗人,只会打打杀杀,劫掠强夺,他一个搞书典、编文史的文职官员,留在西凉军中,能有什么用材之地?$ N/ |: y9 |; Q- | u$ Y
4 Z. V" @5 w+ T: U; N J 那转投别的势力,又是否可行呢? Q7 m) l+ c1 z3 H2 X
. c% S; L" c4 d5 N4 t I" U 估计也是不可行的。前面已经说过,李儒背负着“毒杀先皇”的恶名,在汉室朝廷招牌仍然健在的时候,没有哪一方势力会轻易接收他。% E- P; t: R U! d! i( p0 @
$ b6 j0 r7 b( i( i" s, W
更何况,他并无太大的本事,作为一个文官,在这个武人当政的乱世中,没有什么的大用。又谁会冒着“接纳朝廷罪人”的风险,去收留他这样一个并无太大用处的人呢?4 J: Z5 X" q J4 Y) m
i* S4 e" X. J3 Y A
恐怕,还不如一刀砍了他,给天下人出口恶气,顺便表达自己对皇室的忠心,以此作为一个提升自己名望的机会……6 x! B: ]7 S4 v$ K' g) B) j+ ]
' R4 o6 U" D1 |1 D7 x2 _) g
既然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被人嫌弃的份,那么对于李儒来说,最好的去处,就是让自己潜水,低调,尽量被世人所遗忘。归隐田园,成为了他唯一的去路……
# d( Y2 m9 U& y; B 2 \4 b/ U7 y! u& r/ O
就此,我们可以对李儒这个人物,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3 P9 [: [: K' U! ~) a4 T1 D+ j X ' V% g }6 }, P6 M4 Z1 e
其一,他只是东汉朝廷的博士,一个普通的文官,之前和董卓其实毫无关联。他不是董卓的女婿,更不是西凉军的智囊,首席军师。) B7 H; y) g$ y |
0 e4 H0 @0 k( f. A: I
其二,李儒和董卓产生联系,是在董卓进京以后,他被后者任命为弘农王郎中令,同样也是个文职的官。0 W$ }' w7 p4 x( b2 T: T9 D6 v
) Z5 }# j ^; e 其三,李儒在董卓的命令和胁迫下,参与了毒杀弘农王刘辩的行动,这使得他名声变臭。后来或主动,或被动,又和李傕郭汜等人混迹一块,更坐实了他“董卓爪牙”的恶名。/ Y8 l% z2 E! u2 q" j
a0 ^4 c/ n" J; J, _ 其四,李儒不会出谋划策,也没有在演义小说中那些精彩表演。废旧立新帝,焚烧洛阳城等残忍无耻的暴行,更与他无关。
( u" X [3 @1 U9 B, c1 q; D: l
/ J1 E2 x( s$ j1 ~3 { 是的,《三国演义》上的李儒,和历史上真实的李儒,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李儒在史书上的记载很少,并不出名,只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老罗笔下的大肆渲染下,李儒才出了大名……- ~. s1 u: k9 y1 u# o: d5 k
2 Q0 R A/ W# m
就此,我们不免也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罗贯中为何要黑化李儒,并刻意将他描述成这样一幅嘴脸模样?* L" G% l( j: M6 D) q
8 S3 _ {* k* a& i1 W 演义中塑造的那个李儒,原型又会是谁?
# l- B0 i8 D( |, w* K) { 2 Y A: I' x9 b; v# ?
其实,这也是剧情的需要,为了让小说中的故事能更加生动丰满,也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其他角色形象,罗贯中才让李儒成为了演义中那副阴险狡诈,又足智多谋的黑暗形象。7 `5 F% G4 E$ _
: d- M+ N3 }3 L0 J1 ^! ] 至于小说中李儒的原型,其实不是别人,就是董卓自己。罗贯中需要在暴虐不仁、凶残无比的董卓身边,打造这样一只阴险的狼。7 c2 Q9 e- |, }* V5 X- u* y
. a( h* @; z3 R$ C 据史料记载,不管是拉拢吕布杀丁原、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放走袁绍曹操、重用蔡邕等文人、烧洛阳迁长安等事件,都是董卓自己的主意……也就是说,如果抛开残忍凶暴,逆天无道等负面标签,董卓其实是文武双全,智谋深远,不愧为一代枭雄。不然,他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东汉朝廷搅得如此天翻地覆。3 j Y/ Y- Y- F! _
0 v7 ^/ X0 _6 @
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需要“极端化”和“单纯化”。
2 l* Z1 J, x y# E4 H0 ~ 6 l. m: D1 c, I7 r9 i
于是,为了进一步突出董卓“凶暴冲动,残忍好杀”的一面,将其打造成一个纯粹的坏人,乱世的罪魁祸首。罗贯中就必然要想办法压制住,董卓身上能征善战,且足智多谋的另一面……
. d/ Q" m8 |9 h/ q/ e/ U2 b S4 w& k
2 t. p% O; X+ ]( v' B/ N1 } 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在董卓身边,塑造另外一个人,让他具备董卓的智慧和谋略。再将董卓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写成是他的出谋划策所为。: J& t, b2 ~+ J6 m
" [4 ?6 m; X4 @; v) h: y* O 这样一来,董卓这个人物等于是一分为二,他深谋远虑,决策果断的一半,被巧妙地移植到了别人身上。而剩下来的,自然就是原本的凶残好血,杀气腾腾,独霸朝政,还有祸国殃民的一面了……
J3 Y$ u) G: p, T a7 I7 \9 L
) M0 _+ ]6 h2 ?8 } 很不幸,李儒就落到了这个“董卓另一半”的角色之上。原本,他确实也参与过毒杀少帝的恶行,名声本来就不好。要牵强附会地说他是董卓麾下的一员,参与过西凉军集团的行动,也不是不可以。
8 N5 A% S- Z& V2 X
( v; p, B( G4 T( v9 |" S6 O' f( u. |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三国演义》中那个如幽灵一般阴狠狡诈,助纣为虐,并每次都能恰到好处,为董卓献上绝妙好计的李儒。
3 y! U2 S8 E; i- n. s4 S) {' i
& |0 L4 J0 K8 N- G 从本质上来说,他其实只是董卓的另一个分身,为了渲染董卓的残暴无知,而渲染出来的另外半个董卓……3 g; @# h' V' R* W# r! N2 s% x
! T% J g' F2 Z! I" |/ c
然而事实上,李儒只是一个无辜的文官,干的只是自己分内的学术研究之事。只是因为在董卓的命令下,成为了毒杀刘辩的帮凶,原本形象还没有那么黑。
2 D& I4 t$ t& S) p# Q : J& i, o$ P4 g
结果经过罗贯中这么一黑,李儒就真正成为了董卓的爪牙,助纣为虐的帮凶。而且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李儒的阴暗形象,也真的是在后世人心中扎下了根。 B; P/ n4 V4 L5 x7 {1 P5 v' [' v8 a: W f
! \, Z- H1 F3 Z& r' p
若是李儒泉下有知,恐怕非得从棺材里面掀盖出来,狠狠地扇罗贯中两巴掌才算解气……- e* V- b# A8 I0 I2 j
/ f. R: i; Q; g3 \ PS:关于“贾诩李儒为同一人”的谣言,自然也是不攻自破了。其实这个谣言,如果仅仅是站在演义小说上的剧情上分析,也并非是完全无道理。( Q/ B: O- N6 m2 h
1 y3 t" I* G- ?* d 毕竟在小说之中,李贾二人都是那种眼光毒辣,且计定天下的顶级谋略家,而且无法确定,罗贯中在塑造李儒的小说形象的时候,是不是参考了贾诩的事迹……
) J2 T9 l4 S' F, a) ?3 S @. a& X2 T5 ?
然而回到史实中,历史上真实的李儒,就只是个学术性质的文官,自然不可能是后来算无遗策,谋略滔天的贾诩。0 V2 z. y6 u+ s
/ n- B/ N& D9 `# @
更何况,据《后汉书》记载,李傕在汉献帝面前推荐李儒为“侍中”的时候,也同时推荐了贾诩为“左冯翊”。
% [# m# s8 R4 [8 ]' h9 _5 m : x: r2 K5 C$ C
也就是说,李贾二人,曾经同朝为官,而且在朝堂上,汉献帝的面前,一起出现过。
0 V0 t* s; D; N7 b
7 G v9 j X Z: W' O; ?7 N 试问,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像变魔术一样分饰二角,可能吗?5 E1 g3 Q# y0 L0 o- `
* e$ _+ y+ z! N0 Y+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