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7 k4 H! b w% ~
关兴张苞,是三国时代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也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蜀汉刘备集团的两员后起小将。按照演义小说的说法,关兴张苞二人都颇有乃父之风,在战场上继承遗志,勇往直前。0 H( d' i6 _( V- A% J9 ?! n- _& R
* p4 f& f5 s# e4 f: P
甚至,二人所用之武器,也是他们父亲所传下来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在刘备主持的伐吴战役中,他们二人都先后有过过人的表现,过关斩将且战绩不凡。! \! M4 ~5 l; Z, w
( Z* J. ~4 L) L+ y f* Y刚刚失去了关张二位结拜兄弟的刘备,毫不吝惜赞词,给了他俩一个“虎父无犬子”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关兴张苞二人也学着父亲样子,在刘备面前相互结拜,并称为“小关张”。8 g3 G r* ^7 y- d( U
$ D1 `! h# N7 Y- N& f
然而,就在二人虎气生生,冉冉上升,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却先后遭遇了少年陨落的悲惨命运。
: u3 q' @4 S* Z4 l0 u5 b: r
! T3 B$ I8 K7 U- E: ]2 u张苞在第二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因为追杀魏将郭淮、孙礼,而不慎骑马坠崖摔破了头,不多日便在成都伤发而亡……3 J+ Z* g, u* R5 @ z
7 S8 a3 C! o- ~! y& S( C关兴虽然参加了前五次北伐战役,却还是在六伐中原之前,因病去世,没能赶上诸葛亮最后出征的战车……
9 z# z7 M& V h7 [5 L* n
, i. C( Z+ v# J8 I! n* L0 h% u应该说,演义中的关兴张苞,都让人感觉非常惋惜。年纪轻轻就勇猛善战,在沙场上表现不凡,真的是英雄出少年,更不负他们父亲的一世英名。也让人忍不住感叹,要是上苍能多给他俩些时日,说不定他们二人,真的能成长为关羽张飞这样的超级神将。' V5 W9 G1 F5 Q: F
/ t) ^" l4 I4 e0 P2 X' I% ]
到时候,诸葛亮出征的时候,不至于无人可用。蜀汉几次北伐战争的结果,也有可能因他俩而改变。甚至就连之后天下大势的后续发展,也还未可知……
4 k: z+ \! o( H1 V. m2 e! L c7 n% H, @
只不过,这一切都全是小说中所塑造的剧情。
- E# j+ V1 G: s2 O9 O( A
! w; g* W8 Z5 `% y, Y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关兴和张苞二人,都仅仅是只有“留名”的待遇,并没有任何的战功战绩记载。
+ y7 l- R ?( D1 Z5 N3 a9 _7 _& k/ D% N' n
今天,我们还是翻开史料的记载,来好好还原一下关兴张苞,这两位“少年英雄”的真实面目。
5 ^9 ~1 K5 d/ A7 ~, w# c1 v% K% Q/ w r9 d0 [: H4 }5 M! o7 [; M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关兴张苞二人的独立传记。提到他们两人的地方,都仅仅是在关羽和张飞传记的末尾。
3 f% `' h2 J2 l& C- o
n9 h% A4 ?- b) K我们先来说说张苞:; m. C8 C1 r+ [
- c1 \7 O5 I/ _% e& r' Z4 n+ c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张飞传》记载:“长子苞,早夭”。短短五个字,意思是说,张飞的长子张苞,很早就夭折;
/ a7 N9 s% ~# b; A6 f$ u& a
* f9 N- k: b" ^1 j古话所说的“夭折”,一般是指没能活到18岁成年。而张苞的记载里还要加上一个“早”字,恐怕意思是说他去世得更早,可能在年仅15,6岁的时候,便因病去世了……' e+ f6 K+ ^! j' m+ C
% R6 q4 O0 z3 Y, \8 M
看得出,张苞其实根本没有活到蜀汉立国,刘备伐吴,和诸葛亮理政的时候。也就根本不可能,在伐吴战役和北伐战役中,有过什么出色的表现了……4 K) P9 f3 d% n, X
& X ^; S+ }! ^2 M- i Z
我们再来说说关兴:4 P0 o2 f9 R% _2 m. G+ f+ {+ |/ h
3 a7 b6 c% ]0 J. _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羽传》记载: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R U, w/ p4 p. A% q5 W6 J4 T# E
) k4 W/ G, {8 M" y0 K8 r8 W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说,关羽的儿子关兴,字安国,从小就表现出了聪颖的天资,时任丞相的诸葛亮也非常欣赏和器重他。在20岁左右的弱冠年龄,关兴就在蜀汉担任了侍中、中监军等要职务。然而,就在身居要职仅仅数年过后,关兴便英年早逝……4 A+ m$ \ T* @( B+ X
6 d3 ~; s/ Q7 |9 z7 H, D# h2 [9 ~; c; c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关兴在史书上所留的笔墨,比张苞要稍重一些。至少记载了他的字“安国”(张苞连字什么都没记载),而且还肯定了他的才能。不仅是“少有令问”(从小就才干出众),并且能得到当时蜀汉帝国最高实权者——诸葛亮的重用。
! E% `, m" g; Y3 R
, q2 p" l! w% i然而,他也同样逃不过英年早逝的命运,在诸葛亮麾下身居侍中、中监军等要职不过数年之后,便溘然辞世,同样没能在史书上留下任何的战绩记载……8 L# K4 P, r$ m6 o5 B: N2 [8 k4 W
1 J/ N! S' [; T& Z; [7 [6 D/ H是的,关兴张苞二人,作为关羽张飞的后代,在史书的记载上,他们戏份并不比路人甲和士兵乙多上多少,也就仅仅只是个“留名”的待遇而已。而在演义小说里,那两位血气方刚的小将,虎气生生的少年英雄,几乎都是在老罗的笔下,所虚构出来的。/ S: d- o) e7 g' p8 a6 \/ W* f0 y
& r4 Z, I+ K7 q2 Q' T7 D% o至于关张两家其他的人呢?0 J1 x8 y. j* e) S
! x/ j7 ?; G. R3 V) F其实情况也差不多。# V: T: Q7 v0 T' d( S; y
; B5 |' ^( W& u" O# p3 a7 Q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张飞传》记载: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张苞儿子张遵,为尚书,随诸葛瞻守于绵竹,与邓艾交战时,战死。
! L. P0 r# y# U0 e
W U5 d, S: r: Y7 l4 S( k A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张飞的次子张绍,也就是张苞的弟弟,继承了张飞在蜀汉的爵位,也在蜀国朝堂上担任了一定的官职(侍中仆射等,都是偏文职)。& G' X/ S$ T e, y( w
! ?: ~1 K3 P" A2 P9 ~' b
而张苞的儿子张遵,也就是张飞的孙子,倒是再次出现在了战场上,担任“尚书”,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守卫绵竹,与曹魏一方的邓艾等人作战。只不过,那时候的蜀汉帝国,已经进入了日暮西山的衰落期。在主将诸葛瞻的错误决策下,最终兵败绵竹,免不了战死沙场的结局……
; G* g, Q6 W q2 | n
" g. H. e2 ~+ h- `8 V5 O同样是《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在《关羽传》的记载中,提到在关兴英年早逝后,他的儿子关统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还娶了蜀国的公主(刘禅的女儿),成为皇家的亲戚。
7 G3 G. E2 c" N0 u7 s6 X+ y. y7 r. {" r; B
后来他官至虎贲中郎将,但是去世时无子,只能由他的兄弟,也就是关兴的庶子(旁妾所生)关彝,再次继承了关家的爵位……(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l, r1 K4 y& d6 r! W2 u. F6 c
8 t9 I5 W8 `' V" ?" u9 ]) G' D( R, p
看得出,关羽张飞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将军,蜀汉开国元勋。他们的后人,其实都偏平庸,在蜀国军政舞台上的表演不多,史料记载也很少。 A+ P+ |5 f- o8 B2 u
1 b) J- s% w* ~8 E
尽管,关张两家在蜀汉的地位不低,不仅各有爵位官职,还和皇帝结为了姻亲(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刘禅,成为皇后;关兴的儿子关统娶了刘禅的女儿,成为驸马)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他们两家在蜀汉政坛上逐渐沉寂,并泯然于世的结局……
5 t ]" Z0 p# E) m6 ^' _5 z% Z9 K
. y2 Q7 m o' ~; b' T# r) {就此,我们不免会有两个疑问:1 S; u; p8 `+ t& a c2 n- \
: P" a9 k1 P. ?6 A) x其一,为什么关羽张飞的后代,会如此平庸?他们二人都是大名鼎鼎的猛将,而他们的儿孙后代,为何却无法继承父辈的遗志,成为新的英雄?% X* w' A7 _$ k: C* s5 n
! q4 n2 }9 g1 I: N# q! E" ~. Z/ ?
其二,为什么罗贯中又要花费心思,不惜大费笔墨,在小说中去塑造关兴和张苞,这两员虎虎生威的活跃小将形象?; B- E3 `; v0 N; G$ w$ T' n" B. O
{3 y1 X- |8 i0 A我们先来解释一下第一个问题。6 f( A0 s. |0 v) j3 y
/ d& @% i* _+ H% e4 ]2 s
其实,但凡了解真实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真实的关羽张飞两人,并没有演义里面所描述的那么神。 {' y) b6 c# W: H/ e; k
. S2 b( M8 Z1 i' A
抛开小说中的大量虚构成分,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后汉书》等史料的分析,关羽张飞二人都是纯粹的“战将”。他们年轻时跟随刘备起兵,干的是带兵冲阵,战场杀敌的偏将工作。在这方面,他们二人干得确实是不错的(如:关羽斩颜良,张飞拒长板等)。
3 ^. t$ E0 Y5 W6 h) i6 L( _) y; G; V
至于谋略方面,他二人表现不多,尤其是在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主将”位置上,他们二人仅有的战例,都是出现在他们军事生涯的后期。如“张飞瓦口关破张郃”,“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等……
6 A5 V( M$ ^3 j* l8 T2 Y. ^) D8 X: @$ ?6 W* Y
看得出,关羽张飞两人,都是草头出身的草莽式人物。年轻时弓马娴熟,且身强力大,是靠打野战起家的。他二人并不具备什么军事上的天赋。他们仅有的军事能力,完全都是在几十年的作战生涯中,仗打得多了,靠战场经验累积出来的……
- W3 S; V0 W; r& U7 ~
' p: b% ~+ M/ j+ X4 a所以说,关张二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天赋秉异的人物,他们的后代儿孙,天资平庸且能力泯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 T0 j/ \1 h1 h) O! a8 s! x3 p3 d/ x
当然,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真正导致关张两家子弟后来不得重用,并闲置于朝的关键原因,还在于诸葛亮和蜀汉“元老派”的关系。以及在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走上蜀汉朝堂,所实施的“独揽朝政”执政模式,和“任人唯亲”的用人策略。! X- ^" \8 V+ Y8 G9 ^
/ C7 S) h: Q% N* N! G' ~7 t
我们知道,蜀汉帝国的建立先天不足,不仅是魏蜀吴三国中起步最晚,起点最低的,而且其内部的派系斗争,也是最为激烈的。
4 q' d3 t2 y( N- H
, b! b- f5 X- T/ o当初,刘备以“出兵相助”为名,打着帮助刘璋教训张鲁的幌子,最终“鸠占鹊巢”,拿下蜀中之地。# W* P. e+ r% g4 V- n j2 T+ b
' G& c' G; @1 E- W. }9 Z% ?
接着,又率军杀回荆州,和前来讨要荆州地盘的江东军对峙;然后又挥军北上汉中,与曹操大军在阳平关大战两年之久……好不容易在汉中的消耗战中惨胜,荆州又被孙权偷袭得手。刘备又指挥疲惫之师东出夷陵,并败于陆逊之手……
; D% Z+ I8 C/ F6 [/ u r+ z9 f
8 P2 i" Z1 `9 V% R可以说,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占据益州,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病死于白帝城,这整整九年的时间中,刘备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打仗。在耗尽蜀中人力物力,并将战火引入益州的同时,也一直疲于奔命去应付各个方向上的战事,几乎没有时间去安理内政,并稳定朝堂。$ _# I5 G% P, p( u
+ h9 L7 b" R* e& g9 L8 X, f1 F就是在这种内外严峻的形势下,刘备又这么忽然一咽气,令蜀国失去了凝聚众望的核心人物,顿时就陷入了群龙无首,派系纷争的可怕局面……
2 g6 Z7 A7 h- ~/ m! o `7 n; ]1 X7 _3 B$ C H
大体说来,蜀汉帝国的政坛上,可以分为“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具体还可分为东川和西川派)”这三大派系。此外,还有“西凉军派”,以及其它的一些不太知名的小派系。
% d) M9 ]9 T- i( P% S( H! ~6 ]$ ~) J4 r6 q9 u! C2 \( w
以往在刘备的威望震慑下,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还尚且不明显,可以调和和解决,维持一种均衡的态势。但而今,随着刘备一驾崩,原本隐藏在暗处的矛盾,就一下子摆上了桌面,令继位的刘禅和被托孤的诸葛亮都感到非常头疼……
6 N: {1 u' x: H2 ? ~- n/ F0 e$ w) _
作为“荆州派”代表人物的诸葛亮,是如何处理派系之间的矛盾,并维系自己地位,独掌蜀国大权的呢?
3 R, W! @! s( ^' F: q0 J% U9 t5 A l% m& O1 \& ]* g
他大致的办法是:“倚一派,并一派,再打压一派,又笼络一派”。- p+ r; `' H* F" `
2 m, R d, U5 {1 ?具体说来就是,诸葛亮先是以自己麾下的“荆州派”为基础,重用蒋琬,费祎,马谡,魏延,廖化等荆州人物,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的爪牙,并占据住蜀国的重要官位,掌握住军政两方面的实权;9 r2 r7 ?4 E5 q2 r0 b
3 O9 |8 ?9 d0 `6 Q i0 e4 @
接着,诸葛亮又尽可能拉拢,包括西凉军派在内的其它小派系,尤其是对马超马岱兄弟二人特别上心,让他们都归于到自己麾下,并成为自己的人马(后来,西凉军派基本上并入荆州派;马超死后,马岱也成为诸葛亮阵中的重要将领)。0 O. I# ?2 Z. X' P7 S& k1 b
% W( B# C+ w: O然后,对于蜀地本土的“益州派”,根基深厚且势力庞大,诸葛亮就采取了“打压”的手段。并先后干掉了廖立,刘巴,费诗,彭羕等蜀中名士(后来在北伐期间还废掉了李严),让自己的“荆州派”,始终凌驾于“益州派”之上,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 R K7 C2 N" S& i
A% S5 X7 e% f( ]7 {/ U
最后,在关于“元老派”的问题处理上,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 v3 \$ O8 A! p$ o
6 C9 J1 N. j( c6 l$ w5 T& y
元老派,就是跟随刘备数十年的功勋老臣们,如关羽、张飞、简雍等,都是从刘备涿郡起事开始,就一直伴随左右,情同兄弟。其他如赵云、孙乾、糜竺、糜芳、刘封等,在刘备集团的资历,也远比诸葛亮更深。) D2 q8 {: X; M& ]8 }. J8 \. `
) A, }6 D2 T5 c) b2 u/ O: ^& M5 U! o
而且,并非如《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诸葛亮乃军事天才,一出山就率领刘备集团屡战屡胜,令元老派的人物关羽、张飞、赵云等,都非常服气。大家亲如一家,关系和睦……9 h' j1 V; {0 r! E7 x0 H
9 ~+ X1 t; Z0 b! L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刘备麾下的地位,更像是高级战略顾问和后勤大管家,在刘备去世以前,几乎从未参与过任何军事行动(顶多只是战略上的参谋和建议)。% ?% L4 h" P; @0 G0 J! _( A' |
' v% u5 w6 c; [8 _' x+ ^9 ^/ K
而他与刘备元老派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若即若离,相互之间甚至谈不上太大的信任……& |! j) S$ N* E `0 _7 o, m' X
2 J% P) C( K/ R0 t
再者,这时候的元老派,已经是衰落到了令人不忍直视的地步。关羽被擒杀于荆州,张飞被害于阆中,糜芳叛变投东吴,糜竺惭愧忧亡,刘封负罪被赐死,简雍、孙乾等也在入蜀后不久相继去世……尚在世的基本上也就只剩下一个赵云。. {" R" p. W6 H& @' B l
! x6 @/ F+ H+ w#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元老派是一个他既不想重用(不信任),也没有什么重用价值(人才凋零)的团体。然而,这个团体又有着荣耀闪亮的过去,和功劳显赫的战绩,也是不可能轻易打压的……
% P) v: R H' D- v8 s# S
& w! u; o5 s& ~ d* E. t# K对于这样的团体,最妥善的处理方式,自然也就是“笼络+闲置”。一方面给他们封官拜爵,让他们在蜀汉享有崇高的地位,以表彰他们的过去;另一方面也将他们尽量闲置,在一线有衔而无权的官职上,发挥他们的价值,并远离权力的核心圈……3 }" O, m+ f5 \8 z- U* ]
' \; G! d e8 p% a7 n( F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安抚了元老派的人心,也令他们在刘备去世以后,基本上站到了自己这一边,和“荆州派”一起,共同压制住最强的反对力量“益州派”,使得诸葛亮在朝中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
7 ^& {1 v' r( g. N- O( S I5 _* `4 L7 `* D7 ]" x4 Y
所以,作为元老派的后代。关羽张飞等功勋老臣的后人子孙们,在蜀汉帝国不受重用,并且的政坛上逐渐归于平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4 l& w8 h/ s9 g1 Y, f4 L
2 ~7 }8 @+ S% v0 C! `5 ?& Z# ^" [ l/ `* R那么,罗贯中又为何要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对关兴和张苞二人大加渲染,甚至不惜大量虚构故事剧情呢?, M% }: o* k- {7 f& @0 B" j
4 v% _/ I6 G. Y) ?) A u u这当然也是整本书的剧情构成需要,以及对于书中的英雄形象,完美化打造的需要。
, h9 i# @1 r4 c- P% k- a9 }, K' J( q* I/ l" I; z! g( \- O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深刻剖析过,《三国演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谋略”+“战争”类的小说。作者想要在文中拼命突出,“谋”和“勇”两方面的元素,就必然要大肆包装,打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因为所谓的谋和勇的元素,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需要借助小说中的“人”,来进行表现。* X% a, P5 u0 m* {2 A/ j
1 M( z7 i) L- j3 R+ j% d, B% Y$ T纵观整部书,在“勇”字方面的表现上,笔墨最重的就是关羽和张飞两人(吕布死的早,算是早期人物,赵云战绩虽多,对手基本上是二三流武将)。可谓是武艺高强能征善战,过关斩将不在话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摧城拔寨所向披靡……不愧为天纵英才,人中豪杰,令书中其他人物都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 a* G2 N) [$ i/ T; m5 m
( Z) k. y6 `9 W. B9 e可以说,从小说第一回“桃园三结义”开始,关羽和张飞二人,就如同两根擎天巨柱一般,共同撑起了书中“战场英雄剧情”的半边天。! G5 e' O' T7 B$ v, z
4 a% P* b* S @, D
然而,在刘备的蜀汉帝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关羽张飞这两位超级大英雄,便撒手人寰。这时候的小说剧情,才进行到了一半多的地步(全书120回,这时候还不到第80回)。
6 v- k& R4 W5 f
" d4 w( n, y# U而且,他们的死法还非常地窝囊(一个战场失利被擒杀,一个虐待下属被暗算)。这样一来,不仅剧情主线里突然少了两个灵魂人物,更令书中的“勇”字元素大大减色。不免会给读者们,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失落感,随之而来的还有深深的惋惜,和无尽的遗憾……
3 w4 K! X+ l8 y& Y! u, h8 k
0 L7 e- v' L/ z1 O1 f$ I为了弥补这种失落和遗憾,也为了保持小说的剧情张力,更为了延续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和角色魅力,罗贯中就倾力塑造了,“小关张”这一对年轻小将形象。让关兴和张苞二人,再次骑上战马,并拿起父亲们的武器,再次活跃于战场之上……
% l @2 S/ h# n( f
0 d' ?" E; ]4 I& m' t让人觉得,关羽张飞虽已不在人世,但是他们的儿子,却是传承了父亲们的遗志,阵前斩将,勇猛杀敌,威风凛凛,并震慑四方……关于“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的战场传奇故事,并未就此落幕,而是后继有人,在继续传承着……9 c- @0 g; z) p! Y1 ]
' Q& f. g1 e# Y+ g. W1 S
是的,演义小说中关兴张苞形象,其原型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父亲,关羽和张飞二人。或者说,罗贯中是通过关兴和张苞二人,让关羽和张飞的灵魂,在三国的世界里,继续存在下去。9 @/ X) f; d& A/ y/ q
3 e2 @3 L. p% O# X+ K可以说,这种“借尸还魂”的剧情模式,是在最大程度上,填补了关羽和张飞二人离开以后的,略显寂寥的三国英雄舞台。同时又满足了读者们内心深处,对于“虎父无犬子”的无限遐想,不可谓不高明……; u3 }3 t" E0 [2 ?
9 {! P5 ?8 t) y1 R& n& N7 Q8 W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给关兴和张苞两个人,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8 {& L. ?+ i4 Y- H& c3 G/ u7 c: b1 I; G' y
其一,他们并不是演义小说里面,所描述的那两员虎威小将。在史书的记载上,他们两人都仅仅只有“留名”的待遇,并无任何战场杀敌的记录。
# K4 @& ~! }. B2 C
1 f' U; x" H5 P其二,除了他们俩之外,关羽张飞的后代人物,也都偏于平庸。至少在诸葛亮执政的时代,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
' {! t# z1 q* D) G W
6 S$ e/ t/ p5 P0 C2 \$ E其二,和演义中所描写的“英年早逝”一样,关兴和张苞二人都去世较早,尤其是张苞,年仅十几岁就撒手人寰。而关兴虽然才能出众,并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却还是在弱冠之龄数年后(大约也就是20多岁),就早早辞世,最终未能在军政舞台上,兴起过什么波澜……6 M) e. R: Q4 ^: w
' N( P5 A+ W# H8 ?9 H! D换句话说,演义小说中的关兴张苞,让人感到惋惜,而历史上真实的关兴张苞,其实更令人值得惋惜……
1 M5 ?$ O6 Z2 S3 r0 V
k2 F6 E# d. D: N, a/ m$ `# zPS:关张两家宗族后代,而今又在何方呢?# n$ d. \$ j% j p; Q! K
* U* W% z+ v! Z% r
关羽的家族,则在三国时代以后,完全在史书上失去了踪迹。
! P/ @& ?5 t0 @ _
$ H* m1 a* G! F# V$ ~" F# h6 D9 N据晋代史书《蜀记》(王隐所著,可信度有待商榷)记载,庞德的儿子庞会,在跟随钟会、邓艾二人入蜀以后,将关羽家族满门灭族,以报当年关羽在“水淹七军”之战中,俘斩庞德的举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0 x, D9 U: b& R0 q/ l6 [# l, Y
" u/ z! `3 @" T" F) r不过,由于被后世人包装成了“武圣”形象,其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使得后来天下所有姓“关”之人,都拜关羽为祖先,自认为是其后人(事实上根本无史料可考证)。
; h0 o* k4 _0 U! T9 K
0 Y4 D5 C0 f. {5 i至于张飞的家族,由于其次子张绍,在蜀汉担任“侍中”,在后来刘禅开城向魏军投降的时候,手捧印缓担任过“祈降史”。故而最终被曹魏所厚待,并册封为“列侯”,由此也保全了整个家族,得以继续繁衍下去……6 H+ H0 P6 g1 x1 j
1 s7 V2 I0 v- P9 X6 j0 d' u" s; [如今,一般认为张飞的后人们,后来移居到了东南沿海一代。直到2002年,还有自称是张飞第72世孙的张华安先生,回到阆中张飞庙,参拜“祭祖”……
: V( J. p i* J" v' r* H8 I8 n, l$ Q- |" D- A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