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4|回复: 0

从汉到唐,这个家族凭什么千年不败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进士
  • 打卡总天数:87
  • 打卡月天数:12
  • 打卡总奖励:1098
  • 最近打卡:2024-05-20 19:51:41

993

主题

48

回帖

5967

积分

版主

积分
5967
发表于 2024-3-21 21: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5 Q) \  H8 g" @0 U- U8 l( x& Y: C
本文是吴郡陆氏从汉到唐上千年的家族史,从这部家族史中,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对文化传承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以及贵族门风的独特魅力和对全社会的榜样作用。/ s! J* ~! l3 F) N' ~& ]- Y7 D: {5 n

  {' a9 I3 S: a& a+ b$ w& X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故而,“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人乃至一家,在承平之世做到修身齐家尚属不易,更何况于丧乱年代里还能够保持代有人才、家族不衰。
5 d8 j+ v4 t; Z, K+ b- {: ]  p0 T' p
0 p) ]  y  k/ h+ A/ F* t% z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头王旗变幻、战乱接二连三,但门阀世族全面得势,出现了众多传承数代甚至十数代的门阀大族。这些士族人才辈出,家族门第长盛不衰,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世居吴郡的陆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 y6 p6 X3 x* ~# J) I% o. E+ J
+ B- E; I7 e6 y. n
1 E; E5 I- n  {, W/ k
吴郡陆氏自东汉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在孙吴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历经两晋南朝,数百年间一直是江东地区各土著大族中史传记载人物最多、社会地位较高、影响显著的家族。
, Y7 x! N. J  B
9 e) M. Q; w; E/ |- f( N8 O. R
( D* x: V. S0 b+ j/ T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其流风余韵还延续到隋唐之世。当时,曾经能与帝王“共天下”的王谢之流,早已成为诗人笔下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而吴郡陆氏仍能够一门出六相且有陆贽这样唐代屈指可数的贤相。此外,家族中还涌现出像经学大师陆德明、诗人陆龟蒙这样在唐代文化史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 `% u$ W. H, Q- \: X  _
" t: k; ^$ `* ]' d- G8 r2 e) w( z4 Y
纵观整个中古时代的吴郡陆氏,真可谓“江东子弟多才俊。”; x& k/ g  v  x9 }/ O/ E7 ~

- B( w" V5 y+ y8 F2 Z/ N4 t% p# v
没有无缘无故的败,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盛。回望陆氏七百年,或许能够感悟一二。
$ Q6 ?; }, D- M% m) m6 k7 S. v# b0 _  C3 X

  D0 P9 y# E+ j, K* L# F7 o
% w8 r- ?6 R7 Y$ o; A/ O2 l2 t筚路蓝缕,扎根边荒之地
2 i) C4 J% U* I& o1 t8 D9 o8 l6 Z, W" Y1 h1 g
1
5 l& |" M4 _7 o/ D$ d' \; m
2 I+ I+ M: E' M$ v! F& J在唐代,有着一族六相之荣,也就有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的追根溯源。《新唐书》里说陆氏出自妫姓,始祖是齐宣王的孙儿——陆通,因为被封到平原县的陆乡,所以得姓陆。
- w% d2 f' I+ r5 F8 U' l
  H8 {5 W& X# d' A4 G3 N  t
4 i  D  f, t. c" \! D) y3 r此后,子孙繁衍,及至秦末风云际会之时,出了一位名为陆贾的儒生。
9 ^; N( ~* S6 v+ i' z! _& D7 _5 d7 ]) U% p) N: }" a

7 v  b" b6 P# T" E$ ^8 I9 F4 k陆贾善辩,常使诸侯,曾在高祖、文帝时两度出使南越,为汉王朝稳定南方建立了不朽功勋。但在后世儒者看来,陆贾最可称道之处是作为先秦儒学承继者的他,时时在高祖面前“说称《诗》《书》”,而当刘邦对此破口大骂时,陆贾却用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之语让高祖面有惭色,接着令其著成《新语》十二篇,听其儒家治政之言。身居帝师之位,而后进谏以武开国、以文守业之道,如此一位国之儒士,怎能不让后世儒家念念不忘?# z( ^: D$ I2 Z- M4 j3 m
" @/ N- r9 v& {

% r- o6 o* U1 u7 a- {/ Z陆贾“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之言成了后来者有关文武并用言论绕不开的坎。倘若再结合中古吴郡陆氏的家族史来看,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先兆,即陆氏先祖陆贾的文武之道早已决定了家族繁衍发展的基调。
4 p9 J, f6 b$ D7 f7 G
3 _" \8 K' ?4 O8 W/ N
1 P9 f3 E2 ?9 [' ?- Z) A( V5 F( \
5 p4 ^1 r: M: j6 D6 M& s* U, I! [辩士的代名词陆贾
% I3 y% t2 v6 {$ v% n. p( |" T2 s5 N4 J4 G5 T
& q% l9 U* |& ^, {# @% M% s
陆贾的《新语》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天人合策的天道观、仁义为本的政教观。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些思想是陆贾在寻求治策实用与政道超越观念主导下,试图“行仁义,法先圣”,进而干预现实政治一种理想。陆贾的后世子孙,应当没忘记这位帝师先祖的谆谆教导,否则后世吴郡陆氏的家族文化品格里也没有那么多的似曾相识。- O6 C2 e/ q2 S7 a0 E/ T. }

1 y8 C( u) g$ d- k' v8 O6 {* r( Y5 U8 \) R0 d% w" Y! T' y
陆贾是楚人,是否到过吴郡不得而知,但他的儿子陆烈正是奠定了吴郡陆氏的郡望之名(也有说陆烈是陆万所生,据官职和年代可证为误)。; Z  j. w! p5 y  R. R

. L( P2 w% j2 M6 q4 f
) v7 M+ d  F( F# j) N; j史书对于陆烈好像过于吝啬笔墨,只在《新唐书》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万(贾)生烈,字伯元,吴令、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骨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
' u* g; Y& v/ p$ m+ \. w2 @9 t% u7 |. Y9 B' s1 y2 {" w9 u

- i1 J4 u# B  ~5 p+ Q字虽少,能琢磨出的意思却很多。首先可以明确的是陆烈这一房支在西汉初年移居江东,其本人是吴郡陆氏的真正始祖。其次,陆烈的仕宦值得细细推敲。
0 }: w5 Y, N# T7 g. t
  d; A9 R; C/ a: o0 R& y
. R" x8 E3 J! {8 o依据汉朝官制,西汉县令“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而都尉一职是“郡尉”在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的时候“更名都尉”、“秩比二千石”。从吴令到都尉,陆烈是升官了。升官的原因定是担任吴令的时候政绩优秀、爱护百姓,所以吴地百姓才会在他死后感念其恩、迎葬乡里。料想陆烈做吴令,掌一方生死大权,不仅只是爱护治下百姓,还能够为家族的落户、发展提供方便之处。吴令一职对于陆氏家族来说意义非凡,自此陆氏开始扎根吴地,进而能在其后的百年间不断积累社会、政治基础以及成为当地大族所必须的名望。
8 c+ l' n& Q. Q  K/ @4 ?  s0 A* d6 o! q/ T
4 O! }! T; b3 R% h8 E$ ^
这么一说,好像有那么一丝江东恶霸的感觉。但,汉代的江东之地可不是后世所赞美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那时的气候和环境称不上宜人,司马迁就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整个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成熟的开发,做一个江东恶霸远不如当一个关中的“五陵少年”来的潇洒舒服。
. a% U6 m# e4 T* I6 }1 T7 Q  h9 a
9 j0 e) A+ |1 b! O/ v+ f* b% j+ B$ I, e

/ F3 ]8 `1 E* s& K9 W; p当时的江东,遍地是这样的人
* r' e# F, r3 ~! S+ D
" h, f% ]6 x% z6 d; l. H6 T4 n+ }; O6 q' T" G5 f+ i$ u
陆氏能够在此恶劣环境下扎根江东,繁衍发展,并且造福一方,殊为不易,前人筚路蓝缕之功不可不表。
1 Y* Z6 }4 w2 n# ^* m
( I( I1 |/ J3 v5 R1 K. q
5 m( z. i! f& C, ?4 E陆烈之后直到陆闳的百余年间,吴郡陆氏没有在政治上出过大放异彩的人物,但是子孙代有仕宦,家族一直在不断的积累政治资本和社会名望。
9 [# V8 p5 I- Y3 G
6 z& H/ f( x1 ~4 p0 O1 d5 P/ {
0 |0 D5 X" W# f7 X- h. f至于陆闳,他是吴郡陆氏最早被列为史传的人物,在东汉初年官至“尚书令”。众所周知,东汉的尚书令一职不同前代,掌握中枢实权,号称 “三独坐”之一,地位非常重要。陆闳能成为尚书令,不仅是因为他才能卓著,还能看出他深得光武帝的宠信。1 \. ^' }" `" L3 _

5 q" Z3 _, @8 e: I$ x* L! Z0 v- m) l9 {1 K
吴郡陆氏自陆闳以后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史书在形容陆闳的孙子——陆续时就用上了“世为族姓”这样的词藻,可见东汉初年的吴郡陆氏已经发展为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
' `1 v: i, U# f  p4 K* J
% E" F* d! O: `) {, J- Q& F5 H$ {, Y
陆续是《后汉书》里吴郡陆氏家族仅有的两位立传者之一(另一人为陆康)。他的“长子稠,广陵太守”,次子“逢,乐安太守”,第三子褒虽然“不慕虚名,连征不就”,但是褒的儿子——陆康可是家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7 y7 s1 u1 _7 |9 _
# G1 e; \) J# G) L

2 |( ~$ R2 T. e% e- a- m$ c陆康少时做官就“以义烈称”,在汉末动乱之际官居庐江太守。他忠于汉室,因不齿军阀袁术的僭伪叛逆行径而不愿归附,毅然率领“宗族百余人”对抗袁术派来的孙策大军,坚守城池长达两年之久,至死不降。
' Y/ ^1 Q* {+ k2 `/ r4 r9 J/ g9 S3 }. S1 w# k

% {4 j+ f0 g4 s  ^$ c5 Q& u对于东汉年间陆氏家族诸多为官之人,史书里大都给予了或善于为政、或气节可嘉的好评,这些陆氏早期人物的言语行为树立家族门望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汉末陆康,以一族守一城,不惜舍小利而取大义,铮铮忠骨深刻影响着后来的家族门风。
/ j) q+ T% r! O: m* V3 \2 Q- t6 g9 }0 Q; V" s& j/ l, i. d
) Z; b8 s$ F) c1 x" P

6 }& x. E  |6 \7 {) @三代为将的魔咒! s: _* G% Z6 [( M

" j5 ~& M/ U% O/ K2. L' R- L' ~+ J/ r3 ~/ [; W6 _

1 w+ y6 q- _# c1 _2 t陆康的忠肝义胆得到了史家的可敬可佩,也换来了现实里的灭族之祸。庐江一战,陆氏一族不仅家族领袖身故,“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家族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因此与江东的新主人——孙吴政权结下了仇怨。/ o% \6 E* y+ m6 K

# d) g% P& U; m& F. x6 ?9 o3 C$ Z4 w& U; l5 ]
所幸,陆康并非愚忠之人,在家与国之间虽选择了国,但也没忘记了家。早在庐江之战开始之前,陆康就已为陆氏一族预留了后路,他将儿子陆绩、自幼跟在身边的陆逊“及亲戚”遣返回吴地老家。这些被遣返的族人当是陆康心目中可以传承家族的血脉精英。
7 b3 O7 i- R- D& X- {  ]  }% L/ ~& y+ M; B2 f" @! s4 r' [1 T* c
( A( r+ u$ o4 ?& b, ]: |8 i. b
然而,摆在陆绩、陆逊这些新生代面前的是天下大乱、仇敌在侧的危局。对于几百年来为汉家天下主政一方的吴郡陆氏来说,在汉室倾颓、群雄割据的形势下,在家族遭逢大难的情况下,又该何去何从呢?
0 g0 O& L- }8 w  A# V3 P9 F
+ Z9 G. P2 S8 b# v3 E! V, ~' Y* _5 J* w" ]5 _0 P7 m
陆康之子陆绩就选择了一条“文路”。陆绩以研究经学而著称,《三国志》本传说他“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可能是见多了生灵涂炭、城破家亡的惨剧,陆绩年轻时就反对群雄黩武,主张修文德以定天下。为此,他著书立说,曾作《浑天图》、注《易》释《玄》,传于后世。纵然后来陆绩出仕孙吴,但他临死还自称是一名“有汉志士”,这点自然得不到孙吴政权的待见,终因“直道见惮”遭到贬抑,仅仅32岁就抑郁而亡。. I, e, ~% r: S
% l, D" H+ O# P. Z6 D: l; A; ?

* s% J7 G0 \" P" ~3 y6 u或许陆康早已预见自己儿子汉家儒士的人生轨迹,所以他选择的下一任族长不是“见称当时”的亲子陆绩而是籍籍无名的族子陆逊。9 a5 y  \9 S% l  `; }" ]; s' r

; a; P& C0 }6 r1 v, x- v$ m1 U% F* A! D7 t5 n) u
《三国志·陆逊传》载:“逊年长於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与陆绩以文德定天下的理想恰恰相反,陆逊走的是一条“武途”:于乱世中建立武功、守土保家。7 f- |  Q, p8 J4 ]2 J" ?

' k" a7 i( x: Q5 s  B* u0 |' {
2 K0 g  ?) r" w- |* y" L0 z+ e  _陆逊成为陆氏一族宗长之后,首先做出的决策就是在孙权刚刚继承江东统治权、急于招揽江东本土势力之际,选择与其合作。史载“权以兄策女配逊”。要知道家族大难的直接仇人就是孙策,前人尸骨未寒,而陆逊却顺势应变,放下与孙氏仇怨,同其联姻,带领整个家族融入到孙吴政权当中,这其中既有变通也有无奈。
& ^  k- U' S0 H- y5 K+ U1 \" j  b- q
* V# x) j1 s6 i, ~# z3 H  B- Q( Q  M: `8 S+ i+ q
这以后,陆逊凭借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不断在东吴的对外战争中立功建业。夷陵一战,更是被孙权以举国之军相托付。陆逊也是不负所望,大胜蜀军,其后一路青云直上, “赤乌七年(244年),代顾雍为丞相”。至此,陆逊集东吴相权与军权一身,个人权势达到顶点,而家族也早非昔日光景。
3 j- u' Z0 z3 b( U1 d" k
! n/ E5 e( [7 u" p; x/ ~' O9 R2 m( ?# j, t4 L
$ f6 g2 s- J9 f* ~' z
东吴第一名将陆逊- v# B5 Q' A! N0 o. o

' a; m! x7 T- E* Q% U$ ]
8 d( B( ]: g/ L著名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就说:“陆逊仕途的转折点,是在孙吴政权江东化的关键时刻,受命为吴军上流统帅。陆逊是孙吴政权江东化最具象征性、最为关键的人物。……过去孙氏迫害陆氏宗族、诛戮吴会英豪所造成的严重隔阂状态,从根本上消失了。”
" P/ u& R. h8 f5 T7 ]- A! h9 ^
+ N: A6 e7 \: x7 Y, J# ?% {9 ~4 l' J/ T
陆逊以军功起家,走的是“武途”,但他在受命抵御刘备时,却自称一介“书生”。《三国志》里说他与诸葛瑾出征襄阳时,诸葛瑾得知部下战败被俘,十分惊惧,而陆逊却“与诸将弈棋如常”,雅量十足。或许,在陆逊的身体里,从来都保持着家族几百年来坚守的儒家士大夫之风骨。跟陆绩相比,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 Q) V$ F' h; B* U9 S& I4 Z( g; |* K9 Q; n! r( B
/ I- B3 I! d4 \( V% U: G0 c
作为儒学士大夫,陆逊主张为政应当以仁政礼教为先,反对过分依仗刑法,信奉“礼之长于刑久矣”,要求孙权改变“科法严峻”的情况,强调“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
0 Z. j- j9 D: g  v/ J' H9 H9 _3 w6 N& u) ?: t. I
+ f5 j2 t9 T# r' z
与先祖陆贾谏高祖类似的是,他对孙权重用校事吕壹,抑制大臣,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迫使孙权自责。8 v2 @. B( V% D2 L+ X: ^

, ~6 {2 _, t' n* P8 `4 S
4 a: P% z* J5 `. I3 H在孙权统治末年,两宫之争爆发,由于陆逊坚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儒家传统,遭到孙权的打击,他的宗族、姻亲、门生都有人死于此难,陆逊自己也因此“愤恚致卒”。对于这样一位文武全才,陈寿由衷感叹到“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R; j4 I! g5 c* O( c/ Z
1 {( z7 _8 A$ p; ^8 X/ Z) y( Y

3 h+ v* e; U6 P- ~; Z# i/ u陆逊一死,陆氏一族在吴国权力中心就没了中流砥柱。在孙权的有意打压下,以陆氏为代表的江东大族一度沉寂。但得益于陆氏浓厚的家学传统以及陆逊严格的子弟培养方式,在景帝孙休再次重用江东名士后,陆氏军政人才全面涌现。
3 p* F, @5 R- C/ I
* o9 X: U4 y4 D% J9 G
* W8 V% y, M5 K/ E( p/ W$ N陆逊之子陆抗在父亲死后“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而后平步阐、保吴国,屡立军功,官至大司马、荆州牧。如同乃父一般,孙吴的半壁江山系于陆抗一人,其对吴国军政的巨大影响被形容为“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但陆抗时代又与陆逊一枝独秀(兄弟陆瑁不仅官职不显,未入权力核心且比陆逊早死)的局面不同,陆抗一辈的陆氏家族在吴国政坛可谓全面得势。
. a) V; Y( Y6 G" q; ]! H: n) D/ r4 X, v" f
: Q- g# Q, u) t9 n4 _7 l/ T
% ?1 f) m& z8 n  V0 X% x
第二代战神陆抗
, a* i7 W; F, w) J/ K4 G: _! `
4 [+ F" A! n# s; D( k
* ?" [! O- B9 q2 l1 |《世说新语》里留有一段有趣的对答,对话双方一方是吴末帝孙皓,另一方是左丞相陆凯。孙皓问陆凯:“卿一族在朝几人?”陆答曰:“两相、五侯,将军十余人”。为此,孙皓不禁感叹到“盛矣!”
, z- i  ?" Y! i8 ~6 K: B& f2 F: E* l/ d. r# ]7 v/ g3 S! i

- N6 _3 }( ^, C0 H  I$ W可是,在这位“丞相逊族子”官居丞相之时,君臣双方的对话并非时时如此融洽。这是因为君是“肆行残暴”,而臣是“忠壮质直”。% l9 r3 W! s" j( t
- w' w: A$ j1 e  H5 e
! c' u2 u" ]9 ~0 y) s
当时皇权昏馈腐败,众人“皆莫敢迕”,陆凯却以正直相抗,多次上书直斥孙皓的昏庸无道。孙皓虽然对此极为不满,但既碍于重臣不好随意处置,更忌惮手握重兵、镇守国门的陆抗,只好“以计容忍”,等到陆抗死后,才将陆凯一家流放建安。能让暴君孙皓如此的忍气吞声,足见当时陆氏宗族在吴国势力之盛。4 t9 w; q9 C5 t

$ n& U+ ?# [4 X1 X' \: S! [  K0 A/ C5 ^$ S; h8 }; [

: }6 Q- ?( ~! A东吴名相陆凯' \1 e1 O1 ~: T0 z' k
6 @. O, P; I; r" _' b1 g; f

: h: {- E# b- g& J由于孙吴政权实行世袭领兵制,陆抗之后,“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陆抗儿子们的无双才气,仿佛让陆氏一族更加显赫的权势扑面而来。5 [3 u$ k! f0 X

1 O' l# G# z( V0 V. `1 R: g0 W
0 k/ a9 o& w! K% ^3 v2 d6 K) W然而,陆氏和吴国并没有等到陆晏等人彻底的成长起来,却等来了“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作为身负吴国军政要职的陆氏,首当其冲,陆晏、陆景二人先后被晋军所杀。“吴柞倾基,金陵毕气,君移国灭,家丧臣迁”,曾经显赫朝野的陆氏一族盛极而衰,传承家风、重振门第的责任理所应当的落到了最具才干的陆机、陆云兄弟身上。作为亡国之余,又该带领家族走向何方?" G$ {, v# G# A/ l% \0 y- j

$ h4 Y' Z  [7 {, ~3 B' P9 q2 g7 z% q& e, n/ Y6 V
年仅20的陆机和陆云遇到了与陆逊相似的家族命运抉择,但陆机没有效仿祖父般顺势而发,而是在吴灭以后退居故里,待时而动。# b4 m# N. Y: O2 m- f
6 K: l1 a! j/ }% ^# c5 W- F

$ t2 J, x0 @/ O怎料,这一等待,就是十年。史书说这十年间,二陆是在“闭门勤学”、修文习艺。身负国恨家仇,又有天赐才干,陆机陆云难道真会弃武修文,从此不闻窗外事?
/ u% h6 L8 J' A% J6 I1 M
' O/ v7 |5 ?& _4 V2 X, x) w& A: X& }5 b/ k% H8 t7 w
明代文学家张溥就说“陆氏为吴世臣,士衡(陆机)才冠当世,国亡主辱,颠沛图济,成则张子房,败则姜伯约,斯其人也”。或许,陆机十年不出是在韬光养晦、待机复国。但是,现实的残酷使得这一希望愈发渺茫,更为重要的是家族势力江河日下。$ Z& r. Z  X8 l- b

# X7 n) J& p7 t# A' X$ h7 i- Q. c/ A/ P8 ^( s) C. W
西晋平吴之后,对于江东大族采取了一种经济上不触动、政治上不使用的特殊政策。朝廷允许留在吴地的世家大族保留富贵财产,却剥夺了吴人的政治权利。陆机陆云身负重振家族的使命,自然不会眼见曾经显赫的家族在他们这一代一步步走向沉寂。于是,在退居故里、复国无望的十年后,二人选择了入洛求仕。4 r# \: ^, g7 t. }7 o

& e5 ^2 t; t9 a6 i6 [) h6 B1 d( f; _9 \# G1 k
当时,北方士人多擅清谈,崇玄重文,这与陆氏一族儒学传家的门风格格不入。陆机陆云虽然文学才华盖世,但为了交游北人、青云直上,他们敢于突破“伏膺儒术”的家学传统,开始接受北方学风的浸染。陆机的《文赋》《演连珠》、陆云的《逸民赋》都有着玄学思想的痕迹。对于“二俊”赏识有加的晋司空张华,就曾为陆云能言善辩不输荀隐而“抚掌大笑”(《世说新语》)。这一点,可谓二陆的变通。
2 d; ~& {# L1 `4 ]7 l, n0 h
$ h  a4 G# u% k" V1 D5 ?" D3 j+ w0 d" W+ N4 w# A/ H6 v1 T
祖、父、兄三代在孙吴一朝出色的政治军事活动,将吴郡陆氏家族推向了极盛。这使得陆机、陆云二人具备了极强的家族自豪感以及对政治军事才能上的强烈信心。然而,文学上的荣耀与政治、军事所带来的利益是无法一概而论的。“二俊”能够凭借文学成就求取功名,却不代表他们能在波云诡谲的政治里游刃有余。
1 v  M+ G3 {& l8 X4 {8 E8 X% [* P4 s7 B- }, o9 |, x' k
# H: k2 y% K. `/ X$ F& Y9 q5 F
陆机、陆云入北求仕,其实大局已危,“时中国多难”,同出吴地的顾荣、戴若思等人都劝陆机返回故里。但陆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汲汲于功名,一味进取,入成都王颖幕,以大都督总领全军,最终激化了南北士人间的冲突,鹤唳华亭,兄弟、儿子也惨死于北人之手。这一遭,就是陆机的固执。
# m# B0 [/ U; N2 ~5 y" m% U
  X/ i* F. M2 M* Z
  Y+ m* |% Y1 {7 s) `. l3 j, ^8 y: N# J/ a6 P1 V/ G
陆机的书法名作《平复帖》, |* X3 d  ^0 H
+ W6 e" h2 `" v& T3 F2 {

% j4 S  w- I) k, m2 N《晋书》陆机本传里说:“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杀戮太重,有伤天和,故而身灭。如此说法在正史中是司空见惯,一如白起、蒙恬、项羽的路数。事实上应当归根于政治斗争是杀机四伏的。
, @! @7 T# s' r5 O  [4 f/ W- w: X9 z6 O
7 m  P# Y* ?& \- O# B: K2 G$ j
不单单陆机,自陆康以后,陆绩、陆逊、陆凯这些陆氏人杰大多直质,不善变通,且事功意识太强,缺乏一种政治上的柔性,所以常在扑朔迷离的政治斗争里遭受打击。陆康困守一城,陆绩遭贬,陆逊则郁愤而死,陆凯获罪君上,陆机惨死军中。陆氏门风重事功,虽使家族少有颓废、虚浮之人,但过刚易折、过强难久,坎坷磨难也相伴相生。: ]% S! Y; U, \9 T( o" ]' t

5 q; M$ F) J- B! ~* J5 h  R/ M' t2 A
陆机陆云没有在政治上建立先祖那样的功业,却在文学上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才华,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为《晋书·陆机传》亲作“御制”,说他是“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y7 T" q# f9 D4 _6 R7 f

+ D& x' d& ~1 f6 u% j. c6 ^# L$ G: T7 r2 `- [
如若二陆不卷入政治漩涡里,仅做好自己的“太康之英”,那该是多么理想的故事。不过,再换一个角度来看,与同时代文学成就亦大的嵇康、陶渊明相比,陆机虽然刚毅不如嵇康、超脱不如陶渊明,但他“志匡世难”、积极入世的态度代表了儒家士大夫的另一种情怀。
# h! e& q; b" w0 S  _
6 I, C% B+ M! _- j! y/ }! d8 s/ y8 U+ d! w- F0 p& B4 ^" L
孟子曾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魏晋风骨里也需要陆机这样的人。
/ {& C- O' E( L: \+ w# H; V: L/ Q2 x0 h1 H: N, o9 a2 e, C

0 I* A% s8 U5 J  m$ _( R8 `# j' n7 i# b3 w

. u; ?/ [, r1 T: M( m" I+ U1 k融通三教的早期尝试1 X. ~' R* ?' s* w4 A! p6 v& ?

9 B- d  X/ n' e- g! W0 @, q3. ?) x! r6 Q+ v
& X( E, }' R( A3 N  y5 h

! I, b+ U) K# t* T9 }0 H陆机陆云死于非命,给吴郡陆氏的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不仅代表了自汉末以来家族最显赫的宗支——江陵枝(陆逊所启)——遭到族灭,同时更意味着又一个动乱时代下家族的生死存亡问题。
/ H9 l$ }" J4 h0 J5 c5 c9 ]6 v9 Z. I- C' p2 ^  z! |! R
7 c% r0 ^, K! t
“二俊”以后,接过家族领袖地位的是他们的从弟——陆晔、陆玩兄弟。与机、云相比,晔、玩二人无论是当时名气还是后世影响都远远不及。当陆机名动洛阳、搅弄风云之时,陆晔还仅仅是以孝行闻名乡里。陆氏也是自晔、玩接手后,原本的江东“首望”地位被顾氏所取代。这一切好像都在寓意着陆氏衰败源于“二俊”死后,家族后继无人。
& A4 F: ^% @! f5 ~9 F) E6 |; b7 _9 A1 @# G! m% b/ g7 [
) \% \- }4 R. U! v0 N1 |
好像终究是好像,《晋书》里的只言片语告诉后来者陆晔并非庸人。《晋书》本传说陆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家世不乏公矣。’”在陆机看来,他的这位从弟是有着位列三公的才干。然而,陆晔却是见官躲着走。他被举孝廉后,“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辞不就。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左,辟为祭酒,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陆晔又以病辞。
6 i! W2 A5 O% g! [) R: j; u  x; P3 {& ]) q" w# f

9 s+ E. m* @& o. M* V, z/ O" y哥哥辞官,弟弟不仅效仿,还拒婚。陆玩先是拒绝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征辟,又同样用生病的理由辞掉了司马睿的侍中一职。直到王敦用军法逼迫,“不得已,乃从命”,才做了长史。更有意思的是,当朝丞相王导初入江左,思结人情,想跟陆家来个秦晋之好,谁料陆玩却说:“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
2 d% J$ ]9 i4 w- p+ T! G4 K* K5 D0 c: y3 ^4 I$ X

+ M: [: N! q% m  b要知道,婚姻对于士族的立足发展是多麽的重要,选错了婚姻对象,不仅会导致家族门弟的下降,甚至会影响政治地位。与不论是在门第、族望还是政治地位都高于陆氏的琅琊王氏联姻,怎么算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美事。陆玩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看样子,陆玩名字中的“玩”字,玩的不是当时的权贵之家,就是后世的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之徒。+ l1 `6 i) m- s/ L
  }  G6 ^6 z8 ?# f

$ t8 l* y1 m! t; X
$ t! h/ [8 I( |瞧不上王导的陆玩
$ Q8 v$ m& T% P% E! K* b6 u3 U# x- B! A# n
2 L0 j5 V; i/ j# O7 Z
当然,这是戏言。对于刚入江东的侨姓统治集团来说,重视与结交江东土著大族是理所应当,一如当初孙权联合陆氏那般。但是,陆晔、陆玩对于江东新主人没有像先祖陆逊那样积极合作、强强联合,而是采取了一种保持距离、消极避让的态度。
/ @4 T7 Y- L# B2 K  p
' ]2 H3 v( Z. X! r6 [1 d1 ]" j4 O
在经历了孙吴时代的家族辉煌、西晋平吴后的盛极而衰以及近在眼前的二俊惨死之后,陆氏家族的掌舵人陆晔、陆玩于更加动乱的时代里将家族发展方向从积极进取、建立政治、军事功业向明哲保身、保证家族延续发展上进行转变。
8 f) l5 X3 {4 q5 @1 Y/ ?; h0 p0 Z" Q
/ _8 X& J: p/ U, p: g/ P
自陆晔、陆玩之后,其后辈子孙大多淡于政治,注重德行坚守、名望积累。陆玩的儿子陆纳“少有清操,贞厉绝俗”,对兄长之子私自盛宴款待名士谢安的行为非常愤怒,不仅骂他“不能光益父叔,乃复秽我素业邪”,还施以家法,杖打四十。陆玩的从曾孙陆徽是“清平无私”、“清名亚王镇之,为士民所爱咏”。陆玩的玄孙陆慧晓“清介正立,不杂交游”,曾为了奉养老母辞官回家,十余年不出仕。. n0 R/ Y! G3 i, b
* E( P/ q  Y# D% K( t

( A. u7 R+ [8 z9 r- Y更有甚者,还有人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躲避政治是非。这些人并非无能之辈,只是不锐意进取。比如南齐陆闲任职扬州别驾,在齐明帝驾崩的时候感觉大难将至,直接“不复预州事”;梁、陈之间的陆琼,到了晚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经常称病不管事,等到要为母丁忧的时,索性直接辞官回家。2 K" b) p( k. C# K; y  Y, x
9 u! H8 W; }7 u$ U* n$ t
4 U5 Y; `+ b) ?* S$ A
可以说,面对百年间就四次易代的动荡政局,陆氏家族在整个南朝时期再也没有出过像陆逊、陆抗那样对军政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
) B4 E+ K% H/ H; c3 q  l2 ^, V6 Y3 c! h3 p. V
) L0 D; ^' O0 b" ]. E- m
这种政治上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自刘宋之后,南朝各代君主为了加强皇权,坚持重用寒人、打击士族的国策。作为比侨迁士族还低一等的吴郡陆氏当然深受打击。另一方面缘于一批凭军功兴起的江东世家大族对陆氏等传统吴地大族政治地位的冲击(如吴郡张氏、吴兴沈氏以及会稽孔氏对刘裕建国的支持)。
3 W8 K! T* a" q; U' ?( b# H/ ~% Q9 K: L& a
: H4 B: X" g  \, Y* O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陆氏自身选择了一条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偃武修文的家族发展道路。若是细查南朝正史,不难发现陆氏在南朝任职多居文官,少有武官(有影响的仅陆山才、陆子隆二人),他们似乎有意远离军权以安统治者之心,不再“道家所忌”,只愿做一个政治上的看客。9 W0 f- W# B" {* a4 X
) }2 n) d8 y* L
2 L: F& ~% @; {" r
另外,家族之中有不少人在南朝都为官数朝。比如宋齐间的陆慧晓、历任宋齐梁三朝的陆澄。陆氏与其他士族一样,看惯了乱世间的朝代、皇位更迭频繁,立身仕宦的首要目标不再是忠君报国,而是保己保家。但又与其他士族不一样的是,陆氏一族深受儒家传家的门风影响,在频繁易代里、政治变革中往往持冷淡、缄默的态度,不去积极投靠另一方,明哲保身,乐于担任清显的职位,而后追求德操名望,修文习艺,以保证家族的延续发展。! s% `# ?% c; }4 u' @. m

; F: ^' X- u$ @6 G+ R
6 z) |: Q/ T& Q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偃武修文之后,吴郡陆氏在表面的政治领域里明显衰落,却于潜藏的文化层面上悄然崛起。) X, H& @) q- }9 U

! P7 `% l; x/ @4 G( ]4 @& Z; _' }$ V
纵观整个两晋南朝时期,陆氏一族见于史册的著作家就有陆机、陆云、陆慧晓、陆厥、陆倕、陆罩、陆山才、陆玠、陆琼、陆瑜、陆凯、陆景、陆法真、陆澄、陆杲、陆煦、陆云公、陆琰、陆琏等人。其文化之盛,堪称中古吴地世族第一家。
! i0 A9 H" `- K: K0 ~7 v3 a, Q4 l' n: Z8 d0 g5 V! k4 c

% m+ i5 O# q4 Z# t+ H& ?) q7 b我们可以列出部分人物的著述情况:
6 W% T& I, W3 u5 ?4 {
" M& b) x  q  }% u& E1 L: D: s) U. K/ W
陆澄   - ~2 r$ N* e4 s: D

3 P' w4 p" m1 A2 x1 s, W《新唐书·艺文志》:邓基、陆澄《地理志》150卷。
/ I9 C% h8 Y9 t+ |" U/ D7 c: b# w) b# y$ e5 E* D
《隋书·经籍志》:《汉书注》1卷;陆澄注《汉书》120卷;《杂传》19卷,《地理书》149卷;《地理书抄》20卷;《述政论》13卷;《缺文》13卷;《政论13卷”% u; n" E) c: w; c

" K& b6 u- a& `/ E" n9 {& Z$ |* K4 d  z. v3 ~6 t
  L. T7 y# ?. q7 W
陆杲
2 Q8 U- _9 J" d) o# h1 E( l$ J4 g" |# i4 `0 b
《梁书·陆杲传》:《沙门传》30卷。9 [' |: o, ?4 Y1 v# I# H' W9 I9 C

; W/ r$ N, ]& w. f  m& S. W& d
0 D) J! e5 K+ W7 y; X
陆煦
. [! t8 h+ r6 Y: U7 [  b2 s0 J
, t. A0 N/ u- e  H《梁书·陆煦传》:《陆史》15卷,《陆氏骊泉志》1卷。
6 ^, _0 g% w) z7 E
: ?7 f+ P/ P  {. ~+ C0 v* @" T; c( x! t8 ^) O; a

  K, r8 s) x2 c/ D. ^陆罩
( T0 y: n- T& V- }. z
, K" Z0 y) i( B# H" C《隋书·经籍志》:《梁简文帝集》85卷。
# G* L2 o& ?' ^( E0 c  f' z! p
+ v1 f2 h* ~, F1 ^+ P) c
% P3 g! t* l1 k; f+ [
0 P1 b' [) }# P/ S陆云公
; s3 ?0 y( V- N* c" H
( l2 f: ?! s' m2 a! x+ N《隋书·经籍志》:《棋品序》1卷;《陆云公集》10卷。0 a  r5 s5 J$ _6 W4 l  c# |
9 p: i; s! L0 t. Y8 Y% f- }
& z6 G0 S4 A/ e' j4 G' w0 e
  z9 L3 x, y: T" K- q+ |" G# H5 m
陆才子" \4 H; {" N8 }( u1 U+ }0 t) d

" s) B+ H" D# z- Y! e  Q% o《梁书·文学传》:“才子、云公文集,并行于世。”1 `  @; F. a( J& c9 n! O

8 d2 |% E$ y3 A  q8 _8 M
' g& @1 E* D  c% Y9 G$ U2 X$ E3 e
& p' U7 f" L& T; M. K; n陆琼
) @- b4 E8 e6 O7 K% b9 i. R. Z
' ^( r4 i' r; F1 z, r6 E% N《隋书·经籍志》:《陈书》42卷;《嘉瑞记》3卷。
8 V* s) q" Y! ]& |% ]7 T( O# z* O2 ^1 B) _5 e" q( M6 T

% `* l/ E4 h5 _6 o' B3 d  L$ B  a  E  ^4 ~# a
陆展' @4 d( }4 O- H0 \
2 y  u. X" w8 }
《隋书·经籍志》:《陆展集》9卷。
" P/ c8 ]& b- v: d, {  g+ N
# d* ?  e+ o: z% s8 e: ]0 _& E. `. f
$ u+ F, N& M; O% u' V2 ^  ^
" X7 ~" `+ X4 _4 R5 v) z# x5 G. i) U陆少玄4 M! o9 \# Q6 m. Q; c

4 ^6 w) }8 x' ?5 K3 @《隋书·经籍志》:《佛像杂铭》13卷。
! w4 O2 J* e. n5 U5 X3 P/ R- l6 `) ?0 ]

' \0 f; E# G- Y) i0 m# X; ^7 P  D5 B# _  C. ?* B6 e9 B! }
陆倕
1 I) a+ r3 B( m8 c) }* V! w; P+ v$ L# @7 J6 n" E" e
《隋书·经籍志》:《陆倕集》14卷。
2 b- F# D6 \8 C: K, d0 X, J' h0 ?+ Y/ t4 \2 Z3 m
. u$ c, F: h" f* Z

  r, C/ W+ U  v, [  t1 d% c8 |7 q陆修静
- i- Y6 q5 O1 h/ p+ N2 P8 l
8 O, J. `/ ^( q' M0 g4 K: R《宋史·艺文志》:《老子道德经杂说》1卷。
% w: Q( b* [2 B: z) F8 Z3 s8 e1 R& G( c

" c$ P8 w0 R) u
; x2 m4 z* t& v; O/ J) I2 ^陆厥+ o! f5 I+ ]' s1 l" ?2 M
. d: Q% r' `# g% G% }$ i! ~  f
《隋书·经籍志》:《陆厥集》8卷。
2 {2 r% w( k6 V' s  |! d* V, G' \" G5 P, |! ]

/ ]0 D( |8 L: O% ~. _+ E# {4 A  Q+ F
陆琰
% Z) D  k/ J2 S, D6 N6 {: e2 L1 ^8 G' x0 [- o' K9 {
《隋书·经籍志》:《陆琰集》2卷。- o) p8 a+ e; j8 O: ?) W  j
# U: G5 V4 [, ~* J
3 F5 c0 o. k1 O% \& `: f# s% \9 C! U
& X& w0 }, ?6 n# `: J
陆瑜
% C1 M0 d$ p, ]1 @2 b: L3 c/ Y) f% H0 v; D5 H9 e( v% x# C
《隋书·经籍志》:《陆瑜集》11卷。1 J4 u, b# X$ b- u. d
+ ]: n' W/ H7 M+ h% i
- P; O( a" B/ e3 u! o

& Z, R9 V; i8 w6 W9 Q陆玠! M! i6 [8 y; u$ X7 k$ Y2 a! T

8 L, c4 @5 l$ Z; a- {' t《隋书·经籍志》:《陆玠集》10卷。" c' g+ v3 r; d' G

+ Z7 C' N/ `1 v+ V1 [7 ^! a2 V; f$ i" E" _
% a& v6 C. I4 i' N8 _& g. }
陆琏; }  f/ W5 E: s: X5 W

: E0 t2 H4 Y2 k! G2 G6 s4 _《新唐书·艺文志》:《梁军礼》4卷。
& {& Y+ \; i7 }$ t/ B! H4 A  _1 w1 c5 w
《隋书·经籍志》:《军仪注》190卷。
- v0 R9 H% |9 ^9 d8 }  h: C# A, k3 k  r& M9 o+ u
0 b" ^; T1 e- ^, S8 j9 H- t  v
- o1 g& A6 E+ T! c! J
陆机陆云的文化成就自不待言,陆平原的《文赋》、《平复帖》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在二俊之后的东晋时期,陆氏家族无人大放异彩,因为那是属于“王谢”的天下。进入刘宋之后,家族开始崭露头角。先是陆凯的七世孙陆澄“搢绅领袖,儒宗胜达”,接着是陆慧晓以写作博得齐高祖萧道成的赞赏。而他的三个儿子“并有美名”,小儿子陆倕文学成就最高,名列竟陵八友之一。
: F; [1 e9 h. @7 ~/ b. C
% M/ H$ m$ p3 ~" d
+ q3 ^4 O3 D! K$ [4 x& i" Z像陆慧晓这种父子、兄弟皆有才名的现象在陆氏一族并不少见。宋梁之间的陆杲及其弟陆煦、子陆罩也有文名。陆倕的从孙陆云公父子几代人文名则更盛。陆云公自己在朝廷掌著作,被誉为当世蔡邕。他的从兄陆才子与他并有文集流行世间。他的三儿子陆琼文名不亚乃父。陆琼的从弟陆琰、儿子陆从典,陆琰的弟弟陆瑜,陆瑜的从兄陆玠、从弟陆琛,都创下了不俗的文学成就。
) L+ {! f; E) h. h5 L% S. C! _/ d0 [

$ [0 N" C2 t/ a& L# s8 [" |9 G3 z回过头来看整个南朝时期的陆氏文化成就,有两个人还需着重描述。一个是号为“书橱”的陆澄,另一个是名不见正史的陆修静。他们二人虽然文名不及陆机,但对于陆氏家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开拓之功。
: o6 }0 J8 k# w) ~0 K/ Q* f4 o) ~  \2 |3 y# E% k  P5 a0 [3 E
: b6 f8 h" }# v
当年陆机在吴亡之后,虽然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玄学思想,但对于儒学传家的整个家族来说,仍然跟当朝显学保持着距离。陆玩自己就亲口承认:“竟不能敷融玄风。”
& u) }2 Y6 P7 D/ R
6 D+ J! ]* }, n* y4 \& M. ^( U! |" P" v1 [# {0 `' F; Z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南朝时期,整个社会思潮发生了新变化。玄学不再独占思想界,佛学开始产生影响并迅速扩展,而儒学逐步恢复原本的正统地位。这种变化对于具备深厚儒学功底的陆氏家族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当此时,陆澄先是奉命编撰《法论目录》,搜罗汉末以来的法论著作;后来又著成《与王俭书》,遍论儒家经典,融和儒玄。他凭借家族儒学的深厚积累,为佛学撰史、为玄学立论,试图以儒学积淀会通三家,为家族的文化传承发展开辟新路。. q$ y% Y* g  F) }- v

6 v& Y: [5 w) q
3 B4 K4 A! l! U陆修静与陆澄大致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此人是一个道士,名不见于正史,只在《道藏源流考·道学传辑佚篇》中有其生平记载。他一生不仅潜心修道,而且对东晋以来散乱的民间道教进行了有组织的整顿并制定了严密的仪规。
4 W2 Q4 m0 ^2 s) x" X+ B
9 M, ~% }  t: i9 ?- O& d  c; C9 h7 c6 t: W' a+ N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陆修静编纂了我国第一部道教目录著作——《三洞经书目录》,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陆修静改革道教的理论当中,能够发现儒家诸如仁孝观念、佛家“三业清静”理论。他的思想里蕴含着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想法。
- x6 ^6 r" D* O# z
# e  [/ k/ A9 j& {, @& t. L/ k' w6 _7 `) |
3 @" n& q: b$ S$ Q$ @
上清派宗师' x0 h' p/ e2 l! O

( n4 r! G+ ?8 v, f* N与寇谦之齐名的大道士陆修静) _/ f7 T$ z: J5 n' u' V
, Z* L  V# n: G7 d
8 {1 ]6 i% ?7 f3 e
陆澄与陆修静会通三家、融合儒释道的开拓之举,使吴郡陆氏家族的思想格局不再局限于传统儒学的一隅之地,而是能够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v9 [: |2 I7 I% W3 |# }

! i3 K7 f  y0 Z9 S( M0 H/ @& l: k/ s1 o: B( Z
在他们之后,后辈子孙仍有人研究佛道之学,如陆杲著《沙门传》、陆瑜学老庄。家族子弟的治学广泛折射出陆氏一族不仅坚守儒学传家,还能让儒释道三家思想同存于家学当中。正是这种既保持儒学传统又博采众家思想的开明家学的传承,才使得南朝时期吴郡陆氏能够文化兴盛、门第不衰。8 i6 F2 t" Z8 X0 j- t7 Z5 w
6 j" {. P5 O2 t  L& o7 U

& D( f2 @4 P) `  V+ _  M5 y自偃武修文之后,陆氏的家族文化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发展,已然独具特色、自成一脉,是为江东社会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堡垒,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同时期江东文化的发展方向。
- V' c: h4 y' w9 G& K, u/ ?! l1 L  f$ F/ F/ M; x' U  n$ G

1 m+ S  @3 C* ~, }7 s# ]0 g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U$ H" V# X3 e! k% ], \, F, B4 @. a
* K9 x9 q4 Y5 ]+ T! D& c

! [) J" Z2 U3 G1 g: w! w# Z
+ H& [( D3 y' }4 Z9 k/ j9 {" L7 V( A4 T) z0 I
儒门之风复兴于隋唐  W; I2 t0 j5 o) S- h0 l- r8 C

' d; @/ Z  U0 f' k: T5 T! W/ `0 E4& \1 e3 A" Z( ?' b# M1 {: {* d
: w' J# U0 Y) g3 b1 q/ v) G: G
' H2 M6 v5 \1 ]* E7 Y$ ?
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动乱年代里的偃武修文、潜心学术,使吴郡陆氏在隋唐盛世中迎来了又一轮家族辉煌。
  N/ M6 J( A* K. c3 B8 Z8 T; x' n/ m; B, @3 f( b

! O0 R% a# w7 i$ R其实,在经历过侯景之乱、江陵陷落、隋灭陈等多重打击后,南朝士族损失惨重,在新的格局里势力远远不如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 p; d; q) e* o6 f: r7 `
. k9 u. N4 Q- n+ X/ [% N! |# ^
, Q% a+ b  a( x8 y5 u* F
曾经东晋一流高门陈郡谢氏,在隋唐之世已找不到六朝时期的人物风流。与陆氏同列“吴四姓”的吴郡朱氏,两《唐书》里更难寻其衣冠荣耀。而陆氏在两《唐书》里留有事迹者多达33人。
: r# u( P# G: n/ a) T* T5 D3 f! ~9 }3 F1 r5 Q: _

6 U: R6 ^# V- ^( K* |8 g* k/ G6 v; M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郡陆氏”一栏,有名有姓者151人;仕宦为业的109人;身居五品以上高官的45人,这其中包括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6位宰相。! F  ~$ N" ?0 C7 h6 M
( F0 h* D7 A1 A" H) z
, s- l1 D/ ~; ?1 N8 r
严格来说,陆氏在隋唐时代既缺乏显赫军功荫庇家族,又少有高门婚姻辅助仕途,之所以仍能保持如此高的政治地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学深厚,子弟能够凭借才学晋身。) O2 @- }/ L! ?. h- _

( K3 F- C7 H, q/ s( q" |& N2 R8 K. }) O$ i
若说陆氏没有军功佐助,多少有点武断。在隋朝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陆氏家族的扛鼎人物陆知命就为新朝立下了大功。% n% [# v) c' o, [
. G- j3 a0 l5 m. R4 N  Q
/ S! M# G: s& v7 K' C
隋文帝在灭陈之后虽有过夸耀江南士人姚察、许善心的言行,却没有真正重用他们。大隋朝堂从骨子对江南士族是排斥的。后来又在陈国故地强制推行苏威的《五教》,最终导致了声势浩大、席卷江南的高智慧之乱。1 f3 F9 {' G! r0 P: U

* F" ]( O, `, N1 W$ J9 _1 i2 C3 `2 R
2 N" Q& L  v* \- O5 J0 m; P当此时,陈亡归家的陆知命挺身而出,“以其三吴之望”帮助晋王杨广“讽喻反者”,凭一己之力说降17城,带领整个陆氏家族支持新朝,为隋朝顺利平定江南叛乱做出了重大贡献。陆知命因功“拜仪同三司”,弟陆恪也被重新启用,陆士季、陆德明等人也纷纷出仕隋朝。吴郡陆氏自三百年前陆机陆云之后,再一次由南入北,从家到国,开始了大一统时代下的家国奋斗。! D9 z' w- T; o+ }( F6 M3 C4 S
# q" A- c- \2 V* ?: F, {! B* w
2 s, I# W6 o7 u3 n+ W& E
3 q& B3 \* ~2 C5 \  z6 V) d
反秦制起义席卷陈朝故地
( d  g7 [' G/ [; w& m  j( o9 i& t% a* l+ D  X/ r
陆知命帮杨广平乱,是陆氏复兴的标志
) Y" W; P) e1 O4 d/ ~$ N+ Y6 m9 ?* F3 N, h! h) l* b- I5 G9 J
; p8 ^* A, L( o  l, s
杨广登基后,对于吴郡陆氏颇为重用。他不仅对坐事免官的陆知命很快官复原职,还相当器重陆氏代表人物陆德明。感念君恩,维系正正统,陆氏一族对于隋朝具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0 k* }' A" H0 ?9 @

! `6 b+ ?- y7 z" k8 e
/ ]$ ^# a. K5 V6 u9 ^在隋末大乱之际,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想要篡位,用话试探陆士季,没想到被陆士季一口回绝,一气之下将陆士季罢官。王世充又想请陆德明做自己儿子的老师,陆德明耻之,不惜服用巴豆散自残身体,“杜绝人事”。这样忠臣不事二主的行径,在近三百年的陆氏家族史上是很少见的。经过长时期的社会动乱之后,深受儒家门风的陆氏子弟,开始显露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n) u# l: W* y7 C: m" S  b

  ~4 R, t7 `; v
9 d8 ]6 _& H9 m4 u细究起来,陆德明、陆士季不算荫功入仕。! W4 W* r( N9 {: G

! H5 d) J& p: Z# h! n0 r! N# ?
+ N* r/ U/ u# d( k陆德明早在陈末就成名当世,陈亡后以江南名儒身份北上仕隋,入唐后更深受唐太宗赏识,列为十八学士之一。陆德明是当时南朝经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写的《经典释文》为儒家经典及老庄等14种书正字、注音、释义,是五经统一前唐初最重要的经学总结。他的儿子陆敦信受教其父,贞观年间能够同李百药、孔颖达一同担任太子侍讲,可见其学问深厚。  J) E2 h: ?1 K0 j
& p1 r& f- J9 g; C4 W' O+ s0 w
$ n4 S: k: y: k) v3 k& ?
3 i+ \6 K' z" h
陆德明位列天策府十八学士' f) P; A8 s( [

: K5 C4 ]; q% W  C4 X# c$ U2 h6 m& e
* a2 e/ q* A7 h) O* K' M7 H" f至于陆士季,是“学《左氏传》,兼通《史记》《汉书》”,到了唐代还担任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陆士季的儿子陆谋道因为精通《汉书》被“敕授舒王侍读”;陆谋道的儿子陆元感一直醉心研究从乃父继承而来学问;陆元感的儿子陆南金又是“颇涉经史”。
0 R9 {8 O: y/ O% n" U! b( ~  c3 ?5 m4 h* M$ e$ I0 x4 g
$ [8 l+ D2 U7 ]2 l6 B2 p
可以说,自陈亡至唐初的百余年间,陆氏家族经学氛围十分浓厚。之所以如此是隋唐时期已经废除九品中正制,国家采取科举取仕,门第不再是首要甚至唯一影响仕途升迁的因素,科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士族的政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数百年来儒学传家、文化不堕的吴郡陆氏来说,这反倒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优势。陆德明、陆士季等人都是凭借经学声望入仕。
9 O  u6 {' }" W2 K& `9 R" |. ~: F5 s# i4 z3 H1 P% v( k
- V  n8 R/ x" r8 x' X
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陆氏家族又涌现了许多以科举明经科(偏重儒家经典著作)为官的人物。武则天时期的宰相陆元方“初明经,后举八科皆中”;他的儿子陆象先“举制科高第”,最后做到睿宗朝的宰相;陆象先的孙子陆康也以明经入仕。陆元方的从叔陆余庆制举入仕,后来官居玄宗朝太子詹事。陆余庆的儿子陆璪“举明经”,后任玄宗朝西河太守。0 c, d/ F# d! ?9 w* ]$ p6 i

. B: n: H* o  y' G; U
7 J0 ?# `2 S8 N, A+ V1 Q8 s唐代前期陆氏家族的经学可谓风生水起,而曾经荣耀六朝的文学成就却少见当世。催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唐代前期的科举制度中,明经、制科的地位要高于进士,陆氏一族迫切希望争取新的政治地位,于大一统时代里有所作作为,故而家族文化在这一时期偏向于经学而非文学。
$ E7 R# A! Y( x/ p( }1 \
" x7 D: {9 x/ x' I  U0 W5 ~* H' l5 h2 R7 S  U6 ?) V$ V+ R/ P
但是,到了唐代中后期,随着科举进士科(中晚唐以诗赋取士)地位的逐步提高、南北学风的不断交流,陆氏家族又以文学见称当时,涌现出许多文采一流的人物。
6 V: Y, A0 d% i
& i% g7 [9 W8 q/ }) g3 x' O. c/ z+ I3 k- M
在政治上,中晚唐陆氏一族所出的三位宰相都有诗文美才,其中陆贽文采斐然,进士及第,官居德宗朝宰相;陆扆也是进士及第,历任翰林、中书舍人,最后做到了昭宗朝的宰相。2 P1 I$ u8 ~/ K/ ^! _; v

) r. ~* ~! h; \0 x5 g
" I/ g# N* ]2 |+ m8 t* p在文化上,家族不乏博通经史、工于诗文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杰。代表人物就有诗人陆龟蒙;“通《易》《春秋》《老子》”的陆希声;元稹之师陆翰;开宋学之路、中唐新《春秋》学派代表人物、柳宗元之师陆质;韩愈的座师陆贽;与孟郊、韩愈等交往甚密的陆长源等人。. I( I* V% h' g
: N, o( s8 T& d2 u
8 n9 s  R4 L0 x" Q' a3 R
自两汉延续而来的深厚家学底蕴使得陆氏一族在唐代人才不断,纵然失去了门荫世袭做官的特权,也能通过科举制度,维护着簪缨世家的士族地位。
1 ?$ p& B) h. b& z
6 D1 A$ L) Z4 ?2 Z, P# J$ i( s3 K- _- h7 g
仕宦隋唐的陆氏,一改南朝时期明哲保身、消极从政的为官之道,转而积极入世、谋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理想。
  }; M+ ~7 W8 S+ ~/ e/ m7 J" h1 n$ j7 u( v! g0 I
. R: }+ T; ], b( D  n/ S
隋唐易代之间,就有陆知命的挺身而出、陆士季、陆德明的耻与王世充为伍。《世说新语》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这是魏晋时人对于吴地四大望族的门风评论。忠,是儒家学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儒家士大夫们信奉的人生准侧。从陆康到陆逊再到陆凯,“陆忠”二字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家风,于两晋南朝时期表现不显,但并未废弃。直至隋唐世代,“陆忠”家风又成为吴郡陆氏显著的从政风格。, g  N( E7 {# \

+ x8 R8 `! f' v$ ^6 c
$ q/ k" c  Q: ^: S唐睿宗景云年间,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争斗激烈。被太平公主举荐为相的陆象先坚决反对睿宗易储,拒绝参与政变密谋。唐玄宗在先天政变后为此特意封赏陆象先。但是当玄宗想要彻底清洗太平公主党羽势力时,陆象先又反对玄宗,暗中保护相关官员,导致当年年末就被免去宰相之位。
$ U& J4 y. W) {# o' w$ D9 V
! o1 C! T, t3 D4 E  h  [, g6 u/ w+ ?% _. c: |0 Y
唐德宗贞元年间,佞臣裴延龄祸国殃民,却深受德宗重用。是时“无敢言者”,曾经在泾师之变中有定难中兴之功的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痛陈裴延龄的罪行。只可惜忠言抵不过奸臣的诋毁和君王的猜忌,陆贽被德宗免去相位,一贬再贬,最后老死贬所。; a; O& O1 b" Z3 {: q/ d8 c) u+ t+ e

& h8 R) F+ d0 O( F6 @' Y) w7 r' v& D; M; [# w- \) q& F
0 k( {) k8 H6 o6 e2 Y
挽救唐朝的名相、骈文大家! A" W! D6 ~- k( i6 Y9 ~

1 B1 @8 _% X( W) W陆贽陆宣公% Y3 c+ o0 h4 [) F/ u% @& D, d. P
; x* }9 G5 }5 @
" D5 H0 N; ?) @" }, w
唐宪宗元和年间,陆亘出任兖州刺史,面对藩镇跋扈、拥兵自重的现状,面奏宪宗,促成宪宗下达驻守将士归刺史统管的诏书。
. @1 P( }5 v, z) e+ X9 R2 }+ W
8 o- F9 l  ~  Y7 G) R
3 c( `7 E9 i: |" E; d两《唐书》里留下了不少陆氏人物正直清谨、犯颜直谏的言行,如此的似曾相识,仿佛陆贾、陆逊、陆康之辈是从汉史错进了唐书。事实上,只是家风在一直延续不废。1 r& D/ x! k- F/ ~/ r+ ~
5 U/ K4 I" r- W& Q9 P
* f/ [* _- [9 Q
有唐一代,陆氏一族将家族荣辱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家族兴盛一直与唐廷相始终。公元905年,吴郡陆氏最后一位宰相陆扆作为士族代表与裴枢、独孤损、崔远等三十余“衣冠清流”死于白马之祸,陆氏遭到沉重打击。
' X! o6 B3 F/ y; I; Q& w
/ W/ d" h4 L3 ~7 y$ X3 J3 f( N# H3 q) ?  m  q, t) \/ S1 f* z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此后,以吴郡为郡望的统一世族消散于历史的长河里,只有散乱在各处的陆氏族人还在谱写着家族历史的新篇章。( g# M8 O* P5 U- A. i1 q( b8 R0 a

2 h" x$ d( F; D* ?5 k/ q. f; M' Z, s& b% f: A* L

! s2 Y5 D- c1 q4 j0 e' g" z+ K3 }吴郡陆氏的世家风骨
  T+ r# A/ p5 a2 V/ s7 L! D: k( g/ [( Q) f, V& W
5! ?  p7 K/ Z" J3 p% |

4 r! H" \9 [4 m# C( R9 i; i! m
对于中古吴郡陆氏七百年的家族史、无数彪炳史册的人杰,很难用一篇文章、寥寥万余字能够细究完毕。或许,我们也只能通过浩瀚史书里的只言片语来一窥其风骨。
. g/ {. `% \7 b# L$ i" R* d/ K& l: j: Q& m2 V

2 a8 d# C+ M% \5 o1 |: E思及当下。试问,一族有如此多的人杰、成就难道仅凭外在权势就可获得?显赫门第、传承不断也只是因为积代衣缨、长居高位?
0 S" @. X* Q. _7 l
* N1 f& D1 Y! }0 g9 I7 L1 P; G" X9 L  D9 J" s/ M  p. r
钱穆先生曾论:“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悌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
1 L  o* j* l0 ^: J4 X
7 _4 t5 [& q; t5 Z$ l0 T' r! n- J2 d% L( ^9 e: T
当初陆逊针对培养子弟立下家训:“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不忧有才不得用,而患无才居高位。如此严格的子弟培养方式,陆逊之后陆抗陆机之辈能青史流芳并不是偶然。
' l5 N9 c1 s* @. a* B( B( L% U3 }# p
7 w! p+ U* l, e
- R  w! `* }9 W: ]; }. b4 X" h( W3 X史书说陆澄“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记陆倕“少勤学,善属文。于宅内起两间茅屋,杜绝往来,昼夜读书,如此者数载”,叙陆瑜“少笃学”“幼长读书,昼夜不废”。陆氏子弟能够如此勤学苦练、映雪读书,能成为文化世家也是理所当然。
6 L1 g1 G  G4 d+ F0 y- f' O* e( ?5 t

; G; ?: s% s* H3 U回望历史,不必苛求是否有千年的世家,而当博采其世家风骨。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时下有太多的为官不正、为富不仁,富不过三代的戏码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今天的人需要做的事情还太多太多,苏轼那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不应该只留在门联上。吾辈之人,当慎思笃行!8 Z! K, h  z) _7 V, T
6 }) b- R, Q4 m2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5-21 01:37 , Processed in 0.129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