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9 \6 Y. j& D; S( O1 R
读《红楼梦》,人们往往对书中诸多奥秘深感兴趣,见仁见智探索不止。比如预示王熙凤命运的警幻册子上“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话,有的认为是指贾琏对凤姐的态度由言听计从到冷淡到最后休弃,有的认为“三人木”不只一个“休”字,而是“夫休”二字,凤姐的最后结局是“众冷夫休”。如此等等,专家学者的拆字法约有近十种,到底作何解释,至今仍是个谜。《三国演义》同样有许多奥秘,只是不像《红楼梦》那样玄。它是历史小说,不是纯文学创作,其奥秘主要表现为文本与史实的差异。你说它反映的是历史,可不少地方分明子虚乌有并无史实依据;你说它是小说,它又起着绝好的通俗历史的社会作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人们都叫它三国故事,于是便引出一个众说纷耘的真三国与假三国的有趣话题。这是读《三国》、谈《三国》一大绝妙之处,也是《三国演义》引人入胜的一大魅力所在。, j" w- p( e$ y- E
/ s8 O1 Q3 o9 ]% D演义亦不可全当真 - X" ]0 F6 g9 h" w ; `; w( S% Y O关于真三国与假三国问题,自有《三国演义》以来一直存在。其症结是演义与信史既有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一面,又有截然迥异、不能等同的一面。 3 ?: {% _4 p" t, ^/ P, E0 D& Q2 X" ~. h: @: H7 \6 d" k
《三国演义》的原本,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于明代。可知作者当初是把它作为正史《三国志》的通俗演义来写的。清初毛宗岗父子对其修订,成为流传至今的通行本,基本内容并无改变。毛宗岗在修订后写了篇著名的评论,叫做《读三国志法》。明明评论的是演义,毛宗岗为何不说成“读三国演义法”呢?恐怕主要也因为它是同三国历史紧紧相连的。当然,《三国演义》所反映的,不光是三国时期的历史,而是自汉末黄巾大起义(公元184年)至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公元285年)这段历史,但主要是三国历史,着重表现的是三国人物及其故事。 1 P# {. O4 R7 [2 Z) ~( u & k: l, _# O8 @5 B4 l6 L! z! E' b q由于《三国演义》本身是部历史小说,它同三国历史紧紧相连,写得又是那么生动传神,影响非同寻常,所以人们将它称作形象化的三国历史课本。但它毕竟是小说,不可能全盘照搬历史,必然要作艺术创造。从总体上看,小说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融为一体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一部形象化的通俗历史。唯其形象化,使三国历史故事显得更为真切生动,起着无以伦比的普及三国历史知识的作用。诚如胡适所说:“在几千年的通俗史教育上,没有一部比得上它的魔力。”4 f4 w4 |; n5 A$ i
3 h! D. _5 p9 A- V1 X作为形象化的通俗历史,当然与史书是截然不同的。它是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历史小说,七实而三虚,其中的七实与史实基本一致,三虚则史实所无。这七实三虚是带来真三国与假三国的根本原因。7 _6 I9 p8 k5 u4 R
* n) Z4 Q; V" Y8 C1 U) {6 C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就曾指出:《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描写容易招人误会,不免使人信虚为真。先生还举明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落凤坡吊庞士元》一诗为例,指出“这‘落凤坡’是《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 R3 j) X* z$ z N' K
2 A+ x- \' L9 u$ a现在,人们谈论三国往事时,以虚为实的情况仍时而可见。如将“桃园三结义”、张飞鞭督邮、三英战吕布、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以及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东风、三气周瑜、柴桑口吊孝等等都视为信史,被演义的虚构笔法弄胡涂,造成真假三国不分之误。 5 Q6 N5 ^" t' n/ O3 \ U 8 c- Z! U3 A, `% F4 L) }史书也未必全真实0 A2 T2 b) Y8 K0 f( g' n0 t
" o- E% w0 T8 p( p% C7 c
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所以,假三国并非只会误导历史,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虚构的笔法使关羽、孔明等三国人物大放光彩。问题是要把文学与历史、演义与信史分清楚。论史、论历史人物,不可将演义的虚构笔法也拿来作例证。 * x: n, g9 e; o+ z, h% C5 O8 Q8 Q5 D! {! |# o' \- l: e7 g% E
从历史的真实性看,其实真三国也未必全真。正史《三国志》对历史的记载也有不够真实的地方,我们只能说《三国志》与演义比,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说它一点没有不真实之处。; ^+ b% e! |( T. G0 q4 s
: H4 m) V- Q' y$ H! m, ^: d! q7 ?这个问题其实也何止存在于《三国志》一书。史官著史,有时代局限、材料局限、个人局限包括思想品德局限等问题。《三国志》作者陈寿,本是蜀人,蜀亡后成为晋臣,任著作郎,编写三国史书等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历史,更有一定的局限。# {3 e X2 }9 I, T$ e
- Z! T+ b# ^9 Y: z! }: \# W比如,《三国志》写三国历史,独不见司马懿传。司马懿在曹操时就出名,是三国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陈寿为什么没为他立传?因为陈寿著史时三国已归晋,司马懿已被追尊为宣皇帝,陈寿作为晋臣,把晋国开国皇帝的祖父列入《三国志》,显然是不允许的,于是司马懿事迹只能散见于其他人的传记里。一个三国重要人物而不为其立传,这不是一种有失历史真实的表现吗?然而,陈寿只能这样处理。- P2 }# w3 `3 I+ y2 E' h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