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U0 q. }9 i$ D3 X" ~这个问题其实也何止存在于《三国志》一书。史官著史,有时代局限、材料局限、个人局限包括思想品德局限等问题。《三国志》作者陈寿,本是蜀人,蜀亡后成为晋臣,任著作郎,编写三国史书等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历史,更有一定的局限。& C' A+ p: w; O/ X. T( e5 y' R
$ i# t- W' ~6 J$ }6 _, N
比如,《三国志》写三国历史,独不见司马懿传。司马懿在曹操时就出名,是三国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陈寿为什么没为他立传?因为陈寿著史时三国已归晋,司马懿已被追尊为宣皇帝,陈寿作为晋臣,把晋国开国皇帝的祖父列入《三国志》,显然是不允许的,于是司马懿事迹只能散见于其他人的传记里。一个三国重要人物而不为其立传,这不是一种有失历史真实的表现吗?然而,陈寿只能这样处理。 {& _3 Y6 M3 f, G7 Q0 U' G' x- Y2 U
又如,《三国志》对蜀史的记述十分简略,以致我们对蜀国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很有限,不如《吴志》,更不如《魏志》。若不是《三国演义》对蜀汉的大加张扬,刘、关、张不可能给人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尽管演义状刘、关、张不少方面与史实不符,但却弥补了《蜀志》过弱的不足。《三国志·;蜀志》份量过弱,跟蜀国没有修史有关,陈寿手头的材料缺乏,不可能妙笔生花。陈寿写他已亡故国的历史,大概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这也可能是个原因。 6 I, D9 O8 a* J; a' G; _/ t. k' i) s1 Y: Q4 w, r' y0 p% h
再有,《三国志》里也存在着春秋笔法,有的历史真相并未很好展示,有的人物传记里还有隐匿现象。赤壁之战这件大事,在《魏志·;武帝纪》里只廖廖数语:“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好象曹操是自己退兵的,只字未提火烧赤壁。曹操的尚书令华歆,陈寿为他作传,极尽赞美,好象此人美德俱全,看了《后汉书》的伏皇后传,才知此人曾受曹操之命搜捕伏皇后,并亲手将披头散发打着赤脚的伏皇后牵出宫。这些例子都说明正史也未必完全忠于事实。最简单不过的例子还有陈寿为三国君主立传,未当上皇帝的曹操享受着帝王的待遇,其传为之“纪”,而当了皇帝的刘备、孙权都只是“传”。陈寿尊魏为正统,因为晋是承魏而来,尊魏即是尊晋,作为陈寿来说也只能选择这样的修史体例。也正因为如此,对魏武对魏国名臣,一些方面就有意笔下留情了。得亏还有吴、蜀两志,特别是刘宋裴松之作了大量注引,我们才能更多地了解三国历史的全貌,单凭《三国志》特别是《魏志》来了解三国历史,是远远不够的,也会上当受骗的。7 f# X3 H5 y- h
. {& u7 J% b8 J \0 v
二者应结合阅读 1 F! M4 \+ g. M, Y2 e1 E( G' M; X6 \ ; n8 T$ ~% z+ {( V3 t4 D4 W1 {2 X3 [真三国与假三国,其实也不是截然排斥的。它们在总体上都对三国历史文化的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三国话题,增进了人们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r% ]8 Z/ d2 P6 A, }9 p0 _
/ h. X p& ~# `1 Z9 t" A7 \0 g( s0 C自《三国演义》问世后,真三国与假三国已融为一体,谁也无法把它们截然分割。真三国是假三国的基础,假三国是真三国的延伸,它们共同组成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海外也有广泛的影响。一些三国人物、故事,经《三国演义》虚实两方面的传播,使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智慧才能得以生动体现,影响深远,这是史书所难能企及的。像关羽形象、关羽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假三国而不是史书。0 @! F, C) |0 N x%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