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91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1130
- 最近打卡:2024-10-29 21:01:13
版主
- 积分
- 6182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阿斗流浪记: p9 t! L h* W# H7 W v+ }: |
. u; x$ L9 Q ^6 _# u7 E
$ }0 @! Q. t$ _( J* V2 y' G- {
公元194年,刘备帮助徐州牧陶谦击败了来犯的曹操,随后驻扎在小沛。在这里,33岁的刘备结识了小家碧玉甘氏,并迅速坠入爱河。由于刘备此前多次丧偶,出于迷信心理没有娶甘氏为妻,而是纳为妾室,但由于感情深厚,甘氏实际上主持着刘家后院的工作。
( ~; }) M6 W6 k1 v5 K0 I" f+ |/ J2 i+ o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甘夫人嫁给刘皇叔后的命运,可以说是历尽艰险,活着已属不易。196年,夹在曹操和吕布中间的刘备,被曹操表奏为镇东将军,在袁术的北上入侵中首当其冲。在刘备率部抵抗袁术时,吕布趁虚偷袭小沛,甘夫人被俘虏。后来刘备收拾残兵,向吕布求和,吕布归还了小沛和刘备的老婆。, R3 ]# o6 r& q. t; K: ~
0 ?3 @4 D# n8 X" s) |* r0 A! j
两年后,刘备又受曹操怂恿,夺取了吕布的黄金,吕布一怒之下又攻陷了小沛,甘夫人再次被俘,击败吕布后才被营救出来。后来刘备投靠曹操,参与董承衣带诏事情败露,刘备战败出逃,甘夫人再次被落在敌营,后被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带回身边。
0 i) o0 g' ~$ \4 Y- T7 E* W
7 i) h6 m: ?4 v0 L1 l; A1 q8 d颠沛流离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207年刘备落脚在荆州,在这里他“鱼儿有了水”,终于得到了诸葛亮。也是在这一年,甘夫人在婚后的第13年,生下了一名可爱的男宝宝。据说此前甘夫人梦到自己吞下了北斗七星,因此给这个孩子取名叫阿斗,寄托了对他的美好期望。
) P. h0 m2 K# _1 X2 l4 Z6 Y
1 {$ T$ t3 U/ ^$ t7 e4 w5 v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的外貌“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根据《拾遗记》,甘夫人“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如果遗传没有“正正得负”,阿斗一定是一个胳膊长、耳朵大、皮肤白的可爱宝宝。' o. E1 a$ H% e- e
1 x1 p0 ^" s% k关于阿斗的可爱喜人,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证明:几年后,已经嫁给刘备的东吴孙夫人,在要回娘家时还不忘带上5岁的阿斗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这恐怕不是绑架人质能解释的。
6 J: ` A/ h7 ]4 U* w3 p' b5 O
; `6 M2 y0 M% S' U `4 t8 r4 |& D弗洛伊德曾说,“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阿斗的童年肯定算不上幸福。$ E5 D, }! V7 ?; v/ O
}: B% S1 r0 J/ P* }5 _- k2 Y甘夫人在阿斗一两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在去世前不久,还经历了长坂坡之战中刘备再一次的抛弃。: i% c# `. G5 K! j3 K
( W+ j! g& u7 I. F3 S
好不容和和后妈处出了感情,5岁的阿斗又经历了离别。 许多年后,令人唏嘘的是,在白帝城穷途末路的刘备,还要从诸葛亮的口中来了解阿斗的表现。虽然不知道阿斗是“长于妇人之手”,还是被诸葛亮带在身边,但可以确定的是,和10岁就被曹操带在身边征战的曹丕不同,阿斗不仅对蜀汉的征伐毫无体验,父子之间也有很深的隔膜。9 ]0 h7 v( w. B9 s+ p
4 a+ ~/ ]% A* p; w! l7 R
刘备在207年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开始为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而忙碌。在这一年阿斗也来到了世界上,开始了在父亲身边的精神流浪。离谱的是,在曹魏郎中鱼豢私撰的史书《魏略》中,阿斗的童年中多出了一段被拐卖的经历。( e. x7 f- {3 O& O |( K! \
9 }% c) S/ v5 p- `! s- ^' o根据《魏略》记 载 ,刘备从小沛逃亡时遗弃了家眷,当时已经好几岁的阿斗被人带到汉中,随后被人拐卖。扶风人刘括把阿斗买下,养大成人。16年后刘备取得汉中,已经长大的阿斗记得自己的爸爸叫玄德,通过一个姓简的将军,刘备和阿斗得以父子相认,随后阿斗成为了汉中王世子刘禅。
7 ?+ a j- V% \3 Z- ~8 F$ D0 V5 P8 Q3 B1 l
这个充满恶趣味的“阿斗流浪记”,已经被裴松之辟谣,他指出这个故事的时间线根本和实际对不上。但这段记录告诉我们,起码同时代曹魏的鱼豢,愿意相信这样的催泪故事,并正儿八经地把它写进严肃的历史作品里。
2 z+ Z# g* }6 Z, f# `6 x
* a& f1 k l: Z6 K# W! ~! s+ b阿斗童年的不容易,仿佛是三国人士的共识。
8 ^" v; L1 ]2 u7 O7 t# {
6 Q4 m; d* _- v" i听过很多道理,8 x1 g$ A% w; W# Q4 L
: p e7 S( d: s7 L) l
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1 D: {: g* I5 N- @8 E
/ I/ z1 T! P4 ]/ ?
阿斗出生的那一年,刘备收荆州人寇封为养子,改名刘封。为了一家人整整齐齐,阿斗被命名为刘禅。“封禅”的名字中,承载了上古时期政治纯真年代的记忆。& _" r6 ]# A4 F/ g, E$ f
! @# _. b2 h8 f2 G; h% \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12岁的刘禅成为王世子。仅仅1年后,哥哥刘封就因荆州失守,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赐死。和刘封长期共事的孟达曾说:“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三国志·蜀志·刘封转》) ,因为刘封常年征战,经验和才干不是刘禅比得上的。但这一安排,使得蜀汉避免了曹魏和东吴那样的继承人危机。223年,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17岁的刘禅顺顺当当地即位为蜀汉第二代君主。
E: y+ k4 d1 e% p* k0 |% ~2 i5 E9 E. H) ^
在诸葛亮的眼中,刘禅的人品很不错,他评价18岁的刘禅说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y( ? v; G; X8 d- _" C+ y
& j1 {* n8 c( e. f: d
这一评价用在青年刘禅身上,应该是中肯的,诸葛亮并不是阿谀或者客套之人。比如对自己的亲侄子诸葛恪,诸葛亮就曾给东吴都督陆逊写信,直言说诸葛恪性情疏阔、难堪大任。诸葛恪后来的命运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 J- n+ m/ D$ u
) b( n# l+ v: J# |& q+ i
刘禅虽然资质平庸,但他在团结人的天赋上,应该很有父亲的风范。比如后来诸葛亮去世后,投机分子李邈揣摩上意,认为刘禅也许会觉得长期被诸葛丞相管教很压抑,上书说诸葛亮的坏话,结果被刘禅处死,他是刘禅在位期间少有的被杀的大臣。 在魏国高平陵政变之后,夏侯霸来投降蜀汉,刘禅派人到大山里接来迷路的夏侯霸,拜为车骑将军。
" O5 X! l I& x! _6 t- [9 s$ w
3 m, W# {" x( R* ~, D终其执政的41年,刘禅没有像曹叡一样大兴土木,也没有像孙皓一样滥杀无辜,的确可以算得上个厚道人了。
: X1 y5 @) n/ H$ X, m
5 |3 ~ F' b) b/ @继承创业遗志又肩负托孤重任的诸葛亮,倾注全部心血的弟子不是马谡也不是姜维,而是刘禅。成都北面的射山,曾经有阿斗学习射箭的身影,诸葛丞相一字一句手抄的《韩非子》竹简上,留下了阿斗认真学习的笔迹。创业难,守业更难,被给予厚望的刘禅,按部就班地茁壮成长着。
& F* E! @+ G4 C+ p3 c- Z* R7 h) q
在刘禅继位后的头11年,蜀汉平定南方叛乱,与东吴重修旧好,发展农业生产,五次北伐,这些都不是他干的,天塌下来有丞相顶着。刘禅在诸葛丞相的呵护下度过了缓冲期。234年,诸葛亮病逝于渭水之滨的五丈原,27岁的刘禅不得不开始独自面对自己的使命。' q7 J3 m- u9 U
8 R6 w3 @( p: h7 \( O在“后诸葛亮时代”,对《出师表》中提到的贤臣,刘禅无条件地信任蒋琬和费祎;对总是给自己添堵、妨碍自己热爱生活的董允,仍然委以重任;对姜维的北伐,刘禅是坚定的支持者;对蜀汉英杰的事迹,刘禅是积极的传扬者。
' E+ [) X1 r$ g5 K: D( k1 Z5 r: x0 |# d' W0 f
在位的最后3年中,刘禅做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事情,给“五虎将”、庞统等蜀汉名将名臣追赠了谥号,给诸葛丞相立了庙,仿佛是要准备给蜀汉创业史盖棺定论了。9 M t: T; q) K9 y; @& w; r/ L
- D, \: S$ H5 o4 A5 A' Z- _7 q新三国五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4 \: K% O" u0 g7 a! V
: n4 g3 x" L4 Q/ r( ?" Y9 {刘禅这时是否认为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早在刘禅即位之初,诸葛亮当年“跨有荆益”、从两路进攻的战略就已经瘸了一条腿。支撑着蜀汉上下的,只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大家的一股精气神了。战略目标的不断落空、上一代人才的逐渐凋零,刘禅应该是最感同身受的。
! Q0 B; u- J7 Z2 }# R5 V2 }$ ?! J6 H8 ^
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执政了30年,祸国殃民的宦官黄皓,实际上在最后的5年中才登上舞台。然而刘禅的随波逐流、不务正业早有端倪。 局势一天天坏下去,面对满朝恨铁不成钢的忠臣脸,刘禅选择了逃避。刘禅经常神出鬼没,可以说是“薛定谔的皇帝”。《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中说刘禅“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各种各样的正式活动,有时候找不到人,在各种游乐场所没准能把刘禅逮个正着。
: p/ n6 W2 p2 S7 U7 N3 O" @% M; J; J; |7 A' W! W* T
蜀汉的年号经常改来改去,为了补充兵源,刘禅在位期间一共有30多次大赦,后期更是一年一赦。但是改元不能改命,蜀汉国力逐渐难以支撑三足鼎立的局面。260年,东吴五官中郎将薛珝到蜀国买马,他眼中的成都,“野民皆菜色”,刘禅“主暗而不知其过”,弥漫着要完蛋的气氛。 I, s2 w$ a9 ~9 ?) r
$ n* `- I$ R9 {+ c- S1 d对益州本土人士来说,刘备集团的政治理想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负担,在危难时自然最先动摇。263年,当邓艾伐蜀的奇兵从深山老林里冒出来的时候,土生土长的光禄大夫谯周,站在刘禅个人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局势,认为逃又没地方逃,打也打不过,不如投降以求瓦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刘禅当即决定照办。* h, ?+ d& q9 J: p! j, z. f
# q% H. j, y$ b, P4 _谁说阿斗扶不起来?扶我起来,我要去送。7 r7 o# O! ^* W% J9 [# P' u
2 R. @" G& R8 `8 |" [! C7 W+ Q
刘禅和谯周带着60多名大臣,把自己绑起来,车上载着棺材,出门向邓艾投降,用蜀国君臣的真心换来了邓艾将军的笑容,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邓艾在受降时说,这多亏是遇到了我,如果像东汉时期吴汉入蜀那样,各位就死定了。3 w* I. |8 Y" _1 u( C( z2 j$ s
: V" O5 l, F) Z4 i
刘禅还给司马昭送去了感人肺腑的投降书:粮食在仓库里,我们在棺材上。百姓仍在耕作,窗外草长莺飞,我们送给您一个完整的蜀国。 (原文语出《蜀书·后主传》:“现即谕令各军将领抛戈解甲,官府国库一丝不毁,百姓列队郊野,所有粮食留于田地,以待天朝赐惠,保全百姓生命。”)
9 S" F; c% M: c* K; X. w
$ t h8 U3 d% [5 d先辈的事业至此灰飞烟灭,但起码人还在吧?
1 J& l" X# C4 G2 H, ~( u P5 `2 H0 @6 o% A, i0 A
“将士正欲死战,奈何陛下先降?”元初诗人陈世崇凝练地概括了蜀汉最后的抵抗:“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不仅事业灰飞烟灭,英杰后人也都玉石俱焚。
# ^$ i- F( k% N- o2 m* b) p" i" o' j% o, B' n5 ]% K% ]& o+ n$ @
连本可以得到保全的成都也在劫难逃。还希望“国家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姜维,想与灭蜀的钟会发起兵变,结果三败俱伤,谋划者被阴谋反噬,邓艾、钟会、姜维皆死,成都终究没能躲过兵燹之灾。 R; V9 w& U$ Z3 T
`+ ?4 S5 K. y" _: Z陈寿称刘禅是“素丝”,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一张白纸,可以说非常恰当。裴松之认为,刘禅是中下等水平,他个人的存亡,和国家兴亡无关 (“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对刘禅来说,天下苍生有我没我都一样,但命是自己的,要好好爱护。
$ `5 f+ @% |' }+ R3 ]4 U" h6 W. n. ~! ?. @' R, q
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苦心教导,终究变成一语成谶。知易行难,虽然听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刘禅以一种苦涩的方式,实现了诸葛亮《出师表》中“还于旧都”的理想,被邓艾押送到了洛阳。9 `2 c) \0 h: B9 T# W* N/ H
4 v. l# J& ^; q, b& ~好在人没事儿。
0 z- W/ G4 w, a: c' Q' X3 w. m/ P* d% Y7 P5 y0 g/ R
演员的自我修养: |8 y: b0 V/ w
3 \) c9 p2 B0 O- u
其实奠定刘禅风评的“乐不思蜀”事件,包含三次紧张刺激的对线。. h( K0 B" z1 d1 g4 F
' e6 W' T+ B4 k" l2 n! m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第一次是司马昭在宴会上安排蜀地节目,蜀汉旧臣看了节目,此起彼伏潸然泪下,只有刘禅还在嘻嘻哈哈。回去之后司马昭就发出了著名的议论:这个人无情至此,诸葛亮都扶不起来,何况姜维呢?
; x: Y/ {# ~4 i# [/ N9 U O8 J& o3 L' X+ r* b" { e+ ^
第二次是司马昭和刘禅的对话。司马昭问刘禅:有点怀念在蜀国的时光了吧?刘禅的回答是“此间乐,不思蜀”。
X1 p, w8 s1 ?: c( W, J5 F, f3 }! a: P* _/ ?3 e
第三次是原来在蜀汉担任秘书令的郤正,觉得刘禅的回答太假了,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好心向刘禅建议说,下次司马昭再问的时候,要哭着说“我的先人都安葬在蜀地,想到这就每天都伤心思念。”果然司马昭再问起来的时候,刘禅除了眼泪没挤出来以外,原封不动地背了一遍这些话。司马昭当然觉得奇怪,问起来说:“这话不像你能说出来的啊,倒像是郤正教你的。”刘禅听了很吃惊,脱口而出说你怎么知道的?在场的人看他这么老实,都笑了起来,殿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1 a+ Q; ^: g/ {: U+ j8 W: E. ~
+ _ _5 f$ A1 h' F
此后,刘禅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人生最后8年寄人篱下的时光,享年65岁。9 N6 c" w& P$ ]
7 h5 ~6 v0 W7 [& F+ F% ~有人说刘禅的应对,体现了大智若愚的明哲保身策略,展现了比较高的智商和情商。但这并不重要。眼前有三碗寄人篱下的饭,谁来告诉刘禅,哪一碗叫大巧若拙,哪一碗叫卧薪尝胆,哪一碗叫全无心肝?故国可以回首,但没必要。
6 L6 | v- v1 I1 X5 R7 u" U _4 ?/ A- H: n- c; |) ^
现在看这三次考验,有两个明显的感觉。一是司马昭显然把调戏刘禅当成日常节目,有事没事就问一问,说不放心可能谈不上,但仿佛在试探他的底线到底存不存在。二是可以看出亡国之君的演员自我修养有三层境界——
3 C" f! ~7 W* L5 [6 b7 b/ U
- W# i& w, M# x! `* Y% t7 r- ?+ [俄国戏剧理论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的表演,应该调动以往的一切亲身经历和情感资源,用于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基于角色身份或性格的表面层次。亡国之君的表演——2 Z9 S; D( W1 v' }2 _2 k
- }8 p9 P# b! T' h第一层是心怀故国但不露声色;0 `- e" M; i( K; ]( F: k
, Q. m9 P1 r1 V& Q; w
第二层是黯然神伤却坦坦荡荡;
: ^9 p9 @9 {/ M/ [6 x8 ?
' ?& f" L W7 U6 w. R$ K3 ?第三层是当空心人,随心所欲不逾矩。
# {" J" W2 r6 F: M. q+ U; Z3 v: Q7 z7 P5 _
第一层的表演肯定感动不了把韬光养晦当成传家本领的司马昭。郤正是站在第二层,让刘禅用逆向思维,向司马昭表现出清澈见底的诚恳。而早已全无底线的刘禅是站在第三层:当年作为国君的胸中城府已经被夷为平地,在享乐层面上,眼前洛阳的舞谢楼台,和成都的美酒佳肴又有什么分别?天真烂漫的快人快语足以让司马昭君臣相信,刘禅已经彻底成了大熊猫式的活宝。
* `2 Q4 x/ S$ S3 p7 `2 y3 X- C% {/ V4 }) b5 p; E8 e
三国的历史是一段群星璀璨、壮丽悲怆的英雄史诗,而这一切和刘禅基本无关。穿过赤壁的硝烟,越过北伐的车辙,我们可以重新发现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刘禅。才能如此平庸、气节如此低下却无人唾骂,而只是让人仰天叹息的人物,三国中再难找出第二个。: Y. _, g+ z, E5 e) Y3 @, L* `
3 c' m+ E% V; i9 D3 s2 a9 f! ~
对于一个好故事来说,如果没有拖油瓶阿斗,白马银枪的赵云七进七出救谁?
5 p) A# T. v. L5 B! n& ^
/ Q1 S# H/ |0 b8 @, c, j没有扶不起来的阿斗,诸葛亮又怎能“长使英雄泪满襟”?+ [2 n: R. A: R; Z, i5 n, p
8 U1 h6 g9 F& X9 A) u) D3 N) i
后人很难不对刘禅报以“理解之同情”,毕竟正是透过这个以“活着”为最高目标的平庸心灵,人们才能看清三国英雄伟岸的身影,正是这种平庸使得悲壮史诗得以成立。
- i p. U8 E% c; P9 K: W7 ?# l$ n9 @: H) p/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