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p ~! v( F" \5 h
先说刘备。军事上一连串的胜利使得刘备进入自己一生的巅峰时期,汉中到手了,益州巩固了,荆州方面关羽也创造了辉煌。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前途光明,有了一定的成果,既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就要为自己的后世子孙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和更高的地位。让他们一代一代世袭罔替,一般老百姓是这样想的,王侯将相也不例外。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意图万世永存。 , b2 _3 B5 S; Q( Z. N& i # b' w0 U2 l& K. X刘备在走向皇位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Z+ \& W7 | @- D- r; I
6 k# a; }5 H- t* `0 _建安二十四年秋,群臣一百二十人上表大汉天子,要求封刘备为汉中王。在这个表中,首先说明大汉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需要有能力的人起来力挽狂澜,把大汉王朝重新领入正轨,然后对刘备歌功颂德,说明他正是合适的不二人选。) O! t+ s! Z! C' M2 H
4 R- Z, p g4 |+ l
当然,到了最后,刘备再以个人的身份辩解一番:朝廷已经给我的很多了,我已经很满足了,别无所求了,我可不想称汉中王啊,是下属们死命相逼啊。我如果不答应,他们就去死啊!作为权宜之计,我就只好答应了吧,说不定这也是一种好事,有了这样的名号,我就可以在更高更大的范围内为国家效力了。 b8 s$ l a# c' i8 {: W/ u- A
1 `3 U4 X* Z6 [' w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在演戏。 + `7 u5 r p5 t H! T' w $ A" P, f" e$ u' }) F4 F. Q当然,我们也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刘备和部属私下早已经商量好的,至于天子是不是允许,他们就不考虑了,所以说,刘备是自封汉中王。7 ]" ~0 u* l5 k4 N
. A$ Q& g1 L, P
说到自封,刘备也不必不好意思,因为,他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往深里说,每一个皇帝都是自封的。; U9 j9 E* s! a
8 W: Y+ M7 Z( V% ^$ E紧接着,封吴夫人为汉中王后,儿子刘禅为王太子。 , N3 U- N4 L0 l" F J1 ? 8 E3 D- B5 C5 H d7 z) L( | M; d刘备自封汉中王这件事是一个火山爆发的前奏,此后魏国也不甘落后,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天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承魏王王位,到了十月就一脚把汉朝皇帝踢开,自己登上了皇位。刘备一看急了,你能当皇帝,我也能当,遂在221年也登基做了皇帝。而孙权速度稍慢一点,在222年改年号“黄武”,既不用曹丕的“黄初”年号,也不用刘备的“章武”年号,而是从他们的年号中各取一个字。这个行动说明,虽然孙权暂时还没有称皇帝,其实也跟皇帝一样了,说得通俗一点,那就跟事实婚姻一样,尽管还缺少那道手续,但外人已经承认是一种事实。 1 } d/ Z; Q" G. m8 C8 n + R* @. N! Q: K O. Y( C% V这个时候才正式开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7 f: m4 p9 H2 z q& Z3 a # ], E6 b" S" S+ h/ x/ h话扯远了,我们再回到建安二十四年,看一下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曹操又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h* {. N) {1 M9 y
$ Q0 Z. w L/ N7 w0 a( o; j: P形式对曹操来说真的非常不利:关羽已经在樊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曹操的正规军都被打败了,地方武装就更不用说了,那都是一些墙头草,纷纷倒向关羽,甚至在魏国的后方也展开了面向曹军的游击战争,蜀国的势力范围不断地向魏国渗透,使得魏国的局势动荡不安,甚至威胁到许都的安危。 , F2 c6 G# r6 @) R8 v" T& @ ' s7 d; [) J: h这种情况下,曹操也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只得避其锋锐,准备采取了一个不得已的计策——迁都。; g U& ^( h) v2 e! U
* s `9 L6 q+ B: w+ K这可就是一个大问题了,自从董卓之乱以来,东汉王朝颠沛流离,仅就都城来说,从洛阳迁到长安,从长安迁到安邑,又从安邑迁到洛阳,最后,还是曹操力挽狂澜,在建安元年定都许,这才安稳了几年啊,难道又要漂泊不定。 ! G! R' q1 M- n1 x$ G: c8 I( Q * \5 v# @ ]; C可是,没有办法啊,关羽近在咫尺了。尽管刘备一直在宣扬恢复汉室,可是他心里的小九九谁还不知道啊,如果真让他攻下许都,皇上能否保住命很难说,但是,他曹操肯定是没命了。 . Q. c( Y- T, |; h9 z ) X4 k& b- P' @4 P8 B& p9 J$ t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迁都。 7 Z2 U9 h I0 l 5 [3 N5 ]/ Y3 Y% Z2 i8 f曹操计策是定了,但是,大臣们意见不统一。 . S: C5 i+ J7 y # B4 @5 v& a$ o; M E7 d7 T2 I大臣们意见不统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这关键时刻,各种意见都有,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曹操听得脑袋都大了。* d% i" {2 ]8 s y% b+ l
2 k3 h1 m/ d# k& b! J当然,部分大臣只是发表意见,说说自己的看法而已,至于到底迁都不迁都还要看曹操的决定。 \" [4 @ X. ~5 C8 M, `* w0 [& }+ w F3 r- }( A$ \
但是也有那坚持到底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司马懿和蒋济,他们两个人百般劝说曹操不能迁都,并且列明了各种理由,甚至制定了对付关羽的良策。这两个人的出现,使得事情有了转机,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说在紧要关头,人才就是人才,三言两语会使历史的发展来了一个大转折。 8 c8 K/ m. d. X0 W" S- L , i5 u* G0 ^! s/ ^那么,他们两人到底向曹操说什么了呢? 8 {# P9 V: k. o6 h/ E( F9 W' H3 l, H% W; f
我们来看一下吧。# M* B3 g' Q' D5 P [
1 P. J% P6 {; z; A/ y R' W
首先说明迁都是万万不行的,稳定压倒一切,都城怎么能说迁就迁呢? . Y' T4 |- B: w k9 j) c+ d7 a7 d1 g" ?/ k6 P1 W# l* s0 Z" D
其次,战场上的失败是有客观原因的,并不能说明我们实力不行,于禁的投降,庞德的战死都是天意啊,谁能预测到会有这么大的洪水呢?我们是败于灾害,而不是败于关羽,要是真刀真枪打起来,还不一定谁输谁赢呢?现在洪水没有了,大不了我们可以重新抗击关羽嘛。 # ]' y4 ^/ \: D; B( A. E8 ~3 b0 H2 a , ?2 s f" h7 g, [' U, @0 r- p+ t$ Y第三,关羽并不是无懈可击,他也有致命的软肋,那就是他的后方,刘备远在汉中,荆州就关羽一人,我们可以开辟第二战场,袭击他的荆州根据地。 $ C$ s, V/ y/ J* G ) Z1 ?' |; f1 D' p5 H S说到这儿,曹操明白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只要打败了关羽,不就一切平安了吗。 / |8 a- b% D/ G$ Q7 z8 w% n- P* y ; ^: ?- T5 T4 v: T" C7 D! a曹操这个气啊,你们这不是一通废话吗?就是你们不说,我也明白这一点,关键是如何能够打败关羽呢?别卖关子了,快说。# }9 [ ~5 o7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