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83|回复: 0

建安二十四年的三国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1 18: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I0 C( R; K, q先说刘备。军事上一连串的胜利使得刘备进入自己一生的巅峰时期,汉中到手了,益州巩固了,荆州方面关羽也创造了辉煌。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前途光明,有了一定的成果,既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就要为自己的后世子孙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和更高的地位。让他们一代一代世袭罔替,一般老百姓是这样想的,王侯将相也不例外。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意图万世永存。
5 G# S9 d/ N* H$ S
* r3 u3 z) x! y# u0 N! R. M刘备在走向皇位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P  E. N% M% e7 a
  J3 `# V/ n, z* A
建安二十四年秋,群臣一百二十人上表大汉天子,要求封刘备为汉中王。在这个表中,首先说明大汉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需要有能力的人起来力挽狂澜,把大汉王朝重新领入正轨,然后对刘备歌功颂德,说明他正是合适的不二人选。
5 w8 F; X5 u' g' \% W
1 o+ _( {" M( D0 S7 m当然,到了最后,刘备再以个人的身份辩解一番:朝廷已经给我的很多了,我已经很满足了,别无所求了,我可不想称汉中王啊,是下属们死命相逼啊。我如果不答应,他们就去死啊!作为权宜之计,我就只好答应了吧,说不定这也是一种好事,有了这样的名号,我就可以在更高更大的范围内为国家效力了。
4 m, \, u* x" \1 x; T! K( g
% X3 k% i; A& P" \4 H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在演戏。
% ^9 R5 T6 L9 ]$ L7 J! S1 B" [4 a  p) K, H/ {, ~, {
当然,我们也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刘备和部属私下早已经商量好的,至于天子是不是允许,他们就不考虑了,所以说,刘备是自封汉中王。1 l/ B6 J% @3 ~. d. L. _
' o0 T; W8 Q+ |) E: p
说到自封,刘备也不必不好意思,因为,他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往深里说,每一个皇帝都是自封的。6 R+ q" H/ i2 ^( B6 Z
, Y, ?& l. N. P4 H* o* z
紧接着,封吴夫人为汉中王后,儿子刘禅为王太子。! v% ?2 Y4 i# E. v

- m4 F  G3 {6 K& l刘备自封汉中王这件事是一个火山爆发的前奏,此后魏国也不甘落后,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天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承魏王王位,到了十月就一脚把汉朝皇帝踢开,自己登上了皇位。刘备一看急了,你能当皇帝,我也能当,遂在221年也登基做了皇帝。而孙权速度稍慢一点,在222年改年号“黄武”,既不用曹丕的“黄初”年号,也不用刘备的“章武”年号,而是从他们的年号中各取一个字。这个行动说明,虽然孙权暂时还没有称皇帝,其实也跟皇帝一样了,说得通俗一点,那就跟事实婚姻一样,尽管还缺少那道手续,但外人已经承认是一种事实。
" Y9 `3 h5 ]) C/ S  |* T$ o! l8 ?9 B) q8 j( g& c7 x
这个时候才正式开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  O$ q0 O8 K% W9 f
* C4 l- [0 O$ i话扯远了,我们再回到建安二十四年,看一下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曹操又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 V' W  g% K- U7 X) |- m
3 \. ~0 p1 O! a# x8 z形式对曹操来说真的非常不利:关羽已经在樊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曹操的正规军都被打败了,地方武装就更不用说了,那都是一些墙头草,纷纷倒向关羽,甚至在魏国的后方也展开了面向曹军的游击战争,蜀国的势力范围不断地向魏国渗透,使得魏国的局势动荡不安,甚至威胁到许都的安危。
+ x2 N1 i  R. R$ i1 ?5 _* O9 @+ c. x1 q+ Z6 s# F$ B# z
这种情况下,曹操也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只得避其锋锐,准备采取了一个不得已的计策——迁都。
  n  q. L5 V5 o% \' V
: R) L6 u8 @5 h1 E- N: j& ?8 r这可就是一个大问题了,自从董卓之乱以来,东汉王朝颠沛流离,仅就都城来说,从洛阳迁到长安,从长安迁到安邑,又从安邑迁到洛阳,最后,还是曹操力挽狂澜,在建安元年定都许,这才安稳了几年啊,难道又要漂泊不定。
( k" F  ]; M4 r! L: \
7 f. D6 O2 h, t. s3 F. j可是,没有办法啊,关羽近在咫尺了。尽管刘备一直在宣扬恢复汉室,可是他心里的小九九谁还不知道啊,如果真让他攻下许都,皇上能否保住命很难说,但是,他曹操肯定是没命了。
# c( m6 o0 b2 q& y, k# w* M, ?; I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迁都。
8 f- b- K5 p; |$ R! }! O6 o: ^) y1 M" N, B
曹操计策是定了,但是,大臣们意见不统一。( L- y, W7 p$ ~7 N8 R: I0 t% F
8 j" q5 Q+ O7 n/ d- P
大臣们意见不统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这关键时刻,各种意见都有,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曹操听得脑袋都大了。/ T. Y/ d! u3 T

7 }: Z" T( t# I  L( b当然,部分大臣只是发表意见,说说自己的看法而已,至于到底迁都不迁都还要看曹操的决定。9 Q" G: `1 u8 `; b* M& r1 L

: ?+ ?+ v2 T" V+ U% G/ ~' T3 j但是也有那坚持到底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司马懿和蒋济,他们两个人百般劝说曹操不能迁都,并且列明了各种理由,甚至制定了对付关羽的良策。这两个人的出现,使得事情有了转机,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说在紧要关头,人才就是人才,三言两语会使历史的发展来了一个大转折。
( T$ _0 q, S( c6 a  H/ i/ ]3 S5 m  b9 D8 L" M9 [: v
那么,他们两人到底向曹操说什么了呢?
# k* S+ U! p" Z" I% C- Z7 ~# h! j( f$ r- {1 i6 p7 ^! ~" U) m
我们来看一下吧。
# ?* v+ w' I1 F6 a+ i- N! ?1 C: P- q. ?* }  j. x3 b' R
首先说明迁都是万万不行的,稳定压倒一切,都城怎么能说迁就迁呢?
+ g. z6 J( _: C8 P
( W4 m7 J- R, j, W% G其次,战场上的失败是有客观原因的,并不能说明我们实力不行,于禁的投降,庞德的战死都是天意啊,谁能预测到会有这么大的洪水呢?我们是败于灾害,而不是败于关羽,要是真刀真枪打起来,还不一定谁输谁赢呢?现在洪水没有了,大不了我们可以重新抗击关羽嘛。
0 f& R( J% N& b, x* f7 ]
3 D  {8 O5 ^: `. t" u- L  S9 }第三,关羽并不是无懈可击,他也有致命的软肋,那就是他的后方,刘备远在汉中,荆州就关羽一人,我们可以开辟第二战场,袭击他的荆州根据地。
9 D) H/ v, V. M; E0 a
2 b) x# t& p5 ]+ z9 Z$ R" v& Z说到这儿,曹操明白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只要打败了关羽,不就一切平安了吗。) C) t% r7 C8 V& K
9 j3 @3 U: R( W2 u" s
曹操这个气啊,你们这不是一通废话吗?就是你们不说,我也明白这一点,关键是如何能够打败关羽呢?别卖关子了,快说。
" y: g8 `* W8 Q; C- I0 l. m# r6 p  X
两人见曹操的胃口被吊起来了,这才把早已想好的对策和盘托出来。5 x( u7 `6 c! G& T5 N

0 @4 X+ {- _4 k# g" m7 v1 {计划如下,非常简单:让孙权出兵攻击关羽的后路。+ Z* @/ N  j& |! z

' i5 e2 R! }$ E2 D; M% i: ~司马懿蒋济能够出此计策,也算是看透了孙刘之间的关系。其实,历史上的很多高明的计策,算来算去都是算计人的。
# }' R$ V9 H1 w% n- {7 M9 s# m# O1 M; w4 n2 x8 [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司马懿蒋济的计划有可行性吗?
) g( D& M8 |, \: Y' n- ?0 f" h" D" j" u
刘备孙权表面看来是孙刘联盟,好的跟一家人一样,事实上一直在勾心斗角,远的不说,就在前几年,刘备独自吞并了益州就惹得孙权大为光火。1 U# t3 i1 p9 R0 D- s
0 |9 s3 A8 f0 Q4 Q7 \5 D/ l, Q
其次,孙权跟关羽本人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G& K1 s: l3 R# _1 ?. x# H
  ?/ e" q) T8 I
就在关羽大战曹仁庞德的时候,孙权过来讨好了:将军,需要帮忙吗?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人家胜局已定,你这明显是来揩油的,高超的投机分子。)关羽一想,来就来吧,把胜利的战果扩大一下也是更好的嘛。0 r5 n) q  @; \6 D# \% t1 ^6 G

. L2 J9 f' r  K0 H可是,既然孙权是个投机分子,他就有自己考虑问题的思路,嘴上说着出兵助战,暗地里告诉领军将领:不着急,慢慢走,看情况。这就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孙权不想加入战争,但是他想捞取胜利果实。第二:孙权眼光很长远,也很犀利,蜀军和魏军的战争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过早的暴露自己对本身不利,这也是投机者的显著特征。! Z! f- I- W# R- y
8 f5 y7 t) k$ Y1 H. Q3 q" b& r
就在孙权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时候,没有政治素养,缺乏大局观念的关羽一句话就把他推向了对立面:小子,慢吞吞的干什么,要来助战就快点,要是不来,有你好看的,等我收拾了樊城,回头就收拾你。
9 i0 c, o$ [! i8 L: G0 r3 @" i; `. b5 ~) K
哎,“收拾这个,收拾那个”简直就是口头禅了,这一句话不知惹下了多少麻烦。孙权那是一方霸主啊,而你就是一个领兵打仗的将军,真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了,人家是和刘备董事长合作,你说你个部门经理捣什么乱啊!非得把合作计划弄破裂不成吗?
: ]5 X2 }2 f4 ?  X3 Q7 Y2 W7 O7 M& ~# F% [8 S) K7 D
这就为孙权投入到曹操阵营中埋下了伏笔:既然你看不起我,就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 ]" y9 U9 @

! Y/ M* B, f% h' D" k" d还有另一件事,这个事并不是大事,但是后果很严重。
- T; @0 \- d8 s& x* V& g6 {5 H0 S
9 r8 ~; C  ~; Q) I5 F2 n事情是这样的,孙权想跟关羽结为亲家,让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单纯就这件事来说,两人的地位根本就不一样,这是人家孙权很看得起关羽了。但是关羽充分能显示出他不懂政治的一面,竟然把江东来的媒人臭骂了一番,按照罗贯中的说法是“虎女岂能嫁犬子”。这无异于在孙刘联盟这本来就不太牢固的纽带上又猛力砍了一刀。, B  f8 w5 y% X2 @
5 _7 b4 J' L, q( R$ P' f
因此,司马懿蒋济判断,关羽势头正盛,有攻占中原的苗头,这对孙权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他是绝对不希望刘备做大的,所以此时要求孙权出兵并不是难事。当然,为了有更大的把握性,可以给孙权开出更诱人的条件,到那时,樊城之围也就迎刃而解了。
, w3 `- S  D9 f. n" o
# T2 f- ]( ^. y6 Z+ R9 I( t计划不仅可行,而且应该说近乎完美。
5 I) l: c# I5 k3 Y, D" L- C
& T* f. u  G: \$ W2 B曹操豁然开朗,马上实行,计划事成之后,把整个江南地区封给孙权。(真下本钱啊!)
  o+ B: i- F- H) i! H" a2 i( L( g( F9 i- k) M: a9 m!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4-9 03:12 , Processed in 0.11886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