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301|回复: 0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了17年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0 2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X/ V6 R; @  ^- J- o
三国往事,尔虞我诈,奇处颇多。其中就有一件“稀奇事”,东吴为什么在蜀国灭亡后,还能形单影只地存留十七年?到底是上天垂怜,还是另有隐情?5 L) [9 a/ c: K
6 V# T9 Y1 d1 |$ I6 `
机缘巧合,暂避危乱9 k, T8 I) s: a. y$ }

  H; b: P! N2 Q" }+ |' k景耀六年 (公元263年) ,邓艾率军打败诸葛瞻,攻破绵竹,直逼成都。蜀后主刘禅见状投降,在西南存续42年的蜀国宣告灭亡。家国已破,刘禅倒没啥,递上降表,乐呵呵地顶着“安乐县公”的名头过小日子去了,凄苦全部丢给了孙吴。
/ A) K" y0 q: f: L1 D
2 y' D- m4 X5 e8 |( ~本来面对国力强大的魏国,吴蜀自觉搞了个松散联盟,勉强维持着“三国鼎立”的局面。魏大举攻打蜀国时,吴国最终还是出兵救援,又是攻魏,又是走水路入蜀,结果倒好,援军还没赶到,就等来个“蜀主刘禅降魏问至”,也只能作罢。! v5 z4 u! K5 l! k4 G9 W3 P, S
. S7 g  h0 n6 N; W/ j, v
吴国此时当政的,是孙权之子孙休,孙休是吴国第三任君主,也是历史口碑最好的一位。孙休一看,引颈受戮不如主动出击,派遣盛曼将军向西进军,说是救援,实际上想着偷袭永安 (今四川省奉节县) 。- L- L. i0 t5 [! \- C2 G% A
3 I: {/ D: E. T) R& D" C
也怪吴国运气不好,此时镇守永安城的是蜀汉旧将罗宪。罗宪见状火冒三丈——“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你这盟友,不来救我们,还想趁机捞一把,反正蜀国已亡,我宁愿投降魏国,也要和你们刚到底。% `( ]0 i8 {# K  C" K) S& K
) D) ]5 ?( `) f6 |% p# ]
后来,魏将又在蜀国故地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孙休瞅准时期派兵增援,意图拿下蜀国,罗宪面对来犯的步协、陆抗依然面不改色,愣是拼死抵抗,没让吴军进城。没过多久,司马昭派胡烈前来,协助罗宪一起击退了陆抗。
$ D, o+ f& C0 }! Z  T. ?
! y" \& h* d3 D对此时的吴国来说,时机已去,出兵成不成功还是后话,如何保住自家小命才是大问题。毕竟,三国对阵变成两方对垒,更别说孙吴的国力差了魏国老远一截儿。正是这时,孙休也走完了自己二十余年的人生,驾鹤西去。
+ I8 p; q" O+ Y) n5 n5 ^" Q. H% q  f, B2 J
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是国君新丧,交阯还发生叛乱,一堆乱摊子交给谁呢?历史选定了孙皓。孙皓,孙和的儿子,孙权的孙子。本来孙休有儿子,孙皓早早被送去封地,怎么也不可能有帝王命,偏偏这孙皓与乌程令万彧交好,后者极为看好孙皓,还没事就和当时的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说,这两人一合计,太子和诸皇子年龄还小,内忧外患,不如就让孙皓坐上皇位。  Z8 M% O! [. Q9 ]2 _

6 S6 ?: l5 _/ M! X4 y7 j6 x2 c0 Q就这样,永安七年 (公元264年) 孙皓即位。这位被选中的统治者做得如何呢?根据记载,当政早期,孙皓干得像模像样的——" A& B3 Y# L4 M' L( g, b

. G$ u. n0 I* G8 [/ V7 Q, k“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廪,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挠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6 M6 y& W" s: e% K, C& x  ^. L% x; Q( j2 v. ^
孙皓认真干了几件大事。首先是清除权臣,寻了个理由,把扶自己上位的濮阳兴、张布杀了,虽是残酷冷漠,但也实现了政由己出,改变了孙权去世后皇权旁落的政治格局。
9 W  ~2 S: N2 x8 j" m# |5 Q$ h! G& ?3 g# i8 A8 C
手握大权,顺利亲政后,孙皓开始整顿朝局,找人为国卖命。一方面,军务大事得由能人负责,孙皓立马加封陆抗,先是镇军大将军,后又拜为大司马、荆州牧,尤其是将吴国的命门“荆州”全权托付给陆抗。事实证明,陆抗在随后与西晋的对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击退了羊祜,还攻杀了叛将步阐。陆抗的兄弟陆凯也被孙皓重用,被封为镇西大将军,后迁左丞相。陆凯在历史上以劝谏孙皓而闻名,说白了就是经常和孙皓对着干,司马昭死后,丁忠建议趁机会偷袭弋阳,孙皓也是听了陆凯的劝,才没有贸然跑去招惹西晋。! r0 I# o+ B! v: e" f2 O5 S- r  ~

, N  p. d# C& y: T: X6 {搞完军务,孙皓也没忘记整顿一下文官队伍,挑选有识之士充任常侍,专门让他们发表批评言论。据考证,孙皓当政早期逐渐形成一股“清议之风”,甚至能够比肩东汉末年的清议风尚。
9 d3 g, h1 t6 L4 b- f4 b+ T1 W! ?6 S
正是这段短暂而宝贵的时间里,东吴的朝堂没有经历过多动荡,人心暂稳,为其政治生命的存续打了一剂微小的强心针。0 B$ p9 D  ?3 B  d% |

8 |. K8 V( a  o9 T1 \西晋初立,获得喘息9 K" `, @1 V$ L: l9 c5 z0 {( V
3 \9 o! x/ o/ }0 V4 a5 s
真要说起来,东吴也算是被上天足够眷顾了。本来,司马昭灭蜀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给东吴热好了“盒饭”。只是考虑到灭吴得造战船、开水道,再加上忌惮吴国强大的水军,便把灭吴的计划延后:
* W/ D1 X# m4 Q. V9 ]+ ?2 y/ K$ |" \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
1 q1 D4 o6 Q/ D9 m& K3 G8 n9 Z- o  h* Z
照这么看,消灭蜀国后,魏国的刀就已经架在了吴国的脖颈上,灭吴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谁也没料到的是,蜀国刚灭,魏国还来不及磨刀,公元264年八月,司马昭暴毙,时年55岁。拿刀之人一命呜呼,灭吴计划自然暂时搁浅。不到半年,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改魏为晋,一段新的历史即将书写。8 }; P/ N% x& l4 @( H
' w# |* ^2 W' r1 ]& J0 K
对刚坐上皇位的司马炎来说,“灭吴”并不是顶顶要紧的事,反而要花点心思巩固皇权。司马炎反思了一下,觉得前朝亡在宗室受控过严、皇权孤立无援,自己得好好重视一下血缘宗亲。
" A9 B) p% ]: I2 e! H8 L% }
" V8 ^" M9 M; ^5 T6 E7 _头一件事就是大封群臣。叔祖父、叔父、弟弟…… 反正但凡和自己有这么点血缘联系,都得封王,之后便是封赏对自己上位有功的臣子。这么一连串动作搞完,费了不少时间。
& U! f/ F' W  X# a* q7 N% i3 @$ b1 W5 B8 c
此外,国朝初立,司马炎还遇上了一些麻烦事,暂时腾不出手去收拾吴国。
3 w0 k2 u& A; A1 W; j& m' A7 N1 ?, i
其一是不断的天灾。根据史书记载,司马炎登位后,晋朝遭遇的自然灾害不在少数,水灾、旱灾、螟害,几乎样样都来。甚至公元271至273年,西晋连续遭受三年旱灾。% }9 Q8 ^4 `* e8 P: t) W* n- `
( N  B2 F& }! G/ Q' [5 F( A
其二是少数民族的侵扰。其中最让晋国头疼的一次,是由鲜卑发动的叛乱,史称秦凉之变。要说也是事出有因,早年间,邓艾招降了鲜卑族人,并把他们安置在雍州、凉州等地,和汉人混居。本身鲜卑族平时也没多被待见,又遇到了连年天灾,雍、凉、秦三州爆发饥荒,肚子吃不饱,民众不满是情理之中。此时,任秦州刺史的是胡烈,不恤民苦就算了,胡烈偏要采取高压手段,武力镇压。公元270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发动叛乱。这场叛乱整整持续九年之久,硬生生地阻碍了司马炎伐吴的步伐。
- |1 R2 {! O8 Y9 g7 L& T) i6 F) v; W; W+ J* W( R
事实上,在此过程中,司马炎不是没想过攻打吴国,还认真地和众人商议此事,但一到这种时候,贾充、荀勖便会阻止,认为吴国实力尚存,时机不够成熟,不能去自讨苦吃,有时还会劝司马炎先把少数民族的问题处理妥当,再论伐吴。总之,反对声一阵又一阵,司马炎便是多想给吴国致命一击,也只能想想而已,没法有实质性的进展。  I1 K% [% l, R7 y1 @

! G/ h) M8 w: Z4 k) v也正是诸如此类的麻烦事儿,束住了司马炎的手脚,为孙吴争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只是,上天的仁慈往往只有一次,面对这样珍贵的生机,吴国明显没能把握住。* T6 D/ J! ?  Y* w

* U% O& w$ `9 l* L) s自作自受,大厦倾颓9 j' Q- X1 R, [  r8 G

5 ?7 k3 o' C6 X, p) y4 h) \) w上天待吴国不可谓不好,可惜的是,吴国并没有珍惜这样的幸运。/ q" f& j8 W7 q

+ u( c- l! E3 p  z3 g3 ~0 p* P前期勤勉当政的孙皓,皇位刚刚坐稳,便暴露了自己的暴虐本性。" ]# b3 V" f" o+ s1 o

5 R2 Z" _! V- L' }; M' D除了诛杀濮阳兴、张布外,对其他的臣子,孙皓也没多客气。据记载,孙皓每次设宴款待群臣,必会让臣子们喝醉。君臣同醉同乐也就算了,孙皓还专门找了十个人做“黄门郎”,滴酒都不许他们碰,让他们专门检查群臣的醉酒过失。宴会一结束,这些人就来给孙皓汇报,说大臣们都有哪些不敬之处,不管是眼神不敬,还是言语不尊,都会被记录。官员们要是有大的过失,会被立即施加严刑,即便是小的过失,也会被记为罪过。- i7 m; {, Q' @& _, M. N% o
5 M7 P$ a( I9 `5 q7 w0 C8 m$ B* n
这样的暴政,即便是饱受宠信的臣子也无法幸免。司市中郎将陈声就一直受到孙皓信任,看到孙皓的爱妾派人到集市上抢夺财物,气不打一出来,把犯事之人绳之以法。小妾不乐意,去给孙皓告状,孙皓一听,大怒,寻了其他事由,拿被烧红的锯子生生割掉了陈声的头,还把尸体扔到了四望山下。
5 K  n, i/ M2 O* {$ r+ d0 ^  v; o! E  O, ?, t
这么一搞,原本忠心耿耿的官员们如履薄冰,只求保住项上人头,还有些将领干脆率众归顺魏国,早早给自己寻条生路。. `: A& Q9 w5 u

& _2 W9 V) A/ p+ e1 \& p( Y+ C暴虐之外,孙皓还穷兵黩武,幻想收拾西晋。早期,孙皓还忌惮魏国实力,处事谨慎,甚至还让纪陟跑去献土特产。后来,孙皓在与晋军的几次作战中获得一些小型胜利,自此逐渐放松,越发不把西晋放在眼里。后来,步阐叛乱,陆抗奉命讨伐,但考虑再三,没有主动出击,孙皓知道后大怒,派人责问陆抗,陆抗趁势上书,劝谏孙皓保存实力,不要因为战事劳民伤财。孙皓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公元274年,陆抗去世。
1 N) F, F  U" \- V' q1 J6 g/ }4 z' c
4 v* v) R0 }, y. j与此同时,对手却开始认真搞起事业。公元272年,司马炎开始有意识地发展水军,几年后,马隆击败鲜卑,拔除了西晋伐吴路途中最显眼的荆棘。
1 N1 W! O# t+ N5 B& q- P, Y' X: w$ n1 Z
叛乱平息,军备充足,于西晋而言,真正的伐吴良机来了。公元279年,司马炎任命太尉贾充为大都督,任冠军将军杨济为副都督,派遣王伷、王浑、王戎、胡奋、杜预等分路而出,率二十余万大军攻吴,水陆并进,来势汹汹。: f& c$ ^: [) e! y/ n. m" M& |5 K- f
2 f* g/ m$ V$ j
戏剧性的是,晋军所到之处,吴军鲜有抵抗,几乎是不战而降,甚至东吴百姓还欢迎晋军进城。晋军势如破竹,孙皓见状,奉上印玺,主动投降。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弥漫着狼烟战火、群雄角逐的三国时代宣告结束。不久后,孙皓在洛阳病死。* V. q0 e- C) u6 ?+ C
! b0 Z  g+ R# Q8 g0 Y9 [* e) k# A3 o
虽说三国争锋,归为一统是大势所趋。但在蜀亡后,硬生生又多坚挺了十多年的东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可惜的是,上天纵有好生之德,却不会无限度的庇佑,苛政当道,穷兵黩武,东吴的悲剧落幕,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之时,便已注定。
; N* |# X% `# ?0 I6 i* ^6 [1 r) ?, |* i) P#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8-31 08:17 , Processed in 0.10755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