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O" [0 @0 f7 S2 D& H <<孙子兵法>>的第二篇名叫"作战篇",孙子在里面阐述了他的一个主要作战观点就是:"兵贵胜,不贵久".此论点也被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军事家和政治家一致认同的,就连民间稍微懂点军事知识的人也是深表赞同.该篇名为作战,但它的中心思想是讲述关于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争的准备工作.有的人把该篇翻译为"始战",意为作战争准备.我认为这个意思还是比较接近于本篇所表达的真实内容.不过就本人目前所知,似乎还没看到过有用这个词汇来作<<孙子兵法>>第二篇的标题,故只能就文章内容来诠释一下三国中与此有关的部分.) B! x- y* d( s+ W
# y3 y7 h, g" x0 B z2 U8 o
8 M. W% _$ r: H8 l
首先,"兵贵胜,不贵久"这句话,从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不过这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来决定是打持久战,还是速胜仗,三国里对此均有非常明确的描述.第30回,官渡大战时,袁绍谋士沮授就劝谏主子打持久战,理由是我方人数众多,粮草也比曹操多,但士兵没有他们的精锐.曹军的人数比我们少,粮草也比我们少,但士兵的勇猛善战程度超过我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己方的优势和对方打消耗仗,以时间换取空间.他的良言,却被已经骄傲自大到极点的袁主子认为是在散布动摇军心的言论,给下了大狱;而事实正如沮授所料,曹操的谋士荀攸也认为:"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荀攸的担忧也得到了曹操的认同,果然,虽然曹军屡胜袁军,但才过去一月左右,曹军力渐乏,粮草不济.使得曹操也一度动摇,产生了撤退的念头.幸得荀彧指点迷津,促使曹操坚持了下来,并牢记荀文若的建议:"此用计之时,断不可失."最后采纳许攸的计策,果断地率兵夜袭袁军的乌巢大营,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官渡大战的最终胜利.曹操的胜利,胜在一个"速"字上;而袁绍的失败,也是败在一个"速"字上.同样一个字,却产生了二种完全相反的效果!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咄咄怪事,是因为前者是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方法,而获取了成功;后者的失败,则是选择了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术应对策略;对于"速战"和"久战"如何灵活的运用,司马懿可谓是个中的一大行家里手.第94回,魏新城太守孟达向诸葛亮表示了投诚之意,孔明接受了并嘱其要防备司马懿.孟达听了是哈哈大笑,认为:诸葛亮多虑了.司马懿在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距新城有一千二百里之遥.若听说我举事,等奏闻魏主,再采取行动,往返最快也要一个月.那时候我早就全部布置好了,还怕他个逑!却未料司马懿得知了他要造反的消息后,未奏报魏主,倍道而驰,八日抵达新城,擒斩孟达,断蜀军内应.此战,司马懿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战术,赢得是干净漂亮!而在第106回中,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兵围襄平城而不攻,且纵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马.面对司马懿的持久战术,魏军司马陈群感到难以理解,就问司马懿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时,兵分八路,八日赶至城下,遂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某实不知太尉是何主意?"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陈群拜服.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作战资源,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这就是灵活运用作战方法而取得成功的秘诀。司马懿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有随机应变的本领,他最善于针对对手的情况的不同,作相应的调整和部署.这也是司马懿最终能取代曹氏,掌握魏国军政大权,并指导他的家族成为三国唯一的终结者的重要原因. 8 t' w) _: K' l( i % p. V" \. b. i) A5 D9 X3 F0 t % d( n0 B; G8 U 其实,"速"与"久"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变的套路,如何选择有利于己方的战略和战术,完全取决于决策者是否对敌方和自身有着正确与否的分析基础上,而怎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敌我双方的形势,还是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考虑,不仅是敌人的,还有自己的.一旦判断,分析有失误,其造成的后果正如孙子说的那样:"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袁绍之败,就是一个教训.正因为袁本初在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作战方略,导致他在官渡战败后,本来有利的局面迅速的崩溃,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跌入低谷,再也翻不起身了.虽然兵法有云:"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所以他拒绝了田丰和沮授的打"持久战"的建议,选择了凭借优势兵力和物质基础打"闪电战",一鼓作气吃掉曹操.因为按孙子兵法的"作战篇"的主题思想来说,没错.但他忘记了兵法中还有:"故不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而所谓的弊害,就是指军队的统帅对自己军队的短处,劣势,和对方军事上的长处和优势一知半解或不甚了了,结果铸成大错.不知道敌我的弊害之处,就不能采取正确的作战方式,也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D l8 K* P9 }$ W/ J1 Y7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