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9|回复: 0

天下兴亡,领导有责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进士
  • 打卡总天数:87
  • 打卡月天数:12
  • 打卡总奖励:1098
  • 最近打卡:2024-05-20 19:51:41

993

主题

48

回帖

5967

积分

版主

积分
5967
发表于 2024-3-20 20: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2 w9 ?5 ^- |! u. m* V有一句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意是说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人人都有责任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操心.这句话数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自己国家的兴亡而奔走呼吁,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不过要我说,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它的人民根本是风马牛而不相及,小老百姓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更没有权力为他(她)们的国家的兴亡来负责,该负责的是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也就是俗称的领袖们,敬畏的称呼是"国家元首",在古代则名曰君主,皇帝们,这些人才是完全有责任为天下的兴亡来承担自己责任的匹夫!例如中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三国,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从兴起到灭亡,无一不和它们的领导人有着绝对的关系!
: N$ f& B9 e: M1 d0 b" \& K. }/ G* H5 u
         一, 魏国的兴起: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由有着三国中最奸诈的人之称的曹操一手建立起来的.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可以说是东汉末年最杰出的人物,其头上顶着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的桂冠.他的一生,大半辈子是在戎马生涯中度过的.他的文治武功,连他的对手都不得不钦佩,诸葛亮在第97回的<<后出师表>>中,也为之赞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仿佛孙武."孙权在赤壁大战前对曹操的个人才能也充满了敬畏之心.以至于诸葛亮,周瑜二人在第44回里轮番进说,才使孙仲谋安下心来,决定以武力对抗曹操的百万大军.但到了第78回,孙权遣使上书,竟请曹操自立为帝,书中的措词极其谦卑:"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此举虽为避刘备报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仇,但也说明了孙权至少在此时还是相当忌惮曹操的.而聪明的曹操观毕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置之一旁.魏国的兴起,是由曹操一手打下来的,被他剪灭了的军阀有:袁绍,是当时名望最高,实力最强,地域最广的军阀;袁术,尽管有着"冢中枯骨"的"美誉",但实力不容小看,连孙权的哥哥,有"小霸王"威名的孙策,都曾暂时依附在他那里;吕布,有着"人中之凤"的雅号,三国中武艺最高强的一个人;刘表,有"八俊"之名,但与曹操是屡战屡败,最后在得知曹操即将南下征伐荆州的消息后,惊惧而死,其幼子刘琮举全州归降曹操.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曹操手下的败将,也被日后的吴大帝承认为"数雄".而曹操能把他们一一剪除,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建国的基础,其才干可见不凡.因此,魏国的腾兴,与曹操个人的领导才能是分不开的.
4 g  d) f* c; y; N& P" r8 K
, b' h: T7 b1 U% o1 Z& f& y          魏国的灭亡,无论从表面,还是实质上来看,也是和领导者的能力有关.魏国权臣司马氏家族的个人能力是不消说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阴狠狡诈在三国中是有目共睹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曹魏政权的初期,竟是异常的乖巧,丝毫没有任何非分的举动,其表现还十分的忠诚.对魏国领导人的指示,命令,从来没有半点的违抗.甚至在明显遭受了不白之冤的情况下,也不敢为自己分辨,任凭主子发落.第91回,曹三代叡听信蜀国散布的流言,免了司马懿的职务,赶回老家.司马仲达的表现,只是俯伏泣奏,欲自请伐蜀以明忠心.不果后乃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回家.他这么听话,完全是因为其深知时机未到耳!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静待时机."早晚必来宣召也"(第94回).凡能忍人之不能忍者,必有大才.司马懿在三国中素以善于忍耐出名,忍了曹操祖孙三代骑在他的脖子上吆五喝六;忍了诸葛亮的巾帼之辱;忍了官二代曹爽小子的欺压,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也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大一统的国家-----晋国.反观魏国后期,由于魏明帝曹叡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甚至令公卿皆负土树木于芳林园中(第105回),极尽享乐之事.还斩了前来劝谏的太子舍人张茂.为了享乐,拆了长安在西汉武帝时建造的铜人和承露盘,运往洛阳.途中铜柱倒塌,压死了上千余人.又因为宠爱郭夫人,赐死无辜的毛皇后.放纵的结果,是年仅36岁就归天了.留下的是年才八岁的养子曹芳,和无能贪婪的顾命大臣曹爽.为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政权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可以说,魏国的灭亡与其说发生在曹奂时代,莫若说早在曹叡时代就已经奠定好了.魏国的兴由曹操,亡在曹叡;而晋国之兴也由此而开始诞生了.5 A3 U) @0 V+ ?! n+ F

/ @+ J$ R+ H% j8 F        二,蜀国的兴建: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是先主刘备,字玄德。这是一个曹操终身都不能忘怀的对手.对于刘玄德的能力,在第56回,从曹操闻知刘皇叔得了荆州的表现,就可见一斑.曹操大宴铜雀台,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亦欲作铜雀台诗.刚才下笔,忽报:"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以妹嫁刘备,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操手脚慌乱,投笔于地.程昱曰:"丞相在万军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今闻刘备得了荆州,何故如此失惊?"操曰:"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要知道此刻的刘备还未入川,更没有建号称帝.只是孙权借给他荆州以暂时安身,并替江东作挡箭牌而已.可就这样,仍引起了曹操极端的惊恐,说明刘玄德的才干绝对不在曹孟德之下.果然,刘备没让阿瞒失望,不仅从同宗兄弟刘璋手里夺取了天府之国的蜀地,又从曹操嘴里抢到了汉中这块四川的天然屏障.凭着荆州,四川,汉中这三块地方,建起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三分天下中的一员.蜀国的兴起,和刘备这个领导人有着过人的领导能力密不可分.- J( G" {2 T9 |5 E
/ O! ]! z' i& q# O5 ]2 k2 K
         蜀国的灭亡,我认为毫无疑问应该由蜀后主刘阿斗来负全责.现在有许多人纷纷叫嚷着要为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素有昏庸无能之名的皇帝平反,指责诸葛亮,姜维才是造成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正因为他们大权独揽,穷兵黩武,才使得蜀汉政权日渐衰落,国力枯竭,实在是罪不容诛.而我们的阿斗皇帝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大英雄.但他们可能是忘了,或许是没看到,更可能是不承认这一点,刘禅不是汉献帝,他有着绝对的行动自由和发号施令的权力.就连上述二位被当今广大阿斗粉丝斥责为专横跋扈的所谓蜀国的曹操,司马懿的诸葛亮,姜维,都不得不唯他的命令是从.第100回,孔明三出祁山,都尉苟安运粮,因其好酒,于路怠慢,违限十日.孔明令杖八十.苟安怀恨,投奔魏国.魏帅司马懿授以秘计,令其赶回成都,四处散布孔明意欲篡国的流言.蜀宫中宦官闻知,告于刘禅,请召回孔明.后主从之.诸葛亮受诏班师,回成都后与后主理论,刘阿斗方才曰:"朕因过听宦官之言,一时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开,悔之不及矣."孔明令捕苟安,已投魏国而去.乃将妄奏宦官诛戮,余皆废出宫外.又深责蒋琬,费祎等不能觉察奸邪,规谏天子.二人唯唯服罪.如果说诸葛亮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大家想想看,要是汉献帝下命令让曹操撤军,曹操会听话吗?而诸葛亮一接到命令,立即撤兵,说明了他终究不过是阿斗皇帝的马仔而已.诸葛亮的权力再大,也只不过是蜀国的二把手,领导人还是刘阿斗;至于姜维在蜀国的地位和权力,那更不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了.第115回,姜维因宦官黄皓在后主面前进谗言,使自己功败垂成,愤愤不平,入宫与黄皓评理.在后主的调停下,以黄太监向姜大将军认错而结束.蜀臣卻正闻知,对姜维曰:"将军祸不远矣.将军若危,国家随灭."维曰:"先生幸教我以保国安身之策."正曰:"陇西有一去处,名曰沓中.此地极其肥壮.将军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此乃保国安身之策也,宜早行之."维大喜,依策而行.堂堂的蜀军统帅,竟然由于惹了皇帝身边的宦官而惶恐不安,不得不离开祖国,远在国外以避祸自保.看来姜伯约在蜀国能保住老三的位置就已经不错了.$ S1 e* E. h& }/ f

! |# X8 w' j0 G* d: r          说刘阿斗是个有大智慧的明君的人,无非是因为在第119回里,蜀后主刘禅投降后,来到洛阳,魏权臣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独后主有喜色.昭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须臾,阿斗起身更衣.卻正随其后,责之曰:"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倘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后主牢记入席.昭果又问,禅如卻正之言以对,欲哭无泪,遂闭其目.昭曰:"何乃似卻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尊命."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那些刘阿斗的粉丝们据此断言,蜀后主其实是一个聪明绝顶,智慧出众的君主.那么这位可爱的阿斗究竟是一个历史传统上已盖棺定论的昏君,还是一位现代社会叛逆者眼中大智若愚的明君呢?不急,我们再慢慢看下去.; @& p1 L- B3 c
# x4 f$ G: K, s- w7 v2 e$ u( f
        第116回,蜀后主得姜维表奏魏遣钟会,邓艾领兵伐蜀,问于黄皓拒敌之策.皓曰:"臣闻城中有一师婆,供奉一神,能知吉凶,可召来问之."后主从其言,于后殿陈设香花纸烛享祭礼物,令黄皓用小车请入宫中,坐于龙床之上.后主焚香祝毕,师婆忽然披发赤足,就殿上跳跃数十遍,盘旋于案上.皓曰:"此神人降矣.陛下可退左右亲祷之."后主尽退侍臣,再拜祝之.师婆大叫曰:"吾乃西川土神也.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为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土亦归陛下矣.陛下切勿忧虑."言讫,昏倒于地,半晌方苏.后主大喜,重加赏赐.自此深信师婆之说,遂不听姜维之言,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姜维累申告急表文,皆被黄皓隐匿.相似的迷信一幕,见诸于书中第13回,董卓部将李榷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术,常使女巫击鼓降神于军中.献帝降诏,封榷为大司马.榷喜曰:"此女巫降神祈祷之力也!"遂重赏女巫,却不赏军将.被激怒的部下杨奉,宋果起兵反之.虽被平定下去,但李榷自此军势渐衰.后兵败为部将段煨所杀,家族老小二百余口解入许都,操令分于各门斩之,传首号令,人民称快.(第17回)一个被当今的另类平反家争欲为其正名的皇帝和一个迄今为止被大家公认的三国中愚昧凶暴的军阀竟有着相同的爱好,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吗?刘阿斗的聪明智慧就是这样的吗?;如果说迷信只是刘阿斗昏庸的一面,那么在第115回,阿斗表现的完全是一个暴戾的二代。大臣刘琰妻胡氏,极有颜色。因入宫觐见皇后,一月方出。琰疑妻与后主私通,将妻绑缚,令帐下军士五百人,以履挞其面数十,几死复苏。后主闻之大怒,令有司议刘琰罪。有司议得:卒非挞妻之人,面非受刑之地,合当弃市。遂斩刘琰。然一时官僚以后主荒淫,多有疑怨者。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至此蜀汉国的最高领导人刘阿斗优劣如何,聪明昏庸与否,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楚了。对于他的“乐不思蜀”之言,与其说是大智若愚,还不如说是一个纨绔的二代子弟的正常反应。正如司马昭在看见阿斗的丑态后,对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此!纵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胜利者审视失败者的眼光基本上是很准确的。如果还有人硬不同意刘阿斗是昏主的话,那不妨去看看吴主孙皓降晋的表现吧。当晋武帝司马炎指着身边的一个座位对孙皓说:“朕设此座待卿久矣。”皓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武帝大笑,也未拿孙皓怎样。由此看来,吴末主孙皓还要高出刘阿斗一筹呢!在第118回中,阿斗皇帝面缚舆榇,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出降魏将邓艾。艾扶起后主,亲解其缚,焚其舆榇,并车入城。于是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从成都军民降魏的表现来看,蜀国早该亡了。蜀汉的亡国,实在与这位被当代某些人高喊着要为其平反正名的刘阿斗脱不了关系!
$ h1 e* b. _  i; y: P
( u+ v) A+ v, h6 D  O          三,吴国的兴立:东吴政权的奠基者是孙权的大哥,小霸王孙策。但开国者是吴大帝孙权。其才能用曹操的一句名言就可知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诸葛亮在第102里亦叹曰:“孙权真聪明主也!”其实早在第38回“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今后战略发展大计里,对孙权的态度就是“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另外,孙权还有着一个非常过人的本领,就是对于人才的使用不拘一格。曹操对人才唯才是举,刘备是三顾茅庐。但他们都没能做到像孙权那样,对部下表现出绝对的信任:“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第83回)把全国的军权交给一个人,不加任何干涉,放手让对方去指挥。单这份气度,不要说在三国,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很少有哪位君王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孙仲谋对人才的使用一直采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豁达明智的做法,才使得吴国最终成为东汉末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中的一霸。东吴之兴与碧眼儿孙权本人的领导魄力和能力是紧密相连的。
4 U/ G( O% k2 E9 H$ H# Z! {+ h- G% }' P# T) W2 u5 `
          吴国的灭亡,与它的末代皇帝孙皓有直接联系。和刘阿斗的昏庸无能不同,吴主孙皓残暴不仁,凶恶淫虐。即位次年,就杀了拥立他为帝的功臣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只因二人劝谏他。后又杀另一位推立他为帝的功臣丞相万彧,以及将军留平,大司农楼玄。原因也是这三人直言苦谏,让皇帝的耳根子不得清静。前后十余年,杀忠臣四十余人。皓出入常带铁骑五万。群臣恐怖,莫敢奈何。皓大兴土木,作昭明宫,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又召术士尚广,令巫问取天下之事。尚曰:“陛下巫得吉兆,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皓大喜,谓中书华敷曰:“先帝纳卿之言,分头命将,沿江一带,屯数百营,命老将丁奉总之。朕欲兼并汉土,以为蜀主复仇,当取何地为先?”敷谏曰:“今成都不守,社稷倾崩,司马炎必有吞吴之心。陛下宜修德以安吴民,乃为上计。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焚也。愿陛下察之。”皓大怒曰:“朕欲乘时恢复旧业,汝出此不利之言,若不看汝旧臣之面,斩首号令。”叱武士推出殿门。华敷出朝叹曰:“可惜锦绣江山,不久属于他人矣!”遂隐居不出。得以保全首领,华敷还算是幸运的。孙皓又命镇东将军陆抗带兵进屯江口,以图襄阳。陆抗在认真地审时度势后,也规劝孙皓切勿轻举妄动。被孙皓解除了兵权。最后,孙皓还没动手,强大的晋军却以泰山压顶之势向吴国发起了总攻,一举灭掉了三国中最后一个王国,统一了全中国。而残暴愚蠢,狂妄自大的吴主孙皓,不得不向他曾经发誓要为人家报仇的蜀后主刘阿斗学习,自缚舆榇,率领文武百官,向晋将王濬投降。从此结束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孙吴王朝的命运。与刘阿斗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没有人为他的下台而喊冤。刘阿斗若地下有知,也足以欣慰了。吴国的灭亡,百分之一百就是孙皓的责任!6 d7 X. ^1 A, c1 {8 k
0 e* g3 P  n# A$ Q/ }
           三国开头的歌谣---调寄《临江仙》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深刻!历史转眼已成过眼烟云,一去而不复返。留给我们的只是教训。三国的兴亡成败故事告诉我们,是非成败是英雄们关心的事,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作为白发渔樵的小民们,只能是拿着一壶老白干,吹吹牛皮,看看风景,说些小笑话。因为国家大事,从来就与百姓无干。看透三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领导者就是这位匹夫,而不是所谓的广大的默默无闻,籍籍无名的劳动者。领导的好坏,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故曰“国家兴亡,领导有责”!  q# }7 |' d7 Q$ `7 x

1 m/ @& W$ ^8 A  M0 ~6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5-20 23:18 , Processed in 0.158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