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 i, q9 m; j' a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我们或某人对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在做事情的时候,偏有人跳出来要么对你的看法表示出完全相反的意见,甚至冷嘲热讽,横加指责;要么对你做的事情妄加批评,吹毛求疵。反正你做什么都是错的,说什么都是歪理。似乎是在存心和你过不去,有意找茬。极其的讨人厌。俗语把这种行为叫做“抬杠”。之所以会发生抬杠,一般都是由于抬杠的双方平时相互之间有矛盾引起的。只要不是与世隔绝,是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既可恨又无奈。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是社会的底层,还是上层,都会遇到“抬杠”这类事。普通老百姓碰到这样的事情,脾气好的躲到一旁,不与之计较;脾气不好的,非得上前与其理论一番,甚至饱以老拳,大打出手。当然站在社会金字塔上层人物由于身份的关系,不大会做这种有伤个人身份的举动,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嘛。社会高层阶级人士之间的抬杠往往与政治理念有关,而且基本上都是下级抬上级的杠;失败者抬胜利者的杠。虽说古代是封建社会,最讲究“三纲五常”,但像抬杠这样的事却是屡见不鲜。其中有君臣之间的抬杠,领导与部下之间的抬杠,阶下囚与审判者之间的抬杠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那么古人又是怎么抬杠的,他们为了什么而抬杠,抬杠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对此就有不少非常精彩的描写。 9 ^8 H0 k! R/ f7 V8 J$ ~, ]6 E 2 x8 V' x3 z n 1,孔融的抬杠:第22回,绍览檄大喜,即命使将此檄遍行州郡,并于各处关津隘口张挂。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孔融闻之,来见操曰:“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荀彧曰:“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融曰:“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默然。操大笑曰:“皆不出荀文若之料”;第40回,曹操欲讨伐刘表,太中大夫孔融谏曰:“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操怒曰:“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谏者,必斩。”孔融出府,仰天叹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时御史大夫郗虑家客闻此言,报知郗虑,虑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且曰:“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又与祢衡相善,衡赞融曰‘仲尼不死,融赞衡曰颜回复生’。向者祢衡之辱丞相,乃融使之也。”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融有二子,年尚少,时方在家,对坐弈棋。左右急报曰:“尊君被廷尉执去,将斩矣!二公子何不急避?”二子曰:“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言未已,廷尉又至,尽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斩之,号令融尸于市。京兆脂习伏尸而哭。操闻之,大怒,欲杀之。荀彧曰:“彧闻脂习常谏融曰:公刚直太过,乃取祸之道,今融死而来哭,乃义人也,不可杀。”操乃止,习收融父子尸首,皆葬之。曹操既杀孔融,传令五队军马次第起行,只留荀彧等守许昌。 & T/ c8 z n1 {3 b+ n; c
& z# K* a% p; ^& j 也许是由于家族在历史上有着显赫特殊的地位吧,孔融成为了一个维护东汉社会正统地位的最坚定的捍卫者,在他的眼里,所有出身名门望族的社会名流,与权贵豪门有关的社会高层都是他敬仰并值得为之保护的对象。为此,他屡次与曹操抬杠,不但为这些人说好话,戴高帽子,并公然对曹操的国政大计进行非议乃至责难。但最后的事实都证明,错的是他而不是曹操。尽管屡屡碰壁,但这丝毫没有改变孔融的个性,他依旧到处与曹操抬杠,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谩骂曹操。最终,忍无可忍的曹大丞相赏了孔融和他全家一碗板刀面,从而彻底地结束了孔融的抬杠史。观孔融的抬杠,理由十分的牵强,肤浅。他抬杠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被荀彧对时局的一番深刻入理的分析后,竟然让他自己也哑口无言了;他抬杠曹操征讨刘表,刘备的理由,只是认为这些人是皇室成员,打他们就是不仁义的行为,并断言曹操此行必定会遭到失败。但孔融却根本没想到,被他看作仁义的刘氏家族,竟然会发生刘表的继承者会双手奉上家园,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荆州。而刘备这个至仁则被曹操这个不仁打得是丢盔弃甲,亡命而逃。并没有出现至仁大胜,不仁大败的局面。说到底,孔融只是一个文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文人与政客抬杠,而且抬的还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杠,可想而知结果会如何。孔融抬杠抬到最后,只是在打他自己的脸!孔融抬杠应该算是三国里最没有意义的抬杠。 $ W9 _- F7 G7 K9 a: _, t+ i# j% G+ Z1 F; t) O5 ]! v
2,弥横的抬杠:第23回,操即命绣作书招安刘表。贾诩进曰:“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说之,方可降耳。”操问荀攸曰:“谁人可去?”攸曰:“孔文举可当其任。”操然之。攸出见孔融曰:“丞相欲得一有文名之士,以备行人之选。公可当此任否?”融曰:“吾友祢衡,字正平,其才十倍于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于是遂上表奏帝。其文曰:“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旁求四方,以招贤俊。昔世宗继统,将弘基业;畴咨熙载,群士响臻。陛下睿圣,纂承基绪,遭遇厄运,劳谦日昃;维岳降神,异人并出。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制劲越:弱冠慷慨,前世美之。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激楚、阳阿,至妙之容,掌伎者之所贪;飞兔、腰袅,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也。臣等区区,敢不以闻?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如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帝览表,以付曹操。操遂使人召衡至。礼毕,操不命坐。祢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操曰:“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衡曰:“愿闻。”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操怒曰:“汝有何能?”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时止有张辽在侧,掣剑欲斩之。操曰:“吾正少一鼓吏;早晚朝贺宴享,可令祢衡充此职。”衡不推辞,应声而去。辽曰:“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操曰:“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能容物。彼自以为能,故令为鼓吏以辱之。”来日,操于省厅上大宴宾客,令鼓吏挝鼓。旧吏云:“挝鼓必换新衣。”衡穿旧衣而入。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当面脱下旧破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操叱曰:“庙堂之上,何太无礼?”衡曰:“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操曰:“汝为清白,谁为污浊?”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时孔融在坐,恐操杀衡,乃从容进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足发明王之梦。”操指衡而言曰:“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衡不肯往。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却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荀彧曰:“如祢衡来,不可起身。”衡至,下马入见,众皆端坐。衡放声大哭。荀彧问曰:“何为而哭?”衡曰:“行于死柩之中,如何不哭?”众皆曰:“吾等是死尸,汝乃无头狂鬼耳!”衡曰:“吾乃汉朝之臣,不作曹瞒之党,安得无头?”众欲杀之。荀彧急止之曰:“量鼠雀之辈,何足汗刀!”衡曰:“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谓之蜾虫!”众恨而散。 衡至荆州,见刘表毕,虽颂德,实讥讽。表不喜,令去江夏见黄祖。或问表曰:“祢衡戏谑主公,何不杀之?”表曰:“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众皆称善。.......人报黄祖斩了祢衡,表问其故,对曰:“黄祖与祢衡共饮,皆醉。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祖曰:‘似我何如?’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以我为土木偶人耶!’遂斩之。衡至死骂不绝口,”刘表闻衡死,亦嗟呀不已,令葬于鹦鹉洲边。 - P- H7 {2 P+ q1 P" I0 W/ k ^- w; O) B7 ^! _! I
要说三国里最狂妄的人,当属弥衡了。此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其他的人在他眼里连人类都算不上。这不,他与曹操初次见面就开始抬杠,把曹大丞相的左膀右臂都批评得一钱不值,把自己捧上了天;次日,又在曹操大宴宾客时大抬特抬其杠,竟做出在大庭广众之下裸体击鼓,责骂曹阿瞒的无礼举动;第三次,又在郊外与曹公的众谋士们抬起了杠,把这些三国里一流的精英当作死人看待。有人说弥衡的抬杠只是针对曹操一个人,那是在高抬他了。在弥狂士的眼里,谁都不买账。不久,弥狂人来到了荆州,狂性不改,又与刘表抬起了杠,被刘刺史一脚踢到江夏去见黄祖了。最后不骂遍天下誓不罢休的弥狂士又与土军阀黄祖抬上了杠,只是这回他的运气没前二回好了。武夫没有文人有喜好名声的忸怩,黄大帅一刀砍了这个以抬杠出名的弥狂徒的脑袋,让自己,也让以后所有的三国政客们的耳朵根子清静了不少。祢衡之死,严格来说是他个人咎由自取的结果。这是一个几乎人人讨厌的抬杠者,祢衡因抬杠次数之多,而得罪的人数之多在三国里也是独此一份。他的被杀是意料之中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正常的现象。如果弥狂人四处抬杠却能善终到底,倒是不正常的了。祢衡的抬杠可称得是三国里最犯众怒的抬杠。 ( r) _; T2 o- q" H$ ] G % B: I! C1 s3 c- |+ g& a. L9 F$ M) k 3,张松的抬杠:第60回,却说张松到了许都馆驿中住定,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侍先要贿赂,却才引入。操坐于堂上,松拜毕,操问曰:“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松曰:“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操叱曰:“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松曰:“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左右责松曰:“汝为使命,何不知礼,一味冲撞?幸得丞相看汝远来之面,不见罪责。汝可急急回去!”松笑曰:“吾川中无诌佞之人也。”........至次日,杨修与张松同至西教场。操点虎卫雄兵五万,布于教场中。果然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扬彩,人马腾空。松斜目视之。良久,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杨修频以目视松。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杨修谏曰:“松虽可斩,奈从蜀道而来入贡,若斩之,恐失远人之意。”操怒气未息。荀彧亦谏。操方免其死,令乱棒打出。松归馆舍,连夜出城,收拾回川。 $ P9 t, ~" C5 v% C w0 U$ D) d- [% K$ P9 P; ?
读者对张松明明有归降曹操之意,却故意不说,反而数次顶撞曹公,与其抬杠的行为很不理解。个人认为,这在那个时代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魏延杀韩玄的理由之一就是责备韩守“轻贤慢士”,换一句话就是说,对待有才能的人很没有礼貌,是不配做我的主子的。小矮子张松也正是带着这个想法公开和曹操抬杠的,他的意图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准备投靠的人,是不是一个值得自己重新改换门庭的东家。张松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从来都是拿自己当作社会金字塔最上层的精英人士看待,认为只有尊敬自己的主子才是值得自己投靠的主子。一直如此,一贯如此。所以,才会做出背叛者用傲慢来试探新主子究竟有没有容人雅量的举动。但非常让他失望的是,以貌取人的曹大丞相根本看不上其貌不扬的他,在此主观意识下,曹孟德与张松刚一见面,双方就发生了不愉快的抬杠。这不仅让曹操更反感,也让张松十分的寒心。这也难怪在接下来教场阅兵,张松的抬杠更加露骨,直接以揭老曹的短来抬杠,为此差一点丢掉了性命。中国俗话有:“骂人不揭短”,挖人老底,揭人疮疤是最让人不能容忍的事,何况这个人是掌握你生死的大人物。张松的抬杠应该是三国里最能揭短的抬杠。' U p8 o( h! Y1 b \/ t; k
u* e, H& k5 k 4,庞统的抬杠:第62回,刘备兵不血刃,得了涪关。蜀兵皆降。玄德各加重赏,遂即分兵前后守把。次日劳军,设宴于公厅。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后堂。睡至半夜,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知玄德。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请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 8 h2 j6 w6 v/ x9 M Z1 U / }0 c9 I# `, J" a4 s Z) s 胜利了,大家坐在一起喝喝酒庆祝一下,彼此吹吹牛,寻寻开心也是正常的事。可没想到身为下级的庞统,为了上级在酒后说的二句并不过分的酒话,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与刘备抬起了杠。庞统把刘皇叔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拔高到不仁不义的罪恶高度。为此,君臣俩人展开了一场口舌之争,闹得不欢而散。还好,酒气最终因为酒劲的退去而消失了。清醒过来的君臣又恢复了往日之间亲密无私的关系,在彼此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下后,以哈哈一笑把昨夜的不愉快抛在脑后。和领导抬杠,历来是下属最忌讳的事。庞士元在刘玄德开心得意的时候进行抬杠,泼冷水,而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过来是刘备主动向其认错。抬杠者对领导毫不客气的抬杠,不但没有给自己惹来麻烦,带来灾难,反而抬出了身价,抬出了脸面,实属意外。不过仅此一点,说明了刘备的不凡气度和远见卓识。这也成为刘大耳最终在三国里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基础。庞统的抬杠真可谓是三国里最和睦的抬杠。# U1 \; k( B8 F8 f% A&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