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64|回复: 0

数万大军毁于一旦,为何曹休那么容易就被周鲂欺骗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17 2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7 w  t" _. C9 J  三国时期,英杰辈出。在那个乱世,涌现出了无数后世崇敬无比的英雄。即便是这样一个群雄纷争的年代,依然有人可以一战成名,留下光辉的一笔。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个人,就是凭借一次经典的战斗而流芳后世,他就是周鲂。& D' S+ L8 U+ i: t& o! \9 v

" [$ j3 z0 i+ C4 u( {3 x+ k9 K  周鲂断发赚曹休的故事,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经典桥段,也是这部小说里,相对比较少见的大部分都尊重史实,同时又十分精彩的一段。7 v4 s) V$ R: v. w

6 g% u8 z, s# {1 a" a. S7 i# A) T  周鲂利用诈降之计,骗得曹魏名将曹休,带着几万大军孤军深入,结果招致惨败,而曹休本人也因此羞愧而死。那么,在魏国位高权重的曹休,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为何犯下了如此巨大的错误呢?今天,咱们从头来说说这里面发生的事。
, x- i' n# L5 m: k) V: s/ P7 s* I) A* W$ ~. n4 y7 u- n% O

6 o, @/ M/ @. P0 T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即位两年的魏明帝曹叡下旨,命司马懿从汉水南下、大司马曹休率军剑指寻阳,共计两路大军伐吴。这是继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之后,曹魏再一次大举伐吴的军事行动。& L( T% i4 q. r# J# y9 h
( r! w& j+ ~7 ~" v9 n& c( \: f6 H
  这个前提非常重要,但是经常被忽略。如果天下太平,周鲂来诈降,恐怕曹休未必会相信。而真实情况是,曹休率大军出征,本就信心满满,很可能就期待着,东吴守将的跪地求饶。而周鲂的投降,或许只是契合了曹休的美好愿望。
% b% R* p) U+ P* O2 L$ ~" P7 L# O5 U# @% `, r- }' H
  即便如此,曹休也不是那么好骗的。为了成功地瞒天过海,周鲂做足了工作。为了能够获得曹休的信任,周鲂派自己的亲信,一连给曹休写了七封信,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这七封信的数量,一来显得重视,二来确实有真投降的那种谨慎,首先就给了曹休一种心理暗示。* h# K$ r8 ?2 f' d+ ~( v

+ @  o% o0 _( [7 W. c
7 ~! m) w% k7 l1 ~7 a8 g" P  在这七封信中,周鲂循序渐进,一点点向曹休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先是以愿意归化的抒情入手,然后讲述了自己投降的理由。据周鲂的书信,他前任的鄱阳太守,仅仅因为百姓哗变,就被责罚,无奈想向曹魏投降,结果秘密泄露,被满门抄斩。( `* y* j8 F- L1 X# t
' ~2 b6 |5 f; E( `
  周鲂在书信中说,自己如今任鄱阳太守,这里的百姓仍然不安分。他恐怕自己就是下一个遭殃的,所以只能投诚曹魏,保住全家性命。: E# U8 C. F7 T- ^

  C4 g5 R( Y$ \& C# G  接下来,周鲂还爆出猛料,把孙刘两家联合进攻曹魏的计划提供给了曹休,而且内容极其详细。然后,他又给曹休“指出了一条明路”:东吴重兵外悬,内部空虚,他会帮助曹休打开皖的大门,曹军可以一路直奔武昌,拿下东吴。
& V; H5 W6 d; A- i( J) ^, l& E
: B0 u0 m2 o, z; q  为了表达诚意,周鲂不仅派出了自己最亲信的两个人,还愿意留下其中一个人做人质。最后,他还向曹休申请魏国的将军、侯爵大印,说是要赏赐手下人,一切都有模有样,演技极高。
7 K' B- D5 l3 [* Z
3 I7 A% j. t5 ^1 s- N* r
9 Y" F2 X+ k- \' p6 S( x( s  即便如此,曹休还是十分谨慎,多次派手下人去考察,向周鲂问这问那。在这几次考察中,任何一次都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前功尽弃。好在周鲂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没有露出任何破绽,前后说辞也非常一致,这才让曹休放松了戒备。$ k. [; ]7 h" \
8 K# w4 `# b+ F3 A1 v
  为了完成对曹休戒备心的最后一击,周鲂甚至怒将头上的头发剪断以明志。
# ~5 U+ }  H7 y/ \. c' z) B# r- t: T1 U6 }1 K0 j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彻底让曹休放弃了对他的怀疑。我们都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剪发在古代甚至属于一种刑罚,也就是所谓的髡刑。
/ U0 T% d1 {- }2 z  ^) @3 D
* f% K- P  ^* F) O  O  当初曹操因为违反了自己下达的命令,也是用髡刑来惩罚自己。对于古人来说,髡刑的惩罚是极为严重的。正是这样的举动,让曹休相信了周鲂。' H( l) q3 z. r  p" f

6 ?. u% i% b( U& x8 \1 K7 d0 ~3 E, x
. R+ x% o( f0 ^/ l/ |: {9 O5 B7 t  i  周鲂在信中还说明:当地百姓民风剽悍,难以驾驭(前面百姓哗变的事也为这里埋下了伏笔,十分巧妙),所以他无法率领军民前去曹营投降,只能劳烦曹休率领大军前来占领,才能压制百姓。于是,就在当年八月,曹休率领十万大军,辎重无数,浩浩荡荡、兴高采烈地去接收皖。
- [7 r' J5 g+ K" F. H$ g% |
! D& T8 p; Z# J. v8 G, K- E  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不是周鲂,而是吴王孙权。曹休自知上当,却仍然不服输,仗着自己手上有十万大军,要和东吴杀个鱼死网破,甚至还设下了伏兵。
3 o9 ^0 r# G" u3 _7 [/ T/ t& I# R
5 O! ^8 ^9 g# U! |  但是,他的一举一动,早已在东吴的掌握之中,吴军陆逊、朱桓、全琮三路大军出击,周鲂也集合郡里的部队和陆逊合兵一处,将曹休的大军切成几块。至于曹休的所谓伏兵,早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窜了。
- W" m# D8 A$ U8 r! f. J. B' ^9 `/ c. R6 ?' O5 L9 A
  是役,曹魏数万大军毁于一旦,葬身东吴。曹休狼狈逃回曹魏,虽然魏明帝没有责罚,但他内心羞愧难当,最终郁郁而死。: o7 d, w/ D6 V! [% A! ?' u3 {
0 F9 q/ W# |  v3 H
6 V: Y7 s  P8 T. o* Y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仍然觉得曹休这么轻易就相信周鲂,还是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还有一些细节,我们没有介绍,在此补充一下。
1 _! F2 K7 j( u) t# F* u* n) }; I! k# D4 ^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发动了我称之为,三国史上最豪华阵容的战役,结果无功而返,只有曹休有所斩获,曹丕遂以曹休为扬州牧。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曹休多次在皖取得胜利,也迫使一些东吴的小将领率军投降。再加上早期的一些胜利经验,对于曹休来说,他感到战争并不难。2 H' _( C; v0 E9 \# w$ @) X2 @
6 C" W3 Q3 V8 f" [9 q1 |
  这就是他的心理预期,东吴在他十万大军的压迫之下,投降是自然的事。
9 [7 ~+ l) n% S6 C1 q* ]3 w
+ o# |' r8 _" d: X0 H3 ?" ]1 S
4 n6 q- ]7 n( [( j  但是,还是有人冷静地看到了其中的问题。比如曹魏老臣满宠就指出:“曹休虽然头脑清晰,做事果决,但他一直是做参谋,很少独自统帅大军”。
8 [! B& s% B' n" Y! |
0 K' w5 V7 T  O3 A' R  接下来,他和另外一位老臣蒋济,一起分析了当时战场的情况,认为曹休一旦同意受降,就会孤军深入,面临孙权的精兵,而当地的上游,又有东吴名将朱然镇守,情况十分危险。
2 k: T. R1 z4 _7 l7 _( R/ P0 R
  可惜,满宠的表文,还没有来得及送到皇帝面前,曹休和陆逊就展开了战斗,最终一败涂地。
9 A; g1 w6 ^5 ~% `4 B8 T( g' n9 s9 S: e% L

. e3 H& G. a' M, s" Y6 H) O, Y  即便如此,这次失败也不是所谓的脆败。据记载,曹休初战虽然不利,但是仍然可以一战。只不过在夜里驻扎于石亭的时候,军队突然受惊而大乱,才导致彻底的失败,靠着贾逵的援军才得以逃脱。/ ^$ ?- U0 x6 g' j4 ~

8 G# F, j- X3 V! F$ h" j2 c  最后,咱们再总结一下曹休相信周鲂的几大原因:# W. |3 V. e4 {7 Q

4 s4 `6 ^3 C+ [4 O, y6 `; f( \$ U  年轻时作为参谋,胜率比较高,给了曹休盲目的自信,看不到自己作为统帅所欠缺的能力;9 _/ }9 O! j7 v# ?; o

, F9 F- q$ W+ o6 o! ]7 ~% ^! q  黄初三年战斗的胜利,以及接下来几年在战斗中的成绩,更加让曹休提前有了心理预期,甚至有可能自认为东吴投降是必然事件;
: p1 O8 Q3 ~% i0 T) i: j3 `$ Y; o+ e
$ v* i3 H( ]. Q- k
( j; d. T2 j0 s1 \  曹魏是主动进攻的一方,所以周鲂的投降并不突兀,而曹休又有十万大军,局部优势的确明显,更让投降显得合情合理;! y9 v. x7 U* {3 j. B0 q0 d8 D

$ b; B3 ~% [+ T* w  曹休心有戒备,甚至在相信周鲂后还安排伏兵,并且知道有贾逵的援军,自以为即使受骗也不会惨败;+ P* q( B* C; }/ K& }/ K0 L/ F
0 z$ q# a5 m& A
  周鲂说辞严谨,密不透风,演技炸裂,甚至不惜断发自明,彻底打消了曹休的疑虑。$ t' q( R9 E7 Y* a2 K
1 i5 C; i. S8 y
  也许,每一条都不足以,单独让这次诈降成功,但每一条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周鲂不惜断发,最终换来了一场胜利,让自己一战成名。, _6 [8 h  a4 f# x7 |

% r  t% f$ \% f5 X) {
" Y! z- `+ C' [  在后人敬佩周鲂的同时,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言论。《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裴松之的注里引用了东晋徐众的话,此人说一郡之守,指责在于保境安民,结果他主动去引诱曹休,甚至不惜剃发,最终获得了功名,实在不是君子所赞赏的行为。0 O- D+ F3 K3 Y- R
# I0 T7 v" I" R! U+ U$ z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大家也能够做出清楚的判断了:周鲂并非主动想要追求功名,而是曹魏首先出兵的。其次,《三国志》也明确指出,周鲂是“被命”,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直接说是孙权命令的,何来周鲂主动引诱曹休一说?
$ v2 X% k0 ?) O- _7 a9 b4 `5 ^$ Z) T4 l5 M/ n# T
  由此可见,周鲂不愧是一代良臣,尽忠报效,值得尊敬。至于徐众的评论到底有何依据,小生实在是没有搞明白……2 U. W( e7 j4 ~9 c

2 l) N" D2 R# @+ h# D, I6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9-1 15:26 , Processed in 0.12121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