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O8 A1 f$ L2 P
说到历史上,让人赞叹而又敬仰的,谋略家和预言家,很多人必然会想到,诸葛亮和刘伯温两位大师。二人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善处政事、精通兵法。/ Z! z9 X: w& d9 _/ X* H9 I
7 C/ T3 v6 H B
由于出色的谋略能力,和精准的预判能力,他们均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辅佐各自的君主,开创了一番伟业,可谓成绩斐然。另外,此二人均崇尚德政、不徇私情,堪称古往今来德才兼备之完人。 : K* m7 x* Z) i* ?' S& \7 K* `; B7 S # s. U3 ]" Z3 O" S6 s: W 如果单从谋略、预言能力来看,二人可谓各有所长,诸葛亮精通五行八卦,并有三分天下之安排的《隆中对》(原文出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一部《马前课》更为其,预测未来之能力提供了佐证。0 I& `# _; { l+ D4 o T
$ T3 P- |( U$ V( C" L7 q2 }. Z) t; T/ o) J- o: R: A( m1 S$ G- c9 N
刘伯温精通星宿占卜,有一统天下之部署的《时务十八策》,并且一部《烧饼歌》的问世,更为其高超的预言、测算水平,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后人之所以,将此二人相提并论,也正是因为他们,均有着异乎常人之所长,并以此建立了不朽之功勋。- h+ |/ }% U4 ]. F4 t$ @0 A+ a ]7 G
# \: z0 ?5 v$ W5 H3 k
不过倘若论成就,刘伯温则远在诸葛亮之上,毕竟诸葛亮鞠躬尽瘁、穷极一生,也不过是稳固了三分天下之局面,而刘伯温却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了大元天下,建立了一统天下之不世功勋,故而从某种程度而言,刘伯温较诸葛亮更为出色。5 r4 {: J7 ?/ |4 v2 M7 o
# T" t# e l- S$ v( A% i$ S
众所周知,一般能力超强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高气傲,以此形容诸葛亮,和刘伯温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们都是三请才肯出山。 ! ]8 J1 j5 m5 n4 `: D7 v9 `" \' s # [! y& m8 l+ L, Q, ^" I$ o 所不同的是,诸葛亮必须蜀汉之主刘备,亲自到访才肯出山,而刘伯温无需朱元璋亲自到访,在阅读完朱元璋派来的说客孙炎的一封信后,便整装出发。这又是为何呢? 5 Y3 `8 W1 x& V7 Q" C K; C8 R8 P- \. ]; f1 _% O* l) H/ s$ A/ o
$ u K% J) \6 b1 z# M: b) U- _( }
一、诸葛亮之所以如此“矫情”,是因为他 “嗜职”,为此,人主能不能放手让他,大干一场他得考验考验+ ]5 m# [4 _; r E* Y0 R$ |
& b2 ]! q5 O2 h" y1 @: O' S8 f 诸葛亮的德行自不必说,其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是有目共睹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表请求降职三级便是明证。 ' M6 g' t7 w) f$ {+ o; c. f* K2 L! V6 [% ?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法令严明、赏罚分明,并带头以身作则,使得蜀国上下官吏不徇私舞弊、人人自勉、要求上进;民间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强不欺弱,社会风气也因此呈现出了,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Y- U3 ^+ d! @& K
6 H8 p! A3 X1 A3 g- a M& [! d
诸葛亮曾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表达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不贪名利之心态,从其后来,位居蜀国丞相之高位的做法来看,诸葛亮确实未有表现出,诸如一般权臣那般的嗜权模样,因为他的目光自始至终,都聚焦在为国鞠躬尽瘁上了。 % ^. `2 W, ~* s' H5 ?- p f 5 _) O' s' w$ i; C + J3 N. h7 R2 r 不过据此认定诸葛亮,完全没有“私心”倒也未必属实,因为他非常“嗜职”,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q5 g* E8 J( I
( G. o) I1 U9 ^9 |$ s( g 第一、虽出身平凡、命运坎坷,但自比管仲和乐毅。诸葛亮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曾任东汉末年泰山郡郡丞,可见出生于书香之家,这便为诸葛亮熟读天下之书、精通天文地理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 z+ |- `3 Q: ~# z ; p/ Y$ k) C7 Y9 f w2 F 不过很显然诸葛亮,似乎生来便是穷苦的命,父亲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之后叔父诸葛玄,便带着他和弟弟诸葛均,“流浪”了一段时间,先是投奔袁术,后又投靠刘表,纵然这样,诸葛亮仍然得不到发达,因为不久诸葛玄也撒手人寰。 . V$ X7 p- y# l8 C$ e/ `- F& D4 `7 A. q- b* f* j/ Z1 \9 {
由此可见,上天安排给诸葛亮的命运,似乎是平庸一生,诸葛亮确实也被迫,拿起了锄头“躬耕南阳”了。 + ]5 I0 G. t( p( }, x! n0 U ; `1 l0 d) P, F* I; C, C/ U2 R - y* r% V# s6 A6 r! r 但身高八尺、博览群书、胸怀经世之才的诸葛亮,却着实“不安分”,因为他常常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和乐毅之高才,世人皆知,一个辅佐齐桓公,开创了春秋霸业,另一个则带领弱势燕国军队,打败了富庶强大的齐国,并险些将其灭国。他们二人均是,建立了不世之伟业的国之元勋,而且一个是治国英才,一个是军事奇才,一文一武。 6 U6 d7 [6 P" q x2 z5 X# K% I2 `$ c; { g- ~& G1 V0 _" K! q
第二、诸葛亮自比这两位,公认的文臣武将,可见内心志向之高远、胸中信心之充足。但凡自信满满、才华横溢之人,便越想开创一番事业。因此即便当时几乎没人相信他,能有这样的高超才能,诸葛亮仍然信心十足,等待属于他的机会,最终他的好友徐庶帮了他的忙,将其推荐给了正屯兵新野的刘备。7 D3 F- {: U* S5 `6 ]+ R# t- e
8 _; C) K) `, i, P. j2 O) k
位于丞相之高位,却军政统抓,事无巨细。诸葛亮作为蜀国之丞相,原本应抓大放小、聚焦大方向,这不仅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案牍劳形中解放出来,更是可让下属,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 H! r" `0 h2 J7 a6 h ~* u9 ?9 `: h8 J D; y
不过在这一点上,诸葛亮表现得尤为“小气”,不仅事无巨细地,掌管国家行政,和军中所有事务,而且还亲自绘制了,运输工具的图纸——木牛、流马。将理应下属所做之事,完全包揽在自己身上,显然“越俎代庖”,管得太过宽泛了。如此不给别人一丝锻炼机会,必然会招致严重后果。: g L' y. i4 M+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