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L9 T! F4 m4 {3 B3 Q所以这一战从172年年底打到174年年底,总共打了两年。叛乱规模很大,“众以万数”,扬州刺史,丹阳太守,吴郡郡司马(就是孙坚啦)都赶去会稽镇压,但是却没有会稽太守参与平叛的记载,而且注意到“攻破城邑”,可以推断会稽太守已经**掉。这一战孙坚带着手下一千多人跟反贼干仗,其表现让时任扬州刺史的臧旻印象十分深刻,于是,叛乱结束后,臧旻上表称赞孙坚,孙坚从此开始了在徐州十余年的县丞生涯。“是岁,熹平元年也。”疑为误,因为平叛时已然是熹平三年了。集解有提到野史记载朱儁皇甫嵩参加了此次会稽平叛,不过后汉书朱、皇甫二人本传并未提及此事,三国志中也没有提到,所以认为二人并未参与。 + }' b. R. j5 ]3 Z* @; J $ `7 ?$ D0 T* |, S3. 与吴夫人的相关及孙策出生问题 : L/ p v0 l% Q7 D4 x. q: G; F+ E9 C0 t G
《妃嫔传·吴夫人传》记载:“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吴夫人何时嫁与孙坚。孙坚史书上记载在钱塘境内的时候只有一个事件,那就是单挑海贼的时候,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孙坚路过钱塘的时候认识了吴夫人,并且在出名并且当了点小官之后向吴家求婚,由于孙坚此时不甚显赫,也许又因为年少为官颇有得意之心,让吴家觉得此人不可靠,故谓之“轻狡”。P.S.吴夫人的女中豪杰之风在这时候即已有显露,这位女人是早期孙吴背后的英雄,赞。% T# m, D% J6 S6 F. Y! v+ w
- t* X; E6 k+ ^4 A, e& n9 e另外还有孙策的出生问题,我觉得集解的说法有误。考虑到孙策生于熹平四年,看史书记载:“诏书除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注意“数岁”,考虑到前面的推论,孙坚任盐渎丞最早是在174年,还有“数岁”,所以175年出生的孙策应该只能出生在任盐渎丞期间,而不是孙坚任盱眙丞期间。 1 I' p8 y2 A& z) b1 O0 v \3 g* j s b- I G$ |2 z
4. 徐州任职期间9 f5 Q" U/ T7 ~+ r5 V
" J: j" m; ?& b) {2 {
盐渎,徐州广陵境内。盱眙,徐州下邳境内。下邳,应该是下邳郡的治所吧…… / k8 S& d) w5 ^/ p3 H1 U, w2 X3 ^/ p$ j5 v# m7 ^: I
“江表传曰: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可见孙坚在徐州的十年间颇得民心,而且有了一批追随者,我们可以推断,孙坚在徐州是有根基的,所以孙策后来才能凭借父亲汉室忠臣的名声在九江和徐州一带广交名士,并且从江北带了一大批人前往江东。 $ G: w Z; U* E: H S 8 j0 u2 @+ R" m' v- J& m8 a5. 黄巾之乱 2 ], d- m/ A0 ~ + o( E2 n o4 W- b黄巾之乱开始,孙坚受到会稽上虞人,与他同州里的朱儁的推荐,成为朱儁的佐军司马。孙坚带着当年在下邳为官时的那批追随者,途中又招募了一千余人,正式开始了他一生的征战史。孙坚作战勇猛,不惜性命,于西华之败险些丧命,然而被部下找到之后,休息十几日,伤口稍愈复又出战,在著名的宛城之战中(应该就是皇甫嵩用火攻大破黄巾的那一战吧),率军先登立下大功。随后,孙坚升为别部司马。另外,《程普传》:“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於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於宛、邓,破董卓於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河北人程普在黄巾之乱追随孙坚之前是州郡吏,和孙坚应为平级,然而却心甘情愿追随孙坚,可见孙坚当时的声望。 # P, ?7 Q v9 O+ I0 H9 Z0 c9 w3 b2 z( |, ^
这一段时间里,孙坚先是年少成名,初立战功,随后在徐州为官深得人望,而后在黄巾之乱中开始展露自己的军事才华。) ^" o9 t# }$ {2 o* u; h6 Y3 i6 I
4 B6 ~, L7 M9 t2 @. W# ^ 1 @! p. i# u* F, D" _: _三、孙坚随张温讨边韩以及任长沙太守期间的功绩4 i, K* W. K- o. m
, ?* a) n8 r- ]; n& P
1. 劝杀董卓 ! H1 X4 n% n2 P% D3 p5 X! }+ b9 ?/ l7 T
黄巾之乱后不久就爆发了边韩之乱,“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 中平三年(186年),朝廷拜名士张温为将征讨边韩,张温上任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上书让孙坚任佐军司马;第二件,召来当年讨伐不力的董卓。从董卓后来的话看,张温此人不懂兵法,而之前没讨到便宜的董卓吸取了教训,这次征讨中帮了张温好大一个忙。重点不在这里,而是董卓在听到征召后,先是迟到(“卓良久乃诣温”),而且是面对代表着中央权威的皇帝的诏书;然后又是明明有过却毫无畏惧之心(坚语:“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董卓军人出身,此时已经有骄横跋扈之兆。之前兵败而用钱买通宦官,可见关系网已经渗入宫闱,而且在地方上势焰张天,孙坚在一些小的方面聪明到有点贼的程度,此时已然预感到他是个祸患(忘帝语)。不过,张温考虑到董卓当时算是凉州派的领袖,而且没有明显的越轨行为,杀他有可能导致凉州方面的反叛,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出于不要主动惹出事端的考虑,所以最后没有听孙坚的话。但是孙坚无疑是最早的少数看出董卓此人的野心的人之一。 ^2 ]4 \; j) U' I' {8 P) j# ?8 {
2 H! H4 U" v8 F# Q8 _4 w+ |# G
时人评价:“军还,议者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然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集解注曰:“无不叹息”可能是董卓入京之后时人的马后炮之语,这个看法我同意(和忘帝有分歧哈),如果当时董卓的野心已经成为公论的话,何进不会想着召一头公认的豺狼入京助阵,虽然何进召董卓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告诫何进说,这无异于前门驱狼后门入虎,但是考虑到在灵帝死后董卓屯兵长安还是安定(忘记了= =)虎视眈眈地准备随时捞一笔的行为,在这之后洛阳的士大夫们才开始正视董卓的狼子野心,而早在186年,董卓当时的行为要规矩得多。所以这方面的声音在186年的时候应该没这么大,至少远远不会达到“无不叹息”的程度。 ! W& X. q( \# ~8 n: X- l+ b % i& {& e) p+ a% |! G$ x$ _) B这次征讨边韩成功,孙坚升为议郎(这是文职吧……汗,给文职是支持忘帝的说法么) 8 I) Z2 V+ A$ V: @ p * \/ j3 M0 V$ @7 `$ ^# [' s, E/ u; H" X2. 长沙时期的孙坚 , M+ U. X, r: G6 x1 c. T! |. A/ A: L$ _4 {* |; X
汉末乱事一件接一件,就在拜坚议郎一事发生的前后,长沙区星又叛了。《通鉴》:“坚为长沙太守,《通鉴》编入中平四年(187年)。时年坚三十三岁。”事件从这个时候开始紧凑起来了,186年讨边韩,升议郎;187年拜长沙太守,并且不辱使命,尽数荡平叛贼。 + {# w8 l2 e: m! F. k9 p / d" l: q; k/ f长沙时期孙坚的功绩:" i+ B+ R# t6 |; k9 n' H
3 Y' Z2 F1 W K+ ?% a) o& p(1)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 z+ e/ u3 L' v) A
(2)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於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 M3 X4 P& x( ~. K0 U, H
(3)吴录曰: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零、桂属于荆南,而宜春属豫章郡,故宜春之贼和周、郭不为同一伙。)) d* L4 P# ]! k. F x d& n
(4)除了以上战绩之外,孙坚亦有政绩。魏书曰:坚到郡,郡中震服,任用良吏。敕吏曰:“谨遇良善,治官曹文书,必循治,以盗贼付太守。”. {' c3 n5 ^3 t/ T6 C
6 e3 E5 t& E' M2 N1 u孙坚在长沙期间共越境讨贼两次,并且任用良吏,让郡内人心凝聚。如果不是灵帝死,董卓带兵入京把持朝政,或许孙坚凭着另外的契机最终会割据一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 A* e. _% O, q: ^: J 4 b& c6 Y9 ~) W* Z+ ^, R- M. _3 y: a, F6 M' |
四、孙坚兴义兵北上讨董时的一些人物关系分析 ! J: _6 E5 T, G5 V- W4 t8 ~ - P% Y" [# m9 B+ g+ E! ]' F189年灵帝死,董卓把持朝政,190年初,诸侯兴兵讨董,此年孙坚虚岁三十六。这个部分太重要了。我理了一下,还是按照以下几条线来慢慢叙述吧。8 |. @$ K. h# _3 ]3 o# t) x! p
" {; U( M0 {5 z w+ [5 A7 V8 S
1. 孙坚杀王睿事件及其后果分析0 c' h$ W* T" i; o% D$ [$ {
6 |" P7 M' u& P* v3 R9 R按家宝的说法,王睿属于琅琊王氏。关于王睿和孙坚之间的关系,《三国志》里有过这么个说法,“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吴录曰:睿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孙坚出身不高,而且又以战功成名,在名士身份的王睿眼中就是一介武人,所以从心底里看不起孙坚,表现在言语上有轻慢之意。《志》的正文说明,王睿一直都对孙坚比较无礼,估计自从孙坚当了长沙太守,每年向他上年终总结的时候总要受王睿的气。裴注则给出了一个隐含了冲突意味的具体事件,当年去零陵、桂阳共讨周郭二人的时候王睿对孙坚的言语中有轻视,而孙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直的性子,不像刘备那么能忍,对此很可能有记恨的心理,两人有了矛盾。 5 n; W+ r, i W r* a% Y 6 d* Z7 N) B$ O ~$ Y7 e随后又发生了一件类似导火索的事件。王睿身为荆州刺史,和长沙太守孙坚、武陵太守曹寅之间都有矛盾。王睿和曹寅的矛盾似乎更深,都到了“杨言当先杀寅”的程度。曹寅为了自保,就伪作了案行使者温毅所写的弹劾王睿的檄文,并置移文于孙坚,让孙坚拘捕王睿,完事后再报告上级(这个一看就有问题啊)。这样一来,本来就和王睿不睦的孙坚就被拉下了水。然后,孙坚兴义兵北上路过荆北,使手段杀了王睿。而王睿是一个士族背景比较深的人,孙坚杀了王睿,很可能导致他和中原的部分士族直接交恶。. h+ B/ I4 s- Y
& |. Z }4 m. m4 l, d, z5 j, k与诸位探讨之后,我想这么对孙坚这次比较鲁莽的行为这么定性。首先是孙坚是否看出曹寅送来的移文是伪造,之前分析过孙坚是一个非常聪明果决的人,但是也是一个不谙政治的人,所以孙坚在处理一些政治层面的东西往往会瞻前不顾后。孙坚“性阔达”,我认为阔达应理解为豪爽通达,而不是宽厚容让。也就是说坚叔比较豪爽,同时由于政治能力欠缺,面对这个看似名正言顺的移文,刚好自己也看不惯王睿,所以就没有想太多,提兵去做掉了王睿。 2 M* V, [, f F0 h- ^+ @- p: ~" [, `! u5 w# g4 _5 t$ X
2. 孙坚杀张咨事件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东西7 ^% }3 L; j! V K
) v+ r' E4 P% i, |5 o5 r$ B) u
杀掉王睿之后,孙坚并没有将荆州据为己有,而是继续北上到了南阳郡内。这时候刘表被朝廷委派下来接管了荆州,暂且不论。 $ @% {5 _( u# ?$ c $ i3 w) e) l: T0 y$ s时任南阳太守是张咨。孙坚到了南阳,因为军粮问题向张咨求助,然而张咨不允。《志/裴注》:吴历曰:初坚至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张咨对孙坚不待见的原因,应该考虑到张咨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 K$ ]2 i5 M7 M1 i2 a9 y0 `
* q6 |, ^9 R8 m/ X Y
第一点(先谢左手公)是,张咨和王睿同为士族,同时张咨是王睿的下属,可以想象王睿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一部分人对他不满(孙坚、曹寅),另一部分人是他的支持者,所以张咨应该是后者,所以孙坚杀了王睿,作为和王睿关系好的下属的张咨,肯定不愿意同孙坚来往。如果想得更加深一些,认为荆州分成两派,原本是王睿代表的北方士族派当权,后来孙坚杀了王睿,那么下一个下手的呢?所以张咨肯定非常不安,所以戒备并且排斥孙坚。另外张咨不是袁术,让他做到搜刮人民来帮一个非盟友的人提供粮草,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从内心里来说也是不愿意的。而且孙坚此举确实在南阳也颇不得民心【《刘巴传/裴注》:“零陵先贤传曰:父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时孙坚举兵讨董卓,以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杀之。祥与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与战,败亡。”】。 / t) b& I: `" f; l. j2 v3 }9 o, f2 R7 F- c' W
关于第二点,注意到这个记载:“英雄记曰:咨字子议,颍川人,亦知名。”张咨是颍川名士,颍川这个地名意味着很多信息。首先,颍川属于豫州,旁边就是袁氏经营多年根基深厚的汝南郡。可以说,汉末第一名门袁氏的老巢就是豫州。另一方面,早期和袁绍好得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曹操和颍川士族的交往也很深,二荀、钟繇、陈群、郭嘉后来皆为其效力。可以推断张咨和袁绍、曹操皆有交情,是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人。0 o7 U, B; X { U' Z7 |6 Y) E) Z& [
2 I" D+ Q" r/ c9 W" E【《魏书·董卓传》: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 # R& {# E( m4 `0 A; f e# z7 m K& N( I# \ E
《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 U9 x' v6 n( W" {7 H4 g5 `$ W2 K/ I《袁术传》: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 ( Y% z }' z2 m9 V6 R% r9 @+ v9 Q& K
可见二袁虽出一门,性格却大为不同,庶出的袁绍擅结交士族,嫡出的袁术喜结交豪侠之士。再加上和曹操这个人中龙凤相交,互相提携,汝南袁氏原来在官场上的人脉多半为袁绍所用。当时讨董的发起者也是袁绍这边的人,随着董卓入京,当年相互抱团的这批人被派往地方成为各地的刺史和太守。6 @% w+ f( e# T% Z2 O
* O( X. t8 B4 V) w; J; Q+ C
所以,张咨的另一重身份很可能是,袁绍曹操集团的人。( t& [2 B& V) q) |
; [* Z5 H+ V+ c: R4 x
这样解析完,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张咨在孙坚一到南阳就给孙坚闭门羹吃,然后孙坚又设局杀张咨了。而且,张咨死后,南阳这个地盘就被袁术给拿了,袁术后来也给了孙坚一些好处。综合大家的讨论,我认为,袁术和孙坚恐怕是早有预谋……这个后面再谈。当然,由于孙坚的义兵是流动部队,所以没有补给无法继续作战,不抢粮如何养手下那帮虎狼之兵。所以杀张咨从坚爸作为一个军人的比较直来直去的心理来看,一是除掉一个给自己使绊子的人,二是杀了张咨能顺便获得补给,三是给盟友袁术腾个地盘,所以,孙坚杀了北上过程中第二个有背景的人。9 V3 E# y Q$ M$ q! u, i0 i
( V9 q# \& V5 u) c( q I
另外,孙坚杀张咨的过程从史书记载是一个典型的鸿门宴,可见坚爸还是很有心机的人,只不过在政治远见上确实有所欠缺。此举,让他和袁绍曹操集团也有了矛盾的同时,也让他和袁术彻底绑在了一块。! R+ v* H* E' C/ T9 p
* ~6 i$ P5 t/ b
, U/ l0 f! |' }/ r3. 刘表“匹马得荆州”1 f. s& J8 F3 B# B: P' w7 b
/ S# n- j9 n' S" Z7 R
孙坚杀张咨后,“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过了几天再读这句话,突然读出了一种预谋的感觉,否则陈寿为何不说“恰逢袁术南下至鲁阳”?张咨死后,袁术领南阳太守。三国志集解关于这一事件有补充。【《后汉书·袁术传》:“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后汉书·刘表传》:“术阻兵屯鲁阳,表不得至荆州。”】另外,【《志·刘表传》:“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然而刘表既然没有参与讨董联盟,为何要屯兵于襄阳?几段看似矛盾的史料正好呼应了刘表单骑入荆州的经历。 2 A; b/ N# A3 w# p3 u9 h% _( ]# y v' p
刘表山阳名士,是中原八俊之一。党锢之祸后党,禁解,为何进辟作大将军掾,后迁北军中侯。王睿被孙坚所杀后,刘表“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见《全三国文》卷56《刘镇南碑》)。 $ l H# |3 Q6 h t4 |- h! [6 U4 \" J3 j' r. w
虽然是朝廷委派的正牌荆州刺史,但是经过鲁阳的时候袁术还是有为难他,恐怕最终上任是几经辗转。于是,我们可以看出袁术和刘表从来都不是一伙的,因为南阳属荆州,如果刘表上任,那么袁术就在他的管辖之下了,“尽有南阳之众”的袁术自然不服这个他眼里的文弱书生。所以独身来到荆州的刘表意识到,外面的这个邻居并不友好。这是刘表到任时荆州外部的形势。(因为南阳直到最后也没有纳入刘表治下,姑且算外部吧) * E' @& |9 r; z6 @& A4 o, }. K/ `) m# _6 k4 u$ |$ q
荆州内部的局势是,“江南宗贼盛”“至者五十五人”,此外还有当年和孙坚共谋王睿的曹寅占着武陵,“吴人苏代(和孙坚同郡)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内部很多是孙坚那边的人,而孙坚是袁术的盟友,所以荆州内部于刘表来说也是忧患重重。" `1 f$ e$ @( c& p; L% Z" z% l1 Z6 c
9 b4 R% }* v0 X
面对这样非常不利的局面,刘表迅速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拜访当地大族蒯氏、蔡氏,结交蒯良、蒯越、蔡瑁,娶蔡瑁妹蔡氏为妻,获得了荆州望族的支持。第二,听从蒯良、蒯越的建议,设鸿门宴杀宗贼,武力讨伐不服的苏代、贝羽等,平定荆州内部的反抗因素。第三,就是上表袁术为南阳太守,表达自己的安抚结好之意,稳定潜在的外敌(虽然自己的官职高于袁术,但是毕竟袁术的背景远不是自己匹马入荆能比的),以便集中精力对付内患。但是,这时候袁术已“尽有南阳之众”,还和孙坚结盟,虽然暂时没有明面上的冲突,但是不得不防。所以“合兵军襄阳”,目的是防范袁术。【“表遂理兵襄阳,以观时变。”】( c( _8 k) {8 L; s, c# |
- p4 \! v, a" t, Z- V; T
最后,【《刘表传》:“袭取其众,或即授部曲。”“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南遂悉平。”】这就是发生在袁术据南阳同一时期的“匹马得荆州”,中间涉及与孙、袁二人关系,故顺便一提。估计讨董结束后,刘表内部的反对势力也理得差不多了,于是北结袁绍,方才公开和孙坚袁术这两个他老早就看不惯的人翻脸。! e$ H3 X9 C9 d! J' n+ s8 Z
, H7 Z% D ~2 ^: R ?4 ?7 Q
: R& }( Y( T2 Z- |$ k7 U
4. 孙坚和袁术的关系分析 . u5 e0 x! h: W/ N4 G; d要论清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袁术此人。4 M0 B7 x1 J- Z7 T$ B' e2 a
- z1 k! F, u/ g3 v. L3 o
【《志·袁术传》:“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可见袁术本人“以侠气闻”,人以类聚,也喜结交豪爽侠士,所以才能和孙坚擦出火花。在190年前,袁术有记载的官职都在中央,董卓入京,袁绍出逃,名门袁氏的另一代表人物袁术成为了董卓拉拢的对象,所以“以术为后将军”。再看这一段。 8 S- I5 K; u- d/ k$ B# R% t$ ~ G: T4 A. G3 S- g# E4 B1 \4 O
【《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这个人物名单比较微妙,除了袁术,其他的人皆为镇守一方的地方大员,而且袁术与袁绍那时候可能已经有了矛盾,但是作为名门袁氏的代表人物,他反董也是义不容辞。董卓以术为后将军,可是袁术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担心董卓此人反复无常,而且觉得他祸乱朝纲;另一方面是因为参加了反董联盟,朝廷是董卓控制的,中央肯定是不能待了,所以他也出逃了。但是,他作为中央的后将军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意味着没有兵力没有军资没有割据一方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中央也没法待在地方上也没有容身之地,他必然是非常迫切地需要一块根据地。 7 k2 d3 P2 K7 e1 \ 1 i" H# J# W1 |学习我大策吧原创的国内最先进的YY原则,袁术和孙坚的故事的真相是这样的。 & N8 e6 R/ |1 h0 ], ^, U7 ], r) t6 c5 c% ^2 F R
袁术一方面参加了反董联盟,一方面被毫不知情的董卓弄成了后将军,然而又苦于若出奔则没有一块容身之地,出逃也不是不逃也不是,正坐立不安,这时候孙坚杀了王睿的消息传到了他耳朵里。(虽然不知道孙袁之前有没有交情,但是不管有没有交情,发生下面的事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两个的性格是比较情投意合的。)袁术大喜,他知道孙坚北上必经过张咨的南阳,作为王睿下属的张咨必然不会给孙坚好脸色,于是果断驰书孙坚,两人结盟。两人商定的结果是,孙坚杀张咨,帮袁术据南阳(这个可能是袁术提出来的,杀张咨帮孙坚拿粮草补助,同时也是削弱袁绍一派,可是孙坚按照这个去做就会得罪袁绍,此举把孙坚卷入了二袁的矛盾之中,孙坚被拉下水,从此和袁术绑成一块),获得自己的根据地,同时孙坚能够借助汝南袁氏的深厚背景和声望,更容易办事,并且袁术还要帮孙坚提供粮草。两人结盟后袁术马上准备南下,孙坚于武陵杀王睿后继续北上,到南阳马上干掉张咨,和袁术几乎同时抵达鲁阳,两人见面。 / v$ h2 V8 B4 x4 Z, C/ R! ? / L3 n4 l# r( a! ?/ L+ N5 F% P所以我觉得孙袁二人结盟应该是有预谋的,一方面是这看似巧合的相遇,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个阴谋,可以帮袁术拿到根据地,袁术怎么会不往关东走不往河内走,一出逃便径直奔南阳而来呢?这次合作之后,袁术投桃报李,由于原豫州刺史孔伷在反董联盟成立后不久就挂了,正好豫州刺史职位空缺,袁术为了不让曹操袁绍集团占豫州,抢先表孙坚为豫州刺史,也是相互提携。所以孙坚和袁术在之前有结盟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我个人猜测结盟时间在杀王睿前后。 , k m1 P, V- o6 j4 z, K d' L( i) Z% [. C8 ^+ j9 }3 B
从这个结盟来看看双方能够得到什么。 - O ^2 v' Z- _8 Z+ R& k4 q5 f' a5 w% ]+ }" ?, x0 S+ C j
袁术从结盟得到的好处是,拿到了南阳太守这个切实的利益,同时孙坚能征善战,以后他和袁绍的矛盾迟早要激化为正式冲突,结盟孙坚等于有了一个善打仗的盟友,就会更有底气。 " I5 s1 T& V0 W9 U; q
* v* D( x1 y, X8 _$ B, r孙坚从结盟能够得到的好处是,自己资历名望不够,汉末初期天下势力之盛莫过于袁氏,结交袁术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靠山。另外,领豫州刺史,获得了袁氏的根基所在的豫州,南阳和豫州连成一片,孙坚进军有了后方。袁术在南阳横征暴敛帮孙坚提供粮草,孙坚一心讨伐董卓并且最终成为唯一一个打进洛阳的诸侯,从此名动天下,短时间内看,名望和利益双收。/ q6 q- l+ ^' \, }1 u
0 `- p n; o9 s. U: F2 }+ ~# d- s/ l这么看似乎孙坚是赚了,但是孙坚所得到的东西只能算是短期的,长期看隐忧不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孙坚的新领地,豫州。注意到“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而苏代最终是被刘表平了,所以孙坚只有豫州这个两大集团对抗的前线了。虽然袁术在豫州势力很深,但是袁绍在豫州同样如此,而且袁绍擅结交名士,恐怕对豫州的掌控度大于袁术,所以一旦双方正式翻脸,孙坚的领地必然后院起火。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袁术让孙坚领豫州刺史,恐怕也是打着让孙坚正面对抗另一集团的小算盘。另外孙坚势力背景不如袁术,只能依附于袁术,为其所驱使。所以从长远来看,孙坚更吃亏。* ^/ ^) ]! n7 L8 {+ @' z
3 k! F, R8 @+ c- i( F" j& K
d n% x- I4 l2 u5 @/ K5 v5. 关东诸侯此时的心理. ]/ T/ V1 ~5 I
6 T @2 G6 P) N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裴注的一个明显错误,就是裴松之将胡轸、吕布与孙坚对决的阳人之战记在梁东之战前,陈《志》正文的梁东之战之后也有阳人之战,并且此战孙坚斩都督华雄。综合其他一些史料等分析裴注所注阳人之战与《志》正文所言孙坚斩华雄为同一战,此裴松之之误也。" s. k2 ~! d% k-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