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01|回复: 0

孙坚生平分析之我见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91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1130
  • 最近打卡:2024-10-29 21:01:13

1008

主题

48

回帖

6182

积分

版主

积分
6182
发表于 2024-3-15 19: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一、汉末的大时代背景 + I  ^+ [0 [( n4 U0 f. o- [

" r0 D% X: A5 {* E
9 l, `3 S. X/ f5 O/ B/ ]- ?0 |; u我认为提到汉末的形势,不得不提的有以下三点。% Q. T# L; X( r4 v0 o
6 x# e' x4 h4 r8 g# X& [( l& N
(一) 士族的崛起。 ' v; Z, t) M/ X/ J: U) a
8 b" D& [; N5 M; w9 u* ^
士族政治贯穿了整个三国,可以说对三国政局的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士族的崛起是汉室的衰微的根本原因,不是几个宦官外戚亦或是董卓,曹操等人一人之力导致,也是不可挽回的。汉初经济以自耕农经济为主,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也造成了部分豪族经济实力的膨胀。实力增强的豪族下一步就是兼并土地,并且将对应的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纳入自己的附庸,这部分人世代为士族耕作,变成一种类似“家臣”“僮客”的存在。他们成为大族的附庸,就意味着脱离户籍,不再向国家缴纳赋税,而是向大族缴纳地租。这样,大量的人就脱离了和国家的直接联系,世家大族成为了他们之间的纽带。然而,很多大族拥有大量田产,甚至拥有自己的作坊和集市,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这样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大族的硬实力非常强大,已经形成了一种半割据的状态,虽然不是明里的反叛,但是却潜移默化地让汉朝中央和各个地方分割开来,这种情况下,中央的命令下到地方就无法顺畅通行,中央已经接近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再加上汉末由于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朝政,所以士大夫在权力中心的权力受到了严重打压,所以士大夫的产地,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中央必然不满,士族掌握了诸多社会资源,可是却没有获取与之相对应的权力,所以汉室和地方士族的裂痕进一步扩大。
& g# u/ z% C6 C6 G  Y6 t* k/ P/ }  e1 g
所以,一旦机会来到,这种分裂割据的倾向几乎不可扭转。如果遇到英主和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则士族能为其所用,就像后来三国所做的那样(虽然刘备那边对益州本地士族的融合不够),但是汉室已然积重难返,不存在这样的条件了。事实上,我们读破虏传可以窥见一些灵帝前期的政治形势,一些边远地带的土豪已经开始公然不尊汉室,举旗自立为王,不过那时候汉室余威仍在,这些早期的割据者多半被镇压了下去。而不久之后的黄巾之乱给了士族们将自己拥有的人口经济资源转化为公开的武装的最好借口,借着剿灭黄巾扶助汉室的契机,许多有影响力有能力的大族开始整合资源,招兵买马,这些军队在黄巾之乱平息后就成为了割据者们的私人武装。董卓入京帮这种割据状态的形成添了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即使没有董卓入洛,这些已经建立的私人军队将何去何从?所以,乱是必然的,乱的根源,就在于士族已经实际上控制了地方,并且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 J) `) _: E% ], |/ {$ {

8 i. F  w0 e  x% s8 {6 P) v4 I) F" g4 z' ?8 z4 C8 p$ T
(二) 人口的锐减,经济的凋敝。 # k/ t# ^8 @! {3 J0 O3 O
3 f+ b. Q( T$ {/ _% {$ A4 }
汉末的黄巾之乱给中原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这期间以及之后大量的诸侯火拼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口的锐减,以及因为人口的匮乏导致的北方经济濒临崩溃。于是,黄巾之乱到三国建立这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
5 |! X  P- B, {& z  u8 z6 L1 `& t, I! F5 A0 }/ j  n6 `
第一就是对人口争夺的空前重视。举几个例子。 " ?" C* ~8 {: ?$ I
' l, q9 T' _, V! _
曹操打败青徐黄巾之后,并不是像以往对待反叛者那样屠杀殆尽,而是将精壮者收编成青州兵,余者分配田地和农具,让他们安居乐业。   l7 y3 s( t) N" X7 B( e
曹操汉中拿下之后,即使预料到刘备拿下汉中的决心,也宁可不要汉中之地也要汉中之民,因为他知道汉中给了刘备,受人口限制能够耕种之地有限,但是如果把十几万汉中原住民给了刘备,对于刘备来说恐怕就如虎添翼了。
" J1 R- k9 T/ I5 h2 ^) M曹魏和东吴在三国中后期在淮泗一带持续不断的拉锯战,让这块魏吴交锋的前线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双方都把人口搬空,一方面是战乱让人民不堪其扰,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有意为之,要让对方得其地而不得其民,不得其财富,所谓坚壁清野是也。后来也有人吃过这个的亏,他们的名字叫拿破仑,希特勒。
0 H* c9 m9 r4 U
7 T: H  w4 _3 D( b1 @# i第二就是,军队的军饷成了大问题。
5 X  W; o  _' L. W7 J& m# Z; J
汉末群雄混战,很多战争的失败都是受粮草的拖累。昔日富庶之地的中原由于战乱甚至出现了千里无人的惨象,大批良田无人耕种,造成了粮价高得吓人。诸侯在北方这种经济濒临崩溃的形势下的相互攻伐,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军饷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两条出路,第一条是竭泽而渔,加大对人民的掠夺力度,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像当年袁术所做的那样。第二条是在征伐过程中花大力气恢复民生,恢复生产,从长远来着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像曹操做的那样,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措施,就是屯田制。但是即使曹操做了大量努力,仍然只能勉强维持着自己的国家机器的正常开动,经济的恢复仍然需要时间。大家都知道,曹魏(晋)后期是靠国力拖死了蜀汉和东吴,但是如何拖死的,恐怕理解不深。 1 }) w  P+ W4 H  w$ K% ^
# t# H  B2 P- m' B
首先,北方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拥有深厚的经济文化基础,即使战乱导致了人口锐减和经济凋敝,但是一旦假以时日,恢复过来,凭着昔日的基础依然会是天下最富饶之所在。而蜀汉所在的益州和东吴据有的扬州大部,都是在三国时期,由于孙氏入主江东和诸葛亮以及后来的蜀汉集团的治理,才开始正式起步,有了大规模的开发,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成都平原才打下了成为后世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的基础。事实上,在曹操和曹丕时代,北方的经济相对于南方,尤其是孙氏主宰的荆扬,并没有优势,所以,赤壁之战后曹魏多次尝试从江淮一带往南推进,却毫无进展,其深层原因恐怕是经济。到了曹睿时代,他最睿智的事情就是看准了曹魏的症结所在,确立了不主动对外用兵(除了公孙渊那一次)的国策,这一国策让曹魏的人口经济迅速恢复,到了后来即使出现了淮南三叛这样双方投入兵力庞大的战事依然没有伤及曹魏的筋骨,可见北方在经济恢复之后的可怕。所以,后来的魏还有再后来的晋,坚持着注重经济民生的策略,最终碾压了南方。
* Y: W! L8 Y, ?* P, |6 h. O! O8 K/ X4 x/ m2 x5 B* R; G: M8 S
第三就是人口的大量南迁,成为了江东政权抗衡北方的资本。
; W  T. {4 b2 D% Y/ G* ^+ U
( Q) U( f' B( ]2 q. @- `汉末北方乱成一锅粥,而南方相对的安定,导致了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徙,许多人举族迁往江东(典型代表就是琅琊诸葛氏,一直前往江东,那一支的代表人物,名叫诸葛瑾。另一支前往南阳,代表人物,名叫诸葛亮。),南方人口由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同时由于孙氏政权在江东的扎根伴随着对江东的开发,造成了江东的大发展。甚至可以说,东吴对江东的开发,是南方经济崛起的开始。步骘带兵前往交州,使山越部分地成为吴国属民,让东吴的人口进一步增长。在曹睿之前,东吴的经济比起饱受战火摧残的北方甚至更为繁荣。如果不是东吴,南方的崛起或许要晚上几百年,从这一点来说,东吴居功至伟,此功绩足以名垂青史。
7 Q5 T: i1 W4 q( y5 H- X3 D6 t
. o+ [8 R9 {5 |8 k! C
% g! b  M. E, `! u5 l! R6 i(三)“英雄”的舞台。 5 l: A) q3 N+ S% E
( g( R; y2 \6 Q% q6 r
乱世是秩序丧失的时代,以治世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乱世中强大代表着强权,代表着绝对的话语权,所以法家思想开始大行其道。* m) j8 l  w+ l. Q+ \  D
7 G. U: E, _8 t  x
乱世也是一个人才精英层出不穷的年代。因为乱,所以诸侯为了足够强大能够生存下来,只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因为乱,所以不仅君择臣,而且臣亦择君,精英们更能找到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主公,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更多的出身低微的人,以及不为治世的主流儒家思想所接受的奇才(比如鲁肃)就获得了施展他们的绝世才华的机会,乱世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充满了一种属于乱世的智慧,属于乱世的美学。
" S5 _( }# g1 e4 ?: ?" p0 P6 s0 i: a
虽然士族是站在三国政局背后的操纵者,但是,英雄才是站在前台的主角。士族赖以成名的学识,足以让他们在治世成为高官显要,利用文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乱世中,学识更加驳杂,更加强硬,更加善于御人,更加坚韧的人才能成为英雄。: w; ]6 s6 l# t* B0 x
  J; V+ y1 K: e0 y* k, u( I2 e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 + @& @$ ]+ j0 u: c# ?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j* k+ p& L. Q; C  K孙策:“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 S# ^. _) \  F* d  I' {$ v: {8 F; u0 w2 w1 a; e5 E
这样的人,比起酸吏腐儒更有人格魅力,即使三人都出身一般,连士族阶层的边都没挨着,但是他们更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归附于他们,而且他们比起恪守礼法,没有在底层摸爬滚打过的士族远远要坚韧,更能适应乱世的生存法则。尤其是曹操,堪称超世之英杰,除掉性格上的一些残暴的因素,在才能方面几乎是完美的,纵观三国才能莫过于之。最后的结果是,士族要么像二袁、二刘(刘表、刘璋)这样自成一派的诸侯,因为他们本身的缺陷被抹杀在历史的舞台里;要么像颍川荀氏、钟氏,吴郡四族这样,走进三个出身寒门和中产阶级的英雄建立的国家政治体系里,成为了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而不是站在顶端操控整个机器的人。  _, q5 A" |! l8 d& R6 ^0 x) J. p

8 d  u% Y- Y& M! U1 i! B所以,三国的兴衰,是经济实力的外在化,是士族的前台,英雄的舞台。
2 I+ _4 ~  h( b: y) b+ F0 q" N# m/ W5 I; K

% I( S) ~/ t3 {0 H; A二、孙坚的身世以及起家时期的一些经历* q% _6 |! o  \/ h; _# i
. I% d% n1 Z& d" q9 P3 v: F: J
1. 家世
, s% G; [, ]  y! l: |
; B2 c) L3 Y2 p/ H4 W关于孙坚的家世,主要有为官说和种瓜说两种。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的记载“坚世仕吴”是比较可靠的。富春孙氏在当地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家中世代都有人做小官,但是还够不上士族的等级,定义为中产阶级比较合适。【参考《孙静传》: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 B1 ~- P% w9 ], K

$ X8 k3 H/ c* j$ n2 j, y! \2. 在江东时期的经历% p$ y: L$ [; u. F( n. {+ C
$ i& V7 _, r7 M5 n  G* }9 P4 a
【《破虏传》记载孙坚: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关键的是“性阔达,好奇节”,我们后面分析孙坚的一些行为,都要基于这一点前提。孙坚虚岁十八那年,是熹平元年(172年),这一年在吴夫人的故乡钱塘,发生的孙坚单挑十几个海贼并斩首一级的故事,让孙坚一战成名,然后“由是显闻”,并且因此被征召代理“尉”职。然后,于同年发生的许生、许诏叛乱之时,关于此时孙坚官职的记载,则变成了“郡司马”。【《破虏传》: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馀人,与州郡合讨破之。】也就是说,一年之内孙坚由代理转正,并且参与讨伐叛贼。关于会稽许生的这次叛乱,相关记载如下:
0 j' @. {0 F" ]3 J( i& ^
4 ~3 n' u3 H9 n( y8 G6 f/ o【《后汉书》:熹平元年...十一月,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遣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讨破之。
9 H6 w$ Y# |$ @7 ~% K! m* S, @熹平三年...十一月,杨州刺史臧旻率丹阳太守陈寅,大破许生于会稽,斩之。
4 T5 E: p3 o2 W; R) e4 l《后汉书·臧洪传》:父旻,有干事才。熹平元年,会稽妖贼许昭起兵句章,自称"大将军",立其父生为越王,攻破城邑,众以万数。拜旻扬州刺史。旻率丹阳太守陈夤击昭,破之。昭遂复更屯结,大为人患。旻等进兵。连战三年,破平之,获昭父子,斩首数千级。】
# M+ \. B0 h1 s) v  d* w  o- o
9 p  h7 q$ Z5 r! k+ R所以这一战从172年年底打到174年年底,总共打了两年。叛乱规模很大,“众以万数”,扬州刺史,丹阳太守,吴郡郡司马(就是孙坚啦)都赶去会稽镇压,但是却没有会稽太守参与平叛的记载,而且注意到“攻破城邑”,可以推断会稽太守已经**掉。这一战孙坚带着手下一千多人跟反贼干仗,其表现让时任扬州刺史的臧旻印象十分深刻,于是,叛乱结束后,臧旻上表称赞孙坚,孙坚从此开始了在徐州十余年的县丞生涯。“是岁,熹平元年也。”疑为误,因为平叛时已然是熹平三年了。集解有提到野史记载朱儁皇甫嵩参加了此次会稽平叛,不过后汉书朱、皇甫二人本传并未提及此事,三国志中也没有提到,所以认为二人并未参与。
+ N) {5 I1 B9 j# M6 t1 I2 v: P, l4 S! e* r9 h
3. 与吴夫人的相关及孙策出生问题
# r: w) O; c! L; h$ W: ~# U; X6 S4 ^: c1 v
《妃嫔传·吴夫人传》记载:“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吴夫人何时嫁与孙坚。孙坚史书上记载在钱塘境内的时候只有一个事件,那就是单挑海贼的时候,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孙坚路过钱塘的时候认识了吴夫人,并且在出名并且当了点小官之后向吴家求婚,由于孙坚此时不甚显赫,也许又因为年少为官颇有得意之心,让吴家觉得此人不可靠,故谓之“轻狡”。P.S.吴夫人的女中豪杰之风在这时候即已有显露,这位女人是早期孙吴背后的英雄,赞。7 I% N; c$ k& K0 K0 e9 o0 X
7 z4 E* e% W2 e; r3 z8 n
另外还有孙策的出生问题,我觉得集解的说法有误。考虑到孙策生于熹平四年,看史书记载:“诏书除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注意“数岁”,考虑到前面的推论,孙坚任盐渎丞最早是在174年,还有“数岁”,所以175年出生的孙策应该只能出生在任盐渎丞期间,而不是孙坚任盱眙丞期间。6 h9 @8 d$ G7 P6 g
' K/ o' j# ^  t
4. 徐州任职期间+ }8 C9 G2 E& a$ q5 z+ q# Q4 |2 d
5 O# @# T( a7 s
盐渎,徐州广陵境内。盱眙,徐州下邳境内。下邳,应该是下邳郡的治所吧……
& r$ \- l& {. j2 @! K
$ ^& ^7 K4 s# c9 v/ `5 z“江表传曰: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可见孙坚在徐州的十年间颇得民心,而且有了一批追随者,我们可以推断,孙坚在徐州是有根基的,所以孙策后来才能凭借父亲汉室忠臣的名声在九江和徐州一带广交名士,并且从江北带了一大批人前往江东。
+ q0 \* P. O* @% M7 W
- D3 G8 R/ ], C) \5. 黄巾之乱  H7 A2 }$ W' ~$ U, C/ Q; M8 ^

7 \5 W& O& b# U, \5 V7 K7 X( x黄巾之乱开始,孙坚受到会稽上虞人,与他同州里的朱儁的推荐,成为朱儁的佐军司马。孙坚带着当年在下邳为官时的那批追随者,途中又招募了一千余人,正式开始了他一生的征战史。孙坚作战勇猛,不惜性命,于西华之败险些丧命,然而被部下找到之后,休息十几日,伤口稍愈复又出战,在著名的宛城之战中(应该就是皇甫嵩用火攻大破黄巾的那一战吧),率军先登立下大功。随后,孙坚升为别部司马。另外,《程普传》:“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於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於宛、邓,破董卓於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河北人程普在黄巾之乱追随孙坚之前是州郡吏,和孙坚应为平级,然而却心甘情愿追随孙坚,可见孙坚当时的声望。
4 t5 [3 ]' y' {! q- ~. }% [9 V7 z
这一段时间里,孙坚先是年少成名,初立战功,随后在徐州为官深得人望,而后在黄巾之乱中开始展露自己的军事才华。
0 m- w) F# x% |3 g' p" }9 }; o# `9 L" I# \, L' I9 t; l
1 m& i0 N  R/ I* _/ u
三、孙坚随张温讨边韩以及任长沙太守期间的功绩6 C# J1 F$ U* O

, N$ _  _2 g  \, F4 Y4 ^1. 劝杀董卓
+ U! U. c; x% y# a# P
9 g& @( Q$ M8 D2 O' I' A8 D/ Q黄巾之乱后不久就爆发了边韩之乱,“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 中平三年(186年),朝廷拜名士张温为将征讨边韩,张温上任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上书让孙坚任佐军司马;第二件,召来当年讨伐不力的董卓。从董卓后来的话看,张温此人不懂兵法,而之前没讨到便宜的董卓吸取了教训,这次征讨中帮了张温好大一个忙。重点不在这里,而是董卓在听到征召后,先是迟到(“卓良久乃诣温”),而且是面对代表着中央权威的皇帝的诏书;然后又是明明有过却毫无畏惧之心(坚语:“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董卓军人出身,此时已经有骄横跋扈之兆。之前兵败而用钱买通宦官,可见关系网已经渗入宫闱,而且在地方上势焰张天,孙坚在一些小的方面聪明到有点贼的程度,此时已然预感到他是个祸患(忘帝语)。不过,张温考虑到董卓当时算是凉州派的领袖,而且没有明显的越轨行为,杀他有可能导致凉州方面的反叛,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出于不要主动惹出事端的考虑,所以最后没有听孙坚的话。但是孙坚无疑是最早的少数看出董卓此人的野心的人之一。. G- R- G1 z2 m9 O9 W  n
: a4 u0 C9 n+ G+ v2 T) J* V, u7 r
时人评价:“军还,议者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然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集解注曰:“无不叹息”可能是董卓入京之后时人的马后炮之语,这个看法我同意(和忘帝有分歧哈),如果当时董卓的野心已经成为公论的话,何进不会想着召一头公认的豺狼入京助阵,虽然何进召董卓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告诫何进说,这无异于前门驱狼后门入虎,但是考虑到在灵帝死后董卓屯兵长安还是安定(忘记了= =)虎视眈眈地准备随时捞一笔的行为,在这之后洛阳的士大夫们才开始正视董卓的狼子野心,而早在186年,董卓当时的行为要规矩得多。所以这方面的声音在186年的时候应该没这么大,至少远远不会达到“无不叹息”的程度。
- `) Q' M- J' K# S: Z* ~
/ M: b! H6 q  p, g/ F这次征讨边韩成功,孙坚升为议郎(这是文职吧……汗,给文职是支持忘帝的说法么)
1 {: V$ j( D  K, G- a% y1 n" b
2. 长沙时期的孙坚
- J6 z/ I6 j6 J  P$ @8 N3 I9 o, q8 {' ^- v) @
汉末乱事一件接一件,就在拜坚议郎一事发生的前后,长沙区星又叛了。《通鉴》:“坚为长沙太守,《通鉴》编入中平四年(187年)。时年坚三十三岁。”事件从这个时候开始紧凑起来了,186年讨边韩,升议郎;187年拜长沙太守,并且不辱使命,尽数荡平叛贼。
" ~" J! L" p" P$ j
- C# T0 x; h5 k/ }长沙时期孙坚的功绩:
$ J9 P% t; [# r6 H% @3 L2 L
+ H9 Q" a+ {3 b  y, ?$ j7 j( M(1)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
4 o# r0 M6 U& N5 [. h6 [(2)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於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  j$ x8 [9 ~9 g. h' w* |' j
(3)吴录曰: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零、桂属于荆南,而宜春属豫章郡,故宜春之贼和周、郭不为同一伙。)
  ]5 R4 m# A5 R6 U(4)除了以上战绩之外,孙坚亦有政绩。魏书曰:坚到郡,郡中震服,任用良吏。敕吏曰:“谨遇良善,治官曹文书,必循治,以盗贼付太守。”
: ^4 `; J# c. x# o4 |4 d, g8 ?
* ]9 C" j  d  O( V7 f" p孙坚在长沙期间共越境讨贼两次,并且任用良吏,让郡内人心凝聚。如果不是灵帝死,董卓带兵入京把持朝政,或许孙坚凭着另外的契机最终会割据一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3 f& [* {2 [' q3 o' V

; z8 x7 J' p8 [# B/ i1 ]; ?' Q! Q7 J5 R; q2 @1 h
四、孙坚兴义兵北上讨董时的一些人物关系分析
7 q- A0 \/ y. f/ p+ J( ?$ N% i' u" l' H9 [
189年灵帝死,董卓把持朝政,190年初,诸侯兴兵讨董,此年孙坚虚岁三十六。这个部分太重要了。我理了一下,还是按照以下几条线来慢慢叙述吧。# t- d4 D0 X7 h+ q$ C
- j( ~1 Z7 g4 Y# t2 s6 d, O( n* _
1. 孙坚杀王睿事件及其后果分析! E! j3 |' V9 U+ j6 x, `7 j# D! u
$ v- w2 {! y' t- f) z7 B
按家宝的说法,王睿属于琅琊王氏。关于王睿和孙坚之间的关系,《三国志》里有过这么个说法,“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吴录曰:睿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孙坚出身不高,而且又以战功成名,在名士身份的王睿眼中就是一介武人,所以从心底里看不起孙坚,表现在言语上有轻慢之意。《志》的正文说明,王睿一直都对孙坚比较无礼,估计自从孙坚当了长沙太守,每年向他上年终总结的时候总要受王睿的气。裴注则给出了一个隐含了冲突意味的具体事件,当年去零陵、桂阳共讨周郭二人的时候王睿对孙坚的言语中有轻视,而孙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直的性子,不像刘备那么能忍,对此很可能有记恨的心理,两人有了矛盾。; I' H$ y7 W8 v8 ]
' `7 J+ ^2 F5 t  B& Y& Y5 g3 y: `9 X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类似导火索的事件。王睿身为荆州刺史,和长沙太守孙坚、武陵太守曹寅之间都有矛盾。王睿和曹寅的矛盾似乎更深,都到了“杨言当先杀寅”的程度。曹寅为了自保,就伪作了案行使者温毅所写的弹劾王睿的檄文,并置移文于孙坚,让孙坚拘捕王睿,完事后再报告上级(这个一看就有问题啊)。这样一来,本来就和王睿不睦的孙坚就被拉下了水。然后,孙坚兴义兵北上路过荆北,使手段杀了王睿。而王睿是一个士族背景比较深的人,孙坚杀了王睿,很可能导致他和中原的部分士族直接交恶。
; L% k" B' \; e0 K! o! f# _
0 _/ _% k( T4 h! o9 ~$ `与诸位探讨之后,我想这么对孙坚这次比较鲁莽的行为这么定性。首先是孙坚是否看出曹寅送来的移文是伪造,之前分析过孙坚是一个非常聪明果决的人,但是也是一个不谙政治的人,所以孙坚在处理一些政治层面的东西往往会瞻前不顾后。孙坚“性阔达”,我认为阔达应理解为豪爽通达,而不是宽厚容让。也就是说坚叔比较豪爽,同时由于政治能力欠缺,面对这个看似名正言顺的移文,刚好自己也看不惯王睿,所以就没有想太多,提兵去做掉了王睿。- B) G7 I# \1 H3 @

1 C( E" m4 _+ D* e, g0 I2. 孙坚杀张咨事件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9 p2 i2 I3 J* x. {5 i6 j9 O& h& m
, _5 s# {. g, x) i, g
杀掉王睿之后,孙坚并没有将荆州据为己有,而是继续北上到了南阳郡内。这时候刘表被朝廷委派下来接管了荆州,暂且不论。
4 B. q+ o$ h' [* Z" `) I9 s$ O' v5 s: M: o/ ~+ U( @
时任南阳太守是张咨。孙坚到了南阳,因为军粮问题向张咨求助,然而张咨不允。《志/裴注》:吴历曰:初坚至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张咨对孙坚不待见的原因,应该考虑到张咨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
- h# x* d: K+ v' R, {
# b- q& u1 w  @# I; o第一点(先谢左手公)是,张咨和王睿同为士族,同时张咨是王睿的下属,可以想象王睿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一部分人对他不满(孙坚、曹寅),另一部分人是他的支持者,所以张咨应该是后者,所以孙坚杀了王睿,作为和王睿关系好的下属的张咨,肯定不愿意同孙坚来往。如果想得更加深一些,认为荆州分成两派,原本是王睿代表的北方士族派当权,后来孙坚杀了王睿,那么下一个下手的呢?所以张咨肯定非常不安,所以戒备并且排斥孙坚。另外张咨不是袁术,让他做到搜刮人民来帮一个非盟友的人提供粮草,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从内心里来说也是不愿意的。而且孙坚此举确实在南阳也颇不得民心【《刘巴传/裴注》:“零陵先贤传曰:父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时孙坚举兵讨董卓,以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杀之。祥与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与战,败亡。”】。- G  G: [6 ?% `: i  p* v) }

  f# e7 x* M8 v# H关于第二点,注意到这个记载:“英雄记曰:咨字子议,颍川人,亦知名。”张咨是颍川名士,颍川这个地名意味着很多信息。首先,颍川属于豫州,旁边就是袁氏经营多年根基深厚的汝南郡。可以说,汉末第一名门袁氏的老巢就是豫州。另一方面,早期和袁绍好得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曹操和颍川士族的交往也很深,二荀、钟繇、陈群、郭嘉后来皆为其效力。可以推断张咨和袁绍、曹操皆有交情,是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人。
. f" c9 a9 _) }" T' g
2 O% N% }* Q3 _# ]【《魏书·董卓传》: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  ?" t' V0 d5 k4 _6 r# l6 v

- W0 M9 b: E3 E3 u: C《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2 l( g  b4 ^& w3 f2 S0 Z* E《袁术传》: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 j! Z3 m0 Q- c+ `
6 C% t- a9 ?( c! S" Y- Y; s
可见二袁虽出一门,性格却大为不同,庶出的袁绍擅结交士族,嫡出的袁术喜结交豪侠之士。再加上和曹操这个人中龙凤相交,互相提携,汝南袁氏原来在官场上的人脉多半为袁绍所用。当时讨董的发起者也是袁绍这边的人,随着董卓入京,当年相互抱团的这批人被派往地方成为各地的刺史和太守。
/ J8 |  ~1 i1 l  O; B  [
  w! y9 k9 A- u% N3 d所以,张咨的另一重身份很可能是,袁绍曹操集团的人。
: O$ d  ]! o$ x4 _! I
% Y$ x% u3 G# i7 I( S* a6 z, s6 o. @这样解析完,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张咨在孙坚一到南阳就给孙坚闭门羹吃,然后孙坚又设局杀张咨了。而且,张咨死后,南阳这个地盘就被袁术给拿了,袁术后来也给了孙坚一些好处。综合大家的讨论,我认为,袁术和孙坚恐怕是早有预谋……这个后面再谈。当然,由于孙坚的义兵是流动部队,所以没有补给无法继续作战,不抢粮如何养手下那帮虎狼之兵。所以杀张咨从坚爸作为一个军人的比较直来直去的心理来看,一是除掉一个给自己使绊子的人,二是杀了张咨能顺便获得补给,三是给盟友袁术腾个地盘,所以,孙坚杀了北上过程中第二个有背景的人。$ b+ @( S( D' d# L3 [" u

" ]% V' L# J2 V' p另外,孙坚杀张咨的过程从史书记载是一个典型的鸿门宴,可见坚爸还是很有心机的人,只不过在政治远见上确实有所欠缺。此举,让他和袁绍曹操集团也有了矛盾的同时,也让他和袁术彻底绑在了一块。! \( \7 [3 y- a8 w+ v& O

& `* e2 K3 W( h! e4 Y0 B! T7 d$ i, s
3. 刘表“匹马得荆州”  W- g% q. j3 N! R2 P$ B
  V6 r" a% l) m4 P; J' U
孙坚杀张咨后,“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过了几天再读这句话,突然读出了一种预谋的感觉,否则陈寿为何不说“恰逢袁术南下至鲁阳”?张咨死后,袁术领南阳太守。三国志集解关于这一事件有补充。【《后汉书·袁术传》:“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后汉书·刘表传》:“术阻兵屯鲁阳,表不得至荆州。”】另外,【《志·刘表传》:“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然而刘表既然没有参与讨董联盟,为何要屯兵于襄阳?几段看似矛盾的史料正好呼应了刘表单骑入荆州的经历。
) ~& }( f* w% `7 o' t) }. ]
% U: ]$ J+ y4 c& C$ J& p刘表山阳名士,是中原八俊之一。党锢之祸后党,禁解,为何进辟作大将军掾,后迁北军中侯。王睿被孙坚所杀后,刘表“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见《全三国文》卷56《刘镇南碑》)。
7 `% _; P5 C: j' v" L+ ~" X+ v( r$ V" }
虽然是朝廷委派的正牌荆州刺史,但是经过鲁阳的时候袁术还是有为难他,恐怕最终上任是几经辗转。于是,我们可以看出袁术和刘表从来都不是一伙的,因为南阳属荆州,如果刘表上任,那么袁术就在他的管辖之下了,“尽有南阳之众”的袁术自然不服这个他眼里的文弱书生。所以独身来到荆州的刘表意识到,外面的这个邻居并不友好。这是刘表到任时荆州外部的形势。(因为南阳直到最后也没有纳入刘表治下,姑且算外部吧)
  o! C) [7 x* U2 V6 g  ^% s1 |; a4 V/ l) A4 `" _4 A7 k
荆州内部的局势是,“江南宗贼盛”“至者五十五人”,此外还有当年和孙坚共谋王睿的曹寅占着武陵,“吴人苏代(和孙坚同郡)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内部很多是孙坚那边的人,而孙坚是袁术的盟友,所以荆州内部于刘表来说也是忧患重重。% \4 X- N9 [: ~( ^+ o0 a2 S

0 `4 Z/ ~, v& Y3 ~+ T面对这样非常不利的局面,刘表迅速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拜访当地大族蒯氏、蔡氏,结交蒯良、蒯越、蔡瑁,娶蔡瑁妹蔡氏为妻,获得了荆州望族的支持。第二,听从蒯良、蒯越的建议,设鸿门宴杀宗贼,武力讨伐不服的苏代、贝羽等,平定荆州内部的反抗因素。第三,就是上表袁术为南阳太守,表达自己的安抚结好之意,稳定潜在的外敌(虽然自己的官职高于袁术,但是毕竟袁术的背景远不是自己匹马入荆能比的),以便集中精力对付内患。但是,这时候袁术已“尽有南阳之众”,还和孙坚结盟,虽然暂时没有明面上的冲突,但是不得不防。所以“合兵军襄阳”,目的是防范袁术。【“表遂理兵襄阳,以观时变。”】$ _  w5 q1 Z* w( t! w
' x" L/ b- u3 r* ~
最后,【《刘表传》:“袭取其众,或即授部曲。”“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南遂悉平。”】这就是发生在袁术据南阳同一时期的“匹马得荆州”,中间涉及与孙、袁二人关系,故顺便一提。估计讨董结束后,刘表内部的反对势力也理得差不多了,于是北结袁绍,方才公开和孙坚袁术这两个他老早就看不惯的人翻脸。# g, S( ]) V( ^6 _5 I+ n
3 G, ^. Y" u( |( Z* E. [  u

) c. F5 L4 i7 J5 }' W. k) D& Y4. 孙坚和袁术的关系分析
  j: Z' K; q1 m& P. j" r6 M% B要论清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袁术此人。
0 y- p) Q8 b; C, N7 r+ u/ F9 i) S, N' f0 A3 H2 T5 f  H: ?" A
【《志·袁术传》:“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可见袁术本人“以侠气闻”,人以类聚,也喜结交豪爽侠士,所以才能和孙坚擦出火花。在190年前,袁术有记载的官职都在中央,董卓入京,袁绍出逃,名门袁氏的另一代表人物袁术成为了董卓拉拢的对象,所以“以术为后将军”。再看这一段。
" G" [# Q$ U8 T6 ?" p  F' Z; S5 D, S, b
【《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这个人物名单比较微妙,除了袁术,其他的人皆为镇守一方的地方大员,而且袁术与袁绍那时候可能已经有了矛盾,但是作为名门袁氏的代表人物,他反董也是义不容辞。董卓以术为后将军,可是袁术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担心董卓此人反复无常,而且觉得他祸乱朝纲;另一方面是因为参加了反董联盟,朝廷是董卓控制的,中央肯定是不能待了,所以他也出逃了。但是,他作为中央的后将军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意味着没有兵力没有军资没有割据一方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中央也没法待在地方上也没有容身之地,他必然是非常迫切地需要一块根据地。4 |2 P( A9 v+ D' \8 R. }+ f" s: Q

3 E4 ]' @: O: R; s0 v% I学习我大策吧原创的国内最先进的YY原则,袁术和孙坚的故事的真相是这样的。
( ^3 `6 j& g- N. v8 |$ ]7 E* N2 Z) b! m% m( n
袁术一方面参加了反董联盟,一方面被毫不知情的董卓弄成了后将军,然而又苦于若出奔则没有一块容身之地,出逃也不是不逃也不是,正坐立不安,这时候孙坚杀了王睿的消息传到了他耳朵里。(虽然不知道孙袁之前有没有交情,但是不管有没有交情,发生下面的事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两个的性格是比较情投意合的。)袁术大喜,他知道孙坚北上必经过张咨的南阳,作为王睿下属的张咨必然不会给孙坚好脸色,于是果断驰书孙坚,两人结盟。两人商定的结果是,孙坚杀张咨,帮袁术据南阳(这个可能是袁术提出来的,杀张咨帮孙坚拿粮草补助,同时也是削弱袁绍一派,可是孙坚按照这个去做就会得罪袁绍,此举把孙坚卷入了二袁的矛盾之中,孙坚被拉下水,从此和袁术绑成一块),获得自己的根据地,同时孙坚能够借助汝南袁氏的深厚背景和声望,更容易办事,并且袁术还要帮孙坚提供粮草。两人结盟后袁术马上准备南下,孙坚于武陵杀王睿后继续北上,到南阳马上干掉张咨,和袁术几乎同时抵达鲁阳,两人见面。
& @2 ?6 u: F' O- F$ z4 L
( l( e" p" Y  J7 \- f所以我觉得孙袁二人结盟应该是有预谋的,一方面是这看似巧合的相遇,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个阴谋,可以帮袁术拿到根据地,袁术怎么会不往关东走不往河内走,一出逃便径直奔南阳而来呢?这次合作之后,袁术投桃报李,由于原豫州刺史孔伷在反董联盟成立后不久就挂了,正好豫州刺史职位空缺,袁术为了不让曹操袁绍集团占豫州,抢先表孙坚为豫州刺史,也是相互提携。所以孙坚和袁术在之前有结盟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我个人猜测结盟时间在杀王睿前后。 - {, [: R* I: U: W
+ r" l* \& t- J  m
从这个结盟来看看双方能够得到什么。
+ c3 v$ c0 W, `( G4 b) P
* L; H: W$ I. W$ A0 w袁术从结盟得到的好处是,拿到了南阳太守这个切实的利益,同时孙坚能征善战,以后他和袁绍的矛盾迟早要激化为正式冲突,结盟孙坚等于有了一个善打仗的盟友,就会更有底气。 ( Z$ ~% L4 v0 e9 T& _3 t
' s5 f1 k# v! b4 f% ]' Q
孙坚从结盟能够得到的好处是,自己资历名望不够,汉末初期天下势力之盛莫过于袁氏,结交袁术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靠山。另外,领豫州刺史,获得了袁氏的根基所在的豫州,南阳和豫州连成一片,孙坚进军有了后方。袁术在南阳横征暴敛帮孙坚提供粮草,孙坚一心讨伐董卓并且最终成为唯一一个打进洛阳的诸侯,从此名动天下,短时间内看,名望和利益双收。
/ o: y+ B, M) J; t! a% u! g8 S1 n
这么看似乎孙坚是赚了,但是孙坚所得到的东西只能算是短期的,长期看隐忧不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孙坚的新领地,豫州。注意到“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而苏代最终是被刘表平了,所以孙坚只有豫州这个两大集团对抗的前线了。虽然袁术在豫州势力很深,但是袁绍在豫州同样如此,而且袁绍擅结交名士,恐怕对豫州的掌控度大于袁术,所以一旦双方正式翻脸,孙坚的领地必然后院起火。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袁术让孙坚领豫州刺史,恐怕也是打着让孙坚正面对抗另一集团的小算盘。另外孙坚势力背景不如袁术,只能依附于袁术,为其所驱使。所以从长远来看,孙坚更吃亏。) A4 F9 C( _1 s9 e3 m* X* ]+ L
/ W" x2 ]8 G) H3 P: w8 _9 S

+ o. U) S! Y: m% G9 b  M" J5. 关东诸侯此时的心理( ^/ f3 E" |5 b

; |! d6 r: S! F$ }" Z. U反董联盟成立后,比起袁术孙坚之间较为融洽的合作,关东诸侯这边则是各怀异心。董卓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重点打击先进军的诸侯,让顾虑重重的联盟军不敢进军,然后再分化安抚。【《董卓传》:“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於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武帝纪》:“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之后,果如董卓所料,“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武帝纪)关东诸侯两次进军都被击溃,而且其中还有军事能力当时已经被诸侯认可的曹操【“太祖行奋武将军。”】,所以诸侯深知若没有人组织,谁进军谁亏,恐怕有点远见的人也看出来天下即将分崩离析,所以都在保存自己的实力。董卓的计划几乎就要成功了,可惜他遇到了孙坚。, U6 e0 A, o  z& Z9 A1 f5 ?

" u9 Q) Y5 v3 \5 W5 Y
3 T: P5 B& q' }% V, a: b五、孙坚进军入司隶与董卓交战过程,兼论孙坚的军事能力
3 R4 Y( R* q1 m" A
' Q$ O% y& ?0 B; p孙坚从鲁阳进军,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段时光。关于孙坚的讨董之战,有很多值得品味之处,姑且慢慢分析之。9 B# Q1 q: i) D9 E
1 U6 d3 V) |6 [$ q4 ]
(一)陈《志》之严重遗漏及裴注之误
( n# _4 f; l6 u1 k/ ]( D& N% R2 U1 `5 x6 U+ b$ T
裴注之误:
7 X! S# z/ _* m& v! k: _0 @$ l( |0 B0 M+ ]
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裴注的一个明显错误,就是裴松之将胡轸、吕布与孙坚对决的阳人之战记在梁东之战前,陈《志》正文的梁东之战之后也有阳人之战,并且此战孙坚斩都督华雄。综合其他一些史料等分析裴注所注阳人之战与《志》正文所言孙坚斩华雄为同一战,此裴松之之误也。: H( {7 T1 U+ _7 q8 Y. n" }8 v
) A3 r  n! Z# e5 m- r6 ~2 U
【集解注:“沈家本曰:此注应在“合战于阳人”之下。此时坚治兵于鲁阳,未到阳人也。坚之进屯阳人在初平二年(191年),范氏纪传(后汉书)可证。而其在鲁阳及移屯梁东则皆在元年,不得混而为一。”0 Y8 r1 D* @. ?
另从《破虏传》关于此段的描述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对照两处都出现了“都督”,有理由认为华雄就是胡轸手下的一个都督,由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手下的人全部不服胡轸,所以众人一起给胡轸使绊子,导致胡轸兵败,并且部将华雄被斩。
, Q) E8 F3 b- X. C1 Y阳人即司隶河南尹梁,梁东即梁县之东。从东汉司隶校尉部地图来看,梁县在阳人南方,鲁阳北方,故孙坚应该是先至梁县后至阳人,且在阳人只有一战。】# c' ~  P/ K3 n( h, J

# h7 g) `/ s$ n/ d陈《志》之重大遗漏(尼玛好坑啊):
9 o, s. D$ W' b3 L3 m+ _+ n8 c4 D
从《志》的说法看,孙坚讨董只打了三场战役,并且在离洛阳尚有很远距离的阳人打败胡轸吕布等人后就一帆风顺地挺进洛阳,这个过程未免过于顺利,而董卓的主力难道会对孙坚军大摇大摆进洛阳如此无动于衷么。《志》的记载恰于这一段出现了重大缺漏,看下面的两段史料。4 A7 M2 n( X4 O8 g, j

% U: J# L( J  n/ _( a$ c$ ]【《通鉴卷六十》,191年二月至四月之间:复进军大谷,距雒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却屯渑池,聚兵于陕。坚进至雒阳,击吕布,复破走。坚乃扫除宗庙,祠以太牢,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宫井中;分兵出新安、渑池间以邀卓。卓谓长史刘艾曰:“……(这一段照抄《志》)”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馀诸将布在诸县,以御山东。辅,卓之婿也。卓引还长安。孙坚修塞诸陵,引军还鲁阳。】 9 d* H2 ]/ A5 A; j- T9 p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闲,卓败走,漤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五]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闲,以□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 _5 x8 V4 a% Y7 T
& [: g5 `# r$ e) y- Q6 A0 v- e& P
后汉书有缺损,我以为“闲”当为“间”,空缺字当为“断”。
+ ?- A0 v/ B" q- \所以当时司隶部的局势也比想象中要复杂很多,孙坚确实是跟董卓全方位多角度交锋,获得总体性胜利之后方才占领了洛阳。
- h) b/ v' x6 l' l) _+ [  B  _* H9 O1 F: O
% s. c, l' i; V
(二)董卓面对诸侯联盟的应对方案, Y9 u2 h# V% \0 g5 Y3 Y
3 D2 s# f3 v0 C# x
董卓此人也是一代枭雄,诸侯联盟一起,董卓便迅速做出了应对,也是极有能耐之人。董卓主要的措施归结为以下三点。
) ?; s6 \0 K5 e! Z0 S% j
# L# M/ [% S; H2 u7 e8 |1. 董卓当时在洛阳是属于一个三面包围的态势,北边河内王匡等,东边是屯酸枣的许多诸侯,南面是袁术孙坚。面对几十万大军,董卓强行迁徙洛阳及周边共一百多万百姓,搬空洛阳,坚壁清野,做好洛阳失守的打算。【《志•董卓传》:“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这个过程中,百姓流离失所,死者无数。此外,由于董卓所控制的朝廷为关东诸侯所敌对,政令不能通行,故最为富庶的青徐衮豫地区的税收不能收归汉庭,为缓解财政压力,董卓挖掘皇陵,借故杀害富户,没收其财富,以填充财政赤字。; w: _  Y" `5 u( u+ R/ r0 m) q

$ }9 ^$ V; L; M8 n6 r. N2. 董卓看准了诸侯欠缺组织各自为战,还有各怀异心,害怕损失规避风险的心理,利用并、凉兵善战的特点,三面主动出击,试图先重挫诸侯的先锋部队。他知道一旦打残少数敢于进军的部队,联盟的弊端便会尽现于眼前。这三支人马就是北面王匡,东面曹操,南面孙坚。+ O  p% ]' T8 }% K( _6 M% l: c. ]* ]

; V2 h" \3 O1 b3. 为了进一步瓦解诸侯的斗志,打击军队的士气,董卓对待讨董联盟的人一直极尽残忍之能事。【《志·董卓传》:“献帝纪曰: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馀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获袁绍豫州从事李延,煮杀之。” 《书·董卓传》:“生擒颍川太守李旻,烹之。”】3 w2 u! B" T9 @7 g& t

' Q- ]/ ]& B3 K# c5 h8 K8 p( s. f% a. B
(三)孙坚进军过程分析
9 d$ ^  P0 |9 O) {& _7 H* P2 |3 U: O0 W8 j/ y0 T" w+ T
将《志》《通鉴》及《后汉书》的叙述综合起来,结合家宝给的地图,简单画了一下讨董战役形势图,按顺序来解析一下孙坚进攻董卓的过程。) |% W: [6 ]" ~, u

+ Y: |8 T% e' W( j% f
2 k" A& P. J- |; u/ o* W. Z' p- i* V2 M, |1 L' H% f& D: S6 U
! ~( ^4 L) B+ i6 R2 L$ w0 {
其中:
( J7 R* a5 L" l3 e* \; G& r: r0 g红线:孙坚进军路线
/ a, ^4 q2 c$ j绿色粗线:董卓退兵路线: [& s4 D9 \% e8 A

' Y+ {+ w0 U/ {# f! V; N2 S孙坚主要战役及事件:
. B! b6 a' X" ~4 x' r  ]4 W  D: w# i  T% m; R
1. 鲁阳之战(图上受大小限制未标出),遭董卓数万人马突袭,由于孙坚军军容严整,最终董卓不战而退。
/ m8 Y2 v  u" w# C- r& L6 @
# ~. s" B8 x( A0 W# d- e( e双方兵力:董卓数万,孙坚长沙原部曲+少量沿途投奔之兵(一方面一郡之兵不可能过多,沿途来投者稂莠不齐,也不可能全部编入出征部队;另一方面从《志》的描述看孙坚不敢与董直接交战,兵力应为劣势,故猜测为一万多人)* P9 G8 L5 f( n" W" z
过程:王、曹杯具了之后,孙坚在鲁阳整顿人马准备出征,设宴送公仇称回豫州去督办些军粮,则刚好碰上董卓大军突袭。当时鲁阳的部下官员都在场,孙坚稳坐不动,谈笑如常,并传令军队整肃不得妄动。然后董卓的大军快邻近了,方才引导众人入城,军队整个过程中,哪怕面对数万大军依然岿然不动,阵脚不乱,可见孙坚治军确有一手。最后董卓不战而退,可以说董卓是直接被孙坚严整的军容给威慑住,知道孙坚军不是软柿子,还有城池依托,硬攻恐得不偿失,所以综合考虑方才退军。此战让董卓的外线出击战略碰了个钉子,挫败了董卓军的士气。随后孙坚正式开始进军。3 B% b2 _! U% }6 E& \
/ q4 M; W4 A5 `
2. 地图①处:梁东之战,孙坚为董卓军徐荣、李蒙所败。3 R) H" v: c: \- f" M
; F1 i5 X* X$ Y. _) N( n" K
双方兵力:徐荣军不详,从《志》的文字描述推断,应该比孙坚人数多。孙坚军之前未有战损,应该依然是原兵力(一万多人)。( q' f* p+ J2 K  }8 z! Z
过程:孙坚进军到梁县附近,遭遇在附近劫掠的徐荣、李蒙部。孙坚此战诡异地大败,徐荣也因同时击败过孙坚和曹操成为了三国前期的隐藏boss。史书中并没有关于此战交战过程的详细记载,无从推导为何能征善战的孙坚会败得这么惨。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孙坚部队被打散,仅“与数十骑溃围而出”,还被迫脱掉自己常带的赤罽帻,让自己身边的亲近护卫小炮灰祖茂带上才逃脱= =还搭上了颍川太守李旻。李旻敢跟着孙坚去讨董,说明此人是支持孙坚的,孙坚又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
8 w$ {7 a! w; z- `/ V! E( b: D8 @" d4 l% N7 N& x- _
3. 地图②处:阳人之战,吕布等人自己内讧,孙坚趁势追杀,败胡轸,斩华雄。
. {  p, V6 [; \! i) N. t2 L+ w
, w+ t  V( {+ w  Q* m5 e5 e双方兵力:胡轸、吕布将五千人,孙坚收合散卒与复战,当为数千人4 D6 E' e* |1 H. t
过程:胡轸不擅御下,不得人心。此战敌人内部内讧严重,吕布等人制造谣言,导致五千步骑不战而乱,胡轸被迫退兵,孙坚见状果断令部队出击直追,敌军溃败,斩杀都督华雄等人。6 ~) [) ]# }: d4 A% C/ B0 Y" x- ~
此时袁术受小人挑拨,怀疑孙坚一旦进入洛阳将实力膨胀不可控制,在前方仍有董卓军主力之威胁的情况下,断了孙坚军补给,导致孙坚军陷入危机。面对前有重兵后有自己盟友背后使绊子,孙坚处境非常不妙,他果断从阳人星夜赶回鲁阳。袁术猜忌孙坚恐怕是因为当时诸侯皆受挫于关东而孙坚独能孤军深入,早已名动天下,尽享英雄之名,这时候在后面横征暴敛收刮民脂民膏背负骂名的袁术心理肯定还是有不平衡的。孙坚面见袁术,强调自己一心为国(实际上孙坚本来也是衷心希望汉室能够复兴),同时特别指出讨董也是帮袁术报当年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之仇,方才让袁术消了对其误会。
9 r$ t) h, R2 w6 B0 p
. L# \7 _- M4 h, s) h  l: Z' g! f) n' ]' J) v# l
4. 地图③处:孙坚进军大谷,距洛阳仅九十余里。
: u) b5 |2 V) F6 f. b$ n5 T+ F& }5 H. c; A
孙坚大胜之后,导致了董卓的恐慌。但是就像他当年用封官拉拢袁术一样,这次董卓开出了联姻+提拔孙坚族中子弟的优厚条件来拉拢孙坚,可是孙坚一方面有盟友为靠山,一方面认定董卓恶行早已遭天下唾弃,自己身为汉室忠臣,决不能与之同流合污,于是威武霸气地拒绝了董卓,然后进军大谷关。/ S0 V/ j' W& ~
! ^' }4 m/ z, E5 R, ^! ~4 ~- j" h6 R8 i
5. 地图④处:董卓本部从洛阳出兵,孙坚则继续向洛阳推进,两军相遇,孙坚与董卓决战于洛阳外的陵墓之间(不知在何处,就认为在大谷和洛阳之间吧),董卓败,往西退走,想往渑池屯兵再战。  u" [% G$ Q4 b: R2 T; a. f
8 B. o' ^/ i7 l* S1 W' ?0 ~5 @0 D. v$ @
兵力:从阳人之战的历史记载分析,孙坚的兵力不可能多,此战应该与之前持平。董卓方面因为由董卓亲自指挥,而且又是临近洛阳,必然是全力以赴,兵力数万比较合理,保守估计两万往上走。( X: p0 h5 [+ W0 e! c: x
孙坚此战应为漂亮的以少打多,但是分析孙坚除了兵力劣势,其他优势还是不少的。从孙坚方面看,首先是孙坚阳人之战刚胜,士气正旺,中途拒绝董卓求和,尽显出兵之正义,士卒见主帅一心为国,必极受鼓舞。此外,从前面看,孙坚善治军,军纪如铁,队伍令行禁止,战斗力强。从董卓方面看,孙坚逼至洛阳城外,洛阳方面必然极受震动,人心惶惶,且董卓虽在雍凉地区有极高的威望,但是其洛阳地区的兵力为兼并何进及丁原的部队组编而来,非其嫡系;且董卓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虽然面临危境,恐怕除了当初带进洛阳的三千凉州精兵,恐怕无人愿为其死战。所以士气高涨众志成城的孙坚军正面突击人心惶惶无心恋战的董卓军,董卓方直接溃败。
8 w& ?# _" k% b  Y/ x: \' M5 j* e
8 M/ {; {. z6 H% F4 K$ Y6. 地图⑤处:洛阳城内与吕布巷战,败吕布,然后一方面进入洛阳修复陵墓,扫太庙,一方面分兵出洛阳往西追过去。, `$ ~  v5 R" q; y. @
0 L$ a& p6 Y# k2 G- c& {- c
兵力:孙坚应在原来基础上有少量损失,吕布只是一个都督,兵力不多,此战应该是以多欺少。
0 l$ T/ R0 z# K$ t5 J3 L. G4 {4 ^3 K! @, S
7. 地图⑥处:孙坚料董卓会往渑池方向退走,故下令急奔新安、渑池之间,力图抢在董卓之前到达,去截董卓的败兵。
  s2 J: j* F6 Y, k5 Y$ O
' w; `/ T3 ?0 n6 ~2 I: ~估计新安、渑池之间有险要之处,所以在那里卡住要道,只等董卓的败卒逃至此处自投罗网。
5 }8 W/ h4 F' M
! X; Z  G! u: p8. 董卓开始准备去渑池,后来估计是半路得到消息,一面掉头直奔陕县,在陕县收集败兵(“聚兵于陕”),一面做了如下布防:让董越屯渑池抵挡孙坚,女婿牛辅屯安邑防备河内方向同时和渑池互为犄角,段煨屯华阴以为两个据点的后援,其余将领各领少量兵力驻扎于(长安以东渑池以西)各县。然后董卓自己则从陕县引军还长安。(见绿粗线及几个主要屯兵地点)0 u" W4 C" k" x- A3 H# Y+ n  b
; _4 M( O! }+ l7 e4 a
9. 孙坚在洛阳待了一阵,引军回屯鲁阳。  I! U$ Z9 ?3 P1 [  p

% \. Q1 V; o2 L$ [, X$ U董卓知道只要渑池有防备孙坚就不会继续追了,这一点董卓有恃无恐。
2 o3 G* A& h# y6 h5 a* O因为从当时的情况看董卓刚败孙坚为了抢时间去截杀董卓,必然是一面修复洛阳皇陵一边派兵西去,而从史书看当时孙坚在洛阳城内,派去截杀的人只是孙坚的部将,所以一旦形势和预想不同估计,没有孙坚命令应该不会贸然进攻的。(家宝合理YY被派去截杀董卓的负责人是程普朱治)而且即使孙坚短时间完成了洛阳的事务,由于关东诸侯这时候已经接近粮尽而散,所以孙坚若继续追则是孤军深入,补给非常成问题,而且离自己根据地豫州和袁术根据地南阳太远,一般明智的人也就只能打到这适可而止了。8 K: ]# m8 h6 ?
所以孙坚受困于补给和关东不稳的局势,最终只追到洛阳。
6 p2 E* S; }& T: `% W8 ?- G0 k/ E1 L* h$ r  ?& M
总结一下:孙坚进军过程主要战役共五场,四胜一败,而且是首战败后以残部连胜四场,战绩骄人。到后面越战越勇,打得董卓心有余悸,遂有与刘艾的对话。
8 o8 o, l4 g6 z# L( ~! I9 M" X9 K" m5 Q7 ]* S& `- q

; R" H, C3 F/ |3 n4. 孙坚军事生涯评估4 k1 k6 Z2 j( s+ ]( i
1 y4 E. S" A3 K+ i9 ]) b3 P
孙坚虽然是江东孙氏基业的奠基者,但是他生前最主要的角色还是汉朝的一位将军。说一位将军则不能回避他的军事功绩。我们来看看孙坚这一生主要的军事经历。3 u# l; R; e; N" m# W5 e: m4 D/ j% b

$ l1 o% E+ p  @: O. u& H1. 为吴郡司马时募兵千余人,从扬州刺史臧旻讨伐会稽贼许生(昌)、许诏3 f; G% j0 _& [9 z# r2 v# M
4 s- ]) a1 w' m+ i
2. 黄巾之乱始以任下邳丞时乡里少年愿从者及淮泗一地所募兵千余人,后得程公来投,从朱儁为佐军司马,作战勇猛,所向无前。$ @/ [) {4 _! F9 b9 l! U
/ b8 x8 d  q9 N6 o
3. 西华之战失利,重伤。
' G" G$ Q8 v, f' m  J+ |
! p, `# \, C4 K  X; e4. 攻宛城先登立大功。% L- X9 U4 Q! O! G: s

4 r' C- |/ |2 H" @+ i; S( p8 O5. 边韩作乱时为张温之佐军司马,随周慎作战,数有正确见解却不被听取,让董卓印象深刻。3 x9 l) H  e( J) j# v
- m8 b# B# N! B8 V7 z
6. 为长沙太守时讨长沙贼区星有功,旬月之内即平叛。
, W# O6 E8 x6 }6 N) c- u9 `! v# r+ D" r' _% Q; j# Z4 @
7. 为长沙太守时越境讨零陵、桂阳贼周朝、郭石,三郡平肃。
/ |) R( {6 S2 ^9 r* R) V4 m; E) ~2 T- `; ~4 v8 x3 _4 K9 `  a
8. 为长沙太守时越境讨贼,救豫章郡宜春长陆康之从子。8 ?! ^1 U! C8 W- a5 a8 q
' A" u4 e4 G# ~% h4 u2 G
9. 诸侯讨董孙坚兴义兵,零陵人黄盖追随孙坚。7 s, a6 ~$ L. f2 c/ v- W3 f
: y. O8 [  A$ m# Z5 B
10. 鲁阳之战镇定自若,军队军容整肃,让董卓数万大军不战而退。' ]) L& ^; u* E# }5 Q

2 E1 k* t5 d0 n11. 梁县之战被徐荣所败,军队溃散,仅数十骑突围。
+ X1 o  r; a- G8 M$ Y2 z  P, A/ T, A. D& a  V
12. 阳人之战抓住敌人内部不和,败胡轸吕布,斩华雄。
* V' {) {) {* ^/ ?1 C- O9 u+ r/ u6 R. q& o$ {3 P
13. 孙坚从大谷逼近洛阳,与董卓主力决战于城外诸陵,败董卓,致使董卓弃洛阳往西撤退。
. k; k. x  x2 E/ [4 k7 i
& t1 F& R) E3 u/ _( e' x14. 孙坚进入洛阳,与吕布巷战,败吕布。
( ?* R) D5 V% @$ C: ]
/ C6 Y; c! d' W5 F. ]( f) W15. 料董卓会往渑池撤退,分兵截杀董卓败兵,然而董卓临时改撤往陕县并派人据守渑池,遂未达目的。5 C$ k4 ]5 c# P+ S+ F" m6 ?
( D# [- e- m, r& V2 C" \7 k
16. 孙坚入洛后,诸侯相互攻伐,被周昂据阳城,断粮道。$ B2 z1 E' {. J5 g

" o1 V$ d8 A; T5 v17. 周日禹受袁绍支使来夺豫州,孙坚数次击败周日禹。6 ]5 Q/ {0 J- E. ?  T
9 Q+ h8 B. ?0 d9 D! J" ~! s: u
18. 孙坚击刘表,击败前来迎击的黄祖,趁势追渡汉水兵围襄阳,后意外被杀。  X8 S$ O: c2 N: f# ~
7 ]4 e/ o3 t, @4 F
观孙坚一生的军事经历,胜多败少,更有独自一人败董卓,长驱直入攻进洛阳的辉煌经历,可以说孙坚是个优秀的将军。孙坚的用兵特点我总结如下。
: \3 {5 w! H$ G3 F7 C. E
  X0 F2 C" D% |6 _- F! ?, j1. 治军严格,军纪如山,部队战斗力强。
, t- ^- `; k% H3 E
5 j3 q* a+ X% H) n% l7 c2. 孙坚自身作战勇猛,喜欢身先士卒激励士气,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部队战斗力强的特点,因此也时常陷于危境(孙坚之死一说为流失所中)。孙坚更偏向于勇将而非智将。; ?" g( M: A  c9 R: P5 X

$ R5 f5 @" P% l& i3. 拥有优秀将军之必备素质,观察力敏锐,善于把握战机,用兵果决。所以当时守在城中的孙坚天明发现敌军状态不对,便果断命令追击,把董卓吓到派人来联营。
* ^( q9 D8 m4 t& Z% f
- z+ ?! z! {( x3 P2 w  ~4 M- T4. 一定程度上能够料敌机先。$ u) Q0 B, a/ B% G7 c' w: c  e
. {3 T  `( O3 \* G+ G
5. 也有轻而无备,瞻前不顾后的嫌疑,两次遇挫都是被人断粮,虽然严格意义上说是政治能力不够,但是正是这一点妨碍了孙坚在军事层面上更进一步。( D% Y- h3 V9 \/ _
六、孙坚之死及其影响5 W/ `4 h  S7 R  }
& E; ~: s3 F" d. F  _4 c
1. 孙坚洛阳之行的意外收获,兼论孙坚的忠烈! L; q+ Y9 Y/ z5 G, `( q9 {) V

: Y7 L  P# ^- X关于孙坚得玉玺之事并未见于陈《志》,而仅见于裴所引《江表传》注,最后裴松之还意犹未尽加一句,“臣松之以为孙坚於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认为吴人以孙坚得玉玺为吴国得到上天眷顾之象征,故捏造此事却无意中损害孙坚的名声。(吐槽:裴松之和陈寿在某方面颇为相似,就是在找资料方面一流,可是每每自己评说的时候却总是从表面看问题,让人十分无语。)
7 n" L) o9 I2 x2 L. e
1 @' X& z: c2 j  E1 ]首先,我以为孙坚偶得玉玺一事并非捏造,纵观整个三国,与玉玺有关之事只有两处,此为其一,还有一处是袁术被破后某人(忘记名字了)献玉玺于曹操。也就是说,玉玺现于后世,所以必然没有被埋没在洛阳的废墟之中。而且江表传所言与另一条史料恰好呼应。其次,孙坚私匿玉玺并不能说明孙坚有“阴怀异志”,一方面天子远在长安,当时朝廷仍在董卓手中,且长安以东各依险要皆有守备;一方面关东诸侯早已蠢蠢欲动,各怀异心,天下即将四分五裂,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值得托付玉玺之人,更何况孙坚止与袁术友善,袁术此人却是野心不小,孙坚即使无据有玉玺之心,又能托付玉玺于谁?所以以孙坚匿玉玺污蔑孙坚狼子野心,都是和裴老先生一样犯从表面看问题的错误。  m( J+ E) v: f% f0 V5 y# v

8 g6 V4 \! Y9 @' k& a  a, h, c另有人从孙坚杀王睿张咨来说明孙坚有野心,更是十分可笑。若孙坚真有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杀王睿夺荆州,为何还要抛弃这个现成的肥肉北上讨董?而且前面分析过,王睿张咨的事背后都有较深的隐藏成分,反董联盟内部本身一方面不是所有人都真心讨董,而孙坚可以说是其中最真心讨伐董卓之人。另一方面也不是铁板一块,相互和睦融洽,而是分化为不同派系,二袁这样矛盾极深之人尚且同处联盟,王睿张咨和孙坚都归属于联盟而相互有矛盾毫不稀奇。这两个事件更应该定性为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爆发,怎能以泛泛的忠奸论之?6 P. r  f  x# d9 s
$ l% J$ d8 Q  q* y$ U. U
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是,孙坚是唯一一个拿自己的家当去和董卓的虎狼之兵火拼并且获得胜利的人。如果如此确凿的实际行动都不能用来证明孙坚忠烈,那么历史就只剩脑补和YY了。而且孙坚后来从洛阳引军回屯鲁阳,被周昂断粮,看到关东诸侯自相混战时,喟然感慨道,“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言发涕下。岂非肺腑之言乎?
7 i  J; [: N* O  F3 N  x. d9 A
' x2 `& n# W0 E6 U; X* F9 I& x0 N6 C2. 诸侯的矛盾公开化,孙坚与周喁相争于豫州
$ Q/ y7 K0 _- @& M3 e1 h* P, N( l: O: U1 i
首先,壮哉我司马光,也有一误!【《通鉴》:初平二年,袁绍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孙坚阳城。】《志·孙静传》《公孙瓒传》《孙贲传》均可证周昂时为九江太守,若有断孙坚粮一事,也应为周喁所为。* e* _. D) |2 t: |1 I
* i8 \4 m4 W( f. C& E) k5 B; M! X
孙坚回军后不久,诸侯便开始公开决裂为两大派。【《通鉴》,191年七月,袁绍驱逐韩馥可视为联盟破裂之始。】袁绍、曹操、刘备、刘表结盟,袁术、孙坚、公孙瓒结盟,周喁被袁绍任命为豫州刺史,来强夺孙坚的豫州。虽然有过袭取阳城,断孙坚粮道的好开端,但是却“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如果说打仗,在群雄割据早期,除了曹操(徐荣?)可与孙坚一战,其他当时的诸侯客观说均非孙坚敌手。《武帝纪》曾提到汝南黄巾余党有依附于孙坚,估计就在这段时间。但是孙、袁、公孙依旧弱势,三人均在政治远见方面有短板,此外手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亦不及另一边。所以孙坚虽然屡有胜仗,但是无法获得更多发展。
6 v. `8 }. X  d0 i* s" w' D& W2 S5 m. f  X/ W6 V

$ K# W# X8 g6 Q. U7 J3. 孙坚战死,兼总评孙坚功过
7 d! f, h( \  j) J3 `0 l) p( A9 _
( m. @0 q( _' I5 C" F3 n. y* d初平三年(192年),刘表和袁术矛盾激化,刘表欲使南阳重归自己治下,而阴怀异志的袁术恐怕对荆州觊觎已久。【《袁术传》:“术观汉室衰陵,阴怀异志,故外讬公义以拒绍。”】袁术让孙坚攻刘表,黄祖等人显然不是能征善战的孙坚的对手(才发现黄祖这人跟坚、策、权皆有交手,他这一辈子真是值了),被击破,孙坚趁势追渡汉水,兵围襄阳。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最后却死于意外(关于孙坚之死有三种说法,“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公兵下石。中坚头”“为流矢所中”但是三种都离不开陈寿之评“轻狡果躁”……)。孙坚死后,众人群龙无首,兄孙羌之子孙贲也没有自己长辈孙坚的本事,没有和袁术平起平坐的本钱,故“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孙坚旧部正式归于袁术。$ E9 E: W* Z( x$ y* m. R0 ]6 m

7 f- e( L& E% S" {& T这里有个问题,孙坚为豫州刺史,却要越过南阳帮袁术击刘表,甚为不合情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存疑,这里我给出我的看法。一是袁术此人不擅将兵,帐下亦无能征惯战之将,自己攻刘表必然吃力不讨好。二是孙坚袁术处于被两面夹击的态势,集中精力攻其较弱之一侧,若成功则可以解决这种困境,更何况荆州富庶,谁不欲得之?从两人长远的共同利益来看,荆州是肯定得打的。另外根据之前总结的一些结论继续YY,孙坚此人很聪明,但是在大智慧(政治远见)上欠缺一些,他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近期可见的利益。荆州与豫州相隔一个南阳,所以打荆州自然是帮袁术打,他自己拿不到地盘(如果有地盘他也不敢拿,势力分断古今未有之),所以如果袁术没有给孙坚一些好处,即使袁术更有话语权我觉得也很难说动孙坚。这个好处,或许是送兵或许是送钱粮,而且恐怕数额不小。1 \# y" c' w* S7 U& L
! t1 @- ~$ |* g. D4 W+ }( p8 Z" u
【《破虏传》评曰: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颇为精辟。
. G: ?) i! D4 e) D3 A& S: F3 `2 l9 F; I
孙坚此生波澜壮阔,走遍大江南北,除了河北和益州未曾去过,其他地方都有坚爸的足迹。孙坚一生最大的幸运恐怕是有了吴夫人,他常年征战在外,孙策孙权如此出色,年纪轻轻便统治江东,有盖世之英才,最终使险些夭折的孙氏之基业发扬光大,吴夫人居功至伟。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循规蹈矩地过,直到董卓把持朝政,诸侯联合讨董一事的发生,改变了孙坚一生的人生轨迹。北上讨董,武陵杀王睿却不据荆州,杀张咨而交恶袁绍曹操集团,与袁术结盟进军洛阳击败董卓让他失去了拥有天下枢纽之地的机会,却让他忠烈之名震天下,孙策少年时结交庐江周氏,广交江淮名士,“江、淮间人咸向之”,给孙策带来了宝贵的人脉,后来其中的一部分人果然成为了阿策起兵定江东的肱骨之臣。孙坚没有给子女留下领地,但是留给了他们一众身经百战之宿将,还有结交淮泗士人将领的人脉,恐怕还有一份属于孙家的骄傲。当年以一己之力打跑董卓打进洛阳的父亲,必然是孙策、孙权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即使孙策二十岁便开始创立基业的时候,孙权适逢巨变却举止若定的时候,我想他们一定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2 Q- A- W* i# ?. A
$ F* o9 Y. t' ^, m% _: 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11-22 06:58 , Processed in 0.126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