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8 M; c) e4 _: h. F: Q9 s9 Z: \% B+ e( w
但是,刘备派麋芳、傅士仁留守荆州,过多的考虑了他们的忠诚,却没有考虑他们的能力。麋芳和傅士仁在历史上,都没有看到他们在战场上有什么优异的表现。可以说,他们在刘备阵营中,能够得到这种地位,纯粹是依靠他们的资历和对刘备的忠诚。" \) j! j; \' p# q8 [" D
& B, y2 h3 z4 Q: N4 N 正是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东吴优势兵力奇袭的时候,都慌了手脚。傅士仁本来还想抵抗一下,结果在敌人的恫吓下,就乖乖投降了。而麋芳做得更是过分,在能够守卫江陵,城中还有部下自愿守卫的情况下,他居然主动出城去迎接吕蒙了。' A! m2 P% v; A% G
, q* R, D$ T& X$ `. C* V h$ r$ s9 @! K+ }& {, | 有人说麋芳、傅士仁的投降是因为关羽平日里过于高傲,对他们欺压过甚。这让他们心怀不满,在东吴袭击的时候就投降了东吴。其实我们看他们和刘备的关系,就算他们与关羽交恶,他们为了刘备也应该坚守一时。其实,他们投降东吴的原因,就是能力低下,贪生怕死。他们无法处理复杂的形势,又不想战死,于是在敌人的威胁下,就轻易投降了。4 [( j: P" \8 W1 v
& l/ o/ I5 I) m2 q& v
三、刘备对荆州人员任用失误的责任。1 ~: {' @: S$ Y8 {) ~
从傅士仁和麋芳的任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荆州人事安排的失误之处。那就是刘备过于重视益州,将荆州的主力抽调一空。同时也过于倚重关羽的军事能力,没有给荆州留下有能力的重要将领。正是这一点,加速了关羽的败亡。 & S7 p/ N1 z: F( w5 |# I8 \ % \. j. A$ U0 p5 \7 j' M/ e, H: g: \. \) i2 }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将跨有荆益作为刘备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他将益州作为北伐秦川的基地,并且让刘备作为这支军队的主将。而庞统则认为益州应当作为刘备阵营的大本营,要把根本之地放在益州。不管刘备对这两种建议如何选择,他都是必须入主益州的。9 |7 G, P O! D' c( S& K+ h
, R2 [7 l5 e/ d2 M, {7 a% s' f- h 因此,刘备在夺取益州之战的末期,陆续将荆州的主力调入益州。以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为首的援军大举入川,一举夺取了成都,奠定了胜局。我们可以看到,与荆州人才匮乏相对应的是,蜀中是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黄权、刘巴等人,武有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人,这就显出两者之间的不平衡了。 - M$ {9 ~0 H; Q* G6 B' ?, D) a+ w8 B& y" p7 k% w; P
) v+ L0 A7 d/ M/ Y 一方面的荆州只剩下关羽独自支撑大局,一方面是益州人才过剩,有很多人无所事事。这对荆州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湘水之争时,东吴就对荆州发动了袭击。在很短的时间里,吕蒙就夺取了桂阳、长沙和零陵三郡。关羽虽然率领军队救援,可是被鲁肃率军阻挡在益阳,只能眼睁睁看着东吴攻城略地。 5 F# h4 D3 [' Y 7 M& K8 T9 e3 f8 U7 D 可是这一幕并没有让刘备君臣汲取经验教训。在湘水之争时,刘备率领益州的主力前往荆州救援。毋庸置疑,在这支军队里,肯定包括了刘备手下的主要将领。如果刘备汲取了湘水之争的经验教训,他就应该留下一两员得力干将在荆州,帮助关羽守卫荆州。6 u" }, R. p3 J4 R, K"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