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 M) ?$ a: p6 A/ f3 C 景耀六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魏蜀两国的数十年恩怨,终于到了了结之时。魏国大将钟会、邓艾兵分两路,钟会在剑阁拖住姜维的蜀军主力,邓艾则率一支精兵,翻山越岭穿越阴平天险,绕过蜀汉层层布防,突然出现在属于蜀汉核心地带的成都平原上。邓艾奇兵天降,兵临城下,让蜀汉朝廷大为震骇。 6 L+ y; C; T( b! v2 m: Q0 Q, |* n7 a' r- l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当时担任蜀汉卫将军,是朝廷官阶最高的武将。他立即调兵遣将,带领一支人马,前去迎击邓艾。双方在绵竹相遇,邓艾给诸葛瞻写了一封劝降书,诸葛瞻怒不可遏,毁书斩使,要与邓艾决一死战。战前他悲愤地喊出一句话:我内不能除去宦官黄皓,外不能制衡姜维,进不能守护国土,有此三罪,还有何面目回去!最后全军覆没,英勇战死。消息传到成都,刘禅闻讯,二话没说当天就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 B2 z! S0 F: N. X' X' d3 e+ [+ x
# e% [$ l1 X0 B4 V ( t/ `6 h4 x; D 诸葛瞻死前一句话,揭示了蜀汉灭亡的两个罪魁祸首。一个是宦官黄皓,他是刘禅最为宠信的宦官,为人贪财好利,弄权不法。但他危害有限,并未对蜀汉大局,造成过大的影响。另一个是姜维,他虽有忠良之名,但他给蜀汉带来的破坏和危害,较之黄皓,则要严重得多,堪称动摇国本。 : V" W- X! N# U" ^9 X N p$ M$ ` G+ X, b: v" r. h 姜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诸葛亮的欣赏和大力提拔,使他从一个降将,进入蜀汉的军事决策层,成为蜀汉武将领军人物和核心骨干。姜维忠心和才华不容置疑,但他机械执行诸葛亮以攻为守之策,连年兴兵征伐,先后北伐十一次之多,在强大的魏国面前,蜀军消耗巨大而收获甚微,给蜀汉国力造成了很大损失和沉重负担。6 X7 }2 t9 {8 ?3 J
2 q5 {9 o: X; Z A( j# ]
) D: {5 w2 T3 H* z( i/ N8 u9 j4 p5 ]
蜀汉众臣中,很多人都看出了这一点。大将军费祎在世时,就大力反对姜维盲目出兵,他规劝姜维,应以保国安民、敬守社稷为立国之本,不可希图侥幸一战成功,拿军民国力去撞大运。武将张翼甚至与姜维当面争论,指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频繁出兵使得蜀汉民穷财尽,民心厌战,危害甚大。但姜维置若罔闻。% e# r$ [0 B0 n9 ~: y5 ^
4 R/ K; j/ {* `$ j: o3 w2 O' [
诸葛瞻也曾上表刘禅,要求直接罢免姜维的兵权,想制止他这种不顾后果的行为。但刘禅对他心存忌惮,也不敢贸然下手。为什么没人能制止姜维的破坏性行为?很简单,他有一个护身符,这个护身符就是诸葛亮。姜维既是诸葛亮一手栽培、和提拔的军事人才,他敢于理直气壮连年用兵,也声称是继承诸葛丞相遗志,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优势。) }* G# W3 j$ u
; k8 ]9 ]% [% o* V7 x F4 @7 x6 `4 Q4 r4 V 诸葛瞻临死前一番话,虽然把姜维认定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但他没考虑到,姜维的上台掌权,以攻为守决策的制定实施,始作俑者正是他父亲诸葛亮。姜维也正是打着诸葛亮的幌子,才给蜀汉国力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在质疑姜维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怀疑诸葛亮的用人眼光,和以攻为守方针的正确性,连累损毁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 + F; p: L( ]& [$ P \ ! r& z* g! {: i8 m